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所部死傷甚重,其江淮舊部所餘不多,不過這並不代表王世充無兵可用。
畢竟洛陽城中還有大量青壯,而且他擁立皇泰主,亦可得大隋舊部擁戴。
江淮之地,尚有大隋的舊部鷹揚,亦有甘願為大隋效力的豪傑勇士。
是以隻要給他以喘息之機,還是可以招募士卒重整軍伍。
李建成會對洛陽見死不救,王世充自己則沒有退路可言,唯有拚死力戰而已。
是以隻要我軍將大軍相攻,王世充必然舍死力戰。
到時候便依舊是我們與數萬步兵以及玄甲精騎的廝殺。”
李密道:“王世充的手段孤已然見過,縱然有十萬兵孤也不懼。
何況他新募兵馬未經操練不習戰陣,人數再多也是烏合之眾十不能當一,怕他怎的?”
“陛下不可輕敵。
誠然,王世充用兵手段不算高明,但是其昔日縱橫江淮多有斬獲,也並非不知兵。
再說沙場之上,勝負往往懸於一線,輕敵者必敗。
我軍今日能勝,固是陛下用兵有方,亦是上天護佑。
切不可因此,就小看了王世充手段。
況且困獸之鬥最是剽悍,就算能勝,也難免兩敗俱傷。
我瓦崗部眾皆是手足,豈能隨便丟棄性命?
再者說來,我們的對手乃是整個天下,並不是隻有一個王世充。
李建成六萬大軍虎踞潼關,我們滅了徐樂,他便要領兵前來。
若是我們與王世充拚個兩敗俱傷,又有多少餘力來對付李建成?”
說到這裏,徐世勣稍微緩了緩,聲音不自覺地壓低了幾分:“那些驍果軍操演未熟,還不足以交托重任。
此時情形一如飼虎,他日訓練有成,自可成為臂助。
如今則還是要謹慎為好。”
徐世勣話裏得意思,李密自然是聽得懂的,其實他點出的,也是當下瓦崗軍麵臨的一大難題。
以蛇吞象固然是一筆橫財的買賣,但是如何把這頭象消化幹淨而不是被撐破肚皮,就是一樁令人頭疼的難事。
那些驍果軍在瓦崗過的什麽日子,李密自然知道,也知道這樣其實不是個辦法,但是又不可能為驍果軍說話。
畢竟那些人都是俘虜,之前交戰的時候,還殺傷過不少瓦崗軍將。
不管是按照綠林規矩還是疆場的手段,把他們斬盡殺絕也沒什麽錯誤。
現在不但不殺,還要把他們編練成軍納入瓦崗體係,簡直是開了天恩,在那之前讓他們吃點苦受點委屈怎麽了?
誰又能說個不字?
再說他們是被俘而不是主動投誠,心思誰又說得準。
一幫連皇帝都敢殺的人,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
不給他們點厲害,讓他們從心裏害怕瓦崗,誰知道他們是真降還是詐降?
說到底這個時代對於降兵的管理,也就是那麽幾招。
刀子、棒子、繩子最後才是酒肉財帛。
總要先扇夠了巴掌才能給甜棗,否則又怎麽能放心?
可是這樣做,必然會讓降兵心生怨恨。
在他們的怨恨轉化為恐懼,最終俯首聽命以前,必然有一個過渡階段,而這個階段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由於軍法酷烈加上軍隊內部的等級森嚴,上位者對於下位者多有欺淩,很多軍漢心裏都有一口氣。
這股氣散不出去,就不知道在什麽時候炸開。
哪怕是自己的人馬,也有可能發生營嘯,就更別說這種俘虜兵。
一旦他們成規模發動營嘯或是嘩變,對於瓦崗軍來說就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對手。
由於之前誰也沒想到一口吃下那麽個龐然大物,是以誰都沒做好消化吸納的準備。
不管是軍官還是物資,乃至於該怎麽編練怎麽分配,都沒有做好規劃,結果就是對這些俘虜其實沒有太好的辦法管。
就算睿智如徐世勣,對這個問題也拿不出辦法。
當下所采取的手段,就是以饑餓以及繁重的勞役,讓驍果軍疲敝,沒有氣力造反。
再就是以瓦崗軍優勢的兵力看著他們,用人數上的威懾,讓驍果軍不敢生異心。
徐世勣的意思也很明顯,瓦崗軍人多勢眾,而且始終是在打勝仗,那些驍果軍當然不敢生變。
再給徐世勣一段時間,讓他可以對這支人馬進行改編操練,遲早可以把他們消化為戰力。
可是如果在洛陽城下損失的兵力過多,又或者戰事不利,麵前再冒出個足以威脅自己的勁敵,那幫驍果軍會不會生亂,可就難說的很了。
再說這裏麵還有個始終隱在幕後的世家勢力,他們如果想要捅刀子,驍果軍就是個極好的發力目標。
若是自家的實力損失太大,驍果軍這邊肯定就會鬧出一場足以威脅自己存在的巨大風波。
難道就因為這些,就草草收兵?
不!萬沒有這個道理!再說若真是如此,徐世勣又何必故弄玄虛,把自己叫到此處?
想來徐世勣肯定已經有了辦法,自己也就犯不上多想。
反正在用兵一道上,自己再怎麽琢磨,也注定趕不上徐世勣,還不如落個清閑,聽他安排就是。
果然,見李密不言語,徐世勣立刻開口:“王世充雖然是當世梟雄,但是此人格局有限,氣量既狹又好猜疑,與李淵必不能並立。
況且李淵於關中稱帝,王世充於洛陽奉君,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單就是為了這個名位,兩家也不能相容。
無非是因為我大軍在外,王世充不得不仰仗李淵兵勢而已。
隻要我軍威迫稍減,他們必然自相殘殺。
那玄甲騎是咱們的心頭大患,又何嚐不是卡在王世充喉嚨裏的骨頭?”
“王世充小兒再怎麽忌憚玄甲騎,也不敢明著火並吧?
畢竟在潼關,還有李建成的六萬大軍。
他若是暗算玄甲騎,就不怕李建成趁機發難?”
“也不用他真的出手,隻要他關鍵時刻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便足以要了徐樂的性命!”
徐世勣看向李密,語氣有了幾分激動:“徐樂神勇無敵,玄甲騎更是天下少有勁旅,若是平日相爭即便某親自領兵,也難說有幾分勝算。
如今將帥不和上下離心孤軍懸於死地,正是取他性命的最好時機!若是錯過這次機會,再想殺他就難如登天。
其所部不過千騎,再如何驍勇也隻是偏師,戰陣之上必然要依賴步卒遮護。
若是我瓦崗大軍全力攻殺,王世充為求自保,也隻能與徐樂並肩作戰。
可若是我軍以小股騎兵專攻玄甲騎,勝負於王世充無損。
他自然不會為他人幫拳,讓自己受損。”
李密主動打斷了徐世勣:“徐大這話,我就有點糊塗了。
你也說了,玄甲騎驍勇善戰尤在驍果之上,我軍以大軍相攻尚嫌不及,以小股遊騎襲擾不是白白送死?
他們好歹也有千人,咱們若是隻派幾百兵馬,不是白白送命?”
“正如主公所言,我軍便是以千騎敵千騎,也不是他的對手。
不過我們這些遊騎不為取勝,隻為襲擾疲兵,再就是撩撥他的火性。
就如同我們當日對付驍果軍一樣,斷絕其糧草撩撥其火性,等到他們火撞頂梁,也就沒人能約束的住。
到時候再把他們引入埋伏,一戰便可大獲全勝。”
徐世勣此刻所說的戰術,和瓦崗打敗與文化及的戰術差不多,基本就是原樣畫葫蘆。
李密也知道如今洛陽城軍糧緊缺,徐樂就算背靠城池,糧草也很是緊張。
再說王世充自己也有兵馬,主客爭糧往往也是內訌的重要誘因,以此推論要想用之前的戰術擊敗徐樂,似乎也不是太困難的事。
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誘殺這麽一支人馬比誘殺驍果軍難多了。
驍果軍兵多而人心不齊,即便是主將也沒法做到令行禁止,最後隻能被裹挾著進入埋伏圈。
玄甲兵馬少便於指揮,又都是騎兵來去自如。
如果自己以大隊人馬設伏,對方發現情況不對就能立刻撤兵,所有的謀劃都失去意義。
如果埋伏的人馬太少,又如何能盡數殲滅這支鐵軍?
再說,這個計劃裏也存在太多變數,如果徐樂能夠約束部眾不追,又或者他們得到了糧草補充,那麽整個計劃都落入空處。
徐世勣看出李密所想,沉聲道:“破玄甲不比破驍果,肯定要花一筆大本錢。
以徐樂用兵之能,於洛陽四周地勢必了然於胸,想要尋一處絕地埋伏怕是不能。
要想得勝隻能以精騎埋伏,到時候四麵八方鐵騎圍攻,讓他無處逃遁隻能與我們死戰。
而我瓦崗軍中能和玄甲騎死戰得兵馬,便隻有內軍!”
其實早在徐世勣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李密就已經有了覺悟。
但是當徐世勣親口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心頭還是為之一顫!隻有精騎才能對抗精騎,要想把玄甲騎咬住,讓他無法全身而退,還要能承受巨大傷亡,以人頭換人頭的方式,把對方活生生堆死。
這種打法聽上去容易,實際上能完成的部隊沒有多少。
畢竟對方死人的同時,你自己也在死人,而且死的肯定比對方更多。
尋常軍伍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被殺得魂飛魄散,沒能完成軍令,反倒是先行潰散。
尤其這些綠林人,就更是如此。
唯一有這個本事和玄甲騎別別苗頭,還能維持到最後的,就隻有內軍了。
可是到底要搭上多少內軍,才有把握兌掉這支玄甲?
一千、兩千又或者是全部?
畢竟洛陽城中還有大量青壯,而且他擁立皇泰主,亦可得大隋舊部擁戴。
江淮之地,尚有大隋的舊部鷹揚,亦有甘願為大隋效力的豪傑勇士。
是以隻要給他以喘息之機,還是可以招募士卒重整軍伍。
李建成會對洛陽見死不救,王世充自己則沒有退路可言,唯有拚死力戰而已。
是以隻要我軍將大軍相攻,王世充必然舍死力戰。
到時候便依舊是我們與數萬步兵以及玄甲精騎的廝殺。”
李密道:“王世充的手段孤已然見過,縱然有十萬兵孤也不懼。
何況他新募兵馬未經操練不習戰陣,人數再多也是烏合之眾十不能當一,怕他怎的?”
“陛下不可輕敵。
誠然,王世充用兵手段不算高明,但是其昔日縱橫江淮多有斬獲,也並非不知兵。
再說沙場之上,勝負往往懸於一線,輕敵者必敗。
我軍今日能勝,固是陛下用兵有方,亦是上天護佑。
切不可因此,就小看了王世充手段。
況且困獸之鬥最是剽悍,就算能勝,也難免兩敗俱傷。
我瓦崗部眾皆是手足,豈能隨便丟棄性命?
再者說來,我們的對手乃是整個天下,並不是隻有一個王世充。
李建成六萬大軍虎踞潼關,我們滅了徐樂,他便要領兵前來。
若是我們與王世充拚個兩敗俱傷,又有多少餘力來對付李建成?”
說到這裏,徐世勣稍微緩了緩,聲音不自覺地壓低了幾分:“那些驍果軍操演未熟,還不足以交托重任。
此時情形一如飼虎,他日訓練有成,自可成為臂助。
如今則還是要謹慎為好。”
徐世勣話裏得意思,李密自然是聽得懂的,其實他點出的,也是當下瓦崗軍麵臨的一大難題。
以蛇吞象固然是一筆橫財的買賣,但是如何把這頭象消化幹淨而不是被撐破肚皮,就是一樁令人頭疼的難事。
那些驍果軍在瓦崗過的什麽日子,李密自然知道,也知道這樣其實不是個辦法,但是又不可能為驍果軍說話。
畢竟那些人都是俘虜,之前交戰的時候,還殺傷過不少瓦崗軍將。
不管是按照綠林規矩還是疆場的手段,把他們斬盡殺絕也沒什麽錯誤。
現在不但不殺,還要把他們編練成軍納入瓦崗體係,簡直是開了天恩,在那之前讓他們吃點苦受點委屈怎麽了?
誰又能說個不字?
再說他們是被俘而不是主動投誠,心思誰又說得準。
一幫連皇帝都敢殺的人,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
不給他們點厲害,讓他們從心裏害怕瓦崗,誰知道他們是真降還是詐降?
說到底這個時代對於降兵的管理,也就是那麽幾招。
刀子、棒子、繩子最後才是酒肉財帛。
總要先扇夠了巴掌才能給甜棗,否則又怎麽能放心?
可是這樣做,必然會讓降兵心生怨恨。
在他們的怨恨轉化為恐懼,最終俯首聽命以前,必然有一個過渡階段,而這個階段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由於軍法酷烈加上軍隊內部的等級森嚴,上位者對於下位者多有欺淩,很多軍漢心裏都有一口氣。
這股氣散不出去,就不知道在什麽時候炸開。
哪怕是自己的人馬,也有可能發生營嘯,就更別說這種俘虜兵。
一旦他們成規模發動營嘯或是嘩變,對於瓦崗軍來說就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對手。
由於之前誰也沒想到一口吃下那麽個龐然大物,是以誰都沒做好消化吸納的準備。
不管是軍官還是物資,乃至於該怎麽編練怎麽分配,都沒有做好規劃,結果就是對這些俘虜其實沒有太好的辦法管。
就算睿智如徐世勣,對這個問題也拿不出辦法。
當下所采取的手段,就是以饑餓以及繁重的勞役,讓驍果軍疲敝,沒有氣力造反。
再就是以瓦崗軍優勢的兵力看著他們,用人數上的威懾,讓驍果軍不敢生異心。
徐世勣的意思也很明顯,瓦崗軍人多勢眾,而且始終是在打勝仗,那些驍果軍當然不敢生變。
再給徐世勣一段時間,讓他可以對這支人馬進行改編操練,遲早可以把他們消化為戰力。
可是如果在洛陽城下損失的兵力過多,又或者戰事不利,麵前再冒出個足以威脅自己的勁敵,那幫驍果軍會不會生亂,可就難說的很了。
再說這裏麵還有個始終隱在幕後的世家勢力,他們如果想要捅刀子,驍果軍就是個極好的發力目標。
若是自家的實力損失太大,驍果軍這邊肯定就會鬧出一場足以威脅自己存在的巨大風波。
難道就因為這些,就草草收兵?
不!萬沒有這個道理!再說若真是如此,徐世勣又何必故弄玄虛,把自己叫到此處?
想來徐世勣肯定已經有了辦法,自己也就犯不上多想。
反正在用兵一道上,自己再怎麽琢磨,也注定趕不上徐世勣,還不如落個清閑,聽他安排就是。
果然,見李密不言語,徐世勣立刻開口:“王世充雖然是當世梟雄,但是此人格局有限,氣量既狹又好猜疑,與李淵必不能並立。
況且李淵於關中稱帝,王世充於洛陽奉君,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單就是為了這個名位,兩家也不能相容。
無非是因為我大軍在外,王世充不得不仰仗李淵兵勢而已。
隻要我軍威迫稍減,他們必然自相殘殺。
那玄甲騎是咱們的心頭大患,又何嚐不是卡在王世充喉嚨裏的骨頭?”
“王世充小兒再怎麽忌憚玄甲騎,也不敢明著火並吧?
畢竟在潼關,還有李建成的六萬大軍。
他若是暗算玄甲騎,就不怕李建成趁機發難?”
“也不用他真的出手,隻要他關鍵時刻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便足以要了徐樂的性命!”
徐世勣看向李密,語氣有了幾分激動:“徐樂神勇無敵,玄甲騎更是天下少有勁旅,若是平日相爭即便某親自領兵,也難說有幾分勝算。
如今將帥不和上下離心孤軍懸於死地,正是取他性命的最好時機!若是錯過這次機會,再想殺他就難如登天。
其所部不過千騎,再如何驍勇也隻是偏師,戰陣之上必然要依賴步卒遮護。
若是我瓦崗大軍全力攻殺,王世充為求自保,也隻能與徐樂並肩作戰。
可若是我軍以小股騎兵專攻玄甲騎,勝負於王世充無損。
他自然不會為他人幫拳,讓自己受損。”
李密主動打斷了徐世勣:“徐大這話,我就有點糊塗了。
你也說了,玄甲騎驍勇善戰尤在驍果之上,我軍以大軍相攻尚嫌不及,以小股遊騎襲擾不是白白送死?
他們好歹也有千人,咱們若是隻派幾百兵馬,不是白白送命?”
“正如主公所言,我軍便是以千騎敵千騎,也不是他的對手。
不過我們這些遊騎不為取勝,隻為襲擾疲兵,再就是撩撥他的火性。
就如同我們當日對付驍果軍一樣,斷絕其糧草撩撥其火性,等到他們火撞頂梁,也就沒人能約束的住。
到時候再把他們引入埋伏,一戰便可大獲全勝。”
徐世勣此刻所說的戰術,和瓦崗打敗與文化及的戰術差不多,基本就是原樣畫葫蘆。
李密也知道如今洛陽城軍糧緊缺,徐樂就算背靠城池,糧草也很是緊張。
再說王世充自己也有兵馬,主客爭糧往往也是內訌的重要誘因,以此推論要想用之前的戰術擊敗徐樂,似乎也不是太困難的事。
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誘殺這麽一支人馬比誘殺驍果軍難多了。
驍果軍兵多而人心不齊,即便是主將也沒法做到令行禁止,最後隻能被裹挾著進入埋伏圈。
玄甲兵馬少便於指揮,又都是騎兵來去自如。
如果自己以大隊人馬設伏,對方發現情況不對就能立刻撤兵,所有的謀劃都失去意義。
如果埋伏的人馬太少,又如何能盡數殲滅這支鐵軍?
再說,這個計劃裏也存在太多變數,如果徐樂能夠約束部眾不追,又或者他們得到了糧草補充,那麽整個計劃都落入空處。
徐世勣看出李密所想,沉聲道:“破玄甲不比破驍果,肯定要花一筆大本錢。
以徐樂用兵之能,於洛陽四周地勢必了然於胸,想要尋一處絕地埋伏怕是不能。
要想得勝隻能以精騎埋伏,到時候四麵八方鐵騎圍攻,讓他無處逃遁隻能與我們死戰。
而我瓦崗軍中能和玄甲騎死戰得兵馬,便隻有內軍!”
其實早在徐世勣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李密就已經有了覺悟。
但是當徐世勣親口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心頭還是為之一顫!隻有精騎才能對抗精騎,要想把玄甲騎咬住,讓他無法全身而退,還要能承受巨大傷亡,以人頭換人頭的方式,把對方活生生堆死。
這種打法聽上去容易,實際上能完成的部隊沒有多少。
畢竟對方死人的同時,你自己也在死人,而且死的肯定比對方更多。
尋常軍伍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被殺得魂飛魄散,沒能完成軍令,反倒是先行潰散。
尤其這些綠林人,就更是如此。
唯一有這個本事和玄甲騎別別苗頭,還能維持到最後的,就隻有內軍了。
可是到底要搭上多少內軍,才有把握兌掉這支玄甲?
一千、兩千又或者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