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的天竺各教人士,紛紛行禮應是。
婆羅門是天竺種姓製度中的最高等級。
這一等級的人基本都是印度教當中的僧侶或是整個國家的貴族。
其權力巨大,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解釋被人們奉為宗旨的宗教經典,甚至還享有許多超越法律的特權。
另外三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
張天既然要忽悠,自然得給中原王朝的人謀一個最高身份。
天竺的眾多教派倒沒有抗拒。
以他們的印象,中原王朝國力強盛,少數幾個到過天竺,例如唐三藏法師,都是修行有成,赫赫有名。
想當然覺得,中原王朝的人到了天竺,奉為最高等級的婆羅門合情合理。
張天道:“既然爾等順從,我自當為天竺賜福。”
說著,朝南方的無數山脈一指。
一股巨大的金光,以岡仁波齊為上空為起點,朝南亞次大陸噴射而去。
眾人隻見一條金光大道,橫貫天空,消失在南麵的視野之外。
等過了好些日子,這批來岡仁波齊朝聖的各派教徒迴到天竺,才知道不但他們看到了,無數天竺人都看到了。
隨著歸來的教徒將此次朝聖的事跡傳頌,張天的名字和神跡事件,逐漸在南亞次大陸傳播開來。
有人受到感召,前來岡仁波齊朝聖。
甚至有些人信奉張天提倡的人道主義,自覺拜入門下,不遠萬裏要去東方,見一見真神。
如此一來,因為信仰的原因,無形中促進了南亞次大陸和中原的交流。
張天在天上,看向南邊,有些眼饞。
南亞次大陸的地區,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又有以恆河為代表的幾條世界級大河貫穿其中,其條件得天獨厚。
在後世,天竺的麵積隻有國內版圖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耕地麵積卻要是國內的1.5倍。
這樣的土地,顯然更適合農耕的中原王朝。
最為關鍵的是,這塊土地的民眾極為溫順。
從數千年前的雅利安人開始,建立了種姓製度,這片土地的人溫順得就像是一頭不會頂人的羊。
直到21世紀,進入了信息時代,種姓製度仍然刻在每一個天竺人的骨子裏。
正是這種製度,讓日不落帝國,隻需要區區幾千人,就統治這片土地上的數萬萬人。
可惜呀,明明離著不遠,數千年來,中原王朝卻從未對這塊肥沃的土地下手。
否則,中原和南亞次大陸連成一片,組成一個完整的王朝,不知該是何等強盛。
張天知道這是受限於古代的生產力。
疆域大到一種程度,王朝就無力維持邊疆的統治了。
如果政治中心到邊疆需要走一個月以上的路程的話,邊疆發生什麽事,根本控製不了。
偶爾像大漢、大唐那樣的王朝遠征,打下來之後又能怎樣?
當地勢力表麵稱臣,其實跟一個獨立王國差不多。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南亞次大陸已經有很多人口。
隻攻打,不統治的話,中原王朝國力一衰弱,恐怕又會脫離掌控。
好在處在南亞次大陸的天竺等國家,宗教氛圍濃厚,正適合自己施展手段。
張天目前能做的,就是將自己和中原的影響力,滲透到天竺等國內部中去。
至於以後會如何,隻能看曆史會給出什麽答案了。
天竺號稱萬神之國,多供奉張天,以及中原諸神,倒不排斥。
尤其是看到他們信奉的最高神——濕婆、梵天、毗濕奴,法象要比中原諸神低一大截,頓時起了轉換門牆的念頭。
天竺的信徒跟中東一神教下的信徒不同,多拜幾個神,沒有什麽心理壓力和外部阻撓。
張天見天竺的教徒順從,就轉向吐蕃這邊。
到了現在,鬥法的事情已經不必再提了。
甚至許多人心裏還暗道,中原人你們有這麽牛逼的仙人,早請出來不就完了?
非得鬥了好幾陣,才將這尊大神請出來。
你看看吐蕃密宗的喇嘛現在多尷尬?
張天緩緩開口,道:“自今日起,吐蕃密宗,受中原管轄。”
“其寺廟、教義,隻要遵循中原三教之理念,則可繼續保留。”
密宗喇嘛頓時大喜。
原以為自家的神靈都被擒拿了,自己這些凡人,肯定會被趕盡殺絕。
沒想到還能繼續生存在高原。
他們的理念雖然極其邪惡,但終究是人,第一需求就是生存。
隻要能生存,那些教義要改成什麽樣,倒不是很重要了。
密宗數十喇嘛齊齊跪拜,喊道:“謝中原仙人慈悲。”
“起來吧。”張天道,“我之理念,不限教派,不限神佛,信徒可自由選擇。”
眾人看了看天上三清三佛,數百羅漢和天將,心裏想,信奉他們任何一個,最終還是信到眼前的中原仙人頭上。
還不如一開始就信奉中原仙人好了,說不定跟眼前的仙人關係更近一些。
張天又道:“我之理念,以人為本,不可用自虐方式苦修,奉行善積德,自強不息。”
“信徒謹記。”吐蕃喇嘛和無數朝聖者紛紛道。
張天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要求,卻無形中改變了整個吐蕃的宗教走勢。
原本很多信徒是三步一拜,以磕長頭的方式朝聖。
知道張天的理念後,改磕長頭為修路。
一生修勤勤懇懇,專心修繕一段路,是為“行善積德”。
等到壽命盡了,便在在所修路段的盡頭,立一塊碑文,記述信徒的姓名和付出。
然後會有新的信徒,接著這塊碑,繼續修下去。
成百上千年來,這些信徒硬生生修了一條康莊大道,直通中原。
這條大道兩旁,石碑林立,號稱“萬碑路”。
中原王朝借助這條大道,增強了對吐蕃的統治,加深了兩地的交流。
算是真正踐了張天的理念。
萬千信徒,沒有在虛無的虔誠中蹉跎生命,反而將自己的虔誠刻在了大地上。
…………
此是後話,張天亦未料這麽長遠。
張天這次來吐蕃,除了降伏吐蕃密宗之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看看上古苯教的神器——世界中心。
他們在幾千年前就知道大地是個圓球,卻依然將自己的神器稱為“世界中心”,至少要比那個山峰空氣炮要重要得多。
張天在半空掃視了一圈,找到那個上古苯教的教主。
雖然那幾個人戴著麵具,但在智能ai的對比一下,無所遁形。
張天微微抬頭,對天上神佛道:“我在塵世還有事,你們各自歸去。”
滿天神佛各自行禮,紛紛道:“上仙別過,我等去了。”
說完,神佛、羅漢、天將的身影一個一個地消失,仿佛跨越無窮時空,迴到了原來的佛國、天庭。
天空之上,隻剩下兩個圓球,仍然在等候。
中原三家早就看過很多次了,見他們沒有消失倒不驚奇。
大家知道這兩個圓球神將是上仙的貼身神將,跟凡人的貼身奴才差不多。
地麵的天下教徒,猶自看著空空蕩蕩的白雲出神。
這短短半天,簡直顛覆他們一輩子的信念。
“唿……”
張天身形一矮,自天而降,落在上古苯教教主麵前。
“你們的天地中心在哪裏?帶我去看。”
婆羅門是天竺種姓製度中的最高等級。
這一等級的人基本都是印度教當中的僧侶或是整個國家的貴族。
其權力巨大,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解釋被人們奉為宗旨的宗教經典,甚至還享有許多超越法律的特權。
另外三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
張天既然要忽悠,自然得給中原王朝的人謀一個最高身份。
天竺的眾多教派倒沒有抗拒。
以他們的印象,中原王朝國力強盛,少數幾個到過天竺,例如唐三藏法師,都是修行有成,赫赫有名。
想當然覺得,中原王朝的人到了天竺,奉為最高等級的婆羅門合情合理。
張天道:“既然爾等順從,我自當為天竺賜福。”
說著,朝南方的無數山脈一指。
一股巨大的金光,以岡仁波齊為上空為起點,朝南亞次大陸噴射而去。
眾人隻見一條金光大道,橫貫天空,消失在南麵的視野之外。
等過了好些日子,這批來岡仁波齊朝聖的各派教徒迴到天竺,才知道不但他們看到了,無數天竺人都看到了。
隨著歸來的教徒將此次朝聖的事跡傳頌,張天的名字和神跡事件,逐漸在南亞次大陸傳播開來。
有人受到感召,前來岡仁波齊朝聖。
甚至有些人信奉張天提倡的人道主義,自覺拜入門下,不遠萬裏要去東方,見一見真神。
如此一來,因為信仰的原因,無形中促進了南亞次大陸和中原的交流。
張天在天上,看向南邊,有些眼饞。
南亞次大陸的地區,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又有以恆河為代表的幾條世界級大河貫穿其中,其條件得天獨厚。
在後世,天竺的麵積隻有國內版圖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耕地麵積卻要是國內的1.5倍。
這樣的土地,顯然更適合農耕的中原王朝。
最為關鍵的是,這塊土地的民眾極為溫順。
從數千年前的雅利安人開始,建立了種姓製度,這片土地的人溫順得就像是一頭不會頂人的羊。
直到21世紀,進入了信息時代,種姓製度仍然刻在每一個天竺人的骨子裏。
正是這種製度,讓日不落帝國,隻需要區區幾千人,就統治這片土地上的數萬萬人。
可惜呀,明明離著不遠,數千年來,中原王朝卻從未對這塊肥沃的土地下手。
否則,中原和南亞次大陸連成一片,組成一個完整的王朝,不知該是何等強盛。
張天知道這是受限於古代的生產力。
疆域大到一種程度,王朝就無力維持邊疆的統治了。
如果政治中心到邊疆需要走一個月以上的路程的話,邊疆發生什麽事,根本控製不了。
偶爾像大漢、大唐那樣的王朝遠征,打下來之後又能怎樣?
當地勢力表麵稱臣,其實跟一個獨立王國差不多。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南亞次大陸已經有很多人口。
隻攻打,不統治的話,中原王朝國力一衰弱,恐怕又會脫離掌控。
好在處在南亞次大陸的天竺等國家,宗教氛圍濃厚,正適合自己施展手段。
張天目前能做的,就是將自己和中原的影響力,滲透到天竺等國內部中去。
至於以後會如何,隻能看曆史會給出什麽答案了。
天竺號稱萬神之國,多供奉張天,以及中原諸神,倒不排斥。
尤其是看到他們信奉的最高神——濕婆、梵天、毗濕奴,法象要比中原諸神低一大截,頓時起了轉換門牆的念頭。
天竺的信徒跟中東一神教下的信徒不同,多拜幾個神,沒有什麽心理壓力和外部阻撓。
張天見天竺的教徒順從,就轉向吐蕃這邊。
到了現在,鬥法的事情已經不必再提了。
甚至許多人心裏還暗道,中原人你們有這麽牛逼的仙人,早請出來不就完了?
非得鬥了好幾陣,才將這尊大神請出來。
你看看吐蕃密宗的喇嘛現在多尷尬?
張天緩緩開口,道:“自今日起,吐蕃密宗,受中原管轄。”
“其寺廟、教義,隻要遵循中原三教之理念,則可繼續保留。”
密宗喇嘛頓時大喜。
原以為自家的神靈都被擒拿了,自己這些凡人,肯定會被趕盡殺絕。
沒想到還能繼續生存在高原。
他們的理念雖然極其邪惡,但終究是人,第一需求就是生存。
隻要能生存,那些教義要改成什麽樣,倒不是很重要了。
密宗數十喇嘛齊齊跪拜,喊道:“謝中原仙人慈悲。”
“起來吧。”張天道,“我之理念,不限教派,不限神佛,信徒可自由選擇。”
眾人看了看天上三清三佛,數百羅漢和天將,心裏想,信奉他們任何一個,最終還是信到眼前的中原仙人頭上。
還不如一開始就信奉中原仙人好了,說不定跟眼前的仙人關係更近一些。
張天又道:“我之理念,以人為本,不可用自虐方式苦修,奉行善積德,自強不息。”
“信徒謹記。”吐蕃喇嘛和無數朝聖者紛紛道。
張天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要求,卻無形中改變了整個吐蕃的宗教走勢。
原本很多信徒是三步一拜,以磕長頭的方式朝聖。
知道張天的理念後,改磕長頭為修路。
一生修勤勤懇懇,專心修繕一段路,是為“行善積德”。
等到壽命盡了,便在在所修路段的盡頭,立一塊碑文,記述信徒的姓名和付出。
然後會有新的信徒,接著這塊碑,繼續修下去。
成百上千年來,這些信徒硬生生修了一條康莊大道,直通中原。
這條大道兩旁,石碑林立,號稱“萬碑路”。
中原王朝借助這條大道,增強了對吐蕃的統治,加深了兩地的交流。
算是真正踐了張天的理念。
萬千信徒,沒有在虛無的虔誠中蹉跎生命,反而將自己的虔誠刻在了大地上。
…………
此是後話,張天亦未料這麽長遠。
張天這次來吐蕃,除了降伏吐蕃密宗之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看看上古苯教的神器——世界中心。
他們在幾千年前就知道大地是個圓球,卻依然將自己的神器稱為“世界中心”,至少要比那個山峰空氣炮要重要得多。
張天在半空掃視了一圈,找到那個上古苯教的教主。
雖然那幾個人戴著麵具,但在智能ai的對比一下,無所遁形。
張天微微抬頭,對天上神佛道:“我在塵世還有事,你們各自歸去。”
滿天神佛各自行禮,紛紛道:“上仙別過,我等去了。”
說完,神佛、羅漢、天將的身影一個一個地消失,仿佛跨越無窮時空,迴到了原來的佛國、天庭。
天空之上,隻剩下兩個圓球,仍然在等候。
中原三家早就看過很多次了,見他們沒有消失倒不驚奇。
大家知道這兩個圓球神將是上仙的貼身神將,跟凡人的貼身奴才差不多。
地麵的天下教徒,猶自看著空空蕩蕩的白雲出神。
這短短半天,簡直顛覆他們一輩子的信念。
“唿……”
張天身形一矮,自天而降,落在上古苯教教主麵前。
“你們的天地中心在哪裏?帶我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