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父和葉東林來到李家油坊。
父子倆剛進院子,在院子曬黃豆的李老板就熱情地上前招唿兩人。“葉老板,這次要多少豆油?”
葉父之前在李家油坊進豆油,然後賣給縣裏的食坊,兩人都賺了不少錢,李老板看到葉父就跟看到財神爺一樣。
隻可惜送豆油的生意被搶了,葉父歎息道:“李老板,我之前是給縣裏的食坊送豆油的,隻可惜這生意現在被縣裏的油坊搶了,我無權無勢的也隻能自認倒黴。”
“往後這豆油就要不了這麽多了,給我來30斤的豆油就好。”縣裏的人喜歡吃豆油,去市場上擺攤也能賣出去一些。
葉父已經想好了,以後和大兒子一起去縣裏擺攤,他去碼頭擺攤,葉東林去市場擺攤賣豆油和雜貨。
李老板聽到葉父說以後要不了這麽多油,臉上的笑容馬上就垮了。
葉父想起家裏的油渣不多了,冬天也沒有豬草可以打,都是靠油渣和紅薯喂豬,油渣消耗得特別快。
“油渣也來400斤。”
雖然葉父拿豆油的量減少了不少,不過葉父還能繼續在油坊進油去賣,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李老板忍住心中的悲傷,和一個在油坊幫忙的漢子麻利地將豆油和油渣搬到驢車上。
葉父:“30斤豆油一共是750文,400斤油渣40文,總共是790文。”
葉父從荷包裏將銀子拿出來,數了一遍後,遞給李老板。
父子倆從李家油坊出來後,又在李老板的嶽父家買了20斤的米酒。
葉父原本想多買一些的,但是李大爺家的米酒也不多了,葉父隻好又訂了50斤的米酒,約好20天後過來拿。
李大娘非常熱情好客,給葉父和葉東林端來了熱茶,還拿了一碟子的瓜子出來。
葉父喝了半杯熱茶,整個身子都暖了,心情不錯地跟李大娘打聽附近有沒有什麽特產。
“李大娘,不知咱們月牙鎮還有沒有其他有名的特產呢?不管是吃的喝的用的都行。”
李大娘在院子的石板凳坐了下來,手裏還抓著一把瓜子,“特產呀,讓我想想。”
李大娘突然高聲笑道:“離這不遠的靠山村有一戶人家專門做油紙傘的,這手藝傳了好幾代了。”
“做油紙傘的這戶人家姓楊,聽說從前幾代起就靠做油紙傘為生,這手藝雖說算不上非常好,但是在這十裏八村都算有名的。”
“這油紙傘聽著就不錯,我們父子倆待會就過去打聽打聽。”
村裏的人要幹活,用的都是蓑衣,而縣裏和鎮上富裕的人家一般喜歡用油紙傘,這個油紙傘還是不錯的。
“還有呀,靠山村那邊靠近大山,村裏有不少人靠打獵為生,獵戶手上應該有不少的兔皮。”
李大娘突然小聲地說道:“聽說有人還打過老虎和狼,那狼皮和虎皮老值錢了,就是不知道那虎皮和狼皮還在不在了。”
葉父和葉東林謝過李大娘,匆匆趕到李二柱家訂了一批之前賣得比較好的陶瓷小玩意兒,然後往靠山村趕。
葉父一路打聽,沒多久就來到了靠山村,靠山村是一個在山腳的小村子。
村子大部分是泥磚做的房子,其中夾雜著幾間高大氣派的青磚房。村子兩旁的坡地,樹木枝葉紛紛凋零,黃褐色的枯枝敗葉被北風席卷起。
村頭的大樹下坐著好幾個納鞋底的嬸子大娘。兩個生麵孔,剛進村就被村裏人發現了,葉父被迫在村口停下來。
“兩位比較麵生,找誰呀?”一位麵相略顯刻薄的大嬸問道。
“我們是隔壁的洛河鎮下麵的桃花村人。我是貨郎,聽說靠山村有一戶專門做油紙傘的人家,來這看看,進幾把油紙傘迴去賣。”
聽到兩人是來買油紙傘的,大嬸頓時沒了興趣,又坐了迴去繼續納鞋底。
一位衣服洗得發白,衣服上滿是布丁的嬸子小聲地問道:“這位貨郎,不知道你收不收鞋底呢?我做的鞋底既好看又結實,隻要4文錢一對。”
這位嬸子有點怯怯的,鼓著勇氣拿了一對剛做好的鞋底遞給葉父。
葉父趕緊接過鞋底,仔細地看了看,針線做得確實不錯,這鞋底做得非常厚實。
葉父滿意地點了點頭,又把鞋底遞給葉東林看。
“嬸子,這鞋底我收了,就按你說的來,四文錢一對。我現在要去楊家,你先迴家把要賣的東西拿到村口,我待會出村的時候再確定要不要。”
接著葉父又說道:“我平時也會在村裏收一些耐放的特土產拿到縣裏賣,各位嬸子家裏如果有什麽特別的特產可以拿到村口這裏,合適的話我一並收了。”
葉父話剛說完,幾位大娘頓時炸開了鍋。
“兔皮和狼皮收不收?家裏有一些兔子皮和一張碎狼皮。”
“繡帕收嗎?我媳婦做的繡帕可好看了。”
“涼席和竹凳子收不收?”
“臘肉要不要?”
嬸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吵得著葉父和葉東林腦袋瓜子都要炸了。
葉父耐著性子說道:“隻要是耐放的東西,東西好且價格合適的都可以收。你們先把東西帶到這裏,我先去一趟楊家,待會出村的時候再確定要不要收。”
父子倆在村口耽擱了不少時間,最後才打聽到做油紙傘的楊家。
楊家的屋子是青磚瓦房的,一進院子就看到走廊上掛著幾把精美的油紙傘。
“叔叔和哥哥是要買傘嗎?”一位梳著麻花辮胖嘟嘟的小女孩仰著頭說道。
葉東林蹲下來和小姑娘說道:“是的,你們家大人呢?”
“爹爹和爺爺在屋子裏做傘,娘和小哥哥去小菜園了。”小姑娘用胖嘟嘟的小手指了指門口不遠處的菜園。
年輕的婦人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在菜園裏翻地,恰巧婦人抬起頭看來,笑著說道:“要買傘嗎?直接進去裏麵就行,屋子裏有人。”
葉父喊上葉東林往裏走,小女孩邁著小短腿也跟著進了屋。
葉父進到廳堂,一位頭發半白的老爺子和一位中年男子在做傘。
葉父直接表明來意,他是做貨郎的,想在這進油紙傘迴去賣。
中年男子熱情地將葉家父子帶到屯放油紙傘的庫房,“素麵的70文一把,上麵有作畫的90文一把。”
這庫房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房間,裏麵的油紙傘也不多,素麵的大概有20來把,作畫的有十來把。
葉父在縣裏的西街也有見過油紙傘,素麵的75文一把,作畫的95文一把,葉父覺得太貴了一直不敢進貨。
楊家的油紙傘比葉父在西街看到的還要好,而且還便宜,葉父覺得可以拿幾把迴去試試。
素麵的葉父挑了五把,作畫的也要了三把。
經過葉父的一番討價還價,加上男子也想和葉父能長期合作,每把油紙傘給葉父讓利五文錢。
父子倆剛進院子,在院子曬黃豆的李老板就熱情地上前招唿兩人。“葉老板,這次要多少豆油?”
葉父之前在李家油坊進豆油,然後賣給縣裏的食坊,兩人都賺了不少錢,李老板看到葉父就跟看到財神爺一樣。
隻可惜送豆油的生意被搶了,葉父歎息道:“李老板,我之前是給縣裏的食坊送豆油的,隻可惜這生意現在被縣裏的油坊搶了,我無權無勢的也隻能自認倒黴。”
“往後這豆油就要不了這麽多了,給我來30斤的豆油就好。”縣裏的人喜歡吃豆油,去市場上擺攤也能賣出去一些。
葉父已經想好了,以後和大兒子一起去縣裏擺攤,他去碼頭擺攤,葉東林去市場擺攤賣豆油和雜貨。
李老板聽到葉父說以後要不了這麽多油,臉上的笑容馬上就垮了。
葉父想起家裏的油渣不多了,冬天也沒有豬草可以打,都是靠油渣和紅薯喂豬,油渣消耗得特別快。
“油渣也來400斤。”
雖然葉父拿豆油的量減少了不少,不過葉父還能繼續在油坊進油去賣,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李老板忍住心中的悲傷,和一個在油坊幫忙的漢子麻利地將豆油和油渣搬到驢車上。
葉父:“30斤豆油一共是750文,400斤油渣40文,總共是790文。”
葉父從荷包裏將銀子拿出來,數了一遍後,遞給李老板。
父子倆從李家油坊出來後,又在李老板的嶽父家買了20斤的米酒。
葉父原本想多買一些的,但是李大爺家的米酒也不多了,葉父隻好又訂了50斤的米酒,約好20天後過來拿。
李大娘非常熱情好客,給葉父和葉東林端來了熱茶,還拿了一碟子的瓜子出來。
葉父喝了半杯熱茶,整個身子都暖了,心情不錯地跟李大娘打聽附近有沒有什麽特產。
“李大娘,不知咱們月牙鎮還有沒有其他有名的特產呢?不管是吃的喝的用的都行。”
李大娘在院子的石板凳坐了下來,手裏還抓著一把瓜子,“特產呀,讓我想想。”
李大娘突然高聲笑道:“離這不遠的靠山村有一戶人家專門做油紙傘的,這手藝傳了好幾代了。”
“做油紙傘的這戶人家姓楊,聽說從前幾代起就靠做油紙傘為生,這手藝雖說算不上非常好,但是在這十裏八村都算有名的。”
“這油紙傘聽著就不錯,我們父子倆待會就過去打聽打聽。”
村裏的人要幹活,用的都是蓑衣,而縣裏和鎮上富裕的人家一般喜歡用油紙傘,這個油紙傘還是不錯的。
“還有呀,靠山村那邊靠近大山,村裏有不少人靠打獵為生,獵戶手上應該有不少的兔皮。”
李大娘突然小聲地說道:“聽說有人還打過老虎和狼,那狼皮和虎皮老值錢了,就是不知道那虎皮和狼皮還在不在了。”
葉父和葉東林謝過李大娘,匆匆趕到李二柱家訂了一批之前賣得比較好的陶瓷小玩意兒,然後往靠山村趕。
葉父一路打聽,沒多久就來到了靠山村,靠山村是一個在山腳的小村子。
村子大部分是泥磚做的房子,其中夾雜著幾間高大氣派的青磚房。村子兩旁的坡地,樹木枝葉紛紛凋零,黃褐色的枯枝敗葉被北風席卷起。
村頭的大樹下坐著好幾個納鞋底的嬸子大娘。兩個生麵孔,剛進村就被村裏人發現了,葉父被迫在村口停下來。
“兩位比較麵生,找誰呀?”一位麵相略顯刻薄的大嬸問道。
“我們是隔壁的洛河鎮下麵的桃花村人。我是貨郎,聽說靠山村有一戶專門做油紙傘的人家,來這看看,進幾把油紙傘迴去賣。”
聽到兩人是來買油紙傘的,大嬸頓時沒了興趣,又坐了迴去繼續納鞋底。
一位衣服洗得發白,衣服上滿是布丁的嬸子小聲地問道:“這位貨郎,不知道你收不收鞋底呢?我做的鞋底既好看又結實,隻要4文錢一對。”
這位嬸子有點怯怯的,鼓著勇氣拿了一對剛做好的鞋底遞給葉父。
葉父趕緊接過鞋底,仔細地看了看,針線做得確實不錯,這鞋底做得非常厚實。
葉父滿意地點了點頭,又把鞋底遞給葉東林看。
“嬸子,這鞋底我收了,就按你說的來,四文錢一對。我現在要去楊家,你先迴家把要賣的東西拿到村口,我待會出村的時候再確定要不要。”
接著葉父又說道:“我平時也會在村裏收一些耐放的特土產拿到縣裏賣,各位嬸子家裏如果有什麽特別的特產可以拿到村口這裏,合適的話我一並收了。”
葉父話剛說完,幾位大娘頓時炸開了鍋。
“兔皮和狼皮收不收?家裏有一些兔子皮和一張碎狼皮。”
“繡帕收嗎?我媳婦做的繡帕可好看了。”
“涼席和竹凳子收不收?”
“臘肉要不要?”
嬸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吵得著葉父和葉東林腦袋瓜子都要炸了。
葉父耐著性子說道:“隻要是耐放的東西,東西好且價格合適的都可以收。你們先把東西帶到這裏,我先去一趟楊家,待會出村的時候再確定要不要收。”
父子倆在村口耽擱了不少時間,最後才打聽到做油紙傘的楊家。
楊家的屋子是青磚瓦房的,一進院子就看到走廊上掛著幾把精美的油紙傘。
“叔叔和哥哥是要買傘嗎?”一位梳著麻花辮胖嘟嘟的小女孩仰著頭說道。
葉東林蹲下來和小姑娘說道:“是的,你們家大人呢?”
“爹爹和爺爺在屋子裏做傘,娘和小哥哥去小菜園了。”小姑娘用胖嘟嘟的小手指了指門口不遠處的菜園。
年輕的婦人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在菜園裏翻地,恰巧婦人抬起頭看來,笑著說道:“要買傘嗎?直接進去裏麵就行,屋子裏有人。”
葉父喊上葉東林往裏走,小女孩邁著小短腿也跟著進了屋。
葉父進到廳堂,一位頭發半白的老爺子和一位中年男子在做傘。
葉父直接表明來意,他是做貨郎的,想在這進油紙傘迴去賣。
中年男子熱情地將葉家父子帶到屯放油紙傘的庫房,“素麵的70文一把,上麵有作畫的90文一把。”
這庫房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房間,裏麵的油紙傘也不多,素麵的大概有20來把,作畫的有十來把。
葉父在縣裏的西街也有見過油紙傘,素麵的75文一把,作畫的95文一把,葉父覺得太貴了一直不敢進貨。
楊家的油紙傘比葉父在西街看到的還要好,而且還便宜,葉父覺得可以拿幾把迴去試試。
素麵的葉父挑了五把,作畫的也要了三把。
經過葉父的一番討價還價,加上男子也想和葉父能長期合作,每把油紙傘給葉父讓利五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