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誌,讓天下太平的夢想並非人人都有。就在徐樂帶領部眾倍道而行,試圖盡快終結亂世還天下太平的同時,當世兩位梟雄卻緊鑼密鼓排兵布陣,誓要以英雄豪傑的


    血肉澆灌中原大地。邙山又名北邙,位於黃河之南洛陽之北,為秦嶺餘脈,山勢連綿數百裏。雖然主要為黃土丘陵,且缺少險峻高峰,但依然是洛陽北部最大的屏障所在。因其風景秀麗地勢更是得天獨厚,按照堪輿之術判斷,正是可以庇佑子孫遺澤後代的龍虎地。是以自古以來,無數帝王將相都以北邙為營建陵寢的首選,邙山上單是帝王陵墓就不下二十餘


    處,至於將相豪傑墓穴就更是數不勝數。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說得便是這北邙埋骨者大多來曆不凡,凡夫俗子即便埋骨於此,也未必能夠擁有墓穴,很多時候隻能作為一抷黃土與草木同腐。事實上埋骨於此的無名勇健並不在少數,昔日高歡、宇文泰邙山大戰,雙方出陣兵力近二十萬數。連番廝殺屍骨盈野,直到大隋建立,依舊有牧童會發現昔日戰陣殘留刀


    槍、旗幟乃至骸骨。現如今類似的局麵再度上演,隻不過交戰的雙方,從高歡、宇文泰換成了另外兩位梟雄。


    論及才具名望,或許這兩人並不能與昔日東、西魏的雄主相比。但是論起對於天下走向的影響,以及戰鬥的慘烈程度,卻也未必就遜色到哪裏去。新近火並驍果聲勢無雙的瓦崗健兒,對上了虎踞洛陽,挾幼主以自雄的王世充。一方麵希望以強兵猛將一鼓作氣奪取洛陽,控製整個中原。另一方麵則誓死也要保衛自己


    千辛萬苦獲得的利益,絕不能讓瓦崗憑空占去便宜。瓦崗軍固然善戰,王世充亦非不知兵的庸才。他以胡人身份能夠得到楊廣信任,如今更是奪取了整個洛陽的權柄,又怎會是等閑之輩。他雖然已經向李淵求援,但也沒有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李唐兵馬之上。多年宦海沉浮疆場搏殺,讓他早早就明白一個道理,亂世中人心難測,在生死大事麵前便是至親骨肉也信不過更別說外人。李淵不管


    是否應允出兵,都不足為恃,真正靠得住的唯有自己。是以他並沒有把希望都放在李淵身上,而是早早就做好戰備,準備靠自己的力量與瓦崗軍正麵交鋒。李家肯出兵最好,不能出兵自己也必要和瓦崗血戰到底,總不能白白


    送上人頭。自古來守城必野戰,洛陽城雖然城高壁厚,但是自古至今也多次易手,困守孤城注定死路一條。是以王世充選擇了主動出擊,以麾下精兵兩萬出城討戰,屯兵於邙山腳下


    ,與來自滑縣的瓦崗軍形成對峙。這樣就等於是把拳頭放出去打人,不管能不能打得到,總歸是好過支起胳膊被動挨打。而李密方麵,則是以大軍十三萬沿邙山布陣,軍隊駐紮於山腰、山頂以圖地利,做出隨時可能撲擊而下,一舉踏平王世充的態勢。但是自從兩軍布陣完成之後,雖然衝突不斷,但是烈度始終不大。都是小規模衝突較量,勝者固然不能借勢突擊一戰奏功。敗者也不會戰敗一次就損傷元氣,失去再次交鋒的能力。雙方就這麽在邙山防線上,


    形成了僵持的態度。瓦崗到底不是正規軍,即便是李密成為瓦崗之主後努力在修正原先的一些錯處,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以這支軍隊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像極了響馬武裝,而不是爭霸天下的虎賁。十幾萬大軍的聯營氣勢是有的,可是營盤紮得鬆鬆垮垮,彼此之間也談不到支援或是彼此援護。而是按照大家的心性以及軍頭之間親厚程度安營,有的營盤離得近,有的就距離甚遠,彼此之間戒備之意甚為明顯。而整個營盤的布置中,更是有意把驍果軍放在外圈,瓦崗的根本部隊放在內部拱衛中軍,顯然是對這支被強行兼


    並的武裝並沒有多少信任。若是從高空俯瞰,就會發現瓦崗軍的營寨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波紋圖案,一層層向外延申出去,而整個波紋的中心,便是一頂金頂皇羅帳,這便是昔日曾得楊素親口誇獎,


    又為楊玄感出謀劃策,險些掀翻了大隋天下的蒲山公李密所居之處。也是這十幾萬大軍的中樞所在,所有軍令都是自這裏下達,再由下麵去執行。這頂帳篷格外高大奢華,其高有兩丈開外,大帳頂端為一尺五寸鎏金寶頂,其尖端鋒銳若矛直刺雲霄。帳篷上下皆用杏黃色貢緞覆蓋,頂蓋綴有藏綠流蘇,中間以柳編為


    窗,用百餘條細繩曳住,門簾與立柱皆以金紙裹覆,在太陽的照映下光芒閃耀。


    大帳外,則是數十名長身大麵虎背熊腰的錦衣護衛,手持儀刀燕翅排開肅列而侍。單以這份威風以及儀仗論,時下的李密已經不遜色於那些傳承百年的世家閥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他這頂大帳正是昔日楊廣東征高麗時所用,遼東戰敗大隋軍馬死傷慘重,楊廣寧可拚掉大批將士性命,也要把這頂代表天子威儀的帳篷奪迴,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再居禦帳親征遼東雪恥。隻不過風雲突變,這份雄心壯誌化為流


    水,他本人固然身死國滅,就連這頂承載了他無窮野心的帳篷,也成了綠林盜魁的戰利品。李密出身世家,雖然因為世事變遷生計窘迫,可是一旦得勢,對於儀仗排場就看得極重。在這一點上,他和自己那些出身草莽的部下並不相容,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成為這


    些綠林豪傑心中認可的首領,包括瓦崗寨前任頭領,綽號“小霸王”的翟讓在內,都對其心悅誠服甘心受奉其為主。個中原因除了李密過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出身門第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李密能夠給這些草莽漢子希望。若非走投無路,沒幾個人願意投身草莽,這些身懷絕技的好漢更是如


    此。大家落草為寇本就是出於無奈,心中對於前途也大多不抱希望,基本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這種日子看似瀟灑,實際沒人願意過,無非是沒有更好的出路勉強為之罷了。內心深處全都盼望著有人能帶領自己走出這個爛泥塘,尋一個正經的出身。李密顯然就是這麽一個救星般的人物。在他執掌瓦崗之後,先是帶領群雄奪取大隋糧倉,又戰勝了號稱無敵的驍果軍,如今更是把目標對準了整個中原。原本大家不過是混日子求活命,能據州占郡就已經是了不得的成就,如今不知不覺已經有了帝王氣象,綠林草寇搖身一變就可能成為廟堂眾臣,誰心裏不歡喜?至於李密如何行事,又用


    什麽儀仗,這便沒人在乎。反而覺得帝王威儀理當如此,隻要能盡快打進洛陽,就算李密現在就登基為君又有何妨?不管大帳本身如何奢華氣派,軍帳內的情形和過去其實並沒有太多區別。厚厚的毛氈上,眾人身裹戰袍團團而坐,和之前相處的情景並無二樣。大家口沫橫飛高聲喧嘩,


    一言不合就要爭吵起來,怎麽看也還是山寨聚義廳,沒有半點帝王氣派。事實上瓦崗軍將內部一直以來都存在兩大陣營,即單雄信、程知節這些原本就出身綠林的草莽漢子以及裴家父子這種出身官軍,後來歸順瓦崗的正規軍將。大家從行事風


    範再到謀略思路大相徑庭,日常相處就不算融洽,到了大事上就更是南轅北轍往往吵得不可開交。大家出身有差際遇不同,有這種分歧本就是天經地義之事。再說以當下瓦崗的實力而言,如果部下一團和氣內部沒有汕頭反倒是不正常。不過這種分歧在尋常時光不足為


    慮,可是在處置軍機大事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眼下瓦崗軍與王世充對峙,正是需要做決斷的時候,可是偏偏因為這種矛盾,導致最終的決斷沒那麽容易下達。洛陽在望,誰都想著盡快消滅王世充奪取城池,可是該當采用何等手段,卻是各有想法誰也說不服誰。大家往日裏都是爭吵慣了,也知道誰也沒法說服對手,是以都在努力爭取第三方力量的支持,這支力量便是李密身邊的謀臣


    幕僚也就是所謂的謀士。李密自己就是謀士出身,很清楚幕僚的重要性。是以在他入主瓦崗後,就非常注重提拔謀主。隨著瓦崗軍聲勢日盛,聚集在李密身邊的謀臣也就越來越多,說一句謀臣如


    雲也不算過分。其中出色人物包括魏征、房彥藻、李玄英、鄭頲,不過其中最為出色,也是李密最為倚重的,則是鞏縣人柴孝和。倒不是說柴孝和才具智謀超過其餘諸子,而是柴孝和歸順時,李密已經入主瓦崗且主持黎陽放糧事務。是以柴孝和算是李密的私人,其歸順的原因是因為李密不是因為瓦


    崗,加上他本人確實有能,是以李密對其信任有加引為臂膀,也就不足為怪。眼下爭吵的雙方,表麵上是在向李密陳述自己主張順帶駁斥對方,實際上都是在努力說服柴孝和,希望得到這位謀主的支持。可是柴孝和這幾日似乎身體不適,整個人都


    沒什麽精神。軍議之時依舊眯著眼睛,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清醒還是在打瞌睡。若非他是李密心腹,早有脾氣火爆的過去賞幾記耳光。


    柴孝和的這個態度,無疑進一步刺激了在場眾人的情緒,大家的火氣越來越大,嗓門也就越來越高。仿佛誰的聲音大,誰說的話就有道理。


    綠林軍將中以程知節嗓門最響亮,一聲大喝滿帳迴音。“入娘的,咋山寨越興旺做事越不爽利?當初俺們做買賣的時候,也不見這般算計。還不是想打就打,想搶就搶?管他多少人馬,且先打了再說。現如今王世充左右不過萬把人,咱們十幾萬人馬,便是一人撒泡尿,也淹死了他們。怎麽就沒了廝殺的膽量,在這裏幹耗時光,又算什麽打仗?幹脆給句痛快話,打還是不打?要是打,阿爺這便去檢點人馬,與王世充大戰一場。若是不打咱們就拔營,總好過在這喝西北風!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唐風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使奧斯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使奧斯卡並收藏盛唐風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