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這個症結,最近一直困擾著孫雲,讓孫雲有莫名的擔心。既然已經知道結局注定悲哀,那麽還有沒有必要開始呢?孫雲不停的眨著眼睛,不知道這話怎麽和蕭月說。
蕭月見孫雲有些發愣,便問:“大雲,所以你就這麽做了?”
孫雲茫然的點點頭說:“對,好像就這些。”他心想,自己的擔心暫時真沒法說出口,因為蕭月是不是喜歡自己還不知道,如果不是喜歡自己,那自己的擔心就是自作多情,如果是喜歡自己,那自己的擔心,就是搪塞推諉。
蕭月笑了笑說:“看來,這些就是你的症結,說明你有個問題,就是不敢麵對自己,不如李辰他們直率。其實李辰和酈影已經好上一段日子,他們認準的就去做,沒有顧慮。”
孫雲說:“啊?真的呀?我怎麽不知道呢?”又一想完全可能,因為毛逵也會促成。
蕭月小嘴一撇:“哼!這些都是秘密,你哪會知道!”
孫雲剛要說點什麽,這時突然看見,曇謨最法師正在與弟子信眾交流的當口,突然從寺外進來二個和尚,歲數和曇法師差不多少,一個圓臉,一個瘦臉,都穿著方丈的袈裟。二個人在大師的耳邊說了一句什麽,大師臉色微變,然後和周圍的人抱歉一下,與二人徑直來到孫雲這邊佛塔下的台階上麵,繼續說話。
書中暗表,圓臉的是城西禪林寺的道弘,瘦臉的是城西靈覺寺的保真,江湖上列為侯俠。他們的寺院裏融覺寺都不算遠。那麽,他們倆人為什麽來找曇謨最呢?難道與曇謨最關係緊密麽?這些孫雲不知道,要說清這個,還要從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宗派說起。
佛祖創立佛教後,到他涅盤之後的一百年之間內,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開始第一次分裂,也稱根本分裂,產生了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佛教,但都是小乘佛教,也叫部派佛教。其中上座部佛教又稱為南傳佛教,繼續尊崇小乘佛教。又過了幾百年,由大眾部佛教逐步產生了大乘佛教,又稱作北傳佛教,漢朝開始來到中原。但是雖然來中國的天竺高僧大多數是大乘佛教的弟子,但也有個別人或者說部分翻譯的經書是小乘佛教的。
比如現在的北魏和南梁時代,當代的高僧現在住在永寧寺的菩提流支和少林寺的跋陀尊者等人,都同時精通大乘和小乘兩種教義,跋陀的弟子眾多,其中大弟子慧光就同時學習了他的小乘教義,而現任少林寺方丈僧稠僅僅學習他的大乘教義的禪法。
小乘佛教因為崇信的人比較少,並沒有分派,但卻和大乘佛教分庭抗禮,矛盾重重。而大乘佛教到中國與本土的儒學、玄學、道家思想結合,逐漸分成了好多學派,並逐漸開始演變成為宗派。其中大乘佛教的派係中有一個學派,最信奉的經典是《涅盤經》和《嚴華經》。
《涅盤經》的涅盤指滅度和圓寂的意思,是說永離諸趣,入於不生不滅之門。此大乘部奉行的全稱是《大般涅盤經》。
《嚴華經》是佛成道後第一次所說的法,在大乘經典中最為深廣,為佛教界尊崇為諸經中王,由南朝劉宋年間佛陀跋陀羅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共六十卷,之後傳到北朝,風靡一時。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閹官劉謙之在五台山禮拜受持《華嚴經》懺悔宿業,求文殊菩薩護佑,結果竟然出現了恢複大丈夫相的感應靈跡,這下子掀起北朝許多僧人和善男信女紛紛前來五台山研習《嚴華經》,禮拜供養文殊菩薩的熱潮。文殊菩薩代表著諸佛之智慧,為“華嚴三聖”之一。後來五台山高僧靈辯法師論釋六十卷《華嚴經》而寫出了鴻篇巨著百卷《華嚴經論》,此書與菩提支流、勒那摩提譯的《十地經論》,把北朝《華嚴經》的研習推向了一個高峰,使五台山成為嚴華聖地。
靈辯法師45歲(522年)圓寂,到現在已經有3個年年。關於他的得道非常神奇,說是在熙平初年(516),他頭上頂著沉重的全本華嚴經,日夜穿梭在五台山南、北、東、西、中五個山頂,精勤經行,風雨無阻,腳跟磨破,血流腳底,絲毫不懈。終於有一天,他在鬆樹下禪坐,有個神僧點醒頓悟。自此凡是經典深奧枯澀的文字都能懂得其義,後來他造論一百卷,來解釋華嚴經義,受到孝明帝的重視與崇敬。孝明帝敦請他進宮為大臣們說法,所有大臣都恭敬聆聽他的開示,最後他就在清涼山示寂。
靈辯法師在京城期間,就是住在融覺寺,當時他與曇謨最,關係至近,共同研習佛法,互有幫助。靈辯法師在京之所以選擇住在融覺寺,除了二人的關係與誌趣相同外,也是孝明帝的特意安排。當時還有一個小故事,京城的人都了解。
正光元年(520),太後被軟禁,清河王元懌被殺,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討論佛道。其實這是一個陰謀,促成這次論辯並一手操縱辯論進程的是當時的兩位權臣侍中、領軍將軍元乂和中侍中、司空劉騰。因為當時清河王主事的時候,雖然太後崇佛,但清河王還算清明公平,對道家也很看中,其中崇虛寺和清通觀等都與他走的很近。為了進一步肅清清河王的餘黨,並震懾朝中傾向清河王的大臣,權臣們才導演了這出戲。
當時用齋完畢時,侍中劉騰宣敕,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對論答辯的道士清通觀道士薑斌,法師是融覺寺僧曇謨最。討論的題目是孝明帝提問的佛與老子誰先誰後。選擇這兩個人,兩位權臣也算費盡心思,薑斌是清河王的餘黨,而曇謨最與五台山靈辯法師關係甚密,本人也善於辯論,口才極佳。五台山為劉騰的寵信之地,因為他的遠親劉謙之曾經在五台山取得靈跡,所以私下劉騰與曇謨最關係甚密,極盡供奉。
答辯中,曇謨最與薑斌都引用了偽經,不過薑斌的口才對比曇謨最要遜色許多。如果公平的裁判,二人不分輸贏,但是由於劉騰、元乂等權臣,為了打擊太後和清河王元懌的餘黨,故意袒護佛教,結果侍中尚書令元乂竟然宣敕“道士薑斌,論無宗旨,宜下席。”
飯後,兩位權臣更發毒招,命令繼續討論《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開天經》全名為《太上老君開天經》,是一部講述天地開辟到夏商周時期太上老君下降為帝者作師,宣行教化的道教經典。自然本書實施上也是後人補充的,與老子本人並無關係。這樣他們兩位權臣,同時唆使朝中大臣一百餘人,讀論奏雲:“老子止著五千文,更無言說。”並一同進言薑斌惑眾,罪當不赦。於是兩位權臣趁機蠱惑11歲的皇帝給與極刑。
當時在場的佛教人物中,身份最高的有三藏法師菩提流支,他不願意朝廷借著佛道的爭執,消滅異己,把佛教當作工具用。同時佛道的爭執,隻是教義和信眾的爭執,他也不想太激烈,引發血光,便苦苦勸諫,小皇帝畢竟年紀小,心地善良,乃止,配徙馬邑。
這樣,辯論的結果,薑斌發配,曇謨最成為佛教的護法功臣受到皇帝的獎賞。融覺寺雖然是當年清河王所立,但卻成為打擊清河王餘黨的道場,由曇謨最做了住持。
禪林寺的住持道弘,靈覺寺的住持保真,現在都算是融覺寺住持曇謨最的師弟,屬於大乘佛教華嚴派別開創初始階段的教團領袖。這個道弘也不簡單,他緊緊追隨曇謨最,積極教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輩施主,刻寫過大藏經無數,鑄造過十尊銅佛像,功績豐厚。保真和尚來曆也不淺,他原來是隴西太守,被曇謨最點化,出資建造靈覺寺,並在建成後,舍棄官位加入佛門。
隻聽曇法師問二人道:“你們確認,薑斌與惠嶷往來緊密?”
道弘說:“不錯,我們弟子在崇真寺的眼線,已經探得,薑斌經常往來於城東崇真寺、寶明寺,以及城內般若寺之間。”這幾個寺都是小乘教義聚集地,也是當年清河王常去之地。
保真也說:“還有師兄,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那個崇真寺的惠嶷法師,就是十年前終南論劍的五魔之一的陰陽宮活死人、中屍黃昌機。”
曇謨最點點頭說:“哦?這就對了,怪不得十年前,中屍黃昌機與北滄海跋陀尊者密會後消失無蹤,原來是隱跡做了入了我佛門,不過此事還要仔細查訪,一定要證據確鑿。”
保真說:“是。不過他做不做和尚這事兒本來和我們無關,可他不應該入到小乘的派係,這不是專門和我們過不去麽?尤其太後複朝以後,他們小乘教派實力借機擴大了不少呢。”
道弘也跟著說道:“還有那個薑斌,也不知道醒悟,當年若不是師叔菩提流支苦勸,加上師兄您也附和,他早就命喪黃泉了。就是前段時間,他偷偷潛迴來占據舜帝廟,按說也是重罪,若不是師叔流支網開一麵,睜一眼閉一眼不願意與他計較,我們早就可以告訴朝廷,緝拿與他,讓他領抗旨之罪。沒想到他還投靠在陰陽宮的門下,加入小乘教派,與我們為敵。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曇謨最說:“寶明寺智聖,般若寺道品,雖然名聲在外,但道法都不足為慮。你們要關注智聖的師弟智遊大師,他可是在小乘教義上建樹頗深,道法與我不相仲伯,不可小覷!”
蕭月見孫雲有些發愣,便問:“大雲,所以你就這麽做了?”
孫雲茫然的點點頭說:“對,好像就這些。”他心想,自己的擔心暫時真沒法說出口,因為蕭月是不是喜歡自己還不知道,如果不是喜歡自己,那自己的擔心就是自作多情,如果是喜歡自己,那自己的擔心,就是搪塞推諉。
蕭月笑了笑說:“看來,這些就是你的症結,說明你有個問題,就是不敢麵對自己,不如李辰他們直率。其實李辰和酈影已經好上一段日子,他們認準的就去做,沒有顧慮。”
孫雲說:“啊?真的呀?我怎麽不知道呢?”又一想完全可能,因為毛逵也會促成。
蕭月小嘴一撇:“哼!這些都是秘密,你哪會知道!”
孫雲剛要說點什麽,這時突然看見,曇謨最法師正在與弟子信眾交流的當口,突然從寺外進來二個和尚,歲數和曇法師差不多少,一個圓臉,一個瘦臉,都穿著方丈的袈裟。二個人在大師的耳邊說了一句什麽,大師臉色微變,然後和周圍的人抱歉一下,與二人徑直來到孫雲這邊佛塔下的台階上麵,繼續說話。
書中暗表,圓臉的是城西禪林寺的道弘,瘦臉的是城西靈覺寺的保真,江湖上列為侯俠。他們的寺院裏融覺寺都不算遠。那麽,他們倆人為什麽來找曇謨最呢?難道與曇謨最關係緊密麽?這些孫雲不知道,要說清這個,還要從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宗派說起。
佛祖創立佛教後,到他涅盤之後的一百年之間內,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開始第一次分裂,也稱根本分裂,產生了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佛教,但都是小乘佛教,也叫部派佛教。其中上座部佛教又稱為南傳佛教,繼續尊崇小乘佛教。又過了幾百年,由大眾部佛教逐步產生了大乘佛教,又稱作北傳佛教,漢朝開始來到中原。但是雖然來中國的天竺高僧大多數是大乘佛教的弟子,但也有個別人或者說部分翻譯的經書是小乘佛教的。
比如現在的北魏和南梁時代,當代的高僧現在住在永寧寺的菩提流支和少林寺的跋陀尊者等人,都同時精通大乘和小乘兩種教義,跋陀的弟子眾多,其中大弟子慧光就同時學習了他的小乘教義,而現任少林寺方丈僧稠僅僅學習他的大乘教義的禪法。
小乘佛教因為崇信的人比較少,並沒有分派,但卻和大乘佛教分庭抗禮,矛盾重重。而大乘佛教到中國與本土的儒學、玄學、道家思想結合,逐漸分成了好多學派,並逐漸開始演變成為宗派。其中大乘佛教的派係中有一個學派,最信奉的經典是《涅盤經》和《嚴華經》。
《涅盤經》的涅盤指滅度和圓寂的意思,是說永離諸趣,入於不生不滅之門。此大乘部奉行的全稱是《大般涅盤經》。
《嚴華經》是佛成道後第一次所說的法,在大乘經典中最為深廣,為佛教界尊崇為諸經中王,由南朝劉宋年間佛陀跋陀羅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共六十卷,之後傳到北朝,風靡一時。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閹官劉謙之在五台山禮拜受持《華嚴經》懺悔宿業,求文殊菩薩護佑,結果竟然出現了恢複大丈夫相的感應靈跡,這下子掀起北朝許多僧人和善男信女紛紛前來五台山研習《嚴華經》,禮拜供養文殊菩薩的熱潮。文殊菩薩代表著諸佛之智慧,為“華嚴三聖”之一。後來五台山高僧靈辯法師論釋六十卷《華嚴經》而寫出了鴻篇巨著百卷《華嚴經論》,此書與菩提支流、勒那摩提譯的《十地經論》,把北朝《華嚴經》的研習推向了一個高峰,使五台山成為嚴華聖地。
靈辯法師45歲(522年)圓寂,到現在已經有3個年年。關於他的得道非常神奇,說是在熙平初年(516),他頭上頂著沉重的全本華嚴經,日夜穿梭在五台山南、北、東、西、中五個山頂,精勤經行,風雨無阻,腳跟磨破,血流腳底,絲毫不懈。終於有一天,他在鬆樹下禪坐,有個神僧點醒頓悟。自此凡是經典深奧枯澀的文字都能懂得其義,後來他造論一百卷,來解釋華嚴經義,受到孝明帝的重視與崇敬。孝明帝敦請他進宮為大臣們說法,所有大臣都恭敬聆聽他的開示,最後他就在清涼山示寂。
靈辯法師在京城期間,就是住在融覺寺,當時他與曇謨最,關係至近,共同研習佛法,互有幫助。靈辯法師在京之所以選擇住在融覺寺,除了二人的關係與誌趣相同外,也是孝明帝的特意安排。當時還有一個小故事,京城的人都了解。
正光元年(520),太後被軟禁,清河王元懌被殺,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討論佛道。其實這是一個陰謀,促成這次論辯並一手操縱辯論進程的是當時的兩位權臣侍中、領軍將軍元乂和中侍中、司空劉騰。因為當時清河王主事的時候,雖然太後崇佛,但清河王還算清明公平,對道家也很看中,其中崇虛寺和清通觀等都與他走的很近。為了進一步肅清清河王的餘黨,並震懾朝中傾向清河王的大臣,權臣們才導演了這出戲。
當時用齋完畢時,侍中劉騰宣敕,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對論答辯的道士清通觀道士薑斌,法師是融覺寺僧曇謨最。討論的題目是孝明帝提問的佛與老子誰先誰後。選擇這兩個人,兩位權臣也算費盡心思,薑斌是清河王的餘黨,而曇謨最與五台山靈辯法師關係甚密,本人也善於辯論,口才極佳。五台山為劉騰的寵信之地,因為他的遠親劉謙之曾經在五台山取得靈跡,所以私下劉騰與曇謨最關係甚密,極盡供奉。
答辯中,曇謨最與薑斌都引用了偽經,不過薑斌的口才對比曇謨最要遜色許多。如果公平的裁判,二人不分輸贏,但是由於劉騰、元乂等權臣,為了打擊太後和清河王元懌的餘黨,故意袒護佛教,結果侍中尚書令元乂竟然宣敕“道士薑斌,論無宗旨,宜下席。”
飯後,兩位權臣更發毒招,命令繼續討論《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開天經》全名為《太上老君開天經》,是一部講述天地開辟到夏商周時期太上老君下降為帝者作師,宣行教化的道教經典。自然本書實施上也是後人補充的,與老子本人並無關係。這樣他們兩位權臣,同時唆使朝中大臣一百餘人,讀論奏雲:“老子止著五千文,更無言說。”並一同進言薑斌惑眾,罪當不赦。於是兩位權臣趁機蠱惑11歲的皇帝給與極刑。
當時在場的佛教人物中,身份最高的有三藏法師菩提流支,他不願意朝廷借著佛道的爭執,消滅異己,把佛教當作工具用。同時佛道的爭執,隻是教義和信眾的爭執,他也不想太激烈,引發血光,便苦苦勸諫,小皇帝畢竟年紀小,心地善良,乃止,配徙馬邑。
這樣,辯論的結果,薑斌發配,曇謨最成為佛教的護法功臣受到皇帝的獎賞。融覺寺雖然是當年清河王所立,但卻成為打擊清河王餘黨的道場,由曇謨最做了住持。
禪林寺的住持道弘,靈覺寺的住持保真,現在都算是融覺寺住持曇謨最的師弟,屬於大乘佛教華嚴派別開創初始階段的教團領袖。這個道弘也不簡單,他緊緊追隨曇謨最,積極教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輩施主,刻寫過大藏經無數,鑄造過十尊銅佛像,功績豐厚。保真和尚來曆也不淺,他原來是隴西太守,被曇謨最點化,出資建造靈覺寺,並在建成後,舍棄官位加入佛門。
隻聽曇法師問二人道:“你們確認,薑斌與惠嶷往來緊密?”
道弘說:“不錯,我們弟子在崇真寺的眼線,已經探得,薑斌經常往來於城東崇真寺、寶明寺,以及城內般若寺之間。”這幾個寺都是小乘教義聚集地,也是當年清河王常去之地。
保真也說:“還有師兄,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那個崇真寺的惠嶷法師,就是十年前終南論劍的五魔之一的陰陽宮活死人、中屍黃昌機。”
曇謨最點點頭說:“哦?這就對了,怪不得十年前,中屍黃昌機與北滄海跋陀尊者密會後消失無蹤,原來是隱跡做了入了我佛門,不過此事還要仔細查訪,一定要證據確鑿。”
保真說:“是。不過他做不做和尚這事兒本來和我們無關,可他不應該入到小乘的派係,這不是專門和我們過不去麽?尤其太後複朝以後,他們小乘教派實力借機擴大了不少呢。”
道弘也跟著說道:“還有那個薑斌,也不知道醒悟,當年若不是師叔菩提流支苦勸,加上師兄您也附和,他早就命喪黃泉了。就是前段時間,他偷偷潛迴來占據舜帝廟,按說也是重罪,若不是師叔流支網開一麵,睜一眼閉一眼不願意與他計較,我們早就可以告訴朝廷,緝拿與他,讓他領抗旨之罪。沒想到他還投靠在陰陽宮的門下,加入小乘教派,與我們為敵。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曇謨最說:“寶明寺智聖,般若寺道品,雖然名聲在外,但道法都不足為慮。你們要關注智聖的師弟智遊大師,他可是在小乘教義上建樹頗深,道法與我不相仲伯,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