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這個家,遲早都是要分的
強嫁的夫君捂不熱,重生她不要了 作者:渝三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氏是王家的嫡長女。
同王家聯姻之時,王峰良還未坐上工部尚書之位。能嫁給定國公府的世子爺,王氏算是高嫁。
而那時王氏的幾個弟弟們還沒有到成婚的年齡,自然沒有傳出王夫人苛待兒媳婦,在後宅作威作福的一些傳聞。
王氏這些年管起家來很是用心,對妾室和庶子們也都是一團和氣。
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反倒是把家中弄得亂哄哄的。
九少爺和他生母就是個前車之鑒。
蔣老夫人聽聞李氏的話,抬眸看向王氏問:“夏姨娘有身子了?”
王氏對蔣老夫人點點頭,笑著說:“這不是五弟妹帶著孩子們過來,兒媳見母親同弟妹們都圍著孩子們……”
“兒媳還打算著找個機會告訴母親呢,倒是讓三弟妹捷足先登了。”
夏姨娘同世子爺在年歲上,相差了二十多歲,進府後被世子爺養在外書房。
鬆濤苑中,除了五少爺還有三小姐的生母,那些個開了臉的通房們,都被重新發賣了出去。
可見這個夏姨娘,在世子爺跟前兒受寵的程度。
李氏撫了撫鬢邊發釵,好似受了委屈一般:“大嫂好像對我有些誤會,這些話我還是從趙姨娘那裏聽來的。
您也知道,她們二人是在夫君身前得寵的妾室。在府中自是要抱成團,更加的有共同話題吧。”
以往的李氏,是不會甘心把妾室拿到明麵上,更不會說出妾室更得寵的話。
她這番話沒有說謊,想讓王氏不痛快也是真的。
內宅後院,被別人把手伸進來的滋味不好受吧。
況且,這府中五位爺。
就隻有大房和他們三房的妾室受寵。
說出來,也真是個笑話!
王氏麵上的笑意淡了些,“妾室不過是為了讓夫君解悶,又能讓咱們蔣家開枝散葉的。三弟妹,又何必怨氣這樣的重。”
說完不再理會李氏變了顏色的臉,同上首的蔣老夫人商議:
“母親您也是知曉的,夏家曾經對世子爺有恩。眼下又是世子爺正得趣的時候,兒媳便沒有讓她在身前立規矩。”
王氏麵上適時的露出一抹為難,“待兒媳迴鬆濤苑同世子爺商議,有了身孕畢竟是大事。讓夏姨娘遷迴內院,也能更好的照顧她們母子。”
這番話,說的好像是蔣老夫人不滿意大房的這個妾室一樣。
李氏撇了撇嘴,小聲說:“說的冠冕堂皇。誰不知道,世子爺已經一個月沒有踏進內院正房了......”
王氏寬大衣袖下,帕子都要在掌心中撕碎了,麵上的笑意努力維持著。
蔣老夫人滿意的點點頭,緩聲說道:“夏姨娘畢竟是過了明路的......再是得寵,總歸不會越過了你去。”
王氏笑著說:“母親說的是,那兒媳便迴去安排去了。”
蔣老夫人點點頭,並未再多說什麽。
等到各房夫人離開之後,胡媽媽把窗扇開的大些。
頓時有風吹進來,使得屋中擺放的冰塊散發的絲絲涼意,讓空氣頓時變得更加清爽起來。
蔣老夫人站在案幾前,伸手撥弄爐鼎中的熏香:
“小五媳婦出月子時正好到了盛夏,空氣本就悶熱。這些東西反倒是讓人更加心煩氣躁,暫且都收起來吧。”
胡媽媽抬頭看過去,伺候太夫人這麽多年,還是首次覺得她話中深意,讓人一時間無法參透。
胡媽媽攙扶著蔣老夫人,讓她在羅漢床上坐下後,低聲說:“既然抓住了把柄,為何不直截了當的發作起來......可是國公爺那裏有什麽顧慮嗎?”
蔣老夫人麵色淡淡的,“小五自小便知道,那個世子之位是大房的。小五媳婦雖然是年輕了些,也是個不爭不搶的性子。”
“就算是發作王語然,總不能拖累了小五,還有小五媳婦的名聲。”
胡媽媽站在蔣老夫人身側,手中拿著團扇輕搖:“......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管家權您會交給誰?二夫人嗎?”
蔣老夫人迴頭看了她一眼,露出一抹淺笑:“怎麽可能?老二媳婦都要把這個當成燙手山芋了,且看著吧......”
不管是真心的,還是試探她這個老婆子。這個家,遲早都是要分的。
......
顧瑾初晝寢起來時,白芷過來通稟,說是陶掌櫃過來了。
陶家人大多是午前過來迴話,還是首次沒經過傳喚,這樣貿然過來。
顧瑾初先是看了眼兩個孩子,才讓人通傳。。
書房中屬於顧瑾初的那片區域,還保持著她最後離開時的模樣。五爺書桌上,倒是比之以往多了很多東西。
等陶家人來了,她吩咐下去,讓人擺上清涼解暑的茶點。
陶學林進門後,朝著顧瑾初拱手行禮。沒有過多言語,直接說出他此番拜見的目的。
“主子,您還記得去年您讓人收的那批糧食嗎?”
顧瑾初點點頭,抬手示意他坐下說。
陶學林低頭看了眼丫環端過來的錦杌,隻是稍稍搭了個邊兒坐下,而後便趕忙說道:
“除去送往三江所城的那一部分,眼下咱們還剩下差不多三十萬石糧食。”
“這件事,即便你不過來,我出月子後也是要找你商議解決的。”顧瑾初笑著說道。
北方雖是沒有梅雨季,但那麽多的糧食,他們沒有好的儲存條件,總不能讓糧食在他們手上浪費掉。
“夫人考慮的是。”陶學林繼續說:“半個月前,一個閆姓富商在市麵上大量的收購糧食。”
顧瑾初道:“你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讓手上的糧食脫手是嗎?”
陶學林坐在那兒,麵上滿是糾結之色,思忖片刻後緩緩開口道:
“夫人,小的的確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三十萬石的糧食,可以為我們創收很可觀利益。”
他抬頭看向顧瑾初,“元正有去接觸過這個閆姓富商,聽聞此人來自開封府。
那裏黃河經常泛濫改道,故而兩岸百姓常常麵臨水患災害。這個人想的是大量囤積糧食,屆時發上一筆國難財!”
顧瑾初皺了皺眉,開口問他:“你確定這個人能把三十萬石糧食,全部吃得下嗎?”
同王家聯姻之時,王峰良還未坐上工部尚書之位。能嫁給定國公府的世子爺,王氏算是高嫁。
而那時王氏的幾個弟弟們還沒有到成婚的年齡,自然沒有傳出王夫人苛待兒媳婦,在後宅作威作福的一些傳聞。
王氏這些年管起家來很是用心,對妾室和庶子們也都是一團和氣。
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反倒是把家中弄得亂哄哄的。
九少爺和他生母就是個前車之鑒。
蔣老夫人聽聞李氏的話,抬眸看向王氏問:“夏姨娘有身子了?”
王氏對蔣老夫人點點頭,笑著說:“這不是五弟妹帶著孩子們過來,兒媳見母親同弟妹們都圍著孩子們……”
“兒媳還打算著找個機會告訴母親呢,倒是讓三弟妹捷足先登了。”
夏姨娘同世子爺在年歲上,相差了二十多歲,進府後被世子爺養在外書房。
鬆濤苑中,除了五少爺還有三小姐的生母,那些個開了臉的通房們,都被重新發賣了出去。
可見這個夏姨娘,在世子爺跟前兒受寵的程度。
李氏撫了撫鬢邊發釵,好似受了委屈一般:“大嫂好像對我有些誤會,這些話我還是從趙姨娘那裏聽來的。
您也知道,她們二人是在夫君身前得寵的妾室。在府中自是要抱成團,更加的有共同話題吧。”
以往的李氏,是不會甘心把妾室拿到明麵上,更不會說出妾室更得寵的話。
她這番話沒有說謊,想讓王氏不痛快也是真的。
內宅後院,被別人把手伸進來的滋味不好受吧。
況且,這府中五位爺。
就隻有大房和他們三房的妾室受寵。
說出來,也真是個笑話!
王氏麵上的笑意淡了些,“妾室不過是為了讓夫君解悶,又能讓咱們蔣家開枝散葉的。三弟妹,又何必怨氣這樣的重。”
說完不再理會李氏變了顏色的臉,同上首的蔣老夫人商議:
“母親您也是知曉的,夏家曾經對世子爺有恩。眼下又是世子爺正得趣的時候,兒媳便沒有讓她在身前立規矩。”
王氏麵上適時的露出一抹為難,“待兒媳迴鬆濤苑同世子爺商議,有了身孕畢竟是大事。讓夏姨娘遷迴內院,也能更好的照顧她們母子。”
這番話,說的好像是蔣老夫人不滿意大房的這個妾室一樣。
李氏撇了撇嘴,小聲說:“說的冠冕堂皇。誰不知道,世子爺已經一個月沒有踏進內院正房了......”
王氏寬大衣袖下,帕子都要在掌心中撕碎了,麵上的笑意努力維持著。
蔣老夫人滿意的點點頭,緩聲說道:“夏姨娘畢竟是過了明路的......再是得寵,總歸不會越過了你去。”
王氏笑著說:“母親說的是,那兒媳便迴去安排去了。”
蔣老夫人點點頭,並未再多說什麽。
等到各房夫人離開之後,胡媽媽把窗扇開的大些。
頓時有風吹進來,使得屋中擺放的冰塊散發的絲絲涼意,讓空氣頓時變得更加清爽起來。
蔣老夫人站在案幾前,伸手撥弄爐鼎中的熏香:
“小五媳婦出月子時正好到了盛夏,空氣本就悶熱。這些東西反倒是讓人更加心煩氣躁,暫且都收起來吧。”
胡媽媽抬頭看過去,伺候太夫人這麽多年,還是首次覺得她話中深意,讓人一時間無法參透。
胡媽媽攙扶著蔣老夫人,讓她在羅漢床上坐下後,低聲說:“既然抓住了把柄,為何不直截了當的發作起來......可是國公爺那裏有什麽顧慮嗎?”
蔣老夫人麵色淡淡的,“小五自小便知道,那個世子之位是大房的。小五媳婦雖然是年輕了些,也是個不爭不搶的性子。”
“就算是發作王語然,總不能拖累了小五,還有小五媳婦的名聲。”
胡媽媽站在蔣老夫人身側,手中拿著團扇輕搖:“......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管家權您會交給誰?二夫人嗎?”
蔣老夫人迴頭看了她一眼,露出一抹淺笑:“怎麽可能?老二媳婦都要把這個當成燙手山芋了,且看著吧......”
不管是真心的,還是試探她這個老婆子。這個家,遲早都是要分的。
......
顧瑾初晝寢起來時,白芷過來通稟,說是陶掌櫃過來了。
陶家人大多是午前過來迴話,還是首次沒經過傳喚,這樣貿然過來。
顧瑾初先是看了眼兩個孩子,才讓人通傳。。
書房中屬於顧瑾初的那片區域,還保持著她最後離開時的模樣。五爺書桌上,倒是比之以往多了很多東西。
等陶家人來了,她吩咐下去,讓人擺上清涼解暑的茶點。
陶學林進門後,朝著顧瑾初拱手行禮。沒有過多言語,直接說出他此番拜見的目的。
“主子,您還記得去年您讓人收的那批糧食嗎?”
顧瑾初點點頭,抬手示意他坐下說。
陶學林低頭看了眼丫環端過來的錦杌,隻是稍稍搭了個邊兒坐下,而後便趕忙說道:
“除去送往三江所城的那一部分,眼下咱們還剩下差不多三十萬石糧食。”
“這件事,即便你不過來,我出月子後也是要找你商議解決的。”顧瑾初笑著說道。
北方雖是沒有梅雨季,但那麽多的糧食,他們沒有好的儲存條件,總不能讓糧食在他們手上浪費掉。
“夫人考慮的是。”陶學林繼續說:“半個月前,一個閆姓富商在市麵上大量的收購糧食。”
顧瑾初道:“你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讓手上的糧食脫手是嗎?”
陶學林坐在那兒,麵上滿是糾結之色,思忖片刻後緩緩開口道:
“夫人,小的的確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三十萬石的糧食,可以為我們創收很可觀利益。”
他抬頭看向顧瑾初,“元正有去接觸過這個閆姓富商,聽聞此人來自開封府。
那裏黃河經常泛濫改道,故而兩岸百姓常常麵臨水患災害。這個人想的是大量囤積糧食,屆時發上一筆國難財!”
顧瑾初皺了皺眉,開口問他:“你確定這個人能把三十萬石糧食,全部吃得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