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就是東觀嗎。”劉辯望著這座,建築高大華麗,富麗堂皇。最上層高閣十二間,四周殿閣相望。周圍環境綠樹成蔭,風景幽雅。劉辯又問,如今的大長秋趙忠:“本侯以後就是在這裏讀書嗎,趙常侍。”
“是的,殿下,陛下口諭, 讓您以後就在這裏讀書。”趙忠站在劉辯身旁小心翼翼的迴答著。
漢朝的太監不管再大的權勢,也不敢和皇子為惡。不像唐中晚期的太監,敢殺皇帝。所以劉辯並不需要,對十常侍他們太過於客氣,更不需要去刻意討好他們。
“走吧,進去看看,對了,我的老師 是哪位博士。”劉辯辯看著,這些琳琅滿目的竹簡書籍,問著趙忠。
趙忠迴說:“是穎川荀悅,現在任黃門侍郎。”
“那協弟那邊是誰在任課。”劉辯問完後,隨手拿了一卷《東觀漢記》,看了起來。
趙忠看著劉辯,感覺此時的劉辯,一點也不像,他所認識的劉辯。畢竟當初可是,他親自去接劉辯,迴洛陽的。那時的劉辯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在人麵前性格木訥,半天說不出話的人。對於讀書,他更是不會。當初不僅漢靈帝不待見他,就連一些博士老師也認為劉辯沒有威儀,輕佻。而現在的劉辯內斂,行為舉止,氣質談吐皆到位。尤其是劉辯最近身體長了,再加上平時的鍛煉。劉辯此時渾身,氣質貴不可言。
“趙常侍,趙常侍,在想什麽呢,怎麽入神。”劉辯看著發呆的趙忠微笑的問他。
“讓殿下見笑了,老奴一時間,看著殿下有些慌神了。當年老奴去接殿下時,殿下才10歲,如今已有4年了。不知不覺殿下已經成長的如此英姿颯爽,氣宇不凡。老奴欣慰。”
“原來我已經14歲了,好了這下終於知道自己的年紀了。”劉辯在心中想著,又對趙忠說:“當年之事,多謝趙常侍。”劉辯說完就對趙忠行了一個禮。
趙忠剛忙擺手說:“使不得,使不得啊殿下,老奴如何能夠擔此大禮。殿下折煞老奴。”
“好了,趙常侍,我說擔得起,趙常侍就擔得起。我們走吧。”劉辯說完就向樓上走去。
劉辯邊走邊想,這些東西才是大漢的寶貝啊。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這要是燒了才是真可惜。
“我等見過史侯。”
劉辯一到樓上,就聽見有不少人在向他請安。劉辯也是以文人之禮迴之。“打擾諸位了 ,諸位請便。”劉辯笑著對眾說道。
“這就是史侯,氣質不凡,貴不可言啊。”一位負責管理東觀的官員說。
“是啊,這份氣質,我想,我大漢也隻有,當年的孝章皇帝年輕時,才有吧。”另一位官員也說著。
“小心點,別亂說話,沒看見趙忠也在嗎。”一位年長的官員對他說,讓這名官員不要說話,小心隔牆有耳。
此時在最裏麵有一位,舉止優雅,老態龍鍾的老者淡淡的說道:“爾等身為讀書人,焉有讀書不禮者,背後議論。靜聲,各自做事。”
“是,蔡學士。”眾人說完,就都各自散了,去做事。
劉辯到了自己讀書的地方,看到有一名,品貌非凡的中年男子,站在這裏迎接自己。頓時也明白這便是荀悅。
“學生劉辯,見過荀師。”劉辯拱手彎腰行禮對荀悅說。
趙忠在後麵一看荀悅來了,就對荀悅說:“荀大人,史候在下送來了,咱家也不打擾了就先告辭了。”說完趙忠就走了。趙忠這麽著急要走,實在是,自己不想和,這幫讀書人待在一起。一看到這幫讀書人,趙忠就腦仁疼。
荀悅看著趙忠離去也不搭理,隻是對劉辯說:“史侯請。”
“趙常侍慢走。”劉辯對趙忠說完,就和荀悅一起走了進去。
劉辯一座下就在想,自己好像記得荀悅不是,要等到漢獻帝時期才會出仕嗎,怎麽現在就出仕了。史書好像記得的是,因為荀悅看不慣,漢靈帝寵幸宦官,所以閉門不出。看來這史書也沒有記全啊,並不是什麽事都能記清楚。
“聽黃子琰說,殿下喜愛文學,不知殿下最近在看什麽書。”荀悅坐在劉辯對麵,微笑著問道。
劉辯也明白這是在考自己,於是對荀悅說:“學生最近在看班固《漢書》,其中《漢書·食貨誌》,學生最近深感量多。”
荀悅一聽《漢書·食貨誌》,不是那些帝王本紀,就頓時來了興趣。“不知殿下,對其中那些句子發自感慨。”荀悅一臉欣喜的問道。
“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學生讀到這句話時頗為震撼。”劉辯看著翹首以盼的荀悅滿滿說道。
這時劉辯站起身,直接把這句話,白話驛文大聲喊出來到:“在寒冷的冬天,百姓不會去等待狐裘或絲綿做的冬衣;天下百姓在饑餓的時候,也不會去等待甜美的食物;人在饑寒交迫之時, 也就不會考慮到廉恥之心了。所以學生認為,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劉辯說完看著荀悅,在心中則是說,不好意思啊,國父中山先生,你的話讓我說了,不過我想以您的才華一定能在寫出更好的句子。
荀悅一臉欣喜,且茫然的看著劉辯。雖然說這句話的大概意思,酈食其和班固都說過差不多的話。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如何能夠明白,且說出這樣的話,真讓他感到不可思議。
劉辯看著荀悅心想,來吧,再給你來個王炸,為了穎川荀氏,本王今天可不低調。於是又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嗯,不錯,荀子也說過,殿下能記住真乃難得。”荀悅一臉興奮的看著劉辯。
“草,這是人家祖宗的話,人家能不清楚嗎,失算,失算。”劉辯在心中想道。不過劉辯又說道:“所以我認為君乃是“浮沉之主”。”
“浮沉之主。”聽了劉辯的話,荀悅一臉茫然若失。突然眼前精光乍現。“妙,妙啊,實在是妙。殿下僅用四字,就將這句話完美概括,我大漢有殿下這樣的有為之主,真乃我大漢百姓之福啊。”荀悅發自肺腑的對劉辯讚歎。
“先生說笑了,在下也隻是淺薄愚見罷了。讓先生見笑了。”劉辯又重新,坐迴座位上,對荀悅拱手說著。
“不,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王爺不凡啊。”這時從身後傳出一人說話。
荀悅當即對來人笑道:“伯喈兄,來快坐。”
劉辯一看原來是蔡邕。這蔡邕賣相不錯啊,也就是現在大漢特別流行說的,名士之風。
“見過,蔡學士。”劉辯起身對蔡邕拱手道。
蔡邕哈哈一笑:“殿下言重了,在下不請自來,還望殿下莫怪。”蔡邕也對劉辯拱手行禮。
“剛才在樓下聽殿下的一番肺腑之言,在下一時心癢,又聽到殿下的君為浮沉之主,更是驚人。”殿下之才令人敬佩。”蔡邕滿臉欣賞的看著劉辯。如今大漢風雨飄渺,兵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若大漢能有一位這樣,有見識的有為之君,那真是社稷之福,百姓之幸啊。
“蔡學士,說笑了,在下隻是有感而發,沒什麽大不了的。”劉辯看著二人謙虛的說著。
“殿下,過謙了。能有這樣的見識,足可見殿下平時讀書的用心。”荀悅也在一旁對劉辯說道。
荀悅又對劉辯說:“殿下對《漢書》的研習,令人信服。”
“這家夥,感情他剛才,以為我吹牛是吧,這個荀悅”劉辯在心中想著,又對荀悅說:“不過我認為這《漢書》篇幅太繁,常人不易能懂,如果能以《左傳》為體裁,從新編要,辭句簡要,敘事詳細,議論精美,我想應該會更好。”
荀悅心中一驚,對啊,如果能夠簡化《漢書》。在重新書寫,那這又是一本流傳千古的書啊。荀悅想著,越來越激動。
“好了,二位,我就不打擾了,告辭。”蔡邕對兩人說完就下樓了。
“是的,殿下,陛下口諭, 讓您以後就在這裏讀書。”趙忠站在劉辯身旁小心翼翼的迴答著。
漢朝的太監不管再大的權勢,也不敢和皇子為惡。不像唐中晚期的太監,敢殺皇帝。所以劉辯並不需要,對十常侍他們太過於客氣,更不需要去刻意討好他們。
“走吧,進去看看,對了,我的老師 是哪位博士。”劉辯辯看著,這些琳琅滿目的竹簡書籍,問著趙忠。
趙忠迴說:“是穎川荀悅,現在任黃門侍郎。”
“那協弟那邊是誰在任課。”劉辯問完後,隨手拿了一卷《東觀漢記》,看了起來。
趙忠看著劉辯,感覺此時的劉辯,一點也不像,他所認識的劉辯。畢竟當初可是,他親自去接劉辯,迴洛陽的。那時的劉辯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在人麵前性格木訥,半天說不出話的人。對於讀書,他更是不會。當初不僅漢靈帝不待見他,就連一些博士老師也認為劉辯沒有威儀,輕佻。而現在的劉辯內斂,行為舉止,氣質談吐皆到位。尤其是劉辯最近身體長了,再加上平時的鍛煉。劉辯此時渾身,氣質貴不可言。
“趙常侍,趙常侍,在想什麽呢,怎麽入神。”劉辯看著發呆的趙忠微笑的問他。
“讓殿下見笑了,老奴一時間,看著殿下有些慌神了。當年老奴去接殿下時,殿下才10歲,如今已有4年了。不知不覺殿下已經成長的如此英姿颯爽,氣宇不凡。老奴欣慰。”
“原來我已經14歲了,好了這下終於知道自己的年紀了。”劉辯在心中想著,又對趙忠說:“當年之事,多謝趙常侍。”劉辯說完就對趙忠行了一個禮。
趙忠剛忙擺手說:“使不得,使不得啊殿下,老奴如何能夠擔此大禮。殿下折煞老奴。”
“好了,趙常侍,我說擔得起,趙常侍就擔得起。我們走吧。”劉辯說完就向樓上走去。
劉辯邊走邊想,這些東西才是大漢的寶貝啊。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這要是燒了才是真可惜。
“我等見過史侯。”
劉辯一到樓上,就聽見有不少人在向他請安。劉辯也是以文人之禮迴之。“打擾諸位了 ,諸位請便。”劉辯笑著對眾說道。
“這就是史侯,氣質不凡,貴不可言啊。”一位負責管理東觀的官員說。
“是啊,這份氣質,我想,我大漢也隻有,當年的孝章皇帝年輕時,才有吧。”另一位官員也說著。
“小心點,別亂說話,沒看見趙忠也在嗎。”一位年長的官員對他說,讓這名官員不要說話,小心隔牆有耳。
此時在最裏麵有一位,舉止優雅,老態龍鍾的老者淡淡的說道:“爾等身為讀書人,焉有讀書不禮者,背後議論。靜聲,各自做事。”
“是,蔡學士。”眾人說完,就都各自散了,去做事。
劉辯到了自己讀書的地方,看到有一名,品貌非凡的中年男子,站在這裏迎接自己。頓時也明白這便是荀悅。
“學生劉辯,見過荀師。”劉辯拱手彎腰行禮對荀悅說。
趙忠在後麵一看荀悅來了,就對荀悅說:“荀大人,史候在下送來了,咱家也不打擾了就先告辭了。”說完趙忠就走了。趙忠這麽著急要走,實在是,自己不想和,這幫讀書人待在一起。一看到這幫讀書人,趙忠就腦仁疼。
荀悅看著趙忠離去也不搭理,隻是對劉辯說:“史侯請。”
“趙常侍慢走。”劉辯對趙忠說完,就和荀悅一起走了進去。
劉辯一座下就在想,自己好像記得荀悅不是,要等到漢獻帝時期才會出仕嗎,怎麽現在就出仕了。史書好像記得的是,因為荀悅看不慣,漢靈帝寵幸宦官,所以閉門不出。看來這史書也沒有記全啊,並不是什麽事都能記清楚。
“聽黃子琰說,殿下喜愛文學,不知殿下最近在看什麽書。”荀悅坐在劉辯對麵,微笑著問道。
劉辯也明白這是在考自己,於是對荀悅說:“學生最近在看班固《漢書》,其中《漢書·食貨誌》,學生最近深感量多。”
荀悅一聽《漢書·食貨誌》,不是那些帝王本紀,就頓時來了興趣。“不知殿下,對其中那些句子發自感慨。”荀悅一臉欣喜的問道。
“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學生讀到這句話時頗為震撼。”劉辯看著翹首以盼的荀悅滿滿說道。
這時劉辯站起身,直接把這句話,白話驛文大聲喊出來到:“在寒冷的冬天,百姓不會去等待狐裘或絲綿做的冬衣;天下百姓在饑餓的時候,也不會去等待甜美的食物;人在饑寒交迫之時, 也就不會考慮到廉恥之心了。所以學生認為,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劉辯說完看著荀悅,在心中則是說,不好意思啊,國父中山先生,你的話讓我說了,不過我想以您的才華一定能在寫出更好的句子。
荀悅一臉欣喜,且茫然的看著劉辯。雖然說這句話的大概意思,酈食其和班固都說過差不多的話。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如何能夠明白,且說出這樣的話,真讓他感到不可思議。
劉辯看著荀悅心想,來吧,再給你來個王炸,為了穎川荀氏,本王今天可不低調。於是又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嗯,不錯,荀子也說過,殿下能記住真乃難得。”荀悅一臉興奮的看著劉辯。
“草,這是人家祖宗的話,人家能不清楚嗎,失算,失算。”劉辯在心中想道。不過劉辯又說道:“所以我認為君乃是“浮沉之主”。”
“浮沉之主。”聽了劉辯的話,荀悅一臉茫然若失。突然眼前精光乍現。“妙,妙啊,實在是妙。殿下僅用四字,就將這句話完美概括,我大漢有殿下這樣的有為之主,真乃我大漢百姓之福啊。”荀悅發自肺腑的對劉辯讚歎。
“先生說笑了,在下也隻是淺薄愚見罷了。讓先生見笑了。”劉辯又重新,坐迴座位上,對荀悅拱手說著。
“不,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王爺不凡啊。”這時從身後傳出一人說話。
荀悅當即對來人笑道:“伯喈兄,來快坐。”
劉辯一看原來是蔡邕。這蔡邕賣相不錯啊,也就是現在大漢特別流行說的,名士之風。
“見過,蔡學士。”劉辯起身對蔡邕拱手道。
蔡邕哈哈一笑:“殿下言重了,在下不請自來,還望殿下莫怪。”蔡邕也對劉辯拱手行禮。
“剛才在樓下聽殿下的一番肺腑之言,在下一時心癢,又聽到殿下的君為浮沉之主,更是驚人。”殿下之才令人敬佩。”蔡邕滿臉欣賞的看著劉辯。如今大漢風雨飄渺,兵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若大漢能有一位這樣,有見識的有為之君,那真是社稷之福,百姓之幸啊。
“蔡學士,說笑了,在下隻是有感而發,沒什麽大不了的。”劉辯看著二人謙虛的說著。
“殿下,過謙了。能有這樣的見識,足可見殿下平時讀書的用心。”荀悅也在一旁對劉辯說道。
荀悅又對劉辯說:“殿下對《漢書》的研習,令人信服。”
“這家夥,感情他剛才,以為我吹牛是吧,這個荀悅”劉辯在心中想著,又對荀悅說:“不過我認為這《漢書》篇幅太繁,常人不易能懂,如果能以《左傳》為體裁,從新編要,辭句簡要,敘事詳細,議論精美,我想應該會更好。”
荀悅心中一驚,對啊,如果能夠簡化《漢書》。在重新書寫,那這又是一本流傳千古的書啊。荀悅想著,越來越激動。
“好了,二位,我就不打擾了,告辭。”蔡邕對兩人說完就下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