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之前提出要看觀文殿的時候,王世充的態度就有些遲疑,雖然最終還是答應了這個要求,不過那種勉強和為難,徐樂看得非常清楚。
那個時候他就有所懷疑,感覺觀文殿裏麵的東西不尋常,等到他親眼看過之後,才知道王世充為何如此糾結。
陳列在觀文殿裏麵的卷冊既不是上古典籍,也不是古書善本,而是些賬冊。
上麵寫滿了枯燥乏味的數字再就是名字。
內容無趣文字也很平常,雖然字跡清晰,但是大多醜陋,一看就知書寫之人無非是粗通文墨能寫字而已,根本談不到書法架構,字寫的也毫無美感。
這些乏味且尋常的賬簿,卻是構成天下的基石所在。
不管是誰,想要坐穩江山,都離不開這些無聊之物。
它們就是大隋一百九十郡、一千兩百五十五縣的戶口、田畝、租調數字。
天下可以在馬上取,卻不能靠弓刀去守。
要想坐穩江山,總歸離不開文官治理。
而這個治理,也不是簡單的文章教化那麽簡單。
那些認為隻靠讀書認字,就能管住地方的,未免把牧守地方想的太過容易。
天子二寶,土地百姓。
支撐帝國存在的基礎,就是大隋疆域內萬千百姓所提供的租調以及庸役。
可不管是租調數字,還是庸役人數以及能力,都不是憑空出現,其所依托的,就是一套完整的戶口記錄以及田地數字。
曆來天下大亂都會帶來類似的記錄,便是天下動蕩戶口減半,又或者是十無一存。
這裏麵固然是因為戰爭以及因戰爭引發的饑荒、水災等等,導致大量人員死亡戶口減少。
但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戰亂的緣故導致秩序崩壞,從而讓戶口製度失去作用。
官府的戶籍資料毀於戰火,或是大麵積逃亡,讓戶口檔案失去作用,這都會導致人口的大量消失。
這些消失的人並不一定是真的死掉了,很大一部分都被高門世家地方豪強趁機吸納,把他們從自由民變成了自己的奴仆。
要知道所謂戶口版籍並不等同於天下百姓名冊,就算是人頭稅也不是真的數著人腦袋來征收。
這時代所有的戶籍統計,都是建立在分田收租、征收調賦以及征發力役的基礎上,包括人頭稅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朝廷戶口上統計的,就是自己的稅基,而不進行租賦繳納的人,就不被統計在內。
世家高門武功勳貴坐擁大量田地山林,這些土地或是山林本身不出產財富,要想帶來利益,必須得有人去工作。
世家子不可能自己去耕種采伐,是以對於他們來說,人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財富,需要千方百計去攫取。
成為世家奴仆的人,就如同世家所擁有的牛馬牲畜一樣,不再承擔賦稅,也就自然不會出現在朝廷的戶口統計上。
太平時日他們做這些總得有所顧忌,一旦天下大亂,這些高門就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力或是武力明目張膽進行掠奪。
是以離亂之年消失的人口,很大一部分就是被高門世家吸納,讓他們的勢力進一步壯大。
這種行為等於是從帝王手中搶錢,自然不能為朝廷所接受,是以一旦天下太平秩序穩定,就會圍繞戶口、田地數字問題進行較量。
依據雙方力量的強弱決出個結果,最終得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答案。
這也僅僅是最為理想的形態,很多時候事情都不會這麽順利解決,往往要殺個人頭滾滾才能最終達成目的,這過程中或許是若幹名門望族的衰落乃至消失,也可能是地方上的官吏身死族滅,總之離不開爭鬥和死亡。
南北朝亂世殺伐不斷,導致從這個時代走出來的人,身上往往自帶鐵血氣息。
楊家父子都是兇狠嚴苛的性子,流血殺戮更是難免。
挾一統南北重塑華夏之危,即便是那些傳承數百年的世家望族,也不敢硬抗天子威儀。
是以楊堅登基之後,於開皇五年在天下推行“大索貌閱”,也就是清查戶口。
僅一年時間,就增加戶口一百六十餘萬。
要知道這些是戶而不是人。
由於一戶五丁計算,這就是足足八百多萬人!這麽多的人,當然不可能是靠出生生出來的,再說這裏麵大多數都是成年丁壯而不是兒童。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浮戶”、“隱戶”,歸根到底就是世家控製的人口。
大業五年,楊廣再一次大索貌閱,規定凡是某地戶口有一人不實,當地長官削職;若某人檢舉出某家隱匿一個丁男,可以此被糾之家代替輸繳賦役。
這次大索貌閱的效力遠不及楊堅,共計增加丁男二十萬三千,增加人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這兩次大索讓高門世家意識到楊家父子對於自己的威脅,照這麽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會挖斷自己立身存世的根基。
隨後大隋動蕩天下崩解,最終導致江山滅亡,這其中原因複雜,楊家這種從世家手裏搶人頭的行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此刻觀文殿裏收藏的戶籍檔案,可以看作是用大隋江山換來的。
按說這些戶籍資料田產分布,理應收藏在國都所在專門的庫房精心看管打理。
就算是東都洛陽留有備份,也是隻有對應的官吏可以掌握,且存放在專門的地方,怎麽也不該放到觀文殿內。
再說從方才翻閱的情況看,這些卷冊編撰的時間是發生在楊廣初征高麗失敗之後。
也就是第二次大索貌閱的結果,並沒能達到楊廣滿意,第一次遼東攻伐的失敗,也讓大隋麵臨人力和財政上的雙重壓力。
為了解決這一切,楊廣再次檢地檢丁,希望從世家嘴裏奪一部分資源出來彌補虧空,結果導致了最終的慘劇。
楊玄感之亂,很可能也是因此爆發。
自己當時還在阿爺的護持之下,對於這件事所知不多。
由於隨後天下陷入動亂之中,人們對於這次檢查也就沒有太多記錄。
隨著秩序的惡化,楊廣再想搞這種大索已經成為泡影,是以這次大索的結果,可以看作是大隋朝最後的人口田畝數據。
固然之後的戰亂導致秩序崩壞,流民大量增加,會導致很多戶籍數據不再準確。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這些戶籍資料沒有意義。
畢竟伴隨著大索貌閱一起推進的,還有大隋的輸籍法。
也就是把百姓三百家到五百家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高低,重新規定應納稅額。
有戶口以及輸籍資料在,日後天下安定後,就能根據這個估測出原本當地有多少人。
如果前後差距太大,那麽就不妨再來一次或是幾次大索,直到數字達到正常。
再說不管怎麽亂,田地的總數放在那不會變,有這個依據,誰再想侵占田地就很困難。
誰擁有了這個,誰就掌握了帝國的基礎,至少也是個重要依據。
等到改朝換代重新計戶授田時,有這個就能加快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工作避免耗損。
以楊廣的多疑,肯定不會放心把這麽重要的資料放在自己視線之外。
再說自己大軍入長安的時候,也沒從大興宮找到這方麵的最新資料。
很多戶籍檔案都是前兩次大索時的舊檔,效力肯定不如王世充手裏這份。
如果自己猜得沒錯,這些戶籍檔案應該是被王世充私自扣下的。
楊廣有意遷都江都,當然機會把對國家最有用的物資都遷過去,洛陽又是水運中轉的重要節點,一切就好解釋了。
這些戶籍從長安運抵洛陽,理應起運上船,再從這裏運往東南。
可是王世充卻把這些扣下了,作為自己個人謀求霸業的根基之一。
考慮到王世充執掌洛陽以及這些戶籍卷冊轉移的時間,估計他私自扣留這些東西的時候,李淵都還沒有起兵造反。
那時候王世充肯定謹慎,這些東西不會堂而皇之拿出來,不知藏在什麽地方。
直到現在他徹底掌握了洛陽局麵,且麵臨瓦崗軍的威脅,擔心有人損毀這些賬冊或是把它們交出去,才把這些賬冊挪到觀文殿,且為了妥善存放這些版籍就把那些藏書都挪到了庫房。
且不論他的為人以及忠心,就是這麽個布置,就能看出來,此人不但所謀甚大,更是個陰險狡詐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梟雄。
這種人反複無常,不管現在對自己多恭順,真要打定主意翻臉,立刻就會行動不會有半點遲疑。
正常情況下,王世充當然不會對自己不利,至少現在不是時候。
但是自古小心無大錯,跟這種人打交道多長個心眼,從來就不嫌多餘。
自己麵前的瓦崗軍並非易與之輩,身後李建成虎視眈眈,不知幾時就會下毒手,身旁的王世充又是這等人物,玄甲騎看似背靠強援,實則四麵受敵孤軍奮戰。
想一想自從自己出山,好想就一直是這個樣子,也早就該習慣了。
就是得讓麾下這幹軍將多長個心眼,別真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小看了王世充及他部下的那些將卒。
再者,那些卷冊既然被自己看到,也確實該想個辦法,把它們保護起來,以備日後二郎坐天下使用。
換句話說,從看到那些卷冊的時候,自己和王世充就注定要有一場較量,決定這些珍貴底檔的歸屬。
以王世充的狡詐,也肯定能猜到這一點。
就算瓦崗軍不來,玄甲騎在洛陽怕是也沒幾天安生日子,就得準備接下來的爭鬥。
而擺在自己麵前的難處,也遠不止這一宗。
就是從王世充手裏要來的書卷,也是個燙手的饅首,沒那麽容易送出去。
那個時候他就有所懷疑,感覺觀文殿裏麵的東西不尋常,等到他親眼看過之後,才知道王世充為何如此糾結。
陳列在觀文殿裏麵的卷冊既不是上古典籍,也不是古書善本,而是些賬冊。
上麵寫滿了枯燥乏味的數字再就是名字。
內容無趣文字也很平常,雖然字跡清晰,但是大多醜陋,一看就知書寫之人無非是粗通文墨能寫字而已,根本談不到書法架構,字寫的也毫無美感。
這些乏味且尋常的賬簿,卻是構成天下的基石所在。
不管是誰,想要坐穩江山,都離不開這些無聊之物。
它們就是大隋一百九十郡、一千兩百五十五縣的戶口、田畝、租調數字。
天下可以在馬上取,卻不能靠弓刀去守。
要想坐穩江山,總歸離不開文官治理。
而這個治理,也不是簡單的文章教化那麽簡單。
那些認為隻靠讀書認字,就能管住地方的,未免把牧守地方想的太過容易。
天子二寶,土地百姓。
支撐帝國存在的基礎,就是大隋疆域內萬千百姓所提供的租調以及庸役。
可不管是租調數字,還是庸役人數以及能力,都不是憑空出現,其所依托的,就是一套完整的戶口記錄以及田地數字。
曆來天下大亂都會帶來類似的記錄,便是天下動蕩戶口減半,又或者是十無一存。
這裏麵固然是因為戰爭以及因戰爭引發的饑荒、水災等等,導致大量人員死亡戶口減少。
但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戰亂的緣故導致秩序崩壞,從而讓戶口製度失去作用。
官府的戶籍資料毀於戰火,或是大麵積逃亡,讓戶口檔案失去作用,這都會導致人口的大量消失。
這些消失的人並不一定是真的死掉了,很大一部分都被高門世家地方豪強趁機吸納,把他們從自由民變成了自己的奴仆。
要知道所謂戶口版籍並不等同於天下百姓名冊,就算是人頭稅也不是真的數著人腦袋來征收。
這時代所有的戶籍統計,都是建立在分田收租、征收調賦以及征發力役的基礎上,包括人頭稅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朝廷戶口上統計的,就是自己的稅基,而不進行租賦繳納的人,就不被統計在內。
世家高門武功勳貴坐擁大量田地山林,這些土地或是山林本身不出產財富,要想帶來利益,必須得有人去工作。
世家子不可能自己去耕種采伐,是以對於他們來說,人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財富,需要千方百計去攫取。
成為世家奴仆的人,就如同世家所擁有的牛馬牲畜一樣,不再承擔賦稅,也就自然不會出現在朝廷的戶口統計上。
太平時日他們做這些總得有所顧忌,一旦天下大亂,這些高門就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力或是武力明目張膽進行掠奪。
是以離亂之年消失的人口,很大一部分就是被高門世家吸納,讓他們的勢力進一步壯大。
這種行為等於是從帝王手中搶錢,自然不能為朝廷所接受,是以一旦天下太平秩序穩定,就會圍繞戶口、田地數字問題進行較量。
依據雙方力量的強弱決出個結果,最終得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答案。
這也僅僅是最為理想的形態,很多時候事情都不會這麽順利解決,往往要殺個人頭滾滾才能最終達成目的,這過程中或許是若幹名門望族的衰落乃至消失,也可能是地方上的官吏身死族滅,總之離不開爭鬥和死亡。
南北朝亂世殺伐不斷,導致從這個時代走出來的人,身上往往自帶鐵血氣息。
楊家父子都是兇狠嚴苛的性子,流血殺戮更是難免。
挾一統南北重塑華夏之危,即便是那些傳承數百年的世家望族,也不敢硬抗天子威儀。
是以楊堅登基之後,於開皇五年在天下推行“大索貌閱”,也就是清查戶口。
僅一年時間,就增加戶口一百六十餘萬。
要知道這些是戶而不是人。
由於一戶五丁計算,這就是足足八百多萬人!這麽多的人,當然不可能是靠出生生出來的,再說這裏麵大多數都是成年丁壯而不是兒童。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浮戶”、“隱戶”,歸根到底就是世家控製的人口。
大業五年,楊廣再一次大索貌閱,規定凡是某地戶口有一人不實,當地長官削職;若某人檢舉出某家隱匿一個丁男,可以此被糾之家代替輸繳賦役。
這次大索貌閱的效力遠不及楊堅,共計增加丁男二十萬三千,增加人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這兩次大索讓高門世家意識到楊家父子對於自己的威脅,照這麽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會挖斷自己立身存世的根基。
隨後大隋動蕩天下崩解,最終導致江山滅亡,這其中原因複雜,楊家這種從世家手裏搶人頭的行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此刻觀文殿裏收藏的戶籍檔案,可以看作是用大隋江山換來的。
按說這些戶籍資料田產分布,理應收藏在國都所在專門的庫房精心看管打理。
就算是東都洛陽留有備份,也是隻有對應的官吏可以掌握,且存放在專門的地方,怎麽也不該放到觀文殿內。
再說從方才翻閱的情況看,這些卷冊編撰的時間是發生在楊廣初征高麗失敗之後。
也就是第二次大索貌閱的結果,並沒能達到楊廣滿意,第一次遼東攻伐的失敗,也讓大隋麵臨人力和財政上的雙重壓力。
為了解決這一切,楊廣再次檢地檢丁,希望從世家嘴裏奪一部分資源出來彌補虧空,結果導致了最終的慘劇。
楊玄感之亂,很可能也是因此爆發。
自己當時還在阿爺的護持之下,對於這件事所知不多。
由於隨後天下陷入動亂之中,人們對於這次檢查也就沒有太多記錄。
隨著秩序的惡化,楊廣再想搞這種大索已經成為泡影,是以這次大索的結果,可以看作是大隋朝最後的人口田畝數據。
固然之後的戰亂導致秩序崩壞,流民大量增加,會導致很多戶籍數據不再準確。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這些戶籍資料沒有意義。
畢竟伴隨著大索貌閱一起推進的,還有大隋的輸籍法。
也就是把百姓三百家到五百家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高低,重新規定應納稅額。
有戶口以及輸籍資料在,日後天下安定後,就能根據這個估測出原本當地有多少人。
如果前後差距太大,那麽就不妨再來一次或是幾次大索,直到數字達到正常。
再說不管怎麽亂,田地的總數放在那不會變,有這個依據,誰再想侵占田地就很困難。
誰擁有了這個,誰就掌握了帝國的基礎,至少也是個重要依據。
等到改朝換代重新計戶授田時,有這個就能加快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工作避免耗損。
以楊廣的多疑,肯定不會放心把這麽重要的資料放在自己視線之外。
再說自己大軍入長安的時候,也沒從大興宮找到這方麵的最新資料。
很多戶籍檔案都是前兩次大索時的舊檔,效力肯定不如王世充手裏這份。
如果自己猜得沒錯,這些戶籍檔案應該是被王世充私自扣下的。
楊廣有意遷都江都,當然機會把對國家最有用的物資都遷過去,洛陽又是水運中轉的重要節點,一切就好解釋了。
這些戶籍從長安運抵洛陽,理應起運上船,再從這裏運往東南。
可是王世充卻把這些扣下了,作為自己個人謀求霸業的根基之一。
考慮到王世充執掌洛陽以及這些戶籍卷冊轉移的時間,估計他私自扣留這些東西的時候,李淵都還沒有起兵造反。
那時候王世充肯定謹慎,這些東西不會堂而皇之拿出來,不知藏在什麽地方。
直到現在他徹底掌握了洛陽局麵,且麵臨瓦崗軍的威脅,擔心有人損毀這些賬冊或是把它們交出去,才把這些賬冊挪到觀文殿,且為了妥善存放這些版籍就把那些藏書都挪到了庫房。
且不論他的為人以及忠心,就是這麽個布置,就能看出來,此人不但所謀甚大,更是個陰險狡詐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梟雄。
這種人反複無常,不管現在對自己多恭順,真要打定主意翻臉,立刻就會行動不會有半點遲疑。
正常情況下,王世充當然不會對自己不利,至少現在不是時候。
但是自古小心無大錯,跟這種人打交道多長個心眼,從來就不嫌多餘。
自己麵前的瓦崗軍並非易與之輩,身後李建成虎視眈眈,不知幾時就會下毒手,身旁的王世充又是這等人物,玄甲騎看似背靠強援,實則四麵受敵孤軍奮戰。
想一想自從自己出山,好想就一直是這個樣子,也早就該習慣了。
就是得讓麾下這幹軍將多長個心眼,別真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小看了王世充及他部下的那些將卒。
再者,那些卷冊既然被自己看到,也確實該想個辦法,把它們保護起來,以備日後二郎坐天下使用。
換句話說,從看到那些卷冊的時候,自己和王世充就注定要有一場較量,決定這些珍貴底檔的歸屬。
以王世充的狡詐,也肯定能猜到這一點。
就算瓦崗軍不來,玄甲騎在洛陽怕是也沒幾天安生日子,就得準備接下來的爭鬥。
而擺在自己麵前的難處,也遠不止這一宗。
就是從王世充手裏要來的書卷,也是個燙手的饅首,沒那麽容易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