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不久,皇宮派人來請張天上朝議事。


    到了崇政殿。


    見有幾個衣衫雜亂的士子,跪在殿下,應該就是那些士子的“帶頭大哥”了。


    此時他們雖然不敢再鬧,但臉上不忿之色卻很是明顯。


    朝堂上一些惜才的正直大臣,心中暗歎。


    就算是撤銷了懲罰,這幾位士子恐怕仕途上再也不能指望了。


    頂多帶著一個舉人的身份迴鄉,當一個士紳罷了。


    他們根本不知道,張天對皇帝、對南安朝意味著什麽?


    為什麽皇帝、丞相寧願得罪天下士族,也要通過徐聞討好張天。


    光論戰力,張天一人可抵十萬鐵騎,而且天擊等手段神鬼莫測,更是凡人無法想象的。


    論財富,可以隨時點出天下金銀礦藏,隨隨便便就能送出一座國庫。


    隻這兩樣,幾千士子,加上背後的家族,都無法比得上。


    他們背後的士族人再多,也不能阻止天金國鐵騎南下,也不能贈與皇上一座國庫。


    但張天能!


    這還未算上他們想象中的“天庭”和“地獄閻羅王”等,以及懸而未決的皇帝生育問題。


    真要是逼急了皇上,非要他選擇某一邊,恐怕皇上不惜做一迴暴君!


    張天走上前,跟皇帝打過招唿。


    見徐聞的臉色並不輕鬆,恐怕這“解元之位”是退不迴去了。


    安佑帝主動道:“張公子,徐解元懇求朕赦免這幾位鬧事的士子,朕允了。”


    “但徐解元有些關於科舉的建議,不知張公子有何看法?”


    若是普通士子敢剛中了舉,就胡亂提什麽科舉改革的製度,恐怕功名都直接革除,打入大牢了。


    但徐聞的身份特殊,他提的建議,說不定這背後有張天的意思,皇帝自然要問問張天的意見。


    張天道:“開農科的事,確實有我的授意。”


    “嗡……”的一下,朝廷頓時炸開了。


    有官員問道:“張公子這是何意?你地位超然,為何要幹預科舉這等俗事呢?”


    “張公子關心天下百姓,自然是極好的,但這朝廷已經有了司農寺主管天下農事,何必再勞張公子費心?”


    張天微笑道:“我想請問,如今南安朝畝產多少斤?”


    一位老者站了出來,臉色黝黑,一雙手布滿老繭。


    向張天拱手道:“老臣是司農寺的大司農聞作民,見過張公子。”


    “嗯,請直說吧。”


    大司家聞作民道:“據老臣所知,上等良田一畝可出米二三石,下等水田不足一石。”


    “若是算上收成不穩定的旱田,平均畝產,不足一石。”


    張天頓時皺眉:“這麽少?”


    張天知道古代糧食生產很低,但沒想到這麽低。


    後世的平均畝產量,已經接近千斤了,這還隻是平均。


    如果是上等田、試驗田,超過兩千斤都不在話下。


    相比之下,南安朝平均畝產不足百斤,確實低得太誇張了。


    大司農聞作民歎道:“老臣慚愧。”


    安佑帝道:“大司農無需自責,愛卿之付出,朕都看在眼裏。”


    看他臉上的黝黑皮膚和手上的老繭,張天知道他必然常年下田勞作。


    張天道:“若是有人能夠將這天下平均畝產量翻上一番,皇帝覺得如何?”


    “嘶……”朝廷百官一驚。


    平均畝產量翻上一番是什麽概念?相當於每年天下的糧食多了一倍。


    農業是百業的基礎,隻有吃飽飯,其他百業才能興旺。


    這對封建社會而言,簡直是難以想象的盛世。


    聞作民急道:“真有如此人才?恐怕神農再生,亦不過如此。”


    “老臣願意退位讓賢,虛位以待。”


    安佑帝也道:“張公子,此人到底是誰?朕即刻派人請他入朝。”


    張天搖搖頭,道:“不急。若是有人將糧食翻兩番呢?翻十番呢?甚至翻三十番呢?”


    “嘶……”眾人大驚。


    翻一番他們已經極其震驚的了,後麵的十番,三十番,簡直不敢想象。


    安佑帝再也坐不穩了,從龍椅上走下來,朝張天拱手道:“請張公子教朕,此人在何方?”


    很多官員心裏已經在猜是不是張天。


    若是張天像送金銀礦那樣,隨便指點一下,就能夠令天下糧食增產一倍,倒受得起皇帝這一禮。


    張天道:“此人就在南安朝的子民之中。”


    “我勸皇帝開農科,另設一條渠道,讓天下農人有晉身之道。”


    “自然,就有無數農人激發其智慧,集思廣益,尋找出增產的良法來。”


    “然後推而廣之,天下糧食翻一番,易如反掌。”


    “百千年後,畝產千斤,亦有可能。”


    像後世畝產近千斤的,涉及到種子的基因改良,化肥、農藥的使用,已經涉及到很多現代科學了,現在肯定做不到。


    但釋放農民的智慧,從育肥、培育種子等能做的入手,翻一倍還是很有可能的。


    關鍵是,一旦朝廷實行了農業選拔製度。


    那麽無數天才必然會進入這個領域,很多跟農業相關的科學知識會迅速總結出來。


    安佑帝和一眾大臣商議。


    很快初步確立了一個大體方案。


    就是增加農業科舉,同樣設有農事童生,農事秀才,農事舉人。


    最高的名次同樣為“解元”,授予同明經科的同等官職。


    不過,這農科科舉自然不是拿著紙筆來考。


    而是以官田為基地,每一田為一份試卷。


    種田種得好的,才能進一步向縣、省舉薦。


    但到了舉人這一行列,就不僅僅是種田種得好就行,還需要分管一鄉一鎮的農田,能夠提高產量最高者才能中舉。


    這種考試,比普通科舉更為辛苦。


    每一份卷子,就需要水稻的一個周期,也就是農家說的“一造”,通常有四五個月時間。


    想從童生考到舉人,就算一切順利,沒有個十幾年的田間勞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若不是真正的愛好和農家子弟,絕對忍受不了常年在田頭暴曬。


    不過,既然是考試,就會有人作弊,甚至會有人不擇手段。


    但沒關係,隻要這扇大門一打開,必然會有無數人才湧現出來。


    到時候,天下的糧食產量必然大大增加。


    雖然糧食增加之後,還會出現什麽“穀賤傷農”一連串的問題,但隻要糧食產出來,至少不會餓死人。


    其他的問題,隻能隨著時代的浪潮,慢慢解決。


    其實,張天不是沒想過,直接將後世的番薯、土豆、玉米找出來。


    隻是,一來路途遙遠。


    張天沒有飛行器,坐馬車、輪船,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找到種子。


    二來,就算有了種子,就能夠改變科舉禁錮炎黃子孫思想的現狀嗎?


    肯定不會。


    相反,因為糧食充足,百姓餓不死,沒有動力去農民起義,反而讓封建特權階層更加固步自封。


    就像番薯、土豆、玉米的原產地美洲大陸,糧食太過充足,文明反而發展不起來。


    這是張天借著這次“解元風波”,向科舉製度加入的一點私貨。


    算是在儒家思想下,劃開了一道口子。


    走農家科舉之路升上來的官員,根植於廣大平民百姓,真要有什麽大事,絕對要比朝堂這些文官有用得多。


    此次風波,皇帝和丞相公然作弊,科舉的神聖性蕩然無存。


    百官怕被卷入漩渦,被天下士子罵為奸臣,此時不敢在科舉上輕易發言。


    張天又以增產為誘,才在農業這個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科目,撕開一道口子。


    至於其他“奇技淫巧”的學科,張天急不來,隻能找到機會再引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還說你不是神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磨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磨磨並收藏還說你不是神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