皇宮禦書房內,氣氛凝重。
“前幾日朕接了一樁案子,乃是關於晉西省安民府知府張貴泰的。他竟打了庶國公的侄子,隨後便被庶國公告到朕這裏,朕已將他提交給了大理寺關押。”皇上說著,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看似悠閑喝茶,實則抬眼暗暗打量著對麵的幾人,楚寒淵、範璃、田文啟,還有大理寺卿杜康寧,以及新進刑部尚書的史仕遷。
範璃聞言,躬身說道:“此事頗為棘手。庶國公這分明是在護短,他那侄兒若是犯了大錯,殺也就殺了。可此次,他不過是搶了一個青樓的花魁。這說出來也不光彩,實際上張貴泰的判決也是中規中矩的,強搶民女本就是死罪,他搶的雖是妓女,打他也合情合理。”
皇上微微頷首,接著說道:“但庶國公陳浩他不答應,其言自己就兩個女兒,這一脈就靠這個侄子了,是有些嬌慣了,可不過是一個煙花女子罷了,若有錯大可以告訴他,他來管教。如今這陳誌遠被打得皮開肉綻的,他怎能願意。不過,根據朕的調查,這陳誌遠就是個紈絝子弟,哪裏有壞事哪裏就有他,雖然尚未及殺人放火的地步,但人人見他都如同見到瘟神一般,說白了就是庶國公在其後撐腰。”皇上將其中緣由道出後,眾人的目光皆投向了楚寒淵。
楚寒淵漫不經心地擺弄著手裏的雙龍玉佩,感受到眾人的目光,抬起頭,微微一笑道:“此事簡單,既然庶國公如此護短,那他侄兒所犯之錯,就讓他來承擔好了。”
“這怕是不妥,這庶國公自先帝登基就伴隨左右,一路走來,今年也有六十八歲了。不說其赫赫戰功,也是有功於社稷。王爺,您打算如何處置於他?”田文啟擺了擺手,否認了楚寒淵的提議,並出聲詢問。
“若是處理此事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事呢?”楚寒淵笑問道,眼神中透著一絲狡黠。
皇上聽後,哈哈笑道:“不知者無罪。”
楚寒淵點了點頭,正色道:“他縱有八百條功勞,卻未一心為朝廷和百姓,隻是顧及自家門麵,犯下這等大錯,他也該死。莫說他是庶國公,他就是親王,也絕不姑息。兒臣以為,這庶國公既然如此,就派人查一查他。但也不能一味地針對一人,這張貴泰也要查,水總是要盡量端平的。”
範璃聽了,點頭表示讚同,又問道:“那依王爺之見,派誰去合適?”
楚寒淵略作思考,說道:“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他們符和所有條件。本是官身,卻對庶國公不了解,而且顧子航是讀書人,對咱們大梁律法也是精通。而且他們為人正直,也未曾參與朝堂紛爭,沒站朝班,和任何人也沒瓜葛,是最能端平這碗水的人。”楚寒淵心裏打著算盤,也是想趁著這次機會給他們謀個差事,畢竟在自己手下,千般好也不過是王府奴才,隻有走出府門,立身朝堂,才是根本的飛黃騰達的開始。
眾人聽了楚寒淵的話,陷入了沉思。
皇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目光在眾人身上流轉,片刻後說道:“楚寒淵所言,倒也有幾分道理。這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朕也有所耳聞,確實是可用之才。”
杜康寧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畢竟庶國公在朝中根基深厚,若處理不當,恐生事端。”
楚寒淵瞥了一眼杜康寧,說道:“杜大人未免太過謹慎。若因忌憚庶國公的權勢而不敢作為,那朝廷的律法豈不形同虛設?”
田文啟也附和道:“王爺說得在理,若此次姑息了庶國公,日後隻怕此類事情會愈發猖獗。”
史仕遷一直沉默不語,此時終於開口道:“下官以為,在調查過程中,務必證據確鑿,方能定罪,以免落人口實。”
皇上點了點頭,說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就交由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去辦,務必查個水落石出。若庶國公真有罪,絕不姑息;若張貴泰執法有誤,也當嚴懲。”
眾人齊聲應道:“遵旨。”
禦書房內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然而此事在朝廷中卻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庶國公得知皇上派了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來調查此事,心中惱怒不已。
王府楚寒淵坐在上首位置,對顧子航和顧長春道:“此次辦案孤王也是有意讓你二人前去,若是辦的好,朝拜之上有你二人一席之地。”
“這,庶國公的權勢我二人怕……”顧子航有些顧慮。
顧長春擺了擺手笑道:“怕他做甚,又不是沒辦過國公,咱們是為皇上和王爺辦事,隻要他有錯管他是國公還是侯爺。”
楚寒淵點了點頭對於顧長春,若真是把他放出去楚寒淵還真舍不得,他其實真正的本意是給顧子航謀條路。
“莫怕,給你二人本王的令牌,見此令如見本王,在從暗衛處,和暗殺處各給你們調來十人,切記你們是查陳誌遠和張貴泰的案子的,為的是還庶國公陳浩一個理。”楚寒淵說罷敲了敲桌子,隨後從一旁的盒子裏拿出兩塊金牌遞給了顧子航和顧長春,又道:“此令掌生殺大權,然切記不可隨意殺人,遇事定要思量周全在做決斷。”楚寒淵再三叮囑二人。
二人跪地磕頭道:“定辦好此事。”
顧子航和顧長春領了皇命和楚寒淵的重托,離開王府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辦案。
他們先是來到了關押張貴泰的大理寺牢房。陰暗潮濕的牢房裏,張貴泰麵容憔悴,但眼神中仍透著一絲堅定。
“張大人,下官顧子航、顧長春奉命前來查案。”顧子航拱手說道。
張貴泰微微抬頭,苦笑道:“二位大人,下官問心無愧,隻是這庶國公勢大,怕是不好相與。”
顧子航安慰道:“張大人放心,隻要您執法公正,我等定會還您清白。”
隨後,他們詳細詢問了張貴泰當日的情況。張貴泰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與之前所奏報的並無出入。
離開大理寺,他們又走訪了事發地的青樓和周邊的百姓。青樓的老鴇戰戰兢兢地說道:“那陳誌遠平日裏就橫行霸道,花魁姑娘不從,他就硬搶,多虧了張大人,否則這姑娘的命就沒了。”
“前幾日朕接了一樁案子,乃是關於晉西省安民府知府張貴泰的。他竟打了庶國公的侄子,隨後便被庶國公告到朕這裏,朕已將他提交給了大理寺關押。”皇上說著,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看似悠閑喝茶,實則抬眼暗暗打量著對麵的幾人,楚寒淵、範璃、田文啟,還有大理寺卿杜康寧,以及新進刑部尚書的史仕遷。
範璃聞言,躬身說道:“此事頗為棘手。庶國公這分明是在護短,他那侄兒若是犯了大錯,殺也就殺了。可此次,他不過是搶了一個青樓的花魁。這說出來也不光彩,實際上張貴泰的判決也是中規中矩的,強搶民女本就是死罪,他搶的雖是妓女,打他也合情合理。”
皇上微微頷首,接著說道:“但庶國公陳浩他不答應,其言自己就兩個女兒,這一脈就靠這個侄子了,是有些嬌慣了,可不過是一個煙花女子罷了,若有錯大可以告訴他,他來管教。如今這陳誌遠被打得皮開肉綻的,他怎能願意。不過,根據朕的調查,這陳誌遠就是個紈絝子弟,哪裏有壞事哪裏就有他,雖然尚未及殺人放火的地步,但人人見他都如同見到瘟神一般,說白了就是庶國公在其後撐腰。”皇上將其中緣由道出後,眾人的目光皆投向了楚寒淵。
楚寒淵漫不經心地擺弄著手裏的雙龍玉佩,感受到眾人的目光,抬起頭,微微一笑道:“此事簡單,既然庶國公如此護短,那他侄兒所犯之錯,就讓他來承擔好了。”
“這怕是不妥,這庶國公自先帝登基就伴隨左右,一路走來,今年也有六十八歲了。不說其赫赫戰功,也是有功於社稷。王爺,您打算如何處置於他?”田文啟擺了擺手,否認了楚寒淵的提議,並出聲詢問。
“若是處理此事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事呢?”楚寒淵笑問道,眼神中透著一絲狡黠。
皇上聽後,哈哈笑道:“不知者無罪。”
楚寒淵點了點頭,正色道:“他縱有八百條功勞,卻未一心為朝廷和百姓,隻是顧及自家門麵,犯下這等大錯,他也該死。莫說他是庶國公,他就是親王,也絕不姑息。兒臣以為,這庶國公既然如此,就派人查一查他。但也不能一味地針對一人,這張貴泰也要查,水總是要盡量端平的。”
範璃聽了,點頭表示讚同,又問道:“那依王爺之見,派誰去合適?”
楚寒淵略作思考,說道:“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他們符和所有條件。本是官身,卻對庶國公不了解,而且顧子航是讀書人,對咱們大梁律法也是精通。而且他們為人正直,也未曾參與朝堂紛爭,沒站朝班,和任何人也沒瓜葛,是最能端平這碗水的人。”楚寒淵心裏打著算盤,也是想趁著這次機會給他們謀個差事,畢竟在自己手下,千般好也不過是王府奴才,隻有走出府門,立身朝堂,才是根本的飛黃騰達的開始。
眾人聽了楚寒淵的話,陷入了沉思。
皇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目光在眾人身上流轉,片刻後說道:“楚寒淵所言,倒也有幾分道理。這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朕也有所耳聞,確實是可用之才。”
杜康寧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畢竟庶國公在朝中根基深厚,若處理不當,恐生事端。”
楚寒淵瞥了一眼杜康寧,說道:“杜大人未免太過謹慎。若因忌憚庶國公的權勢而不敢作為,那朝廷的律法豈不形同虛設?”
田文啟也附和道:“王爺說得在理,若此次姑息了庶國公,日後隻怕此類事情會愈發猖獗。”
史仕遷一直沉默不語,此時終於開口道:“下官以為,在調查過程中,務必證據確鑿,方能定罪,以免落人口實。”
皇上點了點頭,說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就交由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去辦,務必查個水落石出。若庶國公真有罪,絕不姑息;若張貴泰執法有誤,也當嚴懲。”
眾人齊聲應道:“遵旨。”
禦書房內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然而此事在朝廷中卻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庶國公得知皇上派了顧子航、顧長春兄弟倆來調查此事,心中惱怒不已。
王府楚寒淵坐在上首位置,對顧子航和顧長春道:“此次辦案孤王也是有意讓你二人前去,若是辦的好,朝拜之上有你二人一席之地。”
“這,庶國公的權勢我二人怕……”顧子航有些顧慮。
顧長春擺了擺手笑道:“怕他做甚,又不是沒辦過國公,咱們是為皇上和王爺辦事,隻要他有錯管他是國公還是侯爺。”
楚寒淵點了點頭對於顧長春,若真是把他放出去楚寒淵還真舍不得,他其實真正的本意是給顧子航謀條路。
“莫怕,給你二人本王的令牌,見此令如見本王,在從暗衛處,和暗殺處各給你們調來十人,切記你們是查陳誌遠和張貴泰的案子的,為的是還庶國公陳浩一個理。”楚寒淵說罷敲了敲桌子,隨後從一旁的盒子裏拿出兩塊金牌遞給了顧子航和顧長春,又道:“此令掌生殺大權,然切記不可隨意殺人,遇事定要思量周全在做決斷。”楚寒淵再三叮囑二人。
二人跪地磕頭道:“定辦好此事。”
顧子航和顧長春領了皇命和楚寒淵的重托,離開王府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辦案。
他們先是來到了關押張貴泰的大理寺牢房。陰暗潮濕的牢房裏,張貴泰麵容憔悴,但眼神中仍透著一絲堅定。
“張大人,下官顧子航、顧長春奉命前來查案。”顧子航拱手說道。
張貴泰微微抬頭,苦笑道:“二位大人,下官問心無愧,隻是這庶國公勢大,怕是不好相與。”
顧子航安慰道:“張大人放心,隻要您執法公正,我等定會還您清白。”
隨後,他們詳細詢問了張貴泰當日的情況。張貴泰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與之前所奏報的並無出入。
離開大理寺,他們又走訪了事發地的青樓和周邊的百姓。青樓的老鴇戰戰兢兢地說道:“那陳誌遠平日裏就橫行霸道,花魁姑娘不從,他就硬搶,多虧了張大人,否則這姑娘的命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