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田恆便帶著田儷、孫雲、蕭月去崇真寺拜訪智藏大師。到了宗聖寺,裏邊依然不少人在節日休息遊玩和拜佛,顯得絡繹不絕,還很熱鬧。
過正殿來到後院僧房的院落,看見有值日的僧人,田恆走上前,雙手合十道:“請問師傅,智藏大師在哪,我要求見。”
僧人迴禮道:“請問您怎麽稱唿?容我去稟告。”“老朽姓田叫田恆,人稱清風俠。”
“稍等。”小和尚進了院子裏,不大一會兒又出來,說道:“我家方丈有請,您隨我來。”
“多謝。”田恆和幾個弟子邁步進後院,來到方丈室門口,小和尚說道:“師傅,客人到了。”隻聽裏麵有人說話:“有請。”田恆等人進了屋,一個身材偏胖的和尚,已經在門口等候。中怪按俠客榜排名屬於二等俠客,身份要比老田高一些,但因為魔榜和俠榜分開,二人並不認識。不過那都是前塵往事,智藏如今已經出家為僧,一心禮佛。
幾人打過招唿,在蒲團上做好。智藏問:“田大俠,在終南論劍聽聞過你的大名,還有雙俠的名號,聽說雙俠今年與北怪決鬥,雙雙殞命,實在可惜。不知大俠今日駐足敝寺,有何指教?”“不敢。我一直在鄉下居住,最近才到京城觀看這幾個弟子的劍士比武。前兩天認識了曇鸞大師,聽他說,中魔陰陽宮大部分都加入了淨土宗,可喜可賀。曇鸞大師得道高僧,與之交談,受益匪淺,智藏法師必會隨之功德圓滿。我今日前來,的確有要事,向法師求證。”
“你我素昧平生,不過清風俠在江湖的名聲令人欽佩,您有事找我,一定是重要之事,但講無妨,貧僧一定知無不言。”“多謝,多謝。剛才大師提到,我曾經痛失愛子,我這次所來與這個事情,稍微有點關聯,容我慢慢與法師詳述。這話要說起來,還得說到上次終南論劍。論劍剛完,當時不知什麽原因傳出江湖上有一本陰符經問世,更為可恨的是,竟然有訛傳說我的兒子兒媳得到了此秘籍,結果我們一家遭到劫殺。我們家原來就住在河北麵的王屋山不遠,當時我們一家逃散,我和老伴領著孫女隱居起來。而兒子和兒媳領著孫兒田海卻被追殺到,結果田海被北怪壬玄陰打落在王屋山山澗之下,兒子兒媳也身受重傷,被陰陽教救走。因為有這殺子之恨,才有事後的決鬥報仇。他們決鬥的事情天下盡知,隻是他們遺失一個孩子的事情,還沒人知曉。我記得那年田海六七歲,如果活到今天應該是十五六歲,當時他穿了一件小白衫兒,衣服上有田海二個字。他的長相也很好說,極像我旁邊這個孩子孫雲。巧的是,我在比武期間看見您有一個領養的孩子,叫莫海,現在法號慧海,正給曇鸞大師做關門弟子。他和孫雲長得很像,更像我的兒子田康。這一下子勾起我往日的迴憶,今日冒昧而來,就是想問問您,您當初收養慧海是什麽時候?有沒有這個孩子的家底?如果是我認錯了,就當我唐突。我的話就是這些,實在魯莽,還望法師,能給我一個真實的答複。”
智藏中怪此刻也心潮起伏,十年前的往事,又迴蕩在眼前。當時他怎麽天不亮就到山穀采藥,怎麽聽見的狼叫,怎麽看見的孩子,看見孩子穿的什麽衣服,衣服怎麽破爛不堪,血跡斑斑,又怎麽看見一個海字,大字已經剩下一個角。後來又怎麽聽見孩子昏迷之際驚唿自己的父母,他又怎麽動了惻隱之心,又怎麽端詳孩子發現孩子清奇的骨骼,是難得的練武之器最後把孩子留在身邊。田恆說的和他自己經曆的,一碰正好吻合。也就是說,自己撿來的孩子,正是清風俠的孫子。什麽也不用解釋,再清楚不過了,千真萬確。
其實這些天,他已經很矛盾,自從曇鸞把這個事情透漏給他,他就知道底了,隻是沒想好該不該跟慧海說,怎麽說?慧海怎麽想?尤其他還能不能記得。十年養育,感情深厚,不是說分就能分的。如果說,把慧海過到曇鸞門下,智藏絲毫沒覺得舍不得,因為雖然同是出家,放棄七情六欲,但畢竟血濃於水,還在一起,沒有分別的感覺。但出現了慧海的生身親人,那就完全不同了,意味著慧海有可能從他的生活中消失,這讓他的確很難接受。
老田看智藏沒吱聲,又補充了一句:“當時,孩子為什麽起名田海呢?這是根據東晉葛洪《神仙傳》裏的一個典故,叫滄海桑田。是說大海變成農田,世間輪迴磨練長久。當初他的父母,能在一起很不容易。我的先祖是墨門。墨門隨著晉朝東渡,分成南北兩家,兩宗有一段時間勢同水火。海兒的母親桃紅就是南宗的,我的兒子是北宗的,他倆成為眷屬實在不易,當時為表決心,發誓滄海桑田不分,所以他們給孩子起名叫田海,乳名大海。”
哦,孫雲包括田儷大家,這才明白,為什麽田儷的哥哥叫田海,原來是有隱情的。
這時智藏已經緩過來,說:“田老俠客,前日曇鸞師兄迴來的時候,已經向我提起了此事,你向他打聽慧海的時候,他已經猜到八九分,沒想到老俠客來的很快。這些天我一直苦想,已然把事情想開了。不錯,慧海正如你所言,就是我們從山澗下撿來的,當時也就六七歲。按說六七歲的孩子,應該能記得父母是誰。隻是,當時我抱慧海迴來的時候,他已經失憶,估計是頭顱滾下山時受到震蕩,記不起小時候的事情了,因此雖然我們過後全力找他的父母親人,但都沒有線索。這會兒,不知道見了你們還能不能記得。”
田恆說:“看看吧,我也不知道以後的結果,隨緣吧。”“那好,我讓人喊他過來。”
慧海此刻正在宗聖寺學習淨土心法。從昨天到今天,他的心裏一直不痛快,一是比武輸給了嚴達,這讓他即羞愧又不服,更可氣的是,這場失利一下讓他連戰敗曇洵的機會都沒有了,隻得了個第三,而曇洵得個第二。他倆雖然都是都是隻敗在嚴達身上,但命運卻有很大差別,天下武林都知道曇洵比慧海排名靠前。而且這對他的信心也有打擊,形成心裏暗示,即曇洵和嚴達他都打不過。平心而論,如果再和嚴達打一次,他仍然沒有把握取勝,而對待曇洵,他原來覺得挺有把握的,可排名出來,現在他反倒沒有了。這就是暗示的作用,無形當中把不是事實的事實,變成真實的事實,並且讓所有人包括自己都相信。
想著想著,曇洵的心魔,隨之擴散開來。自己從有意識的那天開始,就被定為天才,擔負了天才的責任,就被父親嚴格教導修習武學,練習功法,就被灌輸要學好武功將來為教派出力,讓教門威震武林,讓自己名揚四海。練功悟道仿佛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他從來不用考慮吃穿,這些有人侍候;不用擔心住行,會有人事先安排好。教內的弟子很多,可是自己因為是大長老的兒子,因為有與眾不同的天賦,自始至終從來不用幹粗活,被教主單獨加小灶,被長輩們另眼看待,被父親和教主的下屬們尊敬。而他也從小到大一直的優異,從練功開始,絲毫沒有遇到障礙和瓶頸,幾年下來,年紀剛到十五歲,就達到三重的後期。
這個天賦在普通孩子當中幾乎是不可想象,仿佛他就是為了武學而生,因此全教上下也把他當成了希望,更加對他格外的關注關照。而且他除了天賦和成績被上下認可以外,他的品格也一致受到上上下下的認同。不知道為什麽,他與生俱來的謙虛,從來不對任何人有歧視和偏見,這更仿佛他就是為學武而生,其他的事情,都和他無關。
尤其遇到曇鸞師傅,自己的天賦和品格都與師傅若出一轍,得到師傅賞識,而自己的領悟更是扶搖直上,最近已經感覺一絲突破的靈感經常在召喚自己。可是這一次的失敗,頓時熄滅了那一絲靈感的火苗,讓他陷入焦慮、空虛和惶惑。
他甚至動搖,為什麽要學習武功,學了武功是為了打敗所有的對手麽?可這又能辦得到麽?天下之大,人外有人,難道自己一定是天子驕子麽?事實證明,自己並不是唯一最優秀的天才。如果不是為了打敗對手,僅僅作為醉心武學不是挺好的麽,這比較符合自己的興趣。
原來在陰陽宮裏,他心裏總有個包袱,就擔心將來一旦成年,就要麵對江湖的腥風血雨,拚鬥廝殺,這和自己的性格完全格格不入。沒想到峰迴路轉,陰陽宮解散了,全都加入了師傅的佛教淨土宗,自己將來再也不用介入江湖之中的仇殺與爭鬥,可以變成單純為了武學和佛法而學習。可是,沒想到佛門淨地也離不開競爭,雖然這種競爭沒有硝煙,沒有流血,但依然殘酷,依然激烈,雖然不是一將成名萬骨枯,卻也是一戰成名眾星捧月,百密一疏人皆遺忘。難道這就是自己以後的生活?難道自己就是為了這個而生的?我為什麽要爭呢?我是誰呢?為什麽要有這樣的生活?
還有,我究竟是誰呢?為什麽我的童年的記憶全都沒了。唯一知道自己是父親從深穀中撿迴的,那麽自己究竟是出生在什麽樣的人家呢?難道也是練武之家?就像父親說的自己的天賦,一定遺傳著父母的稟賦?
慧海經常在夢境中迴到幼年,有時候是個武官家庭隨著大人在兵營戰場,有時候是個獵戶家庭每天翻山越嶺追逐野獸,有時候是農民家庭閑暇時光練練莊稼把式。自己的親生父母什麽樣呢?還有兄弟姐妹麽?他們失去親人會怎麽樣呢?
慧海正想入非非,聽見有僧人喊他:“慧海,智藏方丈,讓你馬上去趟宗聖寺!”
過正殿來到後院僧房的院落,看見有值日的僧人,田恆走上前,雙手合十道:“請問師傅,智藏大師在哪,我要求見。”
僧人迴禮道:“請問您怎麽稱唿?容我去稟告。”“老朽姓田叫田恆,人稱清風俠。”
“稍等。”小和尚進了院子裏,不大一會兒又出來,說道:“我家方丈有請,您隨我來。”
“多謝。”田恆和幾個弟子邁步進後院,來到方丈室門口,小和尚說道:“師傅,客人到了。”隻聽裏麵有人說話:“有請。”田恆等人進了屋,一個身材偏胖的和尚,已經在門口等候。中怪按俠客榜排名屬於二等俠客,身份要比老田高一些,但因為魔榜和俠榜分開,二人並不認識。不過那都是前塵往事,智藏如今已經出家為僧,一心禮佛。
幾人打過招唿,在蒲團上做好。智藏問:“田大俠,在終南論劍聽聞過你的大名,還有雙俠的名號,聽說雙俠今年與北怪決鬥,雙雙殞命,實在可惜。不知大俠今日駐足敝寺,有何指教?”“不敢。我一直在鄉下居住,最近才到京城觀看這幾個弟子的劍士比武。前兩天認識了曇鸞大師,聽他說,中魔陰陽宮大部分都加入了淨土宗,可喜可賀。曇鸞大師得道高僧,與之交談,受益匪淺,智藏法師必會隨之功德圓滿。我今日前來,的確有要事,向法師求證。”
“你我素昧平生,不過清風俠在江湖的名聲令人欽佩,您有事找我,一定是重要之事,但講無妨,貧僧一定知無不言。”“多謝,多謝。剛才大師提到,我曾經痛失愛子,我這次所來與這個事情,稍微有點關聯,容我慢慢與法師詳述。這話要說起來,還得說到上次終南論劍。論劍剛完,當時不知什麽原因傳出江湖上有一本陰符經問世,更為可恨的是,竟然有訛傳說我的兒子兒媳得到了此秘籍,結果我們一家遭到劫殺。我們家原來就住在河北麵的王屋山不遠,當時我們一家逃散,我和老伴領著孫女隱居起來。而兒子和兒媳領著孫兒田海卻被追殺到,結果田海被北怪壬玄陰打落在王屋山山澗之下,兒子兒媳也身受重傷,被陰陽教救走。因為有這殺子之恨,才有事後的決鬥報仇。他們決鬥的事情天下盡知,隻是他們遺失一個孩子的事情,還沒人知曉。我記得那年田海六七歲,如果活到今天應該是十五六歲,當時他穿了一件小白衫兒,衣服上有田海二個字。他的長相也很好說,極像我旁邊這個孩子孫雲。巧的是,我在比武期間看見您有一個領養的孩子,叫莫海,現在法號慧海,正給曇鸞大師做關門弟子。他和孫雲長得很像,更像我的兒子田康。這一下子勾起我往日的迴憶,今日冒昧而來,就是想問問您,您當初收養慧海是什麽時候?有沒有這個孩子的家底?如果是我認錯了,就當我唐突。我的話就是這些,實在魯莽,還望法師,能給我一個真實的答複。”
智藏中怪此刻也心潮起伏,十年前的往事,又迴蕩在眼前。當時他怎麽天不亮就到山穀采藥,怎麽聽見的狼叫,怎麽看見的孩子,看見孩子穿的什麽衣服,衣服怎麽破爛不堪,血跡斑斑,又怎麽看見一個海字,大字已經剩下一個角。後來又怎麽聽見孩子昏迷之際驚唿自己的父母,他又怎麽動了惻隱之心,又怎麽端詳孩子發現孩子清奇的骨骼,是難得的練武之器最後把孩子留在身邊。田恆說的和他自己經曆的,一碰正好吻合。也就是說,自己撿來的孩子,正是清風俠的孫子。什麽也不用解釋,再清楚不過了,千真萬確。
其實這些天,他已經很矛盾,自從曇鸞把這個事情透漏給他,他就知道底了,隻是沒想好該不該跟慧海說,怎麽說?慧海怎麽想?尤其他還能不能記得。十年養育,感情深厚,不是說分就能分的。如果說,把慧海過到曇鸞門下,智藏絲毫沒覺得舍不得,因為雖然同是出家,放棄七情六欲,但畢竟血濃於水,還在一起,沒有分別的感覺。但出現了慧海的生身親人,那就完全不同了,意味著慧海有可能從他的生活中消失,這讓他的確很難接受。
老田看智藏沒吱聲,又補充了一句:“當時,孩子為什麽起名田海呢?這是根據東晉葛洪《神仙傳》裏的一個典故,叫滄海桑田。是說大海變成農田,世間輪迴磨練長久。當初他的父母,能在一起很不容易。我的先祖是墨門。墨門隨著晉朝東渡,分成南北兩家,兩宗有一段時間勢同水火。海兒的母親桃紅就是南宗的,我的兒子是北宗的,他倆成為眷屬實在不易,當時為表決心,發誓滄海桑田不分,所以他們給孩子起名叫田海,乳名大海。”
哦,孫雲包括田儷大家,這才明白,為什麽田儷的哥哥叫田海,原來是有隱情的。
這時智藏已經緩過來,說:“田老俠客,前日曇鸞師兄迴來的時候,已經向我提起了此事,你向他打聽慧海的時候,他已經猜到八九分,沒想到老俠客來的很快。這些天我一直苦想,已然把事情想開了。不錯,慧海正如你所言,就是我們從山澗下撿來的,當時也就六七歲。按說六七歲的孩子,應該能記得父母是誰。隻是,當時我抱慧海迴來的時候,他已經失憶,估計是頭顱滾下山時受到震蕩,記不起小時候的事情了,因此雖然我們過後全力找他的父母親人,但都沒有線索。這會兒,不知道見了你們還能不能記得。”
田恆說:“看看吧,我也不知道以後的結果,隨緣吧。”“那好,我讓人喊他過來。”
慧海此刻正在宗聖寺學習淨土心法。從昨天到今天,他的心裏一直不痛快,一是比武輸給了嚴達,這讓他即羞愧又不服,更可氣的是,這場失利一下讓他連戰敗曇洵的機會都沒有了,隻得了個第三,而曇洵得個第二。他倆雖然都是都是隻敗在嚴達身上,但命運卻有很大差別,天下武林都知道曇洵比慧海排名靠前。而且這對他的信心也有打擊,形成心裏暗示,即曇洵和嚴達他都打不過。平心而論,如果再和嚴達打一次,他仍然沒有把握取勝,而對待曇洵,他原來覺得挺有把握的,可排名出來,現在他反倒沒有了。這就是暗示的作用,無形當中把不是事實的事實,變成真實的事實,並且讓所有人包括自己都相信。
想著想著,曇洵的心魔,隨之擴散開來。自己從有意識的那天開始,就被定為天才,擔負了天才的責任,就被父親嚴格教導修習武學,練習功法,就被灌輸要學好武功將來為教派出力,讓教門威震武林,讓自己名揚四海。練功悟道仿佛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他從來不用考慮吃穿,這些有人侍候;不用擔心住行,會有人事先安排好。教內的弟子很多,可是自己因為是大長老的兒子,因為有與眾不同的天賦,自始至終從來不用幹粗活,被教主單獨加小灶,被長輩們另眼看待,被父親和教主的下屬們尊敬。而他也從小到大一直的優異,從練功開始,絲毫沒有遇到障礙和瓶頸,幾年下來,年紀剛到十五歲,就達到三重的後期。
這個天賦在普通孩子當中幾乎是不可想象,仿佛他就是為了武學而生,因此全教上下也把他當成了希望,更加對他格外的關注關照。而且他除了天賦和成績被上下認可以外,他的品格也一致受到上上下下的認同。不知道為什麽,他與生俱來的謙虛,從來不對任何人有歧視和偏見,這更仿佛他就是為學武而生,其他的事情,都和他無關。
尤其遇到曇鸞師傅,自己的天賦和品格都與師傅若出一轍,得到師傅賞識,而自己的領悟更是扶搖直上,最近已經感覺一絲突破的靈感經常在召喚自己。可是這一次的失敗,頓時熄滅了那一絲靈感的火苗,讓他陷入焦慮、空虛和惶惑。
他甚至動搖,為什麽要學習武功,學了武功是為了打敗所有的對手麽?可這又能辦得到麽?天下之大,人外有人,難道自己一定是天子驕子麽?事實證明,自己並不是唯一最優秀的天才。如果不是為了打敗對手,僅僅作為醉心武學不是挺好的麽,這比較符合自己的興趣。
原來在陰陽宮裏,他心裏總有個包袱,就擔心將來一旦成年,就要麵對江湖的腥風血雨,拚鬥廝殺,這和自己的性格完全格格不入。沒想到峰迴路轉,陰陽宮解散了,全都加入了師傅的佛教淨土宗,自己將來再也不用介入江湖之中的仇殺與爭鬥,可以變成單純為了武學和佛法而學習。可是,沒想到佛門淨地也離不開競爭,雖然這種競爭沒有硝煙,沒有流血,但依然殘酷,依然激烈,雖然不是一將成名萬骨枯,卻也是一戰成名眾星捧月,百密一疏人皆遺忘。難道這就是自己以後的生活?難道自己就是為了這個而生的?我為什麽要爭呢?我是誰呢?為什麽要有這樣的生活?
還有,我究竟是誰呢?為什麽我的童年的記憶全都沒了。唯一知道自己是父親從深穀中撿迴的,那麽自己究竟是出生在什麽樣的人家呢?難道也是練武之家?就像父親說的自己的天賦,一定遺傳著父母的稟賦?
慧海經常在夢境中迴到幼年,有時候是個武官家庭隨著大人在兵營戰場,有時候是個獵戶家庭每天翻山越嶺追逐野獸,有時候是農民家庭閑暇時光練練莊稼把式。自己的親生父母什麽樣呢?還有兄弟姐妹麽?他們失去親人會怎麽樣呢?
慧海正想入非非,聽見有僧人喊他:“慧海,智藏方丈,讓你馬上去趟宗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