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日傍晚,交津元淵大營。
元淵、元融、裴衍、楊暄、溫子升都在,先鋒於謹正匯報工作:“各位都督,這次我親自混到叛軍大營,直接策動了別帥毛普賢本人,並由毛普賢引薦,秘密會見了鮮於修禮。”
元融聽了興奮道:“怎麽樣?鮮於修禮的態度如何?”
於謹道:“鮮於修禮對於投誠並未反對,但提出一個問題,怕我們北征軍營沒有尚方寶劍,想要個免死鐵卷,他心裏才能安穩,我答應迴來按實稟報,請幾位都督奏請朝廷。”
裴衍道:“丹書鐵卷!這個好像忽視了,朝廷確實分發過,我們來的匆忙沒有討要啊。”
溫子升道:“這事兒怨我,攻心為上是我們出征前定下的總方針,現在的形式和幾年前已經大有變化,空口白牙確實難以令人信服,有了鐵軍丹書才保靠。”
楊暄道:“我記得族叔楊津刺史那裏有不少鐵卷,要不然我去定州一趟借幾個應應急。”
元淵道:“也好,還要多管齊下,迴頭請左都督修書給朝廷,讓參軍帶迴求請禦賜。”
元融道:“早知道讓元晏押送物資軍糧去解救定州讓他要幾個好了,咱們大軍省吃儉用接濟定州,這個麵子楊刺史還是應該給的。”
元淵道:“元晏參軍來軍營隻是鍍鍍金,前線具體繁瑣的事情,不必麻煩他。隻要他能體諒前敵的辛苦危險,迴朝後能多幫我們美言,已經求之不得了。”
裴衍道:“鐵卷沒到手,鮮於修禮他們能安心投降麽?別夜長夢多啊。”
元淵道:“無妨。我們現在是多個渠道同時開展工作,由毛普賢和程殺鬼說動鮮於修禮,元洪業勸說葛榮,現在就可以肯定的說,整個鮮於修禮叛軍都已經人心渙散,拖得越久越對鮮於修禮不利,越被動。丹書鐵券不過是錦上添花,何況信譽早已大不如前。迴頭,於將軍再給他們燒把火,督促鮮於修禮早日決斷。”於謹點頭接令。
溫子升道:“此外,一旦叛軍接受投降,下一步對他們的安置將是大問題。我覺得,他們未來的出路也是目前決斷的首要考慮因素。前幾年的遷徙導致平叛後的死灰複燃,所以我們必須找個合理的方式,既要讓叛軍接受,也要讓朝廷認可才行。”
元淵點頭:“這才是關鍵,也比丹書鐵卷更重要。上次六鎮平定後,我提出改鎮為州未得到同意,根本原因是觸動了高門貴姓的利益。從太武立國以來,朝廷一直依靠世家大族,這點在立國初期沒有錯,它起到了事半功倍和速成的效果。但從長遠看,廣大民眾也需要普遍照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立國之本。社會財富失衡才是國家動蕩的根本原因,六鎮的二次反叛正是寫照。如果沒有徹底解決的方法,咱們前期的一切努力都是泡影。”
元融就是個大貪官,財富居於全國前三,他聽了不覺臉紅,幹咳一聲,道:“這些事兒太敏感,牽涉太多人的利益,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不過,改鎮為州這事兒,我記得太後後來已經答應過,咱們三位聯合奏疏,可以重新提一下,應該能獲批。”
元淵道:“這件事我們就按這個意思奏報。但還有個更棘手的,這幾年連年的幹旱和洪澇,冀州及北方大饑荒,幾十萬的降軍降戶,加上流民,如果不安置好,還是動亂因素。為此,我覺得應該分兩步走,一方麵朝廷要想辦法調撥物資,另一方麵也要轉移些人口,而轉移最好的形式就是征兵,成建製的充實到關內壟右以及南梁邊境,一方麵給叛軍戴罪立功的機會,同時能分散糧食壓力和兵變壓力。”
裴衍道:“大都督建議雖好,可降軍不好帶,他們自己也難接受外來將軍。如果整建製安置,難免又出現低級軍官破格提拔的事兒,這個又出現利益問題,不好平衡啊。”
元淵道:“這沒辦法了,既然想安撫叛軍,並一勞永逸,隻能用此方案。”
溫子升道:“大都督,我們已經數月沒有軍事行動,反而征北軍聯軍數量與日俱增,朝廷已經有人還以大都督擁兵自重、盤桓不進、坐圖非望的閑話,一旦按此方案呈報,您瞬間可就坐擁百萬之眾,那就不是嫌疑這麽簡單了。”
元淵道:“我知道,所以奏章的下一個提議是,一旦鮮於修禮答應受降,我即刻解職迴京。中軍一分為二,一半交給左都督負責冀州後續的事情,另一半隨右都督北上,與常景刺史聯合征討杜洛周。”
裴衍道:“我等本應與大都督同進退,大都督卻把到手的功勞讓出來,我們受之有愧。”
元淵道:“沒什麽。元徽在後麵總挑我刺兒,不能因為我,耽誤諸位的功勞和榮耀。子升就按剛才的記錄整理吧。”溫子升無奈點頭答應。
正說話,軍兵來報,元晏迴來了。不大一會兒,元晏來到大帳,拱手道:“各位都督都在,末將已經把糧草給養送交定州,特來交令。”
元淵道:“參軍辛苦,定州情況如何?”
元晏道:“叛軍在定州駐防的是元洪業部,他在我們的說降對象中,所以對定州的圍困隻是虛張聲勢,定州那邊最大的問題是連年糧食大麵積減產,軍隊百姓糧草匱乏。我送去的物資隻夠他們一兩月。”
元淵道:“有這一兩月時間足矣,待此間事了,可以揮軍北上,冀州便處於安全狀態,屆時可讓百姓抓緊時間進行過冬儲藏或者安排從外邊調運。對了,剛剛大家議論,參軍就要迴京述職高遷,我們怎麽也得熱鬧熱鬧,請先稍事休息,晚上軍營會宴,為參軍餞行。”
元融道:“就是,參軍從前線重迴機要執掌中樞,可謂出將入相了,值得慶祝。”
元晏領謝出了大帳,有旗排官過來:“參軍大人好,這裏有您一封書信,是京城一位與您同名的秘書監官員寫來的,請您收下。”元晏一聽,有意思,元融弟弟找自己何事呢?
迴到營帳,打開書信一看,信中大意竟是元融弟弟元晏做夢預兆長兄元融遇到意外,已經寄信給兄長預警,但擔心兄長不介意,特此同時修書給長輩元晏,請元晏多加關照,若有機會就把元融勸迴京城。元晏看罷笑了笑,正好找到理由和元融議事,於是叫親兵請元融。
時間不大,元融從帥帳過來,道:“參軍見招,不知有何貴幹?”
元晏拱手道:“左都督取笑了,下官正要找左都督有事相商,恰好都督來中軍,省了腳程,不知都督可收到另弟家書?”
元融道:“收到了,信使官本來要去我大營,見我在這兒就直接給了。我這兒還沒來得及看呢,參軍如何問這些?”說著晃晃自己的書信。
元晏道:“另弟也給我寫了一封信,估計內容差不多,您看看。”說著遞過去。
元融簡單看一眼,道:“我這個四弟在秘書監,看著讀書多有學問,讓我說就是讀書讀愚叨了,整天疑神疑鬼的,讓參軍見笑。”元融起家秘書郎,做到秘書監,弟弟目前也在秘書監為郎官,元融官品不好,但四弟品德被人稱道,所以他時常顯吧顯吧。
元晏道:“都督有家人惦記令人羨慕啊。眼下,叛軍投降在即,不知都督有何安排?”
元融道:“剛才我們商量過了,驃騎將軍已經決定,叛軍受降之日就是他迴京複命之時。由我接管冀州的後續工作,右都督領軍繼續北上尋找杜洛周解決幽州之事。”
元晏一愣,繼而說:“哦,既然大都督知道進退,那麽左都督就按令而行吧。不過,下官有句話多提醒一下,受降一事朝廷的意思也由左都督接管,千萬不可假手於人。”
元融笑道:“多謝參軍提醒,有個這份功勞,不枉北征一場。參軍剛來不久便迴京述職,估計也沒尋得冀州的有什麽稀罕物件,都怪鮮於修禮到處燒殺搶掠,弄得片瓦不存。不知參軍喜歡什麽,迴頭我從衝鮮於修禮降軍那兒弄點,讓人捎給你。”
元晏道:“左都督太客氣。下官不日要走,有件事稍微提醒一下,左都督的布防應該離叛軍近一點,一方麵隨時掌握他們的動向,另一方麵從冀州到定州以及瀛洲的戰線比較長,叛軍有四個主力大營,既然大都督已經決定功成身退,那麽整個交津一帶的交接,左都督一定要第一時間推進,大都督身上的嫌疑太重,我們就不要給他增添負擔了。”
元融道:“嗨!你們呀,也是疑心太重,大都督雖然有點野心抱負,不過是大丈夫之誌罷了,哪會是有人說的有異誌?你們就是多慮。”
元晏道:“這個,左都督還是心眼太實誠了,你看另弟書信,連他都覺得,你守在大都督跟前,隨時有危險發生,而且真到那一步,大都督甚至不會救你。所以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聽下官一句勸,凡事都不可對人一片赤誠。”
“四弟書信這麽說的?我咋沒看出來?大都督咋會把我往火坑推,還見死不救?那還讓我接近叛軍?”這下輪到元融發愣,他看著手裏的兩封書信,總感覺哪裏有點不對!
元淵、元融、裴衍、楊暄、溫子升都在,先鋒於謹正匯報工作:“各位都督,這次我親自混到叛軍大營,直接策動了別帥毛普賢本人,並由毛普賢引薦,秘密會見了鮮於修禮。”
元融聽了興奮道:“怎麽樣?鮮於修禮的態度如何?”
於謹道:“鮮於修禮對於投誠並未反對,但提出一個問題,怕我們北征軍營沒有尚方寶劍,想要個免死鐵卷,他心裏才能安穩,我答應迴來按實稟報,請幾位都督奏請朝廷。”
裴衍道:“丹書鐵卷!這個好像忽視了,朝廷確實分發過,我們來的匆忙沒有討要啊。”
溫子升道:“這事兒怨我,攻心為上是我們出征前定下的總方針,現在的形式和幾年前已經大有變化,空口白牙確實難以令人信服,有了鐵軍丹書才保靠。”
楊暄道:“我記得族叔楊津刺史那裏有不少鐵卷,要不然我去定州一趟借幾個應應急。”
元淵道:“也好,還要多管齊下,迴頭請左都督修書給朝廷,讓參軍帶迴求請禦賜。”
元融道:“早知道讓元晏押送物資軍糧去解救定州讓他要幾個好了,咱們大軍省吃儉用接濟定州,這個麵子楊刺史還是應該給的。”
元淵道:“元晏參軍來軍營隻是鍍鍍金,前線具體繁瑣的事情,不必麻煩他。隻要他能體諒前敵的辛苦危險,迴朝後能多幫我們美言,已經求之不得了。”
裴衍道:“鐵卷沒到手,鮮於修禮他們能安心投降麽?別夜長夢多啊。”
元淵道:“無妨。我們現在是多個渠道同時開展工作,由毛普賢和程殺鬼說動鮮於修禮,元洪業勸說葛榮,現在就可以肯定的說,整個鮮於修禮叛軍都已經人心渙散,拖得越久越對鮮於修禮不利,越被動。丹書鐵券不過是錦上添花,何況信譽早已大不如前。迴頭,於將軍再給他們燒把火,督促鮮於修禮早日決斷。”於謹點頭接令。
溫子升道:“此外,一旦叛軍接受投降,下一步對他們的安置將是大問題。我覺得,他們未來的出路也是目前決斷的首要考慮因素。前幾年的遷徙導致平叛後的死灰複燃,所以我們必須找個合理的方式,既要讓叛軍接受,也要讓朝廷認可才行。”
元淵點頭:“這才是關鍵,也比丹書鐵卷更重要。上次六鎮平定後,我提出改鎮為州未得到同意,根本原因是觸動了高門貴姓的利益。從太武立國以來,朝廷一直依靠世家大族,這點在立國初期沒有錯,它起到了事半功倍和速成的效果。但從長遠看,廣大民眾也需要普遍照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立國之本。社會財富失衡才是國家動蕩的根本原因,六鎮的二次反叛正是寫照。如果沒有徹底解決的方法,咱們前期的一切努力都是泡影。”
元融就是個大貪官,財富居於全國前三,他聽了不覺臉紅,幹咳一聲,道:“這些事兒太敏感,牽涉太多人的利益,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不過,改鎮為州這事兒,我記得太後後來已經答應過,咱們三位聯合奏疏,可以重新提一下,應該能獲批。”
元淵道:“這件事我們就按這個意思奏報。但還有個更棘手的,這幾年連年的幹旱和洪澇,冀州及北方大饑荒,幾十萬的降軍降戶,加上流民,如果不安置好,還是動亂因素。為此,我覺得應該分兩步走,一方麵朝廷要想辦法調撥物資,另一方麵也要轉移些人口,而轉移最好的形式就是征兵,成建製的充實到關內壟右以及南梁邊境,一方麵給叛軍戴罪立功的機會,同時能分散糧食壓力和兵變壓力。”
裴衍道:“大都督建議雖好,可降軍不好帶,他們自己也難接受外來將軍。如果整建製安置,難免又出現低級軍官破格提拔的事兒,這個又出現利益問題,不好平衡啊。”
元淵道:“這沒辦法了,既然想安撫叛軍,並一勞永逸,隻能用此方案。”
溫子升道:“大都督,我們已經數月沒有軍事行動,反而征北軍聯軍數量與日俱增,朝廷已經有人還以大都督擁兵自重、盤桓不進、坐圖非望的閑話,一旦按此方案呈報,您瞬間可就坐擁百萬之眾,那就不是嫌疑這麽簡單了。”
元淵道:“我知道,所以奏章的下一個提議是,一旦鮮於修禮答應受降,我即刻解職迴京。中軍一分為二,一半交給左都督負責冀州後續的事情,另一半隨右都督北上,與常景刺史聯合征討杜洛周。”
裴衍道:“我等本應與大都督同進退,大都督卻把到手的功勞讓出來,我們受之有愧。”
元淵道:“沒什麽。元徽在後麵總挑我刺兒,不能因為我,耽誤諸位的功勞和榮耀。子升就按剛才的記錄整理吧。”溫子升無奈點頭答應。
正說話,軍兵來報,元晏迴來了。不大一會兒,元晏來到大帳,拱手道:“各位都督都在,末將已經把糧草給養送交定州,特來交令。”
元淵道:“參軍辛苦,定州情況如何?”
元晏道:“叛軍在定州駐防的是元洪業部,他在我們的說降對象中,所以對定州的圍困隻是虛張聲勢,定州那邊最大的問題是連年糧食大麵積減產,軍隊百姓糧草匱乏。我送去的物資隻夠他們一兩月。”
元淵道:“有這一兩月時間足矣,待此間事了,可以揮軍北上,冀州便處於安全狀態,屆時可讓百姓抓緊時間進行過冬儲藏或者安排從外邊調運。對了,剛剛大家議論,參軍就要迴京述職高遷,我們怎麽也得熱鬧熱鬧,請先稍事休息,晚上軍營會宴,為參軍餞行。”
元融道:“就是,參軍從前線重迴機要執掌中樞,可謂出將入相了,值得慶祝。”
元晏領謝出了大帳,有旗排官過來:“參軍大人好,這裏有您一封書信,是京城一位與您同名的秘書監官員寫來的,請您收下。”元晏一聽,有意思,元融弟弟找自己何事呢?
迴到營帳,打開書信一看,信中大意竟是元融弟弟元晏做夢預兆長兄元融遇到意外,已經寄信給兄長預警,但擔心兄長不介意,特此同時修書給長輩元晏,請元晏多加關照,若有機會就把元融勸迴京城。元晏看罷笑了笑,正好找到理由和元融議事,於是叫親兵請元融。
時間不大,元融從帥帳過來,道:“參軍見招,不知有何貴幹?”
元晏拱手道:“左都督取笑了,下官正要找左都督有事相商,恰好都督來中軍,省了腳程,不知都督可收到另弟家書?”
元融道:“收到了,信使官本來要去我大營,見我在這兒就直接給了。我這兒還沒來得及看呢,參軍如何問這些?”說著晃晃自己的書信。
元晏道:“另弟也給我寫了一封信,估計內容差不多,您看看。”說著遞過去。
元融簡單看一眼,道:“我這個四弟在秘書監,看著讀書多有學問,讓我說就是讀書讀愚叨了,整天疑神疑鬼的,讓參軍見笑。”元融起家秘書郎,做到秘書監,弟弟目前也在秘書監為郎官,元融官品不好,但四弟品德被人稱道,所以他時常顯吧顯吧。
元晏道:“都督有家人惦記令人羨慕啊。眼下,叛軍投降在即,不知都督有何安排?”
元融道:“剛才我們商量過了,驃騎將軍已經決定,叛軍受降之日就是他迴京複命之時。由我接管冀州的後續工作,右都督領軍繼續北上尋找杜洛周解決幽州之事。”
元晏一愣,繼而說:“哦,既然大都督知道進退,那麽左都督就按令而行吧。不過,下官有句話多提醒一下,受降一事朝廷的意思也由左都督接管,千萬不可假手於人。”
元融笑道:“多謝參軍提醒,有個這份功勞,不枉北征一場。參軍剛來不久便迴京述職,估計也沒尋得冀州的有什麽稀罕物件,都怪鮮於修禮到處燒殺搶掠,弄得片瓦不存。不知參軍喜歡什麽,迴頭我從衝鮮於修禮降軍那兒弄點,讓人捎給你。”
元晏道:“左都督太客氣。下官不日要走,有件事稍微提醒一下,左都督的布防應該離叛軍近一點,一方麵隨時掌握他們的動向,另一方麵從冀州到定州以及瀛洲的戰線比較長,叛軍有四個主力大營,既然大都督已經決定功成身退,那麽整個交津一帶的交接,左都督一定要第一時間推進,大都督身上的嫌疑太重,我們就不要給他增添負擔了。”
元融道:“嗨!你們呀,也是疑心太重,大都督雖然有點野心抱負,不過是大丈夫之誌罷了,哪會是有人說的有異誌?你們就是多慮。”
元晏道:“這個,左都督還是心眼太實誠了,你看另弟書信,連他都覺得,你守在大都督跟前,隨時有危險發生,而且真到那一步,大都督甚至不會救你。所以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聽下官一句勸,凡事都不可對人一片赤誠。”
“四弟書信這麽說的?我咋沒看出來?大都督咋會把我往火坑推,還見死不救?那還讓我接近叛軍?”這下輪到元融發愣,他看著手裏的兩封書信,總感覺哪裏有點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