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吐蕃退軍,成都府的壓力頓時消失。
急忙分出一部分兵力,追上於江州將軍的軍隊,征戰西路。
於公,為國出力,義不容辭。
於私,此時形勢一片大好,這些戰功不去搶,那就是傻子了。
西路大軍勢如破竹,連下十幾城。
東路的趙立將軍,所率禁軍等部同樣戰果輝煌。
將整個“山東路”給蕩平,盡歸安朝之手。
每打下一城,軍隊就用徐聞早已驗證過的“立神之法”,用張天的神威來安撫百姓。
雖然他們沒有親眼見過張天的“仙跡”,但是,這種信仰方式,很符合百姓的利益。
既不用捐錢,又不用比拚誰的祭品好,隻需要心誠即可。
往往一支香,一隻雞,拜過就行。
有些土豪想鋪張浪費,用什麽一米高的大香火,很多的牲口豬羊大肆祭拜,反而被安朝的軍隊訓斥。
安朝軍隊的軍紀極好,雖然東、西兩路大軍比不上襄陽大軍軍紀森嚴。
但至少沒有屠城、大規模的掠奪和屠殺發生。
很多城池還未打到,“仁義之師”的名氣就已經傳了過來。
加上天金國兵力再次收縮,這些城池攻下、收服並不算費勁。
偶爾有些天金國的將領,想采取埋伏、遊擊、堅守等手段阻擊安朝大軍。
但是,無一例外,連朵浪花都沒有掀起。
有了千裏眼的幫助,相當於天金國在蒙著眼睛在跟安朝大軍打,毫無還手之力。
這就是“信息戰”的恐怖之處。
直到後世,如果軍隊沒有信息作戰能力的話,即使有了飛機、坦克、火箭炮等先進武器,也會被信息化的軍隊碾壓。
更別說天金國連個無線電都沒有,傳個信息還要通過馬匹跑來跑去。
何況,還有千裏眼從天上提供的信息。
在趙立、於江州將軍等看來,“如有神助”不再是一個形容詞,而真真切切的“有神助”。
…………
安朝境內。
自從爆出安佑帝去了襄陽,安朝人的心情可謂是一波三折。
最先風傳天下的,就是安佑帝在襄陽被天金國的人襲擊。
當時許多百姓看到安佑帝被郭將軍和牛二抬了出來,一直抬迴襄陽城。
不知傳了多少風言風語。
幸好聽說有“仙人庇佑”,最終緩了過來。
許多憂國憂民的文人士子,紛紛議論。
身為皇帝,擅自離開帝都,跑到邊防前線去,將自身置於險地,實在不是為君之道。
有些高人雅士,在朝中有些名望,已經寫好奏折,準備規勸皇上了。
同時也不忘彈劾一下蔡丞相。
皇帝身為“聖人”,是不會錯的。
如果做錯了,那一定是身邊臣子沒有盡到進諫的職責。
首當其衝,自然就是身為丞相的蔡安。
可是,蔡丞相被罵了幾十年奸臣,又豈會在乎這點罵聲?
就在普通百姓猜測皇帝跑到襄陽城去幹什麽的時候,突然聖旨傳來,恢複國號為“安朝”。
然後又以天金國襲擊仙人與皇帝為名,興師北伐。
士子文人又是一驚。
這是準備與天金國不死不休呀。
雖然說皇帝身邊有個法力無邊的“仙人”,也有不少人看過臨安鬥法,相信張天是有法力的“得道真仙”。
但是,據史記載,這種舉國之戰,傳說中的“仙人”好像起不到多大作用。
平時看著眼花繚亂的“仙法”,什麽大變活魚,斷頭重接,草人脫身等等。
在數十萬大軍的對抗中,實在沒有多少用處。
否則,曆史上的左慈、於吉之流,豈不是最應該稱王稱霸?
又豈會被曹操、孫策等凡人所殺?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打仗也是傳得神乎其神。
傳說他能唿風喚雨、符水治病什麽的,最終不也被凡人軍隊打敗了?
很多人已經擔心,皇上這是被“仙人”忽悠了。
一旦戰敗,身在前線襄陽城的皇上,恐怕性命難保。
皇上還沒有子嗣,他一死,安朝必然大亂。
到時候,內憂外患,亡國可矣。
誰料大戰一起,捷報連連。
東路大軍、中路的襄陽軍全都輕鬆地攻城掠地。
普通百姓沒有見識,知道打下天金國的城池自然應該高興。
但有見識的高人能看出,這打下的都是不太重要的城池,天金國收縮兵力的意圖很明顯。
之後,西路傳來消息,吐蕃等部東進,攻打成都府,西路大軍被迫迴防。
嚇得朝野內外一陣心驚。
生怕北伐就此失敗,然後被天金國報複,聯合幾個國家圍毆。
沒想到,接下來的重磅消息,讓安朝之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開封大戰,以十五萬全殲天金國五十萬大軍。
而且損失極少,可稱“完勝”!
如此大勝,曆史罕見!
輝煌得安朝子民都不敢相信。
除了少數長壽的老人,見證過帝星降臨時期的輝煌外,絕大多數人,有見識以來,安朝一直被天金國壓製得直不起腰來。
偶爾兩國官民見麵,都要低上一頭。
安朝百姓都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逆襲。
卻沒想到這一日會來得這麽快,這麽突然,這麽輝煌!
這一戰,直接引爆了安朝的民意。
無數百姓自發地捐錢捐物,資助大軍的後勤。
更是有無數人,茶前飯後,將這些事跡反反複複地傳頌。
張天的種種神跡,郭將軍的軍陣戰法,襄陽大軍的軍紀。
林林種種,每當說起都充滿自豪。
徐聞的“立神之法”,安撫百姓有大功,也隨著聖旨為百姓熟知。
那些曾經在科舉上鬧起來的士子,已經開始懷疑當初的決定了。
“皇上英明遠見,怕不是早就看到徐解元的才華,才力排眾議,飲點他為解元?”
“恨我等當初不知皇上苦心,張仙人一人可抵百萬大軍,一人可取北方國土,難怪皇上要巴結……咳……要厚待張仙人。”
“我等當初鬧得滿城風雨,皇上也未治罪,皇上寬宏大量,臣慚愧不已……”
“等皇上迴臨安,我等定當前去請罪。”
也有士子道:“這徐……徐解元,怕是借了仙人的福蔭。”
立刻有士子反駁道:“就算是借福蔭,那也是借他師父的,這福蔭借得理所當然。”
“不錯,雖說是沾了仙人的光,但這安撫百姓之事,非他不可。”
“若是他人使這立神之法,百姓還未必信服,徐解元身為仙人親傳弟子,是唯一人選。”
“我等終其一生,能夠治理好一縣一城之地,就已經不錯了。”
“沒想到徐解元敢隨軍上前線,將數十城鎮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唉……時也,命也,可望而不可及。”
徐聞借張天的福蔭,能夠隨軍做後勤工作,這點其實天下人沒有太多異議。
畢竟,借助親人、家族的庇護做事,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機會給了,能不能做好才是關鍵。
做不好,那就是去鍍金,紈絝一名罷了,迴來也會被人看不起。
但像徐聞這樣,每打下一城而一城大治,任何人都不敢無視他的功勞。
當然,徐聞的事跡能夠傳遍天下,也與安佑帝推動有關。
一來可以化解之前的“解元風波”。
二來也將徐聞與安朝深度綁定,進而留住張天。
這次不需要弄虛作假,隻需將真實的事情,多多宣傳就行了。
那些有門路打聽朝廷信息的文人,多方驗證,知道這次不是皇上幫徐聞作弊,頓時更加信服。
一時間,徐聞在士林的名聲大為好轉。
後方民心匯聚,再無阻力。
沿途的土豪、百姓,有力出力,有糧出糧,有錢出錢。
無數物資源源不斷地湧向前線。
這跟往年一打仗,就要強征百姓錢糧,百姓又罵又有反抗的情景截然不同。
加上之前張天送了一座金銀礦給安朝,此時正派得上用場。
但凡捐錢、捐物、出力的,都迴報以金銀。
頓時安佑帝在百姓口中讚譽一片,大家發自內心給皇帝歌功頌德。
…………
前方戰線。
東路大軍,襄陽大軍已越過黃河。
隨著北線的地形收窄,兩支大軍漸漸靠得很近,已經能夠聯合使用一些戰術了。
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襄陽大軍與東路大軍如秋風掃落葉,席卷整片平原。
唯有西路攻打的區域山高路險,推進要慢得多,跟中、東兩路大軍拉得很遠。
不過,當前張天和郭將軍並不需要西路大軍的兵力,也不催促。
讓他們按部就班,穩打穩紮就行。
二十多天後,襄陽大軍緩緩壓到一座城池之下。
郭將軍騎馬過來道:“上仙,前方就是瀛州、莫州二州了。”
張天微微一笑:“燕雲十六州的瀛州?”
急忙分出一部分兵力,追上於江州將軍的軍隊,征戰西路。
於公,為國出力,義不容辭。
於私,此時形勢一片大好,這些戰功不去搶,那就是傻子了。
西路大軍勢如破竹,連下十幾城。
東路的趙立將軍,所率禁軍等部同樣戰果輝煌。
將整個“山東路”給蕩平,盡歸安朝之手。
每打下一城,軍隊就用徐聞早已驗證過的“立神之法”,用張天的神威來安撫百姓。
雖然他們沒有親眼見過張天的“仙跡”,但是,這種信仰方式,很符合百姓的利益。
既不用捐錢,又不用比拚誰的祭品好,隻需要心誠即可。
往往一支香,一隻雞,拜過就行。
有些土豪想鋪張浪費,用什麽一米高的大香火,很多的牲口豬羊大肆祭拜,反而被安朝的軍隊訓斥。
安朝軍隊的軍紀極好,雖然東、西兩路大軍比不上襄陽大軍軍紀森嚴。
但至少沒有屠城、大規模的掠奪和屠殺發生。
很多城池還未打到,“仁義之師”的名氣就已經傳了過來。
加上天金國兵力再次收縮,這些城池攻下、收服並不算費勁。
偶爾有些天金國的將領,想采取埋伏、遊擊、堅守等手段阻擊安朝大軍。
但是,無一例外,連朵浪花都沒有掀起。
有了千裏眼的幫助,相當於天金國在蒙著眼睛在跟安朝大軍打,毫無還手之力。
這就是“信息戰”的恐怖之處。
直到後世,如果軍隊沒有信息作戰能力的話,即使有了飛機、坦克、火箭炮等先進武器,也會被信息化的軍隊碾壓。
更別說天金國連個無線電都沒有,傳個信息還要通過馬匹跑來跑去。
何況,還有千裏眼從天上提供的信息。
在趙立、於江州將軍等看來,“如有神助”不再是一個形容詞,而真真切切的“有神助”。
…………
安朝境內。
自從爆出安佑帝去了襄陽,安朝人的心情可謂是一波三折。
最先風傳天下的,就是安佑帝在襄陽被天金國的人襲擊。
當時許多百姓看到安佑帝被郭將軍和牛二抬了出來,一直抬迴襄陽城。
不知傳了多少風言風語。
幸好聽說有“仙人庇佑”,最終緩了過來。
許多憂國憂民的文人士子,紛紛議論。
身為皇帝,擅自離開帝都,跑到邊防前線去,將自身置於險地,實在不是為君之道。
有些高人雅士,在朝中有些名望,已經寫好奏折,準備規勸皇上了。
同時也不忘彈劾一下蔡丞相。
皇帝身為“聖人”,是不會錯的。
如果做錯了,那一定是身邊臣子沒有盡到進諫的職責。
首當其衝,自然就是身為丞相的蔡安。
可是,蔡丞相被罵了幾十年奸臣,又豈會在乎這點罵聲?
就在普通百姓猜測皇帝跑到襄陽城去幹什麽的時候,突然聖旨傳來,恢複國號為“安朝”。
然後又以天金國襲擊仙人與皇帝為名,興師北伐。
士子文人又是一驚。
這是準備與天金國不死不休呀。
雖然說皇帝身邊有個法力無邊的“仙人”,也有不少人看過臨安鬥法,相信張天是有法力的“得道真仙”。
但是,據史記載,這種舉國之戰,傳說中的“仙人”好像起不到多大作用。
平時看著眼花繚亂的“仙法”,什麽大變活魚,斷頭重接,草人脫身等等。
在數十萬大軍的對抗中,實在沒有多少用處。
否則,曆史上的左慈、於吉之流,豈不是最應該稱王稱霸?
又豈會被曹操、孫策等凡人所殺?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打仗也是傳得神乎其神。
傳說他能唿風喚雨、符水治病什麽的,最終不也被凡人軍隊打敗了?
很多人已經擔心,皇上這是被“仙人”忽悠了。
一旦戰敗,身在前線襄陽城的皇上,恐怕性命難保。
皇上還沒有子嗣,他一死,安朝必然大亂。
到時候,內憂外患,亡國可矣。
誰料大戰一起,捷報連連。
東路大軍、中路的襄陽軍全都輕鬆地攻城掠地。
普通百姓沒有見識,知道打下天金國的城池自然應該高興。
但有見識的高人能看出,這打下的都是不太重要的城池,天金國收縮兵力的意圖很明顯。
之後,西路傳來消息,吐蕃等部東進,攻打成都府,西路大軍被迫迴防。
嚇得朝野內外一陣心驚。
生怕北伐就此失敗,然後被天金國報複,聯合幾個國家圍毆。
沒想到,接下來的重磅消息,讓安朝之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開封大戰,以十五萬全殲天金國五十萬大軍。
而且損失極少,可稱“完勝”!
如此大勝,曆史罕見!
輝煌得安朝子民都不敢相信。
除了少數長壽的老人,見證過帝星降臨時期的輝煌外,絕大多數人,有見識以來,安朝一直被天金國壓製得直不起腰來。
偶爾兩國官民見麵,都要低上一頭。
安朝百姓都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逆襲。
卻沒想到這一日會來得這麽快,這麽突然,這麽輝煌!
這一戰,直接引爆了安朝的民意。
無數百姓自發地捐錢捐物,資助大軍的後勤。
更是有無數人,茶前飯後,將這些事跡反反複複地傳頌。
張天的種種神跡,郭將軍的軍陣戰法,襄陽大軍的軍紀。
林林種種,每當說起都充滿自豪。
徐聞的“立神之法”,安撫百姓有大功,也隨著聖旨為百姓熟知。
那些曾經在科舉上鬧起來的士子,已經開始懷疑當初的決定了。
“皇上英明遠見,怕不是早就看到徐解元的才華,才力排眾議,飲點他為解元?”
“恨我等當初不知皇上苦心,張仙人一人可抵百萬大軍,一人可取北方國土,難怪皇上要巴結……咳……要厚待張仙人。”
“我等當初鬧得滿城風雨,皇上也未治罪,皇上寬宏大量,臣慚愧不已……”
“等皇上迴臨安,我等定當前去請罪。”
也有士子道:“這徐……徐解元,怕是借了仙人的福蔭。”
立刻有士子反駁道:“就算是借福蔭,那也是借他師父的,這福蔭借得理所當然。”
“不錯,雖說是沾了仙人的光,但這安撫百姓之事,非他不可。”
“若是他人使這立神之法,百姓還未必信服,徐解元身為仙人親傳弟子,是唯一人選。”
“我等終其一生,能夠治理好一縣一城之地,就已經不錯了。”
“沒想到徐解元敢隨軍上前線,將數十城鎮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唉……時也,命也,可望而不可及。”
徐聞借張天的福蔭,能夠隨軍做後勤工作,這點其實天下人沒有太多異議。
畢竟,借助親人、家族的庇護做事,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機會給了,能不能做好才是關鍵。
做不好,那就是去鍍金,紈絝一名罷了,迴來也會被人看不起。
但像徐聞這樣,每打下一城而一城大治,任何人都不敢無視他的功勞。
當然,徐聞的事跡能夠傳遍天下,也與安佑帝推動有關。
一來可以化解之前的“解元風波”。
二來也將徐聞與安朝深度綁定,進而留住張天。
這次不需要弄虛作假,隻需將真實的事情,多多宣傳就行了。
那些有門路打聽朝廷信息的文人,多方驗證,知道這次不是皇上幫徐聞作弊,頓時更加信服。
一時間,徐聞在士林的名聲大為好轉。
後方民心匯聚,再無阻力。
沿途的土豪、百姓,有力出力,有糧出糧,有錢出錢。
無數物資源源不斷地湧向前線。
這跟往年一打仗,就要強征百姓錢糧,百姓又罵又有反抗的情景截然不同。
加上之前張天送了一座金銀礦給安朝,此時正派得上用場。
但凡捐錢、捐物、出力的,都迴報以金銀。
頓時安佑帝在百姓口中讚譽一片,大家發自內心給皇帝歌功頌德。
…………
前方戰線。
東路大軍,襄陽大軍已越過黃河。
隨著北線的地形收窄,兩支大軍漸漸靠得很近,已經能夠聯合使用一些戰術了。
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襄陽大軍與東路大軍如秋風掃落葉,席卷整片平原。
唯有西路攻打的區域山高路險,推進要慢得多,跟中、東兩路大軍拉得很遠。
不過,當前張天和郭將軍並不需要西路大軍的兵力,也不催促。
讓他們按部就班,穩打穩紮就行。
二十多天後,襄陽大軍緩緩壓到一座城池之下。
郭將軍騎馬過來道:“上仙,前方就是瀛州、莫州二州了。”
張天微微一笑:“燕雲十六州的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