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你不是誰的附屬,也無人能左右你的道路(11)
快穿:我在虐文裏改造爽文女主 作者:其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卓跪的筆直的身子癱軟下來,叩首在地:“父皇……兒臣隻是……是憂心徐小姐,才失了分寸,慌不擇路。”
“兒臣並無算計之心,五皇妹的話兒臣當不起,也不認!”
“好一個慌不擇路,你以為一口咬定對徐小姐情深意切,朕就會覺得你癡心可憐?”弘道帝哼笑一聲,像是聽到了極其荒謬的言論,冷冷地看著他:“你還沒迴答景希的話,朕也很好奇你究竟是什麽立場?”
“請父皇明鑒,兒臣一心忠於大夏,忠於父皇,雖身份低微不得聖心,但這份心意始終不變。”
“你好大的膽子!”弘道帝怒吼道。
“怎得皇子的身份都滿足不了你,還覺得低微,朕因為對你幼年的虧欠,心裏有愧,但不代表朕可以縱容你一再觸碰底線。”
“你心裏那點子事朕一清二楚,你不如直說想要丞相的幫扶,想要更高的權利,打的是朕坐的這把椅子的主意!”這話一出,不但李卓顫顫巍巍大氣都不敢出,殿裏內侍跪了一地。
“最早將你記在德妃名下就是因為你生母早逝在宮中無依靠,德妃陽奉陰違朕未能及時查清,讓你受了委屈,朕抬了你生母的位分,讓你外祖家人入朝。朕自認理虧,作為你的父親,可以保你生活無憂,榮華富貴,也縱容你培植自己的勢力,但是為人要先認清楚自己的位置。”
“你……,太過了。”
“滾吧,你做過的事朕都清楚,你的婚事也會盡早做安排,守好自己的本分。”
李卓怨恨地腕了蘇竹一眼,狼狽離開。
弘道帝斥退周遭侍從,朝蘇竹招手。
“景希,坐下聽父皇嘮叨兩句。”他撐著扶手,疲憊地按壓太陽穴。
蘇竹乖巧地坐下,等他先言。
“朕一直在告訴他們兄友弟恭,也不知有幾個聽進去了,朕也能猜到有些時候都是做給朕看的,每個人都有心裏的小九九,朕活著還能從中調和,若放任不管怕是要重蹈覆轍。”
“景希,朕雖不能一碗水端平,但至少做到了公允,為何一個兩個都跟朕欠了的他們一樣?”
蘇竹理解弘道帝的想法,當年的先帝至死都未立儲,放任自己的兒子廝殺,弘道帝在先帝眾子中,年紀並不大,也很容易成為被針對目標,身邊親近之人也有死於此的,皇子忙於爭鬥,帝王臥病床榻,天下大亂。他在這事上吃了很多虧,才決心殺出條血路了卻混亂。
待坐穩了皇位,有了自己的孩子,為避免悲劇重演,在皇子公主啟蒙時,便將孝仁義三道反複講演,時常把孩子們聚在一起以免日漸生疏。
在蘇竹看來,拋去皇帝的身份他可以算作寬厚的慈父,加上這個身份又不失威儀,所以皇子公主們會對他有話直說,感情卻是又敬又怕。
至於六皇子他一再利用弘道帝的愧疚賣慘,平日裏裝的雲淡風輕,暗地裏搞小動作。他理所應當的接受一切,還要刻意放大自己的悲慘。若無蘇竹的阻攔,他救下徐青黛既獲了好處,又得了美名,同樣作為受害者也不會引得皇帝懷疑。還能順利地前期蟄伏鞏固勢力,一直順風順水。
李卓是個野心家,可惜他算計的都是蘇竹在意的人,這個局她非攪不可。
“父皇,人都有私心,這是不會改變的,兒臣知道你早早立儲是為了給皇兄充足的時間成為合格的帝王,但是他之後的路不會順利坦蕩,或許如六皇兄這般人對太子哥哥也是一種磨練。”
“皇兄自是謹記父皇教誨,待兄姊弟妹都友善寬容,但是儲君不能太過溫良,這些都是他該經曆的。”
因著弘道帝的喜愛,她可以光明正大的議論儲君,借著這個機會為之後她與太子針對六皇子的行動找個合適的由頭。
提及太子弘道帝臉色緩和幾分:“太子重情義心中能容下大事,該有的眼界胸懷皆不少,隻是手段略顯青澀,也確實如你所說這些該由他自己去悟。”
太子如今已行過冠禮,約末這兩年就要定下婚事,要有過硬的手腕才能守住當下已有的東西。
弘道帝忽地感歎:“幼時朕與你講的權衡之術你倒學的比太子好,是個有主見的,隻要朕活著一日就沒人能對你的婚事指手畫腳,若是無心儀之人,大可不嫁。”
他不覺得權術是誰的專屬,女子學兵法謀略亦可有所得有所成,故而當年力排眾議在公主的課業中加了這些,推行不易,但有心之人便有所得。五公主受此影響最深,他也有意培養。
弘道帝被李卓氣得心裏煩悶,轉而告知:“時間尚早,隨朕去你母後宮中。”
……
“陛下……”皇後見皇帝與蘇竹一道過來迎上去。
皇帝先一步握住皇後的手,眼神哀怨。
蘇竹朝大宮女翠屏打了個手勢,先一步出了殿門,翠屏關門時弘道帝的聲音傳出。
“阿遙,朕何時才能不當皇帝,我們一道退隱山林。”
“陛下,孩子們都大了,這肩上的擔子不也輕了些,再等幾年……”
……
“希希,父皇可在裏麵?”太子步履匆匆趕到,“本宮去了勤政殿沒尋到他。”
蘇竹看了一眼,出聲解釋:“父皇剛進去,今日六皇兄鬧那一出把父皇氣到了,到母後這兒尋求安慰。”
太子聞言苦笑:“本宮這一去是要火上澆油。”
“與六皇兄有關?”太子手裏那樁事與李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背後甚至是一張龐大的關係網。
太子點頭繼續道:“本宮讓段鶴原出麵順藤摸瓜還真找出了不少涉及的人,從他們口中拚湊出大概的名單,隻是徐宰相也在列……”
徐青黛的父親與這案子的關係並不明了,是有心之人陷害,還是他真參與其中?
原著中他對六皇子的幫扶,是否因為他們是同一條船上的因素?若真如此,將這群人連根拔起,朝堂怕是要亂成一鍋粥。
“兒臣並無算計之心,五皇妹的話兒臣當不起,也不認!”
“好一個慌不擇路,你以為一口咬定對徐小姐情深意切,朕就會覺得你癡心可憐?”弘道帝哼笑一聲,像是聽到了極其荒謬的言論,冷冷地看著他:“你還沒迴答景希的話,朕也很好奇你究竟是什麽立場?”
“請父皇明鑒,兒臣一心忠於大夏,忠於父皇,雖身份低微不得聖心,但這份心意始終不變。”
“你好大的膽子!”弘道帝怒吼道。
“怎得皇子的身份都滿足不了你,還覺得低微,朕因為對你幼年的虧欠,心裏有愧,但不代表朕可以縱容你一再觸碰底線。”
“你心裏那點子事朕一清二楚,你不如直說想要丞相的幫扶,想要更高的權利,打的是朕坐的這把椅子的主意!”這話一出,不但李卓顫顫巍巍大氣都不敢出,殿裏內侍跪了一地。
“最早將你記在德妃名下就是因為你生母早逝在宮中無依靠,德妃陽奉陰違朕未能及時查清,讓你受了委屈,朕抬了你生母的位分,讓你外祖家人入朝。朕自認理虧,作為你的父親,可以保你生活無憂,榮華富貴,也縱容你培植自己的勢力,但是為人要先認清楚自己的位置。”
“你……,太過了。”
“滾吧,你做過的事朕都清楚,你的婚事也會盡早做安排,守好自己的本分。”
李卓怨恨地腕了蘇竹一眼,狼狽離開。
弘道帝斥退周遭侍從,朝蘇竹招手。
“景希,坐下聽父皇嘮叨兩句。”他撐著扶手,疲憊地按壓太陽穴。
蘇竹乖巧地坐下,等他先言。
“朕一直在告訴他們兄友弟恭,也不知有幾個聽進去了,朕也能猜到有些時候都是做給朕看的,每個人都有心裏的小九九,朕活著還能從中調和,若放任不管怕是要重蹈覆轍。”
“景希,朕雖不能一碗水端平,但至少做到了公允,為何一個兩個都跟朕欠了的他們一樣?”
蘇竹理解弘道帝的想法,當年的先帝至死都未立儲,放任自己的兒子廝殺,弘道帝在先帝眾子中,年紀並不大,也很容易成為被針對目標,身邊親近之人也有死於此的,皇子忙於爭鬥,帝王臥病床榻,天下大亂。他在這事上吃了很多虧,才決心殺出條血路了卻混亂。
待坐穩了皇位,有了自己的孩子,為避免悲劇重演,在皇子公主啟蒙時,便將孝仁義三道反複講演,時常把孩子們聚在一起以免日漸生疏。
在蘇竹看來,拋去皇帝的身份他可以算作寬厚的慈父,加上這個身份又不失威儀,所以皇子公主們會對他有話直說,感情卻是又敬又怕。
至於六皇子他一再利用弘道帝的愧疚賣慘,平日裏裝的雲淡風輕,暗地裏搞小動作。他理所應當的接受一切,還要刻意放大自己的悲慘。若無蘇竹的阻攔,他救下徐青黛既獲了好處,又得了美名,同樣作為受害者也不會引得皇帝懷疑。還能順利地前期蟄伏鞏固勢力,一直順風順水。
李卓是個野心家,可惜他算計的都是蘇竹在意的人,這個局她非攪不可。
“父皇,人都有私心,這是不會改變的,兒臣知道你早早立儲是為了給皇兄充足的時間成為合格的帝王,但是他之後的路不會順利坦蕩,或許如六皇兄這般人對太子哥哥也是一種磨練。”
“皇兄自是謹記父皇教誨,待兄姊弟妹都友善寬容,但是儲君不能太過溫良,這些都是他該經曆的。”
因著弘道帝的喜愛,她可以光明正大的議論儲君,借著這個機會為之後她與太子針對六皇子的行動找個合適的由頭。
提及太子弘道帝臉色緩和幾分:“太子重情義心中能容下大事,該有的眼界胸懷皆不少,隻是手段略顯青澀,也確實如你所說這些該由他自己去悟。”
太子如今已行過冠禮,約末這兩年就要定下婚事,要有過硬的手腕才能守住當下已有的東西。
弘道帝忽地感歎:“幼時朕與你講的權衡之術你倒學的比太子好,是個有主見的,隻要朕活著一日就沒人能對你的婚事指手畫腳,若是無心儀之人,大可不嫁。”
他不覺得權術是誰的專屬,女子學兵法謀略亦可有所得有所成,故而當年力排眾議在公主的課業中加了這些,推行不易,但有心之人便有所得。五公主受此影響最深,他也有意培養。
弘道帝被李卓氣得心裏煩悶,轉而告知:“時間尚早,隨朕去你母後宮中。”
……
“陛下……”皇後見皇帝與蘇竹一道過來迎上去。
皇帝先一步握住皇後的手,眼神哀怨。
蘇竹朝大宮女翠屏打了個手勢,先一步出了殿門,翠屏關門時弘道帝的聲音傳出。
“阿遙,朕何時才能不當皇帝,我們一道退隱山林。”
“陛下,孩子們都大了,這肩上的擔子不也輕了些,再等幾年……”
……
“希希,父皇可在裏麵?”太子步履匆匆趕到,“本宮去了勤政殿沒尋到他。”
蘇竹看了一眼,出聲解釋:“父皇剛進去,今日六皇兄鬧那一出把父皇氣到了,到母後這兒尋求安慰。”
太子聞言苦笑:“本宮這一去是要火上澆油。”
“與六皇兄有關?”太子手裏那樁事與李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背後甚至是一張龐大的關係網。
太子點頭繼續道:“本宮讓段鶴原出麵順藤摸瓜還真找出了不少涉及的人,從他們口中拚湊出大概的名單,隻是徐宰相也在列……”
徐青黛的父親與這案子的關係並不明了,是有心之人陷害,還是他真參與其中?
原著中他對六皇子的幫扶,是否因為他們是同一條船上的因素?若真如此,將這群人連根拔起,朝堂怕是要亂成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