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旋?”孫雲感覺沒聽清,什麽是上旋?聞所未聞啊,難道聽錯了。他很想往迴走幾步,好好聽聽。可是又不能,一是道義上往迴走那就犯了偷聽的忌諱,二是如果一旦慧育大師發現,哪怕不譴責他、不訕他、甚至就算不支聲,看他來僅僅閉口,那孫雲的臉也掛不住。因此他隻能裝作若無其事,還得一邊努力集中精力傾聽和分辨大師的詞語。
“上旋劍法,也叫前旋劍法。正常情況下,劍發出與對手的劍撞擊之後,兩支寶劍都會瞬間因為反力而向後錯動,但上旋劍法卻會在停頓之後突然繼續向前,在對手寶劍退縮的空當旋轉向前插到事先計算好的位置而得分。”果然是上旋,看來自己沒聽錯。上旋?前旋?可怎麽能旋轉向前呢?這簡直太高深了,怪不得這是不傳的秘籍呢。
這時慧育身邊的幾個弟子也都驚奇的瞪大了眼睛,一個小弟子竟然驚訝的張口問出:“師傅這怎麽可能呢?”“嗬嗬,不可想象吧,關鍵有幾個秘訣,曇相、曇洵,你們大家,必須認真聽好,而且在今天晚間之前必須悟出用法,否則明天派不上用場,等於白說。”
慧育有意無意的看了一眼孫雲,繼續說道:“聽好了,關鍵有三點,第一、運氣。要求氣聚丹田,行氣走手太陰經脈,經雲門、天府、曲澤、匯至太淵,餘峰虛臨少商。運氣的環節,要求功力至少達到第三重、氣動的境界,沒有三重的功力劍法是發不出來的。”孫雲想,哦!天哪,原來,此劍法也需要十二經脈運氣,還好不是別經,否則就聽不懂了。
氣功吐納的基礎是經絡、穴位、氣血,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穴位是氣血運行的出口。經絡按脈的大小、深淺有經脈、絡脈和孫脈,按路線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通常武術運氣的行經,以奇經八脈為主,以十二經脈為輔。再往深就是氣功治病的領域,裏邊浩繁深遠,孫雲沒學過,估計隻有像陶弘景那樣的氣功大師、名醫才能窺查到末端。即便是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也不是每個學武的弟子都懂或都能記得準。因為各家武功都各有偏重,不會麵麵俱到,隻有學過黃帝內經或專門學過經絡的人才能分清。孫雲從小對詩經、尚書等這些文學、政治的書籍不感興趣,而尤其喜歡術數、兵法、內經、易經,因此慧育稍微一點,孫雲大體上就能了解運功的要點。
大師繼續說:“第二、發力。臨界劍法的所有發力,都是靠腕子為基點,所以運氣的時候,要求集中到太淵,而虛指少商,就是這個道理。同時要求大臂不動,小臂帶動腕力。第三、動作。正手用劍,左腳在前,身體側向,小臂擺動比一般情況要大要低,劍身稍前傾,由低向高用力,速速要快,前臂和手腕協調一致,前臂和手腕除隨上臂和身體一起向上發力外,還要附加旋轉擰動的動作。關鍵是最後一步,與對手撞擊的瞬間手要鬆開,手臂卸掉對方用劍的力道,而寶劍則繼續旋轉向前,插入空當。與此同時,身體繼續由右向左側旋轉,轉身之後,左手前伸,在寶劍擊中對方的同時接住撤迴。”
慧育邊說邊演示,一個弟子在前麵穿著比賽服,做陪練。隻見大師的寶劍發出之後,小弟子接劍對撞,神奇的一幕突然出現,大師發出的木劍竟然脫手而飛,旋轉著刺到小弟子,然後寶劍迴落,大師順勢一個漂亮的轉身,左手接劍,一氣嗬成,嚴絲合縫。
大師演示完畢繼續說:“上旋劍法,彈力大,威脅強。但要注意幾個要點:一要有較充裕的運氣時間,適合雙方僵持的時候。二是鬆手的時間必須準確,否則前旋的力量和對方的反彈力剛好抵消失去作用。三是腕力,腕力是臨界劍法的關鍵,是三重功力假擬四重功力的依托,依靠腕力才把此劍法僅僅用三重功力就達到了四重功力的以假亂真的效果。”
腕力,孫雲好像第二次聽到這個詞匯了。第一次是博士毛逵教給大家背誦劍擊口訣的時候,在第六條中說過:“後手握劍,手腕要能自由活動,拇指和食指在虎口處輕輕夾住劍柄,好象一個吊環,其餘三個手指要虛握。出劍時前後搖動手腕,利用腕力將劍擊出,許多高難的動作都是依靠腕力發出。”看來今天慧育大師教徒弟的劍法就是傳說中的高難劍法,而自己以往忽視了腕力的練習和運用,看來真是大錯特錯。
隻聽大師再說道:“這套劍法,隻是效果達到,沒有殺傷力,所以用來比賽是最合適的,屬於表演性技巧,但很有效。不過以上所有的關鍵,是反複練習,熟練使用,否則臨場應用一旦前旋未發揮作用,而寶劍離手,後果一定是弄巧成拙。”
幾個弟子不住的讚歎,大師說:“來,你們大家演示一下,看看誰能發出來,每人試驗三次,曇相你先來。”“是。”曇相接過寶劍,站到陪練弟子跟前,調整氣息,右手握劍於後,左手揚起,掌心朝天,行至過頂,翻手下按,氣從百匯而入,運氣丹田,然後氣運手太陰經脈至太淵,須臾發力一刺,陪練弟子接劍相迎,隻見陪練弟子的寶劍正常後蕩,而曇相的寶劍脫手之後,原地轉了幾圈,但沒有前行,也沒有崩迴。曇相趕忙一轉身,左手把寶劍接迴。
慧育說:“不錯,已經發出一半劍法了,隻是還沒熟練,前旋的力度不夠,再來一次。”曇相得到師叔的表揚,信心大增,重新站好又來一遍,這次效果更好,寶劍旋轉前行竟然真的刺到對方的前胸,隻是到了胸前力道失,並沒有借力退迴,因此他轉身接劍也就撲了個空。
慧育道:“很好,又進步了,最後一次。”曇相受到鼓勵,全神貫注,又試一次,終於成功完成動作,雖然看著不那麽麻利,但這麽高難的動作,隻是練習三遍,就能完成,可以說天賦就算不錯了。換一個弟子試驗,幹脆就一點意思都沒體現出來,弟子摸摸頭,一臉害羞,未得其法,第二次也是如故,連寶劍都接不住掉在地上。其他弟子都哈哈的笑他,不過他們之間很熟悉,不是惡意的取笑,都不當迴事。再換一個弟子,依然如故,隻是憨態更勝,這下弟子們更笑了,連孫雲在旁邊都被逗得不由的直樂。
慧育說:“好了,你們都不用著急,等迴寺慢慢練習,反正你們也不用比賽。曇洵,你來一遍。”“是。”曇洵剛才一直微笑,顯得很鎮定自若。輪到他演示了,之見他采氣於空,靈氣附體,渾身宛若神光籠罩,一下像換了一個人。接著他按照動作要領從頭至尾演示一遍,結果一氣嗬成,一蹴而就,一遍成功,師兄弟們都鼓掌拍手稱道。
曇洵是僧稠的親傳弟子,在少林年輕一帶的弟子中,出類拔萃,就是放眼京城,也是鳳毛麟角,因此才讓他最後一個表演。慧育說:“很好,曇洵領略的很快。雖不熟練。已經難能可貴了。”曇任說:“曇洵師兄真是厲害,我們簡直太佩服了。”其他弟子也都附和。
曇洵謙虛的笑笑,迴頭對慧育說:“師叔,您剛才說臨界劍法有四種,那其他幾種都是什麽啊?”“其他還有,下旋、左旋、右旋,左旋和右旋也合稱側旋。下麵我們挨個學習。”
=====================================
崇真寺後院。曇鸞、智藏、曇現,以及一些年輕的弟子正在練著劍法。
隻聽曇鸞說:“我剛才,交給大家的是一組針對劍士比武用的劍法,各派為了增多劍士比武的名額,都在自身功法的基礎上,編排了許多速成的劍法,尤其把高重功法的劍術,如何用三重功力能演繹出來,各家各派都使出渾身解數,為此也應運而生不少獨家秘籍。顯而易見,這些秘術,對於提高低功力弟子的戰鬥力,增強穩定性,提高獲勝可能都大有裨益。我交給大家的這套劍法,正好在慧海、慧禮、慧沐已經進入國賽的關鍵階段,也正是用它的時候。你們幾位五台山弟子雖然已經失敗,但也可以學習借鑒,為下次使用。”
幾個弟子點頭,曇鸞繼續說:“剛才教你們的是第一式,叫做追劍式,下麵還有蕩劍式、迴劍式。追劍式就是運用太陰之氣,出於太淵,使劍身頓而再追,達到甩手箭的效果。追劍式的難點在於事先精確的計算,要考慮自己發力的大小、速度,對手迎擊的力度,考慮兩者抵消後的餘力,然後計算劍勢的落點,最後把劍接迴。按照比賽規則,寶劍脫手落地,即便擊打到有效部位,也得分無效,因此寶劍必須脫手而飛、迴身而得、急起急落、刻不容緩。你們先按我教的口訣演示一遍。”
幾個五台山弟子演示一遍,但不得其法,沒有試成,看來資質確實一般,輪到慧禮和慧沐,倆人三次終於弄得差不多,曇鸞點點頭,讓他倆站到一邊,最後讓慧海演示。
慧海點頭站位,吸氣運功,鎮定自若,接著氣盈發力,劍隨身動,噴薄而出。但見他手中的班劍果然像長了眼睛,盤旋而出,整個動作,一氣嗬成,完美無瑕。
曇鸞點頭,笑容滿麵,看來他今天的這個弟子是認對了,慧海天資聰穎,的確是萬裏挑一的天才,今年的劍士比武一定能晉級金劍榮譽。尤其他的年齡與自己相差30多歲,正好自己暮年之後,慧海能夠躋身武林前茅,時間剛剛恰當。
他看著弟子說道:“慧海,這套劍法,其他高門大派估計也會有,隻是叫法不同,實戰的時候,你也要注意他們使用。下麵教你們蕩劍式。”是,弟子們凝神靜氣注意聆聽。
“上旋劍法,也叫前旋劍法。正常情況下,劍發出與對手的劍撞擊之後,兩支寶劍都會瞬間因為反力而向後錯動,但上旋劍法卻會在停頓之後突然繼續向前,在對手寶劍退縮的空當旋轉向前插到事先計算好的位置而得分。”果然是上旋,看來自己沒聽錯。上旋?前旋?可怎麽能旋轉向前呢?這簡直太高深了,怪不得這是不傳的秘籍呢。
這時慧育身邊的幾個弟子也都驚奇的瞪大了眼睛,一個小弟子竟然驚訝的張口問出:“師傅這怎麽可能呢?”“嗬嗬,不可想象吧,關鍵有幾個秘訣,曇相、曇洵,你們大家,必須認真聽好,而且在今天晚間之前必須悟出用法,否則明天派不上用場,等於白說。”
慧育有意無意的看了一眼孫雲,繼續說道:“聽好了,關鍵有三點,第一、運氣。要求氣聚丹田,行氣走手太陰經脈,經雲門、天府、曲澤、匯至太淵,餘峰虛臨少商。運氣的環節,要求功力至少達到第三重、氣動的境界,沒有三重的功力劍法是發不出來的。”孫雲想,哦!天哪,原來,此劍法也需要十二經脈運氣,還好不是別經,否則就聽不懂了。
氣功吐納的基礎是經絡、穴位、氣血,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穴位是氣血運行的出口。經絡按脈的大小、深淺有經脈、絡脈和孫脈,按路線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通常武術運氣的行經,以奇經八脈為主,以十二經脈為輔。再往深就是氣功治病的領域,裏邊浩繁深遠,孫雲沒學過,估計隻有像陶弘景那樣的氣功大師、名醫才能窺查到末端。即便是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也不是每個學武的弟子都懂或都能記得準。因為各家武功都各有偏重,不會麵麵俱到,隻有學過黃帝內經或專門學過經絡的人才能分清。孫雲從小對詩經、尚書等這些文學、政治的書籍不感興趣,而尤其喜歡術數、兵法、內經、易經,因此慧育稍微一點,孫雲大體上就能了解運功的要點。
大師繼續說:“第二、發力。臨界劍法的所有發力,都是靠腕子為基點,所以運氣的時候,要求集中到太淵,而虛指少商,就是這個道理。同時要求大臂不動,小臂帶動腕力。第三、動作。正手用劍,左腳在前,身體側向,小臂擺動比一般情況要大要低,劍身稍前傾,由低向高用力,速速要快,前臂和手腕協調一致,前臂和手腕除隨上臂和身體一起向上發力外,還要附加旋轉擰動的動作。關鍵是最後一步,與對手撞擊的瞬間手要鬆開,手臂卸掉對方用劍的力道,而寶劍則繼續旋轉向前,插入空當。與此同時,身體繼續由右向左側旋轉,轉身之後,左手前伸,在寶劍擊中對方的同時接住撤迴。”
慧育邊說邊演示,一個弟子在前麵穿著比賽服,做陪練。隻見大師的寶劍發出之後,小弟子接劍對撞,神奇的一幕突然出現,大師發出的木劍竟然脫手而飛,旋轉著刺到小弟子,然後寶劍迴落,大師順勢一個漂亮的轉身,左手接劍,一氣嗬成,嚴絲合縫。
大師演示完畢繼續說:“上旋劍法,彈力大,威脅強。但要注意幾個要點:一要有較充裕的運氣時間,適合雙方僵持的時候。二是鬆手的時間必須準確,否則前旋的力量和對方的反彈力剛好抵消失去作用。三是腕力,腕力是臨界劍法的關鍵,是三重功力假擬四重功力的依托,依靠腕力才把此劍法僅僅用三重功力就達到了四重功力的以假亂真的效果。”
腕力,孫雲好像第二次聽到這個詞匯了。第一次是博士毛逵教給大家背誦劍擊口訣的時候,在第六條中說過:“後手握劍,手腕要能自由活動,拇指和食指在虎口處輕輕夾住劍柄,好象一個吊環,其餘三個手指要虛握。出劍時前後搖動手腕,利用腕力將劍擊出,許多高難的動作都是依靠腕力發出。”看來今天慧育大師教徒弟的劍法就是傳說中的高難劍法,而自己以往忽視了腕力的練習和運用,看來真是大錯特錯。
隻聽大師再說道:“這套劍法,隻是效果達到,沒有殺傷力,所以用來比賽是最合適的,屬於表演性技巧,但很有效。不過以上所有的關鍵,是反複練習,熟練使用,否則臨場應用一旦前旋未發揮作用,而寶劍離手,後果一定是弄巧成拙。”
幾個弟子不住的讚歎,大師說:“來,你們大家演示一下,看看誰能發出來,每人試驗三次,曇相你先來。”“是。”曇相接過寶劍,站到陪練弟子跟前,調整氣息,右手握劍於後,左手揚起,掌心朝天,行至過頂,翻手下按,氣從百匯而入,運氣丹田,然後氣運手太陰經脈至太淵,須臾發力一刺,陪練弟子接劍相迎,隻見陪練弟子的寶劍正常後蕩,而曇相的寶劍脫手之後,原地轉了幾圈,但沒有前行,也沒有崩迴。曇相趕忙一轉身,左手把寶劍接迴。
慧育說:“不錯,已經發出一半劍法了,隻是還沒熟練,前旋的力度不夠,再來一次。”曇相得到師叔的表揚,信心大增,重新站好又來一遍,這次效果更好,寶劍旋轉前行竟然真的刺到對方的前胸,隻是到了胸前力道失,並沒有借力退迴,因此他轉身接劍也就撲了個空。
慧育道:“很好,又進步了,最後一次。”曇相受到鼓勵,全神貫注,又試一次,終於成功完成動作,雖然看著不那麽麻利,但這麽高難的動作,隻是練習三遍,就能完成,可以說天賦就算不錯了。換一個弟子試驗,幹脆就一點意思都沒體現出來,弟子摸摸頭,一臉害羞,未得其法,第二次也是如故,連寶劍都接不住掉在地上。其他弟子都哈哈的笑他,不過他們之間很熟悉,不是惡意的取笑,都不當迴事。再換一個弟子,依然如故,隻是憨態更勝,這下弟子們更笑了,連孫雲在旁邊都被逗得不由的直樂。
慧育說:“好了,你們都不用著急,等迴寺慢慢練習,反正你們也不用比賽。曇洵,你來一遍。”“是。”曇洵剛才一直微笑,顯得很鎮定自若。輪到他演示了,之見他采氣於空,靈氣附體,渾身宛若神光籠罩,一下像換了一個人。接著他按照動作要領從頭至尾演示一遍,結果一氣嗬成,一蹴而就,一遍成功,師兄弟們都鼓掌拍手稱道。
曇洵是僧稠的親傳弟子,在少林年輕一帶的弟子中,出類拔萃,就是放眼京城,也是鳳毛麟角,因此才讓他最後一個表演。慧育說:“很好,曇洵領略的很快。雖不熟練。已經難能可貴了。”曇任說:“曇洵師兄真是厲害,我們簡直太佩服了。”其他弟子也都附和。
曇洵謙虛的笑笑,迴頭對慧育說:“師叔,您剛才說臨界劍法有四種,那其他幾種都是什麽啊?”“其他還有,下旋、左旋、右旋,左旋和右旋也合稱側旋。下麵我們挨個學習。”
=====================================
崇真寺後院。曇鸞、智藏、曇現,以及一些年輕的弟子正在練著劍法。
隻聽曇鸞說:“我剛才,交給大家的是一組針對劍士比武用的劍法,各派為了增多劍士比武的名額,都在自身功法的基礎上,編排了許多速成的劍法,尤其把高重功法的劍術,如何用三重功力能演繹出來,各家各派都使出渾身解數,為此也應運而生不少獨家秘籍。顯而易見,這些秘術,對於提高低功力弟子的戰鬥力,增強穩定性,提高獲勝可能都大有裨益。我交給大家的這套劍法,正好在慧海、慧禮、慧沐已經進入國賽的關鍵階段,也正是用它的時候。你們幾位五台山弟子雖然已經失敗,但也可以學習借鑒,為下次使用。”
幾個弟子點頭,曇鸞繼續說:“剛才教你們的是第一式,叫做追劍式,下麵還有蕩劍式、迴劍式。追劍式就是運用太陰之氣,出於太淵,使劍身頓而再追,達到甩手箭的效果。追劍式的難點在於事先精確的計算,要考慮自己發力的大小、速度,對手迎擊的力度,考慮兩者抵消後的餘力,然後計算劍勢的落點,最後把劍接迴。按照比賽規則,寶劍脫手落地,即便擊打到有效部位,也得分無效,因此寶劍必須脫手而飛、迴身而得、急起急落、刻不容緩。你們先按我教的口訣演示一遍。”
幾個五台山弟子演示一遍,但不得其法,沒有試成,看來資質確實一般,輪到慧禮和慧沐,倆人三次終於弄得差不多,曇鸞點點頭,讓他倆站到一邊,最後讓慧海演示。
慧海點頭站位,吸氣運功,鎮定自若,接著氣盈發力,劍隨身動,噴薄而出。但見他手中的班劍果然像長了眼睛,盤旋而出,整個動作,一氣嗬成,完美無瑕。
曇鸞點頭,笑容滿麵,看來他今天的這個弟子是認對了,慧海天資聰穎,的確是萬裏挑一的天才,今年的劍士比武一定能晉級金劍榮譽。尤其他的年齡與自己相差30多歲,正好自己暮年之後,慧海能夠躋身武林前茅,時間剛剛恰當。
他看著弟子說道:“慧海,這套劍法,其他高門大派估計也會有,隻是叫法不同,實戰的時候,你也要注意他們使用。下麵教你們蕩劍式。”是,弟子們凝神靜氣注意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