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人進了城門。
隨便找了處人多的地方,歇下腳,要了碗清茶,慢悠悠地聽著市井之言。
小店老板送上了茶,又擺上一碟小菜,道:“道長慢用。”
道人微微一愣:“貧道沒有點菜呀?”
店長笑道:“道長,我看你風塵仆仆,想必是外地來的吧?”
“如今到了小店坐下,就是跟小店有緣分,奉上小菜一碟,一點小心意。”
道人一笑,也不解釋,而是道:“那謝謝居士了。”
道教中雖然也講“緣”,但跟佛教中引申出來的“緣分”不是一迴事。
隻不過這說法比較普及,普通百姓也無法一一分清佛道的教義,都是什麽順口就說什麽。
甚至去佛寺裏找月老,去道觀裏找送子觀音的都不在少數。
如今隻是路過,道法自然,道人也不推辭,欣然接受。
小店老板見道士接受了,頓時喜上眉梢。
這道士一看就氣度不凡,說不定又是一個“神仙”。
若是機緣到了,“神仙”賜下祝福,說不定就跟襄陽城的“仙人餅”一樣,名聲大噪了。
如今張天的故事在臨安府被說書人講了一遍又一遍,這“仙人餅”的故事,自然也是耳熟能詳。
一碟小菜不值什麽錢,老板見道人氣度不凡,用來結個“善緣”再好不過了。
旁邊有位食客一看,也道:“老板,道長的茶水錢算我頭上。”
其他食客見狀,頓時想起“仙人餅”和“三兩福氣”的故事來。
又有食客道:“老板,給道長上一碗麵,算我頭上。”
“哎,好哩。”
剩餘的人,見茶水、小菜、麵食都有人請了,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結緣”。
小店的食客多是底層百姓,大錢沒有,進城一般都是賣農產品什麽的。
於是,將手上的水果什麽的,順手遞了一些過來。
“來來,仙長,請吃些柑橘,都是自家種的,甜得很。”
“老神仙,我這有些荸薺,吃起來爽口,也不錯的。”
老板頓時斜眼。
這幾個家夥太上道了,自己叫“道長”,他們居然敢叫“仙長”、“老神仙”,分明是要高我一頭。
道人有些奇怪。
今天出門忘了算卦,難道今天宜出門,大吉?
平時雲遊四方,極少被普通百姓如此熱情招待。
甚至遇到一些野蠻之人,將他與和尚等同,怕被“化緣”,不是急急的躲開,就是惡言相向。
這臨安府果然不愧是帝都,風氣與眾不同。
送過來的東西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道人吃不完,也不想帶走,隻好推辭。
一眾食客一看,凡人哪有不貪小便宜的?
這道人仙風道骨,就算不是神仙,必然也是得道高人。
這“緣”,今天還非結不可了!
若是錯過,那可就大大的走寶了。
於是,又以更大熱情,勸道人接受。
最後實在拗不過,道人也不好寒了居士們的一片好心,隻得每樣都意思拿一點,裝了兩大褲兜。
原本道人道袍飄飄,一身仙風道骨。
突然加上兩兜物品,這“仙風”就再也吹不起來了。
臨走前,道人道:“謝過各位居士。請問明德書院怎麽走?”
老板道:“道長是去找張神仙的吧?”
“嗯……算是吧。”
老板心中暗道,果然是神仙中人,來找另一位神仙了。
老板道:“老神仙,那你可算是問對人了,我家小子,就在明德書院讀書。被張神仙醍醐灌頂了小半月。如今聰明得不得了。”
“到休旬假的時候,就來幫我打下手,算起數來,比我做了二十年生意的還快呢。”
道人又問了幾句,心中暗自疑惑。
最後,手捏子午訣,當胸豎直,微一低首,口中道:“無量天尊。”
帶著兩兜物品,“晃”然而去。
往明德書院方向。
一路上,人流不少,道人還擔心太擠。
沒想到越靠近書院,人數反而越少。
半路上,很多人就被“不明人士”,半是客氣半是強迫的勸到其他地方去。
道人雲遊天下,又豈能認不出來,這些“不明人士”分明是官府之人。
雖說身穿普通百姓服飾,但官靴和配刀,卻是懶得換。
道人原本還有點擔心,怕被半路勸走。
沒想到一路上沒有半個人來阻攔他,隻是有些奇怪地看了一眼他的褲兜。
道人也不覺得尷尬,這些都是他今天的“緣”,不可輕棄。
晃悠著兩個褲兜,道人順利進入了明德書院。
張天講故事的教室也不用找,外麵擁了最多的人自然就是。
道人站在外麵,隔著窗戶,遠遠地看著張天。
此時的《西遊記》的故事進度,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都湊齊了。
張天開始編排起其他人的人設來了。
豬八戒的人設太完美了,即使到後世,都沒有多少改動,這個自然不用改。
但是沙僧,在原著中過於老實沉悶,沒有存在感。
張天就借用後世的那幾句“口頭禪”:
“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平時的說話模式就來來去去幾句話:
“師傅~~~大師兄說的對。”
“二師兄~~~大師兄說的對。”
“大師兄~~~你說的對!”
這些話語,在原著中有歸有,卻不夠明顯。
張天偷懶,這麽反反複複地用,頓時,一個奇怪的沙僧形象躍然紙上。
逗得幾十個小屁孩開心不已。
到了後麵,隻要一講到沙僧,大家就猜到他要說什麽。
幾十個小屁孩像念書似的,清脆齊道:“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咯咯咯咯……”
旁聽的徐聞低聲對傅瑾瑜道:“仙師如此編排,恐大有深意。”
“徐兄,這沙僧明顯是偷懶,有何深意?”
徐聞一笑,道:“傅兄,解詩我比不上你,但論解讀仙師深意,還是得看我的。”
傅瑾瑜故意文縐縐道:“還望指教則個……”
徐聞道:“你看那沙僧出現以來,明麵上是他挑著擔,最是苦累。”
“可是,每每有劫難,他卻沒受過半點苦。”
“妖怪抓來抓去,都是先抓唐三藏和豬八戒,好像忘了他這個人的存在。”
“最後打來打去,又是孫悟空出力最多。”
“若是凡人,恐怕早就有人說他憊懶了,偏偏在西遊一行中,大家都認為他最老實,最吃苦。”
“此中隱喻,值得深思呀。”
傅瑾瑜微微皺眉,道:“難道是上仙在向我們暗示人情世故,提防身邊的這一類人?老實人未必老實?”
“正是。”徐聞自信滿滿。
“可是,上仙不是最不通人間習俗嗎?至今都還沒叫過你的字。”
“呃……”徐聞圓不迴來,愣在當場。
隨便找了處人多的地方,歇下腳,要了碗清茶,慢悠悠地聽著市井之言。
小店老板送上了茶,又擺上一碟小菜,道:“道長慢用。”
道人微微一愣:“貧道沒有點菜呀?”
店長笑道:“道長,我看你風塵仆仆,想必是外地來的吧?”
“如今到了小店坐下,就是跟小店有緣分,奉上小菜一碟,一點小心意。”
道人一笑,也不解釋,而是道:“那謝謝居士了。”
道教中雖然也講“緣”,但跟佛教中引申出來的“緣分”不是一迴事。
隻不過這說法比較普及,普通百姓也無法一一分清佛道的教義,都是什麽順口就說什麽。
甚至去佛寺裏找月老,去道觀裏找送子觀音的都不在少數。
如今隻是路過,道法自然,道人也不推辭,欣然接受。
小店老板見道士接受了,頓時喜上眉梢。
這道士一看就氣度不凡,說不定又是一個“神仙”。
若是機緣到了,“神仙”賜下祝福,說不定就跟襄陽城的“仙人餅”一樣,名聲大噪了。
如今張天的故事在臨安府被說書人講了一遍又一遍,這“仙人餅”的故事,自然也是耳熟能詳。
一碟小菜不值什麽錢,老板見道人氣度不凡,用來結個“善緣”再好不過了。
旁邊有位食客一看,也道:“老板,道長的茶水錢算我頭上。”
其他食客見狀,頓時想起“仙人餅”和“三兩福氣”的故事來。
又有食客道:“老板,給道長上一碗麵,算我頭上。”
“哎,好哩。”
剩餘的人,見茶水、小菜、麵食都有人請了,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結緣”。
小店的食客多是底層百姓,大錢沒有,進城一般都是賣農產品什麽的。
於是,將手上的水果什麽的,順手遞了一些過來。
“來來,仙長,請吃些柑橘,都是自家種的,甜得很。”
“老神仙,我這有些荸薺,吃起來爽口,也不錯的。”
老板頓時斜眼。
這幾個家夥太上道了,自己叫“道長”,他們居然敢叫“仙長”、“老神仙”,分明是要高我一頭。
道人有些奇怪。
今天出門忘了算卦,難道今天宜出門,大吉?
平時雲遊四方,極少被普通百姓如此熱情招待。
甚至遇到一些野蠻之人,將他與和尚等同,怕被“化緣”,不是急急的躲開,就是惡言相向。
這臨安府果然不愧是帝都,風氣與眾不同。
送過來的東西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道人吃不完,也不想帶走,隻好推辭。
一眾食客一看,凡人哪有不貪小便宜的?
這道人仙風道骨,就算不是神仙,必然也是得道高人。
這“緣”,今天還非結不可了!
若是錯過,那可就大大的走寶了。
於是,又以更大熱情,勸道人接受。
最後實在拗不過,道人也不好寒了居士們的一片好心,隻得每樣都意思拿一點,裝了兩大褲兜。
原本道人道袍飄飄,一身仙風道骨。
突然加上兩兜物品,這“仙風”就再也吹不起來了。
臨走前,道人道:“謝過各位居士。請問明德書院怎麽走?”
老板道:“道長是去找張神仙的吧?”
“嗯……算是吧。”
老板心中暗道,果然是神仙中人,來找另一位神仙了。
老板道:“老神仙,那你可算是問對人了,我家小子,就在明德書院讀書。被張神仙醍醐灌頂了小半月。如今聰明得不得了。”
“到休旬假的時候,就來幫我打下手,算起數來,比我做了二十年生意的還快呢。”
道人又問了幾句,心中暗自疑惑。
最後,手捏子午訣,當胸豎直,微一低首,口中道:“無量天尊。”
帶著兩兜物品,“晃”然而去。
往明德書院方向。
一路上,人流不少,道人還擔心太擠。
沒想到越靠近書院,人數反而越少。
半路上,很多人就被“不明人士”,半是客氣半是強迫的勸到其他地方去。
道人雲遊天下,又豈能認不出來,這些“不明人士”分明是官府之人。
雖說身穿普通百姓服飾,但官靴和配刀,卻是懶得換。
道人原本還有點擔心,怕被半路勸走。
沒想到一路上沒有半個人來阻攔他,隻是有些奇怪地看了一眼他的褲兜。
道人也不覺得尷尬,這些都是他今天的“緣”,不可輕棄。
晃悠著兩個褲兜,道人順利進入了明德書院。
張天講故事的教室也不用找,外麵擁了最多的人自然就是。
道人站在外麵,隔著窗戶,遠遠地看著張天。
此時的《西遊記》的故事進度,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都湊齊了。
張天開始編排起其他人的人設來了。
豬八戒的人設太完美了,即使到後世,都沒有多少改動,這個自然不用改。
但是沙僧,在原著中過於老實沉悶,沒有存在感。
張天就借用後世的那幾句“口頭禪”:
“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平時的說話模式就來來去去幾句話:
“師傅~~~大師兄說的對。”
“二師兄~~~大師兄說的對。”
“大師兄~~~你說的對!”
這些話語,在原著中有歸有,卻不夠明顯。
張天偷懶,這麽反反複複地用,頓時,一個奇怪的沙僧形象躍然紙上。
逗得幾十個小屁孩開心不已。
到了後麵,隻要一講到沙僧,大家就猜到他要說什麽。
幾十個小屁孩像念書似的,清脆齊道:“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咯咯咯咯……”
旁聽的徐聞低聲對傅瑾瑜道:“仙師如此編排,恐大有深意。”
“徐兄,這沙僧明顯是偷懶,有何深意?”
徐聞一笑,道:“傅兄,解詩我比不上你,但論解讀仙師深意,還是得看我的。”
傅瑾瑜故意文縐縐道:“還望指教則個……”
徐聞道:“你看那沙僧出現以來,明麵上是他挑著擔,最是苦累。”
“可是,每每有劫難,他卻沒受過半點苦。”
“妖怪抓來抓去,都是先抓唐三藏和豬八戒,好像忘了他這個人的存在。”
“最後打來打去,又是孫悟空出力最多。”
“若是凡人,恐怕早就有人說他憊懶了,偏偏在西遊一行中,大家都認為他最老實,最吃苦。”
“此中隱喻,值得深思呀。”
傅瑾瑜微微皺眉,道:“難道是上仙在向我們暗示人情世故,提防身邊的這一類人?老實人未必老實?”
“正是。”徐聞自信滿滿。
“可是,上仙不是最不通人間習俗嗎?至今都還沒叫過你的字。”
“呃……”徐聞圓不迴來,愣在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