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縣令離開長坡村返迴縣衙,派人去百山鎮兵營打聽一下月影國那邊的情況。一天之後去百山鎮的探子就迴來說,月影國舉國上下也是節衣縮食,還學他們東寓縣,在水井裏麵挑水種菜種一點番薯。
朝廷也沒有派人來他們東寓縣。何縣令派他兩個心腹摸進東烏關,去烏濘縣看看情況。
七天之後,這兩個人才迴來。烏濘縣也是大旱,也有很多人家地裏沒有收成,但烏濘縣是產糧大縣,烏濘縣自己就能拿出來很多糧食救濟自己縣的災民,這樣的災民,主要是發一些糧食讓他們在家待著等待下雨,到時候就能重新耕田種地。
他們烏濘縣的人和東寓縣的人一樣,都是老實待在家。有區別的是,烏濘縣今年都沒有收過稅,還有糧食發給他們縣的人。東寓縣收過一次稅,並沒有糧食發給他們度過災荒,還要自帶糧食去保衛東寓縣不被月影國的人入侵。
對於從外地來的人,烏濘縣縣衙也出了很大的力去安置從別的地方來的災民,給地給糧食,還出人工幫助他們在這裏安家落戶,幫他們蓋屋子,開墾荒地,挖水井。
烏濘縣已經接收了一萬名從別的地方來的災民,也得到朝廷的大量撥款。聽說糧食是沒有得撥來的,銀子撥了不少。
東寓縣的地方被忘記了。
不管是烏濘縣的災民,還是來投靠烏濘縣的災民,都得到烏濘縣那些大善人的幫助,大善人占據了縣城一條主街道,在街道兩邊設粥棚分粥給有需要的人吃,還從自家糧倉搬出來一袋一袋的糧食,分發給有需要的災民。
此外,在烏濘縣一個開闊的地方,每天都有十個會醫術的人,在這裏免費看診抓藥,看診和抓藥都不要錢。
何縣令派出去的這兩個人,在那裏樂不思蜀,不想迴來了。他們兩個人每天都去大善人開的粥棚那裏吃粥,還去發糧食的地方各領到二十斤的大米。還去免費看診的地方讓大夫看病抓了養身體的藥。
他們不敢多待,怕自己再待下去真的會想變成投靠烏濘縣的災民,不願意迴去他們東寓縣。
何縣令聽了,問他們烏濘縣現在還收不收其他地方來的災民,從東寓縣去的災民收不收?如果他們接收東寓縣災民,何縣令會說服一批過不下去的人去烏濘縣尋求生路 。
這兩個人說,他們聽說烏濘縣已經不再接收難民了,隻想好好安置已經在烏濘縣的災民,但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
何縣令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那一千多個從別的地方來到他們東寓縣的災民,他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避開了條件那麽好的烏濘縣 ,來了他們東寓縣的。
看來以前那些災民來了又走,他們的選擇是對的。
何縣令覺得把這一千多個災民送到烏濘縣去,是為他們著想,是為他們好。就是不知道烏濘縣還收不收這些災民。還有這一千多個人願不願意離開。
何縣令讓三個人在那九百多個人的石山村說烏濘縣的好話,說烏濘縣對災民很好,給的地是很好的地,給的糧食有很多,能吃到種出來糧食,在烏濘縣,朝廷還有賑災糧食發給給災民 , 還有大善人分粥發糧食。
三天之後 ,這些人自己來找何縣令,說他們想離開東寓縣去烏濘縣。
何縣令也挺高興的,雖然損失一些人開荒種糧食,但也減輕了他的負擔。說實話,他都想帶一些人去投靠烏濘縣。
至於那一百個搬去長坡村的人,他們表示他們一來到長坡村,就喜歡上這裏了,他們就不跟著去烏濘縣了,因為喜歡長坡村這個地方,吃一些苦都不怕。如果他們一直待在石山村,不知道有長坡村這個地方,他們應該也是會去那個烏濘縣的。
何縣令讓大家自己選擇。
石頭村的一切就這樣匆匆結束,留下一片狼藉。
這些人的離開,減輕了東寓縣的負擔,何縣令鬆了一口氣。有烏濘縣在他們前麵,應該不會再有眼瞎的人來他們東寓縣。
何縣令命守東烏關的人,可以不用那麽多人守了,隻派兩個人守就行。
那些從東烏關去了烏濘縣的人並沒有倒轉迴來,何縣令猜他們應該是在烏濘縣得到了妥善安置。何縣令就不再掛心他們了,隻是有些羨慕他們。
何縣令覺得奇怪,東寓縣也有不少人聽說了烏濘縣對待災民很好的事情,但卻沒有人想要去烏濘縣度過災荒。這就很奇怪。
何縣令決定逼東寓縣人一把。他要收一次稅,地現在種不了,不按田地多少來收,就按人數收,每個人收十斤稻穀,或者二十斤番薯。
果然,一年多都沒有種出來糧食,現在居然要一年收兩次稅,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最終有一批人離開了東寓縣。何縣令知道的離開人數是兩千個人。
沒有離開的人都乖乖的交了人頭稅,也不敢鬧事,很顯然,縣令大人的意思是留下來了就不要吵,不想留下來可以趕緊走。
日子就這樣很苦悶地一天一天過去。
幹旱還在持續,山e上越來越多的草木幹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天氣都轉涼了,棉被都拿出來蓋上了。大家都等不來天上掉下來一滴雨。
每天夜裏睡覺的時候,大家都盼望第二天醒過來的時候 ,屋子外麵地上是濕漉漉的,可是每一天早上都是失望的。
李家村裏麵的水井已經沒有水了,舀不到水了。其他三個村子的水井也是一樣,水井都幹枯了。
鎮上的兩口水井還有水可以讓大家去挑迴來用。鎮上的水井其實也沒有多少水了。大家去挑水也不是想挑多少就能挑多少。
這下子,很多人都慌了。這樣下去,水井的水總有幹枯的一天。
到時候他們去哪挑水喝?難道要等著渴死 。
有人會想到那些去了烏濘縣的人,不知道他們過得怎麽樣,會不會他們的水井還有挑不完的水。
朝廷也沒有派人來他們東寓縣。何縣令派他兩個心腹摸進東烏關,去烏濘縣看看情況。
七天之後,這兩個人才迴來。烏濘縣也是大旱,也有很多人家地裏沒有收成,但烏濘縣是產糧大縣,烏濘縣自己就能拿出來很多糧食救濟自己縣的災民,這樣的災民,主要是發一些糧食讓他們在家待著等待下雨,到時候就能重新耕田種地。
他們烏濘縣的人和東寓縣的人一樣,都是老實待在家。有區別的是,烏濘縣今年都沒有收過稅,還有糧食發給他們縣的人。東寓縣收過一次稅,並沒有糧食發給他們度過災荒,還要自帶糧食去保衛東寓縣不被月影國的人入侵。
對於從外地來的人,烏濘縣縣衙也出了很大的力去安置從別的地方來的災民,給地給糧食,還出人工幫助他們在這裏安家落戶,幫他們蓋屋子,開墾荒地,挖水井。
烏濘縣已經接收了一萬名從別的地方來的災民,也得到朝廷的大量撥款。聽說糧食是沒有得撥來的,銀子撥了不少。
東寓縣的地方被忘記了。
不管是烏濘縣的災民,還是來投靠烏濘縣的災民,都得到烏濘縣那些大善人的幫助,大善人占據了縣城一條主街道,在街道兩邊設粥棚分粥給有需要的人吃,還從自家糧倉搬出來一袋一袋的糧食,分發給有需要的災民。
此外,在烏濘縣一個開闊的地方,每天都有十個會醫術的人,在這裏免費看診抓藥,看診和抓藥都不要錢。
何縣令派出去的這兩個人,在那裏樂不思蜀,不想迴來了。他們兩個人每天都去大善人開的粥棚那裏吃粥,還去發糧食的地方各領到二十斤的大米。還去免費看診的地方讓大夫看病抓了養身體的藥。
他們不敢多待,怕自己再待下去真的會想變成投靠烏濘縣的災民,不願意迴去他們東寓縣。
何縣令聽了,問他們烏濘縣現在還收不收其他地方來的災民,從東寓縣去的災民收不收?如果他們接收東寓縣災民,何縣令會說服一批過不下去的人去烏濘縣尋求生路 。
這兩個人說,他們聽說烏濘縣已經不再接收難民了,隻想好好安置已經在烏濘縣的災民,但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
何縣令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那一千多個從別的地方來到他們東寓縣的災民,他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避開了條件那麽好的烏濘縣 ,來了他們東寓縣的。
看來以前那些災民來了又走,他們的選擇是對的。
何縣令覺得把這一千多個災民送到烏濘縣去,是為他們著想,是為他們好。就是不知道烏濘縣還收不收這些災民。還有這一千多個人願不願意離開。
何縣令讓三個人在那九百多個人的石山村說烏濘縣的好話,說烏濘縣對災民很好,給的地是很好的地,給的糧食有很多,能吃到種出來糧食,在烏濘縣,朝廷還有賑災糧食發給給災民 , 還有大善人分粥發糧食。
三天之後 ,這些人自己來找何縣令,說他們想離開東寓縣去烏濘縣。
何縣令也挺高興的,雖然損失一些人開荒種糧食,但也減輕了他的負擔。說實話,他都想帶一些人去投靠烏濘縣。
至於那一百個搬去長坡村的人,他們表示他們一來到長坡村,就喜歡上這裏了,他們就不跟著去烏濘縣了,因為喜歡長坡村這個地方,吃一些苦都不怕。如果他們一直待在石山村,不知道有長坡村這個地方,他們應該也是會去那個烏濘縣的。
何縣令讓大家自己選擇。
石頭村的一切就這樣匆匆結束,留下一片狼藉。
這些人的離開,減輕了東寓縣的負擔,何縣令鬆了一口氣。有烏濘縣在他們前麵,應該不會再有眼瞎的人來他們東寓縣。
何縣令命守東烏關的人,可以不用那麽多人守了,隻派兩個人守就行。
那些從東烏關去了烏濘縣的人並沒有倒轉迴來,何縣令猜他們應該是在烏濘縣得到了妥善安置。何縣令就不再掛心他們了,隻是有些羨慕他們。
何縣令覺得奇怪,東寓縣也有不少人聽說了烏濘縣對待災民很好的事情,但卻沒有人想要去烏濘縣度過災荒。這就很奇怪。
何縣令決定逼東寓縣人一把。他要收一次稅,地現在種不了,不按田地多少來收,就按人數收,每個人收十斤稻穀,或者二十斤番薯。
果然,一年多都沒有種出來糧食,現在居然要一年收兩次稅,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最終有一批人離開了東寓縣。何縣令知道的離開人數是兩千個人。
沒有離開的人都乖乖的交了人頭稅,也不敢鬧事,很顯然,縣令大人的意思是留下來了就不要吵,不想留下來可以趕緊走。
日子就這樣很苦悶地一天一天過去。
幹旱還在持續,山e上越來越多的草木幹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天氣都轉涼了,棉被都拿出來蓋上了。大家都等不來天上掉下來一滴雨。
每天夜裏睡覺的時候,大家都盼望第二天醒過來的時候 ,屋子外麵地上是濕漉漉的,可是每一天早上都是失望的。
李家村裏麵的水井已經沒有水了,舀不到水了。其他三個村子的水井也是一樣,水井都幹枯了。
鎮上的兩口水井還有水可以讓大家去挑迴來用。鎮上的水井其實也沒有多少水了。大家去挑水也不是想挑多少就能挑多少。
這下子,很多人都慌了。這樣下去,水井的水總有幹枯的一天。
到時候他們去哪挑水喝?難道要等著渴死 。
有人會想到那些去了烏濘縣的人,不知道他們過得怎麽樣,會不會他們的水井還有挑不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