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期的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國家治理通常依靠當地的土豪鄉紳。
所以,才會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
不是皇帝不想,實在是無力養得起那麽多官吏。
隻能抓大放小,讓縣以下的鄉、村,實現半自治狀態。
當天晚上,唐州一片安靜。
百姓們略帶忐忑度過了一晚,不見有軍士上街搶掠,甚至連平時的街溜子都不見一個。
這才真正確信襄陽軍是真正的“秋毫無犯”。
第二天一早。
唐州城內的香火店被搶購一空。
原本他們是想到府衙門前,跪拜張天的。
將軍府的人都知道張天不喜歡這一套,隻得將他們驅散。
大家一看,既然仙人所在的府衙不能祭拜,那就自然隻得去寺廟了。
當地那幾間寺廟,直接被擠爆。
許多人排到中午,還擠不進去祭拜。
最後,隻得在自家庭院,對著府衙的方向,點起了香火、蠟燭、寶紙。
一時間,整座唐州城香氣縈繞,到處都是香火的味道和雞、羊、鴨等肉的味道。
當初張天降落在襄陽,襄陽人有多狂熱,如今唐州的人就有多瘋狂。
張天一起來,就聞到了這些味道。
這些味道他再熟悉不過了,每次顯現“神跡”,當地百姓都會這麽折騰一番。
“徐聞,外麵什麽情況了?”
早就在等候的徐聞道:“仙師,如今全城百姓都在祭拜你呢,想獲得仙師的一絲賜福。”
“唉……你可記得,我跟你說過什麽?”
徐聞道:“弟子記得,真正的仙人是不需要凡人的香火的,仙師自然也不需要。”
“仙師還教導弟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切莫因為拜神而陷入愚昧之中。”
張天點點頭:“你記得就好。”
“如今唐州城因為我的緣故,可能會陷入這種狂熱的愚昧之中,你可有辦法?”
其實,張天知道最好的辦法是,從一開始就不顯現“神跡”。
這樣給普通百姓的心靈震撼就會少很多。
雖然還是會有一些傳說,但是沒有親眼所見,頂多將自己和傳說中的神靈混在一起,不會那麽狂熱。
但是,事有主次。
這次北伐,不但需要收得城池土地,更需要收複民心,保證北上的時候,不會後院起火。
這些裝神弄鬼的手段,就不得不再次使用了。
但張天不希望自己每過一地,就留下一地的狂熱信徒。
過於狂熱,有害無益。
後世的很多極端宗教,就是典型。
那些信徒不但四處製造慘案,傷害了無辜之人,還嚇退了很多想跟他們建立正常交流的國家和組織。
徐聞略一思索,道:“弟子追隨仙師以來,倒有一些想法,隻是還沒有試過。”
張天笑道:“那你大膽去試,需要多少人力財物,自個去找郭將軍要。”
“是,弟子這就著手去辦。”
…………
徐聞先是找到當地巧匠,做了一塊兩麵碑文。
然後在唐州城找了一處空地,建了一個一個高的石座,將碑文立於上麵,方便每個人都可以觀看。
一些識字之人,就當著眾人的麵讀了出來:
“引言:”
“昔者,弟子徐聞親見仙師捕蛟於江,昔時蒙昧淺陋,未知仙師之深意,不顧仙師之告,亦欲近觀。”
“事後,仙師斥責弟子,述一則寓言,以教弟子。”
“《仙語:三救信徒》”
“昔者,有一信徒甚是信奉上帝,終其一生恪守善道。”
“一日,忽來大洪水,其被困居高閣,逃無可逃。然彼心堅毅,深信上帝必來救援。”
“初時,有一人自岸邊扔繩纜以索引之登岸。彼曰:“吾不往,上帝必來救餘。”
“次之,一舟駛至,行者勸其登舟。彼曰:“吾不往,上帝必來救餘。”
“再次,一大鳥自天而降,欲輿之而去。彼曰:“吾不往,上帝必來救餘。”
“終極,斯人遭水淹,因而殞命。”
“為其一生所積善果,魂靈因之得憑空升天,領略上帝之顏。”
“問曰:“上帝啊,餘終身秉持仁德,虔誠奉行信仰,奈何爾未來拯救餘?”
“上帝答曰:“我先後遣繩纜、小舟、巨禽以攜汝,汝卻均不承受。今身殞,反怪於我,如何?”
這是第一麵的碑文。
石碑的另一麵,則是刻著張天關於拜神的一些觀點。
大意就是讓百姓自強不息,拜神可以,切莫迷信。
不是誰拜得多就靈的,而應該平時多修善行,主動去抓住機會。
若是自己懶惰,錯過了仙人的暗示,那就隻能怪自己冥頑不靈了。
聽說仙人弟子立了一塊“仙語碑”,頓時引得萬人空巷。
所有人紛紛前來觀看。
見碑文上麵勸導人們應該重善行,自強不息,少祭拜迷信。
平民百姓紛紛感歎,這果然是得道真仙,不吃人間煙火。
跟平時那些隻會叫人捐錢捐物的和尚截然不同。
仙語碑所在之地,自然就成了信徒們祭拜之所。
但是,風氣卻煥然一新。
許多人要是帶了太多香火蠟燭去拜,還要被人恥笑愚昧,違背仙人旨意。
相互之間,見麵都是問做了多少善行,努力做了什麽事?
如此一來,可就苦了當地扔寺廟。
百姓不但少來他們寺廟祭拜不說,就連香火錢都不肯出多少了。
張天見了,心想徐聞那滿腦子的鬼神想法,終於用對了地方。
這碑一出,也算是造福百姓了。
…………
北方的天金國,剛開始時見襄陽大軍駐紮在唐州幾天時間,大為不解。
這完全不符合“兵貴神速”的兵家之法。
拖得越久,能夠留給對手準備的時間就越久。
這對進攻的一方是極其不利的。
待探子將唐州城的情況上報,天會帝、朝廷百官,以及在前線的阿布魯四皇子,全都沉默了。
如此一來,打下一城,就收複一城民心。
以後就算天金國想重新攻戰,恐怕也會遭到當地百姓的強烈反抗,不講生死幫助安朝守軍。
如此一來,襄陽大軍隻需要留下很少的軍隊,就能夠鎮守一座城。
原本想放棄前線,讓襄陽大軍在每一座城市分散兵力的戰略,反而失效了。
出了唐州,襄陽大軍沒有馬上北上,而是向西、向東。
向附近的鄧州、蔡州、穎州進軍。
至此,襄陽大軍,終於迎來了一絲像樣的抵抗了。
所以,才會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
不是皇帝不想,實在是無力養得起那麽多官吏。
隻能抓大放小,讓縣以下的鄉、村,實現半自治狀態。
當天晚上,唐州一片安靜。
百姓們略帶忐忑度過了一晚,不見有軍士上街搶掠,甚至連平時的街溜子都不見一個。
這才真正確信襄陽軍是真正的“秋毫無犯”。
第二天一早。
唐州城內的香火店被搶購一空。
原本他們是想到府衙門前,跪拜張天的。
將軍府的人都知道張天不喜歡這一套,隻得將他們驅散。
大家一看,既然仙人所在的府衙不能祭拜,那就自然隻得去寺廟了。
當地那幾間寺廟,直接被擠爆。
許多人排到中午,還擠不進去祭拜。
最後,隻得在自家庭院,對著府衙的方向,點起了香火、蠟燭、寶紙。
一時間,整座唐州城香氣縈繞,到處都是香火的味道和雞、羊、鴨等肉的味道。
當初張天降落在襄陽,襄陽人有多狂熱,如今唐州的人就有多瘋狂。
張天一起來,就聞到了這些味道。
這些味道他再熟悉不過了,每次顯現“神跡”,當地百姓都會這麽折騰一番。
“徐聞,外麵什麽情況了?”
早就在等候的徐聞道:“仙師,如今全城百姓都在祭拜你呢,想獲得仙師的一絲賜福。”
“唉……你可記得,我跟你說過什麽?”
徐聞道:“弟子記得,真正的仙人是不需要凡人的香火的,仙師自然也不需要。”
“仙師還教導弟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切莫因為拜神而陷入愚昧之中。”
張天點點頭:“你記得就好。”
“如今唐州城因為我的緣故,可能會陷入這種狂熱的愚昧之中,你可有辦法?”
其實,張天知道最好的辦法是,從一開始就不顯現“神跡”。
這樣給普通百姓的心靈震撼就會少很多。
雖然還是會有一些傳說,但是沒有親眼所見,頂多將自己和傳說中的神靈混在一起,不會那麽狂熱。
但是,事有主次。
這次北伐,不但需要收得城池土地,更需要收複民心,保證北上的時候,不會後院起火。
這些裝神弄鬼的手段,就不得不再次使用了。
但張天不希望自己每過一地,就留下一地的狂熱信徒。
過於狂熱,有害無益。
後世的很多極端宗教,就是典型。
那些信徒不但四處製造慘案,傷害了無辜之人,還嚇退了很多想跟他們建立正常交流的國家和組織。
徐聞略一思索,道:“弟子追隨仙師以來,倒有一些想法,隻是還沒有試過。”
張天笑道:“那你大膽去試,需要多少人力財物,自個去找郭將軍要。”
“是,弟子這就著手去辦。”
…………
徐聞先是找到當地巧匠,做了一塊兩麵碑文。
然後在唐州城找了一處空地,建了一個一個高的石座,將碑文立於上麵,方便每個人都可以觀看。
一些識字之人,就當著眾人的麵讀了出來:
“引言:”
“昔者,弟子徐聞親見仙師捕蛟於江,昔時蒙昧淺陋,未知仙師之深意,不顧仙師之告,亦欲近觀。”
“事後,仙師斥責弟子,述一則寓言,以教弟子。”
“《仙語:三救信徒》”
“昔者,有一信徒甚是信奉上帝,終其一生恪守善道。”
“一日,忽來大洪水,其被困居高閣,逃無可逃。然彼心堅毅,深信上帝必來救援。”
“初時,有一人自岸邊扔繩纜以索引之登岸。彼曰:“吾不往,上帝必來救餘。”
“次之,一舟駛至,行者勸其登舟。彼曰:“吾不往,上帝必來救餘。”
“再次,一大鳥自天而降,欲輿之而去。彼曰:“吾不往,上帝必來救餘。”
“終極,斯人遭水淹,因而殞命。”
“為其一生所積善果,魂靈因之得憑空升天,領略上帝之顏。”
“問曰:“上帝啊,餘終身秉持仁德,虔誠奉行信仰,奈何爾未來拯救餘?”
“上帝答曰:“我先後遣繩纜、小舟、巨禽以攜汝,汝卻均不承受。今身殞,反怪於我,如何?”
這是第一麵的碑文。
石碑的另一麵,則是刻著張天關於拜神的一些觀點。
大意就是讓百姓自強不息,拜神可以,切莫迷信。
不是誰拜得多就靈的,而應該平時多修善行,主動去抓住機會。
若是自己懶惰,錯過了仙人的暗示,那就隻能怪自己冥頑不靈了。
聽說仙人弟子立了一塊“仙語碑”,頓時引得萬人空巷。
所有人紛紛前來觀看。
見碑文上麵勸導人們應該重善行,自強不息,少祭拜迷信。
平民百姓紛紛感歎,這果然是得道真仙,不吃人間煙火。
跟平時那些隻會叫人捐錢捐物的和尚截然不同。
仙語碑所在之地,自然就成了信徒們祭拜之所。
但是,風氣卻煥然一新。
許多人要是帶了太多香火蠟燭去拜,還要被人恥笑愚昧,違背仙人旨意。
相互之間,見麵都是問做了多少善行,努力做了什麽事?
如此一來,可就苦了當地扔寺廟。
百姓不但少來他們寺廟祭拜不說,就連香火錢都不肯出多少了。
張天見了,心想徐聞那滿腦子的鬼神想法,終於用對了地方。
這碑一出,也算是造福百姓了。
…………
北方的天金國,剛開始時見襄陽大軍駐紮在唐州幾天時間,大為不解。
這完全不符合“兵貴神速”的兵家之法。
拖得越久,能夠留給對手準備的時間就越久。
這對進攻的一方是極其不利的。
待探子將唐州城的情況上報,天會帝、朝廷百官,以及在前線的阿布魯四皇子,全都沉默了。
如此一來,打下一城,就收複一城民心。
以後就算天金國想重新攻戰,恐怕也會遭到當地百姓的強烈反抗,不講生死幫助安朝守軍。
如此一來,襄陽大軍隻需要留下很少的軍隊,就能夠鎮守一座城。
原本想放棄前線,讓襄陽大軍在每一座城市分散兵力的戰略,反而失效了。
出了唐州,襄陽大軍沒有馬上北上,而是向西、向東。
向附近的鄧州、蔡州、穎州進軍。
至此,襄陽大軍,終於迎來了一絲像樣的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