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自從京師從平城遷到洛陽以後,太學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入學、考試、放假的規定。
入學規定為每二年進行一次,學生年齡限定要求是最高18歲,最小12歲。其中600俸秩以上官員,按屬地皆可遣子受業,不必考試。其旁係親故以及600俸秩以下官員子女親屬要考試入學,但這些官宦子弟考試與平民相比要增加兩程的門第分數。另外北朝自立國以來,溯源正統,確認祖先為黃帝之孫悃的後人,被帝分封諸侯到漠北鮮卑山,因此在北地草原過馬背上的生活,北朝女子也潑辣直爽能射會戰。但自從高祖遷都到中京,承襲漢文化,原來女子與男子同騎同射的風尚開始被儒家男女有別的觀念逐漸取代。因此女人從軍的逐漸不見,但為官尤其是專門從事學問的官員還有,所以參與太學、國子學的官宦之女也很多,他們都與普通百姓的待遇相同。今年當朝天後重新聽證,本科特恩惠600俸秩以上官宦之家女兒參加太學考試的,增加一層的分數。皇宗學、國子學因為都是皇親不受此限製。
太學的考試和卒業也有規定。每年六月末是考試的時間。滿學製是8年,每二年一次考試,試通二經補文學掌故;再滿二年,試通三經,擇優選為太子舍人。舍人二年、試通四經,擇優為郎中。郎中兩年,試通五經,擇優補吏,隨才而用。地方太學試通五經,推其高第者在地方直接補缺,不能直接被擇優補吏的要通過孝廉秀才測試等察舉方式做官。
由於每兩年有入學大考、結業通考,每年還有補考,加上酷夏炎熱,合計起來夏天約有一個月的時間放假。冬天因為民俗節日和新年伊始的國事慶典等,大約也有近一月的冬假。
這天早朝賀畢,太常崔大人出班奏曰:“啟奏太後、萬歲,本年太學入學考試已經判閱完畢。經太學博士與禮部聯合評閱,本次共有考生1000人,其中前400名考卷優異,適宜太學培養。此乃前400名單”說著,把卷冊舉起,內侍接過轉呈太後,太常繼續說:“這些學子中包含按例製600俸秩朝官子弟48名,其他官員子弟以及親屬288,平民40名,女生24名。”
“哦,今年畢業太學生多少人啊?”太後神態祥和,一邊觀看名單一邊點頭問道。
“迴太後,今年卒業200名,其中補吏12名,補郎官20名,待吏部考核任用。太子舍人48名留8名補錄太子詹事,其餘40名連同120名文學掌故返迴原籍,補州郡縣吏缺。”
“那太學院還有學生多少了?”“目前剩餘1600人,若今年招收400人,正好2000人。”
“城陽王,你們的意見呢?”元徽趕忙出班說:“今年生源眾多,可見後備人才充足,正示我天朝興旺。況且太學院博士人才濟濟,學院房舍容量寬裕,盡可恩照擴編,彰顯朝廷選材之心。這幾年太後不臨朝,太學生明顯漸少,還好今年補上點。”
“丞相的意思呢?”元雍不置可否“臣也認為如此,一切憑太後裁定。”
近日東部邊關取得了大勝,靈太後心情也不錯,不願意糾結這些。她輕輕微笑一下說:“這事而兒你們都操辦的差不多了,朕還有什麽意見?還是皇上做主吧。”
小皇帝事前已經和城陽王溝通清楚了,見母後讓自己做主,知道太後不以為意,便說:“我看就依眾位愛卿所奏。還有,城陽王前日奏章提到的特批兵部侍郎魏健之子魏收為太學博士,我看一並批準,著中書令鄭大人擬旨公布吧”
鄭儼看看太後。太後知道小皇帝在拉攏魏健,但魏健雖然掌管兵部,做廣陽王元淵的助手,但這個人屬於中間派,素日謹慎,沒什麽明顯的傾向,故不予理睬。反而轉頭對廣陽王元淵說:“大將軍,蕭綜那邊什麽進展了?”
豫章王蕭綜是梁武帝次子,不過是齊帝蕭寶卷的遺腹子,今年初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梁,梁武帝派元略、陳慶之前去接應,被魏軍擊敗。一時朝中無將,梁武帝便派蕭綜出京統領各路人馬,駐守彭城。這下給了他機會,他為了給他親父報仇,匯合之前降北魏的蕭寶夤,6月偷偷打開彭城北門,隻帶了心腹梁話、苗文寵二人,前去投奔魏軍,結果魏軍大勝。
元淵出班答道:“啟奏太後,據東道行台安豐王元延明迴報,蕭綜道隊不日將要進京,不過蕭綜本人,請求太後允許他改名蕭讚,並且為生父蕭寶卷舉哀發喪。”太後說道:“哦?這有何不可,這樣吧,封蕭讚為丹陽王,官拜侍中,賜給府邸,進京後給他的父親發喪吧。”
元淵說:“臣代蕭讚謝恩。此外元延明還傳來一個好消息,他近日收複了東南地區,兵鋒到達宿豫。尤其俘獲南朝著名老臣,長史廣陵太守江革,不過,他說這個江革頑固的很,年已六十,不願歸降,請太後定奪是否斬首。”
太後想了想說:“先等一等,讓延明再磨磨江革的性子,考驗考驗他吧。這個延明還真不錯,自小我看他和中山王元熙、他弟弟臨淮王元彧等三人,就共有美譽,他雖然在風流倜儻方麵雖然比不上元熙、元彧,但是比他們淳樸忠厚,能成大事,今日一看果然。這樣吧,再升任他為都督、兼徐州刺史,晉驃騎大將軍,讓他繼續南下,多多收複國土。”眾人謝恩。
太學院裏,孫雲等依舊在學堂看書。自從前天從水泉石窟迴來,幾個小弟兄再也沒張羅出去玩。洞窟的劫後餘生,讓師兄弟們這兩天一直心有餘悸。除了楊炯去趟叔叔家讓堂叔給他買一把寶劍外,別人哪都沒去,都乖乖的在學校看書,等著發榜。連鄉裏其他同學匯他們去內城參觀寺廟都沒跟去。楊炯原想張羅每個人都定製一把寶劍,孫雲沒同意,說等到了確定能不能考進開學再說。
快到中午,突然有個同學從外麵進來喊道:“發榜了!發榜了!”“在哪呢?什麽時候發的?”同學們一下子都站起身來詢問。那個同學說:“管理學館前,學校大門前都有,快看看去吧!”
考生們一聽,嘩的一下,全湧了出去。孫雲他們也緊張的要命,一同匯入到人流當中,來到校內的紅榜前。孫雲幾個人聚在一起,好不容易擠到前麵,一起觀看起來。前幾十名都是穆、陸、賀、劉、樓、於嵇、尉,以及崔、盧、李、鄭等貴族子弟,大家看的心裏直著急。終於田儷眼尖,最先看到大家的名單,隻聽她喊道:“快看!110名叔智,你真厲害!看155是哥哥,太好了。199是二師哥,200是我,咱倆挨著。還有222是三師哥!就剩四哥了,快看也有!在368!太好了!我們都考上了。”
大夥簇擁著,從人群中擠出來,連蹦帶跳,高興的流出眼淚。“好懸啊,”孫雲說:“還好今年招收好像加倍,要不然子方和仲襄的排名不在前200應該很危險呢。我和小儷也很懸,就在邊緣。叔智還是你學的紮實,沒有受到影響,成績穩定。衛明和小儷也不錯,我差點,應該更靠前些。”田儷說:“是啊,你怎麽排到中間了,發揮的太不好了,本來你的成績應該和五師哥差不多的。”孫雲說:“還是緊張了,有一個題耽誤時間太長,別的題沒時間檢查了。”
王先說:“別糾結這個事兒了,隻要考進來就行,以後有的是機會證明自己。”楊炯說:“就是,我更鬧聽,排在最末尾,不過不管怎麽樣算是考上了,要不然你們都留在京城,隻剩下我一個人迴老家,怎麽見人那,我寶劍都買了。”他一說完,同學們都止不住笑了。
吳堅說:“我不也一樣麽?如果不擴招,我和你都得迴去。”李辰說:“所以我們都別埋怨自己,隻要我們還在一起,這就不錯了。”他的話一說完,大夥又是一陣激動。
王先說:“排名不能說明什麽。我聽說前邊的大部分人是貴族子弟,直接入學的,另外一些官員的直係親屬還要加分。估計我和衛明多少屬於官親,都可能加分了。”孫雲說:“那我也是太差了,自己清楚,還是學的不紮實,一緊張就模糊了。算了,先別管了,衛明說得對,隻要我們都考上,比什麽都重要。哎,對了,盧家小妹和楊家姐弟他們考上沒?”
衛明說:“好像也有,我剛才看到他們名字了”孫雲說:“那我們出校門去吧,和鄉裏的亭長們說一下,他們還等著信呢。”好吧,大家心裏有了底,出校見鄉裏也相對輕鬆。
學校門口,入學榜在太學府門兩側的粉壁牆上也公布出來。千百個學子連同家人正在圍觀。一時間哭笑各異,混聲連片。家長親人們,有埋怨的,有安慰的,有誇讚的,此起彼伏。
大家走到人少的一棵大樹下,看見陵縣的曹掾和各鄉的亭長正聚在一起,打聽各鄉的入取名單情況。吳堅說:“我好像沒看見多少我們同鄉的其他幾個人的名字呢?”小儷也點頭說:“好像是,我也沒看見。”不一會兒新中鄉的另外幾個考生垂頭喪氣的過來了,果然他們沒有考中。再過一會兒,其他鄉的入考名單也匯總來了,縣裏十幾個鄉,除了新中鄉考中六名外,還有二個鄉各考中一名。縣城的學校考中一名,因此汲縣合計考上九名,估計是各縣之首。
這可是汲縣的曆年之最了!宋曹掾看著手裏的名單,激動萬分。往年他也送過學子進京大考,可是他們縣最多的年頭才一兩名,多數甚至光禿禿的迴去。那些學生也是,來了多少迴去多少,怎麽來的,怎麽迴去,好不喪氣。今年不同了,全縣有近十名高中太學,也就意味著,將來可能升官的汲縣子弟或增加十倍的機會,那以後對汲縣會有翻天覆地的不同。甚至下次在郡裏分配的名額都會加倍,他和中正官關係密切,替王大人鬆了口氣。
入學規定為每二年進行一次,學生年齡限定要求是最高18歲,最小12歲。其中600俸秩以上官員,按屬地皆可遣子受業,不必考試。其旁係親故以及600俸秩以下官員子女親屬要考試入學,但這些官宦子弟考試與平民相比要增加兩程的門第分數。另外北朝自立國以來,溯源正統,確認祖先為黃帝之孫悃的後人,被帝分封諸侯到漠北鮮卑山,因此在北地草原過馬背上的生活,北朝女子也潑辣直爽能射會戰。但自從高祖遷都到中京,承襲漢文化,原來女子與男子同騎同射的風尚開始被儒家男女有別的觀念逐漸取代。因此女人從軍的逐漸不見,但為官尤其是專門從事學問的官員還有,所以參與太學、國子學的官宦之女也很多,他們都與普通百姓的待遇相同。今年當朝天後重新聽證,本科特恩惠600俸秩以上官宦之家女兒參加太學考試的,增加一層的分數。皇宗學、國子學因為都是皇親不受此限製。
太學的考試和卒業也有規定。每年六月末是考試的時間。滿學製是8年,每二年一次考試,試通二經補文學掌故;再滿二年,試通三經,擇優選為太子舍人。舍人二年、試通四經,擇優為郎中。郎中兩年,試通五經,擇優補吏,隨才而用。地方太學試通五經,推其高第者在地方直接補缺,不能直接被擇優補吏的要通過孝廉秀才測試等察舉方式做官。
由於每兩年有入學大考、結業通考,每年還有補考,加上酷夏炎熱,合計起來夏天約有一個月的時間放假。冬天因為民俗節日和新年伊始的國事慶典等,大約也有近一月的冬假。
這天早朝賀畢,太常崔大人出班奏曰:“啟奏太後、萬歲,本年太學入學考試已經判閱完畢。經太學博士與禮部聯合評閱,本次共有考生1000人,其中前400名考卷優異,適宜太學培養。此乃前400名單”說著,把卷冊舉起,內侍接過轉呈太後,太常繼續說:“這些學子中包含按例製600俸秩朝官子弟48名,其他官員子弟以及親屬288,平民40名,女生24名。”
“哦,今年畢業太學生多少人啊?”太後神態祥和,一邊觀看名單一邊點頭問道。
“迴太後,今年卒業200名,其中補吏12名,補郎官20名,待吏部考核任用。太子舍人48名留8名補錄太子詹事,其餘40名連同120名文學掌故返迴原籍,補州郡縣吏缺。”
“那太學院還有學生多少了?”“目前剩餘1600人,若今年招收400人,正好2000人。”
“城陽王,你們的意見呢?”元徽趕忙出班說:“今年生源眾多,可見後備人才充足,正示我天朝興旺。況且太學院博士人才濟濟,學院房舍容量寬裕,盡可恩照擴編,彰顯朝廷選材之心。這幾年太後不臨朝,太學生明顯漸少,還好今年補上點。”
“丞相的意思呢?”元雍不置可否“臣也認為如此,一切憑太後裁定。”
近日東部邊關取得了大勝,靈太後心情也不錯,不願意糾結這些。她輕輕微笑一下說:“這事而兒你們都操辦的差不多了,朕還有什麽意見?還是皇上做主吧。”
小皇帝事前已經和城陽王溝通清楚了,見母後讓自己做主,知道太後不以為意,便說:“我看就依眾位愛卿所奏。還有,城陽王前日奏章提到的特批兵部侍郎魏健之子魏收為太學博士,我看一並批準,著中書令鄭大人擬旨公布吧”
鄭儼看看太後。太後知道小皇帝在拉攏魏健,但魏健雖然掌管兵部,做廣陽王元淵的助手,但這個人屬於中間派,素日謹慎,沒什麽明顯的傾向,故不予理睬。反而轉頭對廣陽王元淵說:“大將軍,蕭綜那邊什麽進展了?”
豫章王蕭綜是梁武帝次子,不過是齊帝蕭寶卷的遺腹子,今年初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梁,梁武帝派元略、陳慶之前去接應,被魏軍擊敗。一時朝中無將,梁武帝便派蕭綜出京統領各路人馬,駐守彭城。這下給了他機會,他為了給他親父報仇,匯合之前降北魏的蕭寶夤,6月偷偷打開彭城北門,隻帶了心腹梁話、苗文寵二人,前去投奔魏軍,結果魏軍大勝。
元淵出班答道:“啟奏太後,據東道行台安豐王元延明迴報,蕭綜道隊不日將要進京,不過蕭綜本人,請求太後允許他改名蕭讚,並且為生父蕭寶卷舉哀發喪。”太後說道:“哦?這有何不可,這樣吧,封蕭讚為丹陽王,官拜侍中,賜給府邸,進京後給他的父親發喪吧。”
元淵說:“臣代蕭讚謝恩。此外元延明還傳來一個好消息,他近日收複了東南地區,兵鋒到達宿豫。尤其俘獲南朝著名老臣,長史廣陵太守江革,不過,他說這個江革頑固的很,年已六十,不願歸降,請太後定奪是否斬首。”
太後想了想說:“先等一等,讓延明再磨磨江革的性子,考驗考驗他吧。這個延明還真不錯,自小我看他和中山王元熙、他弟弟臨淮王元彧等三人,就共有美譽,他雖然在風流倜儻方麵雖然比不上元熙、元彧,但是比他們淳樸忠厚,能成大事,今日一看果然。這樣吧,再升任他為都督、兼徐州刺史,晉驃騎大將軍,讓他繼續南下,多多收複國土。”眾人謝恩。
太學院裏,孫雲等依舊在學堂看書。自從前天從水泉石窟迴來,幾個小弟兄再也沒張羅出去玩。洞窟的劫後餘生,讓師兄弟們這兩天一直心有餘悸。除了楊炯去趟叔叔家讓堂叔給他買一把寶劍外,別人哪都沒去,都乖乖的在學校看書,等著發榜。連鄉裏其他同學匯他們去內城參觀寺廟都沒跟去。楊炯原想張羅每個人都定製一把寶劍,孫雲沒同意,說等到了確定能不能考進開學再說。
快到中午,突然有個同學從外麵進來喊道:“發榜了!發榜了!”“在哪呢?什麽時候發的?”同學們一下子都站起身來詢問。那個同學說:“管理學館前,學校大門前都有,快看看去吧!”
考生們一聽,嘩的一下,全湧了出去。孫雲他們也緊張的要命,一同匯入到人流當中,來到校內的紅榜前。孫雲幾個人聚在一起,好不容易擠到前麵,一起觀看起來。前幾十名都是穆、陸、賀、劉、樓、於嵇、尉,以及崔、盧、李、鄭等貴族子弟,大家看的心裏直著急。終於田儷眼尖,最先看到大家的名單,隻聽她喊道:“快看!110名叔智,你真厲害!看155是哥哥,太好了。199是二師哥,200是我,咱倆挨著。還有222是三師哥!就剩四哥了,快看也有!在368!太好了!我們都考上了。”
大夥簇擁著,從人群中擠出來,連蹦帶跳,高興的流出眼淚。“好懸啊,”孫雲說:“還好今年招收好像加倍,要不然子方和仲襄的排名不在前200應該很危險呢。我和小儷也很懸,就在邊緣。叔智還是你學的紮實,沒有受到影響,成績穩定。衛明和小儷也不錯,我差點,應該更靠前些。”田儷說:“是啊,你怎麽排到中間了,發揮的太不好了,本來你的成績應該和五師哥差不多的。”孫雲說:“還是緊張了,有一個題耽誤時間太長,別的題沒時間檢查了。”
王先說:“別糾結這個事兒了,隻要考進來就行,以後有的是機會證明自己。”楊炯說:“就是,我更鬧聽,排在最末尾,不過不管怎麽樣算是考上了,要不然你們都留在京城,隻剩下我一個人迴老家,怎麽見人那,我寶劍都買了。”他一說完,同學們都止不住笑了。
吳堅說:“我不也一樣麽?如果不擴招,我和你都得迴去。”李辰說:“所以我們都別埋怨自己,隻要我們還在一起,這就不錯了。”他的話一說完,大夥又是一陣激動。
王先說:“排名不能說明什麽。我聽說前邊的大部分人是貴族子弟,直接入學的,另外一些官員的直係親屬還要加分。估計我和衛明多少屬於官親,都可能加分了。”孫雲說:“那我也是太差了,自己清楚,還是學的不紮實,一緊張就模糊了。算了,先別管了,衛明說得對,隻要我們都考上,比什麽都重要。哎,對了,盧家小妹和楊家姐弟他們考上沒?”
衛明說:“好像也有,我剛才看到他們名字了”孫雲說:“那我們出校門去吧,和鄉裏的亭長們說一下,他們還等著信呢。”好吧,大家心裏有了底,出校見鄉裏也相對輕鬆。
學校門口,入學榜在太學府門兩側的粉壁牆上也公布出來。千百個學子連同家人正在圍觀。一時間哭笑各異,混聲連片。家長親人們,有埋怨的,有安慰的,有誇讚的,此起彼伏。
大家走到人少的一棵大樹下,看見陵縣的曹掾和各鄉的亭長正聚在一起,打聽各鄉的入取名單情況。吳堅說:“我好像沒看見多少我們同鄉的其他幾個人的名字呢?”小儷也點頭說:“好像是,我也沒看見。”不一會兒新中鄉的另外幾個考生垂頭喪氣的過來了,果然他們沒有考中。再過一會兒,其他鄉的入考名單也匯總來了,縣裏十幾個鄉,除了新中鄉考中六名外,還有二個鄉各考中一名。縣城的學校考中一名,因此汲縣合計考上九名,估計是各縣之首。
這可是汲縣的曆年之最了!宋曹掾看著手裏的名單,激動萬分。往年他也送過學子進京大考,可是他們縣最多的年頭才一兩名,多數甚至光禿禿的迴去。那些學生也是,來了多少迴去多少,怎麽來的,怎麽迴去,好不喪氣。今年不同了,全縣有近十名高中太學,也就意味著,將來可能升官的汲縣子弟或增加十倍的機會,那以後對汲縣會有翻天覆地的不同。甚至下次在郡裏分配的名額都會加倍,他和中正官關係密切,替王大人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