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略一思索,道:“皇帝,此事雖然是謀逆大罪,但畢竟是兄弟骨肉相殘,不宜殺戮太重。”
三王爺心中微微一喜,以為是昨晚下令對徐聞手下留情起到的作用。
不過,三王爺有點想多了。
張天這麽說,純粹是出於後世的人道主義情懷。
若是按古代的習慣,造反是要誅九族的。
若是皇帝真的追究下去,不知道有多少無辜之人被牽連。
除了核心的那一部分人員,絕大多數禁軍都是被裹挾的。
他們兵變之前,隻知道跟隨將軍行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
數以萬計的禁軍,不可能都被告知他們要造反。
否則,這麽多軍士,必然會有人冒險向皇帝揭發。
所以,處罰可以有,若是因此而誅九族,張天不能眼睜睜地放任皇帝殺戮。
百官仍然是沉默不語,但蔡丞相居然主動道:“張公子道心仁厚,不愧為神人乎。”
張天有些奇怪看了他一眼。
這個時候迎合自己,若是皇帝一心想殺戮,那豈不是跟皇帝作對?
自己隨便說,皇帝不會拿自己怎麽樣,但對手下官員,未必就會那麽客氣。
以蔡丞相的見識,不應該此時說話的。
沒想到安佑帝也點頭道:“張公子念及天下蒼生,實乃南安朝之幸也。此言與朕之所慮,不謀而合。”
說著,目光示意卓平。
卓平早有準備,拿出一卷聖旨,開始宣讀:
“方今太平之世,兄弟相爭,悲哉!抑人心之急切,慨然痛感。”
“武清一脈,為殘害禍亂之首,抱絕對之惡念,圖篡逆之謀,罔顧忠義之道。斯乃巨罪滔天,上窒治道者無從持重者。”
“然朕與其為一母同胞,仍念方寸之間,倫常之深,不忍手足相殘。”
“故諭告天下,將彼等貶為庶人,以明圖善戒惡之意。將其名號剝奪,敘其尊典廢棄,歸之平庸庶民之流。”
“子孫後代,扣除尊爵,不複家族之顯赫。若有敢與之庇護者,同罪懲處,毋容幸免。”
“其餘同犯之人,隻追究其本人之過錯,不累及家人族裔。”
“欽此!”
聖旨一出,代表此事終於有了定論。
雖然隻是將三王爺貶為庶人,沒有說進一步的處罰,但顯然不可能放他出去亂跑。
估計一個終生幽禁是免不了的。
有此基調,其他人應該不會處罰過重。
雖然有很多處罰還沒有明確,例如會處死多少人?有多少人會被流放?
但張天也懶得管了。
即使在後世,造反大罪,這樣的處罰也是相當的人道了。
“皇上寬仁,實乃我南安朝之福也。”
“有此仁君當朝,實乃天下百姓之福也。”
“…………”
到了這時,百官才跳出來,紛紛對著安佑帝一頓拍馬屁。
朝堂上頓時又熱鬧起來。
怪不得蔡丞相剛才敢迎合張天,估計這聖旨就經他手擬旨,提前知道皇帝的意思。
張天從軟凳站了起來,很認真對安佑帝道:“以仁治天下,皇帝可為中興之主矣。”
這一次,張天可是真心實意的。
即使是後世的眼光來看,安佑帝都是相當仁慈的了。
這樣寬仁的皇帝,曆史上可不多,但凡出現,都是百姓之福。
一直以來,張天都覺得皇帝有些軟弱,甚至無能,並不是很喜歡。
但綜合這些天的信息來看,
他年輕時親自北伐,亦曾熱血過。
失敗後班師迴朝,未曾聽聞他有什麽惡行,或者遷怒他人。
甚至還經常被百官懟得躲來躲去,隻敢找蔡丞相這種“奸臣”偷偷辦些事兒。
若是從後世熱血的曆史角度來看,這樣軟弱的皇帝不能開疆拓土,是不受待見的。
但生活在他治下的年代的百姓,卻是一種福氣。
至於那一句“中興之主”,算是張天以後世的眼光,送的一句祝福。
在原來的曆史時間線,差不多的時期有2個皇帝表現跟安佑帝差不多。
一個是遼景宗。
他對謀反的宗室也是相當溫和,廢除了原來的嚴刑峻法。
在他之前,逮到宗室謀反,基本上就是九族消消樂,一個不留。
而遼景宗最多就是關起來。
另一個則是原來的金國金世宗。
也改掉了前任延續的宗室清洗政策,哪怕是完顏宗望的兒子完顏京鐵板釘釘的謀反,也沒有殺。
乍一看,這樣的處罰沒有威懾力。
既然不會死,那豈不是誰都敢謀反了?
但效果卻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
這兩人都是 “中興之主”!
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擁戴,一度帶著各自的國家走出危機,延續國祚。
聽到張天的話,安佑帝臉色的喜色掩飾不住。
百官拍一萬句馬屁,不及仙人一言。
也站了起來,道:“張公子過譽了,朕人單力薄,若是得張公子相助,則是天下蒼生之幸也。”
此時,一直被忽略的三王爺,忽然跪了下來,痛哭流涕。
“皇上,臣弟知錯了……臣弟自慚形穢啊……居然敢爭奪皇位。”
“皇上如此胸襟,難怪有仙人助之。”
“若是有天意,定然也是站在皇上這一邊。”
“南安朝在皇上手上,臣弟可以放心了……”
說著,突然頭朝最近的柱子撞了過去。
“快攔住他……”安佑帝大喊。
此時兩邊都站滿了人,三王爺又豈會那麽容易撞死。
一位官員急忙身形一閃,擋在三王爺前麵。
“噗”的一聲悶響。
三王爺一頭撞到官員身上,他沒事,但那位官員就倒了血黴了。
不知道撞到身體什麽部位,一口氣沒喘上來,仰天倒下。
周圍的官員急忙拉住三王爺。
“三王爺,莫要辜負皇上一片苦心呀。”
“若是三王爺今天死在大殿之上,要置皇上於何地?要置仁皇子於何地?”
三王爺掙紮了一會,見無力掙脫,長歎一聲,才任由眾人將他按住。
安佑帝不動聲色,道:“先將他帶下去,好生看守。”
這等悔過尋死的戲碼,安佑帝能不能看出來張天不知道。
反正以他的水平,是看不出是真是假的。
想想曆史上那麽多裝瘋賣傻的高人,為了苟活或者逃避,各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裝瘋行為都裝得出來。
這種不會必死的行為,要裝一裝也不是不可能。
這時,忽然有人叫道:“糟了,龐大人閉過氣了。”
“快快快,快使用起死迴生術。”
幾個官員開始對那位“龐大人”一頓胸上壓,到了吹氣這環節,大家卻猶豫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等著別人“出嘴”。
他們活了一大把年紀,還沒有試過跟男人嘴對嘴,大庭廣眾之下,實在下不去嘴。
最後,拉了一個大內侍衛過來,才將閉氣的龐大人救了迴來。
安佑帝在龍椅上看著這一鬧劇,罵道:“哼!同朝為官,在這等生死大事上,你們卻畏手畏腳,朕如何放心讓你們去辦事?”
百官一凜,急忙作揖道:“微臣知罪。”
此時安佑帝剛剛經曆一場叛亂,言語之間,竟然比之前多了一股殺伐之氣。
與之前懦弱的性格判若兩人,聽得百官心中發寒。
“罷了,先扶龐大人下去休息。”
然後又道:“張公子神人下凡,屢助南安朝,昨晚又助朕平定叛亂,居功至偉。”
“張公子,不知於這塵世之中,有何需求,朕能幫上一二?”
“否則,受此大恩,卻不思迴報,朕於心不安,夜不能眠。”
安佑帝經過昨晚一戰,更加依賴張天。
加上生育問題還指望張天解決。
幾乎是求著張天,希望自己能夠發揮點什麽作用。
他身為一國之皇帝,從來隻有他施恩於別人,如今卻像個乞丐似的,一味地接受恩惠,卻不知道如何迴報。
這讓安佑帝充滿了極大的不安全感。
張天見時機已到,淡淡道:“倒是有一小事,皇帝能幫上得忙。”
三王爺心中微微一喜,以為是昨晚下令對徐聞手下留情起到的作用。
不過,三王爺有點想多了。
張天這麽說,純粹是出於後世的人道主義情懷。
若是按古代的習慣,造反是要誅九族的。
若是皇帝真的追究下去,不知道有多少無辜之人被牽連。
除了核心的那一部分人員,絕大多數禁軍都是被裹挾的。
他們兵變之前,隻知道跟隨將軍行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
數以萬計的禁軍,不可能都被告知他們要造反。
否則,這麽多軍士,必然會有人冒險向皇帝揭發。
所以,處罰可以有,若是因此而誅九族,張天不能眼睜睜地放任皇帝殺戮。
百官仍然是沉默不語,但蔡丞相居然主動道:“張公子道心仁厚,不愧為神人乎。”
張天有些奇怪看了他一眼。
這個時候迎合自己,若是皇帝一心想殺戮,那豈不是跟皇帝作對?
自己隨便說,皇帝不會拿自己怎麽樣,但對手下官員,未必就會那麽客氣。
以蔡丞相的見識,不應該此時說話的。
沒想到安佑帝也點頭道:“張公子念及天下蒼生,實乃南安朝之幸也。此言與朕之所慮,不謀而合。”
說著,目光示意卓平。
卓平早有準備,拿出一卷聖旨,開始宣讀:
“方今太平之世,兄弟相爭,悲哉!抑人心之急切,慨然痛感。”
“武清一脈,為殘害禍亂之首,抱絕對之惡念,圖篡逆之謀,罔顧忠義之道。斯乃巨罪滔天,上窒治道者無從持重者。”
“然朕與其為一母同胞,仍念方寸之間,倫常之深,不忍手足相殘。”
“故諭告天下,將彼等貶為庶人,以明圖善戒惡之意。將其名號剝奪,敘其尊典廢棄,歸之平庸庶民之流。”
“子孫後代,扣除尊爵,不複家族之顯赫。若有敢與之庇護者,同罪懲處,毋容幸免。”
“其餘同犯之人,隻追究其本人之過錯,不累及家人族裔。”
“欽此!”
聖旨一出,代表此事終於有了定論。
雖然隻是將三王爺貶為庶人,沒有說進一步的處罰,但顯然不可能放他出去亂跑。
估計一個終生幽禁是免不了的。
有此基調,其他人應該不會處罰過重。
雖然有很多處罰還沒有明確,例如會處死多少人?有多少人會被流放?
但張天也懶得管了。
即使在後世,造反大罪,這樣的處罰也是相當的人道了。
“皇上寬仁,實乃我南安朝之福也。”
“有此仁君當朝,實乃天下百姓之福也。”
“…………”
到了這時,百官才跳出來,紛紛對著安佑帝一頓拍馬屁。
朝堂上頓時又熱鬧起來。
怪不得蔡丞相剛才敢迎合張天,估計這聖旨就經他手擬旨,提前知道皇帝的意思。
張天從軟凳站了起來,很認真對安佑帝道:“以仁治天下,皇帝可為中興之主矣。”
這一次,張天可是真心實意的。
即使是後世的眼光來看,安佑帝都是相當仁慈的了。
這樣寬仁的皇帝,曆史上可不多,但凡出現,都是百姓之福。
一直以來,張天都覺得皇帝有些軟弱,甚至無能,並不是很喜歡。
但綜合這些天的信息來看,
他年輕時親自北伐,亦曾熱血過。
失敗後班師迴朝,未曾聽聞他有什麽惡行,或者遷怒他人。
甚至還經常被百官懟得躲來躲去,隻敢找蔡丞相這種“奸臣”偷偷辦些事兒。
若是從後世熱血的曆史角度來看,這樣軟弱的皇帝不能開疆拓土,是不受待見的。
但生活在他治下的年代的百姓,卻是一種福氣。
至於那一句“中興之主”,算是張天以後世的眼光,送的一句祝福。
在原來的曆史時間線,差不多的時期有2個皇帝表現跟安佑帝差不多。
一個是遼景宗。
他對謀反的宗室也是相當溫和,廢除了原來的嚴刑峻法。
在他之前,逮到宗室謀反,基本上就是九族消消樂,一個不留。
而遼景宗最多就是關起來。
另一個則是原來的金國金世宗。
也改掉了前任延續的宗室清洗政策,哪怕是完顏宗望的兒子完顏京鐵板釘釘的謀反,也沒有殺。
乍一看,這樣的處罰沒有威懾力。
既然不會死,那豈不是誰都敢謀反了?
但效果卻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
這兩人都是 “中興之主”!
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擁戴,一度帶著各自的國家走出危機,延續國祚。
聽到張天的話,安佑帝臉色的喜色掩飾不住。
百官拍一萬句馬屁,不及仙人一言。
也站了起來,道:“張公子過譽了,朕人單力薄,若是得張公子相助,則是天下蒼生之幸也。”
此時,一直被忽略的三王爺,忽然跪了下來,痛哭流涕。
“皇上,臣弟知錯了……臣弟自慚形穢啊……居然敢爭奪皇位。”
“皇上如此胸襟,難怪有仙人助之。”
“若是有天意,定然也是站在皇上這一邊。”
“南安朝在皇上手上,臣弟可以放心了……”
說著,突然頭朝最近的柱子撞了過去。
“快攔住他……”安佑帝大喊。
此時兩邊都站滿了人,三王爺又豈會那麽容易撞死。
一位官員急忙身形一閃,擋在三王爺前麵。
“噗”的一聲悶響。
三王爺一頭撞到官員身上,他沒事,但那位官員就倒了血黴了。
不知道撞到身體什麽部位,一口氣沒喘上來,仰天倒下。
周圍的官員急忙拉住三王爺。
“三王爺,莫要辜負皇上一片苦心呀。”
“若是三王爺今天死在大殿之上,要置皇上於何地?要置仁皇子於何地?”
三王爺掙紮了一會,見無力掙脫,長歎一聲,才任由眾人將他按住。
安佑帝不動聲色,道:“先將他帶下去,好生看守。”
這等悔過尋死的戲碼,安佑帝能不能看出來張天不知道。
反正以他的水平,是看不出是真是假的。
想想曆史上那麽多裝瘋賣傻的高人,為了苟活或者逃避,各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裝瘋行為都裝得出來。
這種不會必死的行為,要裝一裝也不是不可能。
這時,忽然有人叫道:“糟了,龐大人閉過氣了。”
“快快快,快使用起死迴生術。”
幾個官員開始對那位“龐大人”一頓胸上壓,到了吹氣這環節,大家卻猶豫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等著別人“出嘴”。
他們活了一大把年紀,還沒有試過跟男人嘴對嘴,大庭廣眾之下,實在下不去嘴。
最後,拉了一個大內侍衛過來,才將閉氣的龐大人救了迴來。
安佑帝在龍椅上看著這一鬧劇,罵道:“哼!同朝為官,在這等生死大事上,你們卻畏手畏腳,朕如何放心讓你們去辦事?”
百官一凜,急忙作揖道:“微臣知罪。”
此時安佑帝剛剛經曆一場叛亂,言語之間,竟然比之前多了一股殺伐之氣。
與之前懦弱的性格判若兩人,聽得百官心中發寒。
“罷了,先扶龐大人下去休息。”
然後又道:“張公子神人下凡,屢助南安朝,昨晚又助朕平定叛亂,居功至偉。”
“張公子,不知於這塵世之中,有何需求,朕能幫上一二?”
“否則,受此大恩,卻不思迴報,朕於心不安,夜不能眠。”
安佑帝經過昨晚一戰,更加依賴張天。
加上生育問題還指望張天解決。
幾乎是求著張天,希望自己能夠發揮點什麽作用。
他身為一國之皇帝,從來隻有他施恩於別人,如今卻像個乞丐似的,一味地接受恩惠,卻不知道如何迴報。
這讓安佑帝充滿了極大的不安全感。
張天見時機已到,淡淡道:“倒是有一小事,皇帝能幫上得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