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不能!”徐聞忽然道。
“若論文采,此文自然跟昌黎先生的相差十萬八千裏。”
“但論效用,則各有優劣。”
“微臣隨大軍北伐之際,將士們陣前罵戰,說的話就跟《斥蝗神》差不多。”
“固然粗俗不堪,但在惡戰之前,卻能打擊對方士氣。”
“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會覺得,大戰之前,對著敵軍說之乎者也吧?”
“嗯……”不少人點點頭,“確實如此。”
他們雖然是文官,但還是知道戰爭是什麽樣子的。
就連有些儒將,殺氣上來了,也是滿口“彼其娘之”,大家又不是沒見過。
徐聞繼續侃侃而談:“其實,先賢早就有所啟示。”
“隻是,我等讀書人,隻顧著文雅,放不下麵子。”
百官疑惑,史尚書問道:“先賢有何啟示?徐解元請直言。”
徐聞開始背起書來,朗朗道: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這是《莊子·知北遊》中的一個小故事。
說是一個叫東郭子的人,向莊子問,道在哪裏?
莊子說:道無所不在,在螻蟻之中,在稻田的稗草裏,在瓦塊磚頭裏,在屎尿裏……
隨著“尿溺”一出,與《斥蝗神》裏的屎尿屁頓時對應上了。
百官恍然大悟。
“不錯,先賢尚且不忌諱此等粗俗之物。”
“那蝗神是邪神,正該用這等惡俗之語,才可罵跑他,令百姓免受蝗災之害。”
“唉……怪不得人家是大儒,能夠引發浩然正氣呢。看來,我等身上戴了太多文人枷鎖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覺得道理就應該是這樣。
隻有看破虛妄之人,不受世間俗禮約束,才能夠超凡入聖。
你看看人家,先賢莊子說過“道在屎溺”,就真的鑽研進去了。
一篇《斥蝗神》,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不愧為隱世大儒也。
然後又想到韓愈,雖然嘴上不敢說,但心裏卻在想:“或許昌黎先生正是太文雅了,厲害雖然也厲害,卻沒能激發浩然正氣。”
“徐解元不愧為仙人弟子,修煉過浩然正氣,能夠解讀先賢真意。”
“恭喜徐解元,離浩然正氣又近了一步。”
徐聞急忙謙讓:“不敢當,諸位大人過獎了。”
一眾文官,顧不上議事,微閉雙眼,搖頭晃腦,嘴裏喃喃自語:
“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通過迴憶經文,想找出先賢暗示的道之所在。
安佑帝、趙將軍等非文官之人,看得頭疼。
道理是捋通了。
但滿朝堂的文官都是念“尿溺”,這誰受得了呀?
“咳咳……”安佑帝隻得親自出馬,將百官拉迴來。
“既然眾卿家已知道大儒祭文之真意,那接下來議一下蝗災之事吧。”
治蝗災其實沒有太多好議的。
以前是被迷信思想束縛了行動,如今思想桎梏一破除,張天說的《治蝗四法》,自然馬上就被大家接納。
不過,經朝廷頒發出去的,就變成了《治蝗五法》。
加了一條“罵蝗神”之法。
基本上就是將張天說的那套理論加了上去,說蝗神是邪神,膽小如鼠,沒什麽大法力,大家盡管罵,罵得越兇蝗神越害怕。
最後定下章程,調集人手、錢糧,去災區滅蝗。
同時在災區就近購買百萬雞、鴨、鵝等家禽,趕赴前線。
自從張天獻了一座金銀礦,安朝國庫一下子充實起來了。
加上北伐勝利得太容易,並沒有造成過多的戰爭創傷,很多天金國的財物,一一充公,又是一大筆入賬。
區區百萬家禽,不在話下。
將蝗災的事情安排完畢,安佑帝派發今天最後一個任務。
安佑帝道:“近些日子,西線各國軍隊調動頻繁,恐有戰事。”
“徐聞,北伐之時,你有隨軍經驗。”
“朕賜你蛟龍軟甲,封為欽差,去西線監督。”
“一來督察各地州府治蝗,是否出力。”
“二來監督成都府軍,用心作戰。上次北伐,西路大軍臨軍退縮,朕尚未申斥,此次若再敢偷懶,定不輕饒。”
“三來,若是找到隱世大儒,請他入朝。”
“你有上仙傳下的浩然正氣修煉之法,能與大儒說得上話,請他也容易些。”
徐聞作揖,正色道:“微臣遵旨。”
不一會,一封聖旨、一套軟甲,用托盤送到徐聞手上。
百官看徐聞的眼光都變了。
這份委任,權力實在太大了。
幾乎可以說都在軍、政兩麵,都有監察之權。
下麵官員的升降,幾乎都得看徐聞臉色。
尤其是武將,但凡徐聞在奏折裏提一句不盡責,加上之前北伐的舊債,恐怕還有性命之危。
徐聞年紀輕輕,皇上就放心地給他如此大權,顯然是有意栽培。
隻要假以時日,必定是權傾朝野。
許多官員心裏已經開始打起了小九九,想著如何跟徐聞搞好關係了。
…………
下朝之後。
一眾文官集體出現了一些奇怪行為。
迴到家中,像個傻子一樣,盯著牆角的螞蟻、瓦片看,久久不動。
上茅廁還像是便秘似的,很久都不出來,下人還隱隱聽到有讀書聲。
也不知道對著一泡屎或一泡尿,有什麽興致可念書的?
嚇得滿城的仆人,惴惴不安,不知道自家老爺出了什麽事了。
好在徐聞沒有被帶偏。
迴到家中,跟父母、蘇兒、二叔等人告別。
然後帶著鐵東、小短腿,朝西麵而來。
…………
張天這邊。
在夔州呆了幾天。
見夔州內外,在全力滅蝗抗災,張天還是很滿意的,說明自己的一番作為還是有用的。
蝗災通常能夠持續幾個月之久,如今還是早期,自救還來得及。
雖然今年收成肯定不如往年了,但對百姓來說,能夠不餓死,挨到明年,就是勝利。
“百萬,你以前是如何入蜀的?”張天問道。
張百萬道:“先生,入蜀之路有三條。”
“一為金牛道。”
“經過曆代朝廷的開鑿,已不複古時險要了,可以通行大軍,運輸物資。”
“不過,金牛道在北麵,離夔州有些遠,需要繞道。”
“二是通過長江水路入蜀。”
“隻是這一路來需要逆流而上,地形險要,水高浪急,並不舒坦。”
“三則是通過荔枝道入蜀。”
“傳說是唐朝時期,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而修建的,走的人較少。”
“先生,請問走哪條道?”
“若論文采,此文自然跟昌黎先生的相差十萬八千裏。”
“但論效用,則各有優劣。”
“微臣隨大軍北伐之際,將士們陣前罵戰,說的話就跟《斥蝗神》差不多。”
“固然粗俗不堪,但在惡戰之前,卻能打擊對方士氣。”
“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會覺得,大戰之前,對著敵軍說之乎者也吧?”
“嗯……”不少人點點頭,“確實如此。”
他們雖然是文官,但還是知道戰爭是什麽樣子的。
就連有些儒將,殺氣上來了,也是滿口“彼其娘之”,大家又不是沒見過。
徐聞繼續侃侃而談:“其實,先賢早就有所啟示。”
“隻是,我等讀書人,隻顧著文雅,放不下麵子。”
百官疑惑,史尚書問道:“先賢有何啟示?徐解元請直言。”
徐聞開始背起書來,朗朗道: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這是《莊子·知北遊》中的一個小故事。
說是一個叫東郭子的人,向莊子問,道在哪裏?
莊子說:道無所不在,在螻蟻之中,在稻田的稗草裏,在瓦塊磚頭裏,在屎尿裏……
隨著“尿溺”一出,與《斥蝗神》裏的屎尿屁頓時對應上了。
百官恍然大悟。
“不錯,先賢尚且不忌諱此等粗俗之物。”
“那蝗神是邪神,正該用這等惡俗之語,才可罵跑他,令百姓免受蝗災之害。”
“唉……怪不得人家是大儒,能夠引發浩然正氣呢。看來,我等身上戴了太多文人枷鎖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覺得道理就應該是這樣。
隻有看破虛妄之人,不受世間俗禮約束,才能夠超凡入聖。
你看看人家,先賢莊子說過“道在屎溺”,就真的鑽研進去了。
一篇《斥蝗神》,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不愧為隱世大儒也。
然後又想到韓愈,雖然嘴上不敢說,但心裏卻在想:“或許昌黎先生正是太文雅了,厲害雖然也厲害,卻沒能激發浩然正氣。”
“徐解元不愧為仙人弟子,修煉過浩然正氣,能夠解讀先賢真意。”
“恭喜徐解元,離浩然正氣又近了一步。”
徐聞急忙謙讓:“不敢當,諸位大人過獎了。”
一眾文官,顧不上議事,微閉雙眼,搖頭晃腦,嘴裏喃喃自語:
“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通過迴憶經文,想找出先賢暗示的道之所在。
安佑帝、趙將軍等非文官之人,看得頭疼。
道理是捋通了。
但滿朝堂的文官都是念“尿溺”,這誰受得了呀?
“咳咳……”安佑帝隻得親自出馬,將百官拉迴來。
“既然眾卿家已知道大儒祭文之真意,那接下來議一下蝗災之事吧。”
治蝗災其實沒有太多好議的。
以前是被迷信思想束縛了行動,如今思想桎梏一破除,張天說的《治蝗四法》,自然馬上就被大家接納。
不過,經朝廷頒發出去的,就變成了《治蝗五法》。
加了一條“罵蝗神”之法。
基本上就是將張天說的那套理論加了上去,說蝗神是邪神,膽小如鼠,沒什麽大法力,大家盡管罵,罵得越兇蝗神越害怕。
最後定下章程,調集人手、錢糧,去災區滅蝗。
同時在災區就近購買百萬雞、鴨、鵝等家禽,趕赴前線。
自從張天獻了一座金銀礦,安朝國庫一下子充實起來了。
加上北伐勝利得太容易,並沒有造成過多的戰爭創傷,很多天金國的財物,一一充公,又是一大筆入賬。
區區百萬家禽,不在話下。
將蝗災的事情安排完畢,安佑帝派發今天最後一個任務。
安佑帝道:“近些日子,西線各國軍隊調動頻繁,恐有戰事。”
“徐聞,北伐之時,你有隨軍經驗。”
“朕賜你蛟龍軟甲,封為欽差,去西線監督。”
“一來督察各地州府治蝗,是否出力。”
“二來監督成都府軍,用心作戰。上次北伐,西路大軍臨軍退縮,朕尚未申斥,此次若再敢偷懶,定不輕饒。”
“三來,若是找到隱世大儒,請他入朝。”
“你有上仙傳下的浩然正氣修煉之法,能與大儒說得上話,請他也容易些。”
徐聞作揖,正色道:“微臣遵旨。”
不一會,一封聖旨、一套軟甲,用托盤送到徐聞手上。
百官看徐聞的眼光都變了。
這份委任,權力實在太大了。
幾乎可以說都在軍、政兩麵,都有監察之權。
下麵官員的升降,幾乎都得看徐聞臉色。
尤其是武將,但凡徐聞在奏折裏提一句不盡責,加上之前北伐的舊債,恐怕還有性命之危。
徐聞年紀輕輕,皇上就放心地給他如此大權,顯然是有意栽培。
隻要假以時日,必定是權傾朝野。
許多官員心裏已經開始打起了小九九,想著如何跟徐聞搞好關係了。
…………
下朝之後。
一眾文官集體出現了一些奇怪行為。
迴到家中,像個傻子一樣,盯著牆角的螞蟻、瓦片看,久久不動。
上茅廁還像是便秘似的,很久都不出來,下人還隱隱聽到有讀書聲。
也不知道對著一泡屎或一泡尿,有什麽興致可念書的?
嚇得滿城的仆人,惴惴不安,不知道自家老爺出了什麽事了。
好在徐聞沒有被帶偏。
迴到家中,跟父母、蘇兒、二叔等人告別。
然後帶著鐵東、小短腿,朝西麵而來。
…………
張天這邊。
在夔州呆了幾天。
見夔州內外,在全力滅蝗抗災,張天還是很滿意的,說明自己的一番作為還是有用的。
蝗災通常能夠持續幾個月之久,如今還是早期,自救還來得及。
雖然今年收成肯定不如往年了,但對百姓來說,能夠不餓死,挨到明年,就是勝利。
“百萬,你以前是如何入蜀的?”張天問道。
張百萬道:“先生,入蜀之路有三條。”
“一為金牛道。”
“經過曆代朝廷的開鑿,已不複古時險要了,可以通行大軍,運輸物資。”
“不過,金牛道在北麵,離夔州有些遠,需要繞道。”
“二是通過長江水路入蜀。”
“隻是這一路來需要逆流而上,地形險要,水高浪急,並不舒坦。”
“三則是通過荔枝道入蜀。”
“傳說是唐朝時期,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而修建的,走的人較少。”
“先生,請問走哪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