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農就帶何縣令他們去他家的地看,田裏已經沒有活著的草和農作物了,一片幹枯,有風吹過的時候,還揚起一陣塵土,帶著草屑。
從他們家水田走上去,不遠處就是他家山地,原來種金銀花的,現在金銀花的葉子正開始變黃,金銀花算是能抗幹旱的,其它的雜草小樹,早已經是一片焦黃了。
何縣令聽陳慕農說這是金銀花,他不由得走近前,折了一個根枯藤來看。
他也是知道金銀花藤也是有用的,他們縣衙還欠著李家村一筆買金銀花藤的銀子呢,他們現在是沒有辦法還。
何縣令決定裝忘記,李家村人不提,他就不提,起碼現在不提,以後 ,以後再說。
現在何縣令放眼望去,山上有這麽多金銀花藤,李家村人就這樣白白讓它們幹枯在地裏,也不知道把它們收迴家,真的是挺不知道珍惜好東西的,挺浪費。這些金銀花藤在有需要的時候,是很有用的,是值錢的。
何縣令跟陳慕農打聽了,每家都有金銀花,陳慕農家還有何秀芳家最多。
何縣令提醒陳慕農,把金銀花藤收割迴家,說不定以後有用,說不定能賣到錢。
陳慕農說 他有空的時候會來把這些金銀花藤割迴去的。
“你跟村裏人也說一下,讓大家都把金銀花藤割迴家曬幹。”何縣令說。
“說我就去說一聲,他們要不要這樣做我就不知道了,放久了會長蟲子的。”陳慕農說。
何縣令雖然覺得可惜,可是又不是他的,他也無可奈何 。
就算李家村人願意把這些金銀花藤送給他,他難道能都割下來,帶迴縣城?他帶不迴!帶迴去也不是現在就有用處。
除了金銀花,陳慕農家地裏還有地裏寶還有一些果樹苗,這些地裏寶,紅漿果苗,都是還沒有長大的,都隻是幼苗。
陳慕農告訴何縣令,那一片幹枯的小苗是地裏寶。另外一片幹枯的小苗是紅漿果樹苗。
地裏寶何縣令是知道的,一種可以補身體,強身健體的藥材,以前是挺少見,挺稀缺,挺值錢的,不過前幾年河對岸有一個縣種出來很多很多的地裏寶,那價錢一落千丈,一下子地裏寶就變得不值錢了。
紅漿果何縣令也吃過,挺好吃的果子,賣得還不便宜,街市上還沒有多少果子賣。
這些農作物雖然不是何縣令種下去的,不過此時,何縣令能感受到一種心痛,辛辛苦苦種下去的農作物,隻能看著它們就這樣枯萎,一點辦法都沒有。
何縣令來到李家村之前,他已經走過七個村子,去了解過他們靠種什麽為生。
這個李家村和其他村子有相同的地方 ,就是種水稻種番薯芋頭,這些是一樣的, 不過李家村和其他村子不同的是,李家村除了種糧食,還種草藥,種果樹。
李家村建在一座山頭上,山頭後麵還有更高的山,這裏沒有多少大片的平整的田地。所以他們種的地有挺多是山地開墾出來的,這樣的山地開墾不容易,幹旱的時候更容易缺水,沒有水灌溉,很多時候都是靠天下雨才有水灌溉,完全是靠天吃飯。
何縣令覺得李家村這個地方,說實在話,選在這裏建一個村子,真的不怎麽好,唯一的好處是,全縣都被水淹沒了,他們這個村子還能露在水麵上。
看完陳慕農家的地,陳慕農領著何縣令三人繼續往山上走。
何縣令有挺多話想問陳慕農的,不過他爬山有些費力氣,他決定還是等迴到村子再問。
陳慕農也很久沒有上山了,他想看看有沒有白菌菇或者稻草菇。
後來一想 ,不可能有,因為缺水。
陳慕農直接帶何縣令他們沿著山路走上蓮峰山頂。然後在他們往常坐著往下看得的那個地方坐下來。
在這裏能看得見李家村,往這條路另一邊走一百米左右我,能看得曹家村和朱家村。
在這裏,何縣令看見了更多的砍掉了樹木,種上了農作物的山地,一大片,一大片的 ,比陳慕農家的那些地多很多。
雖然看不出來種了什麽,但能看得出來是種了東西的。
何縣令有些驚訝,這可是他們東寓縣的種植大戶。何縣令覺得他這一次出遊沒有白費工夫,他覺得他應該會挺有收獲。
何縣令問陳慕農是誰開墾了那麽多山地,種了那麽多農作物。
陳慕農就把曹老爺家請人種幾十畝地裏寶的事情跟何縣令說了。把曹老爺家在幹旱開始的時候也不管顧幹旱已經開始,依然固執花錢請人種地裏寶,被幾個村子的人笑話。
何縣令說下山之後他想去陳慕農說的曹老爺家坐一坐,說一說話。
陳慕農告訴他,曹老爺受了打擊,離開曹家村去縣城了,估計要等旱災結束才會迴來。
何縣令隻能作罷。
在李家村待了幾天,何縣令有個想法,可以讓人在長坡村種多一些紅漿果,種紅漿果 ,在東寓縣就能賣出去不少,等世道好了,還可以賣一些去鄰近的縣。種地裏寶他覺得不是很好,別的地方有挺多的人種。
可是,長坡村現在的人很少搞,誰能在長坡村開墾山地出來種紅漿果樹?
何縣令讓李村長喊幾個人來陳慕農家。
李村長幫他把人喊來了,何縣令問他們願不願意去一個新的地方安家落戶,建屋子,開墾山地。這個新的地方就是長坡村。
何縣令覺得那裏的條件可能會比這裏好,離縣城近,用水方麵,現在這麽幹旱還有一個泉眼冒出來水,不需要挖井都有水。 何縣令認為 ,整個東寓縣都找不到其他地方是這樣的了。
李家村人聽了何縣令的話,並沒有人露出高興向往的神色,因為沒有人想去別的地方生活 ,去別的地方要重新蓋屋子,開墾田地,這些都是很難很辛苦的。他們已經習慣了在這裏生活,隻要日子還能過下去,就不會離開這裏。
何縣令對於他們的迴答也能理解。他也覺得自己勸他們去長坡村的想法是不對的。去了長坡村,日子過得還不如在這裏 ,到時候他們會怨他。
何縣令說他就是建議,如果他們有人想去,他可以讓人安排一些地,給他們蓋屋子,種菜養雞,種糧食,這些免費提供的地可以讓他們一開始的時候不用買地都有地能夠維持基本生活。
即便如此還是沒有人說要去長坡村。何縣令讓大家迴家再想想。
從他們家水田走上去,不遠處就是他家山地,原來種金銀花的,現在金銀花的葉子正開始變黃,金銀花算是能抗幹旱的,其它的雜草小樹,早已經是一片焦黃了。
何縣令聽陳慕農說這是金銀花,他不由得走近前,折了一個根枯藤來看。
他也是知道金銀花藤也是有用的,他們縣衙還欠著李家村一筆買金銀花藤的銀子呢,他們現在是沒有辦法還。
何縣令決定裝忘記,李家村人不提,他就不提,起碼現在不提,以後 ,以後再說。
現在何縣令放眼望去,山上有這麽多金銀花藤,李家村人就這樣白白讓它們幹枯在地裏,也不知道把它們收迴家,真的是挺不知道珍惜好東西的,挺浪費。這些金銀花藤在有需要的時候,是很有用的,是值錢的。
何縣令跟陳慕農打聽了,每家都有金銀花,陳慕農家還有何秀芳家最多。
何縣令提醒陳慕農,把金銀花藤收割迴家,說不定以後有用,說不定能賣到錢。
陳慕農說 他有空的時候會來把這些金銀花藤割迴去的。
“你跟村裏人也說一下,讓大家都把金銀花藤割迴家曬幹。”何縣令說。
“說我就去說一聲,他們要不要這樣做我就不知道了,放久了會長蟲子的。”陳慕農說。
何縣令雖然覺得可惜,可是又不是他的,他也無可奈何 。
就算李家村人願意把這些金銀花藤送給他,他難道能都割下來,帶迴縣城?他帶不迴!帶迴去也不是現在就有用處。
除了金銀花,陳慕農家地裏還有地裏寶還有一些果樹苗,這些地裏寶,紅漿果苗,都是還沒有長大的,都隻是幼苗。
陳慕農告訴何縣令,那一片幹枯的小苗是地裏寶。另外一片幹枯的小苗是紅漿果樹苗。
地裏寶何縣令是知道的,一種可以補身體,強身健體的藥材,以前是挺少見,挺稀缺,挺值錢的,不過前幾年河對岸有一個縣種出來很多很多的地裏寶,那價錢一落千丈,一下子地裏寶就變得不值錢了。
紅漿果何縣令也吃過,挺好吃的果子,賣得還不便宜,街市上還沒有多少果子賣。
這些農作物雖然不是何縣令種下去的,不過此時,何縣令能感受到一種心痛,辛辛苦苦種下去的農作物,隻能看著它們就這樣枯萎,一點辦法都沒有。
何縣令來到李家村之前,他已經走過七個村子,去了解過他們靠種什麽為生。
這個李家村和其他村子有相同的地方 ,就是種水稻種番薯芋頭,這些是一樣的, 不過李家村和其他村子不同的是,李家村除了種糧食,還種草藥,種果樹。
李家村建在一座山頭上,山頭後麵還有更高的山,這裏沒有多少大片的平整的田地。所以他們種的地有挺多是山地開墾出來的,這樣的山地開墾不容易,幹旱的時候更容易缺水,沒有水灌溉,很多時候都是靠天下雨才有水灌溉,完全是靠天吃飯。
何縣令覺得李家村這個地方,說實在話,選在這裏建一個村子,真的不怎麽好,唯一的好處是,全縣都被水淹沒了,他們這個村子還能露在水麵上。
看完陳慕農家的地,陳慕農領著何縣令三人繼續往山上走。
何縣令有挺多話想問陳慕農的,不過他爬山有些費力氣,他決定還是等迴到村子再問。
陳慕農也很久沒有上山了,他想看看有沒有白菌菇或者稻草菇。
後來一想 ,不可能有,因為缺水。
陳慕農直接帶何縣令他們沿著山路走上蓮峰山頂。然後在他們往常坐著往下看得的那個地方坐下來。
在這裏能看得見李家村,往這條路另一邊走一百米左右我,能看得曹家村和朱家村。
在這裏,何縣令看見了更多的砍掉了樹木,種上了農作物的山地,一大片,一大片的 ,比陳慕農家的那些地多很多。
雖然看不出來種了什麽,但能看得出來是種了東西的。
何縣令有些驚訝,這可是他們東寓縣的種植大戶。何縣令覺得他這一次出遊沒有白費工夫,他覺得他應該會挺有收獲。
何縣令問陳慕農是誰開墾了那麽多山地,種了那麽多農作物。
陳慕農就把曹老爺家請人種幾十畝地裏寶的事情跟何縣令說了。把曹老爺家在幹旱開始的時候也不管顧幹旱已經開始,依然固執花錢請人種地裏寶,被幾個村子的人笑話。
何縣令說下山之後他想去陳慕農說的曹老爺家坐一坐,說一說話。
陳慕農告訴他,曹老爺受了打擊,離開曹家村去縣城了,估計要等旱災結束才會迴來。
何縣令隻能作罷。
在李家村待了幾天,何縣令有個想法,可以讓人在長坡村種多一些紅漿果,種紅漿果 ,在東寓縣就能賣出去不少,等世道好了,還可以賣一些去鄰近的縣。種地裏寶他覺得不是很好,別的地方有挺多的人種。
可是,長坡村現在的人很少搞,誰能在長坡村開墾山地出來種紅漿果樹?
何縣令讓李村長喊幾個人來陳慕農家。
李村長幫他把人喊來了,何縣令問他們願不願意去一個新的地方安家落戶,建屋子,開墾山地。這個新的地方就是長坡村。
何縣令覺得那裏的條件可能會比這裏好,離縣城近,用水方麵,現在這麽幹旱還有一個泉眼冒出來水,不需要挖井都有水。 何縣令認為 ,整個東寓縣都找不到其他地方是這樣的了。
李家村人聽了何縣令的話,並沒有人露出高興向往的神色,因為沒有人想去別的地方生活 ,去別的地方要重新蓋屋子,開墾田地,這些都是很難很辛苦的。他們已經習慣了在這裏生活,隻要日子還能過下去,就不會離開這裏。
何縣令對於他們的迴答也能理解。他也覺得自己勸他們去長坡村的想法是不對的。去了長坡村,日子過得還不如在這裏 ,到時候他們會怨他。
何縣令說他就是建議,如果他們有人想去,他可以讓人安排一些地,給他們蓋屋子,種菜養雞,種糧食,這些免費提供的地可以讓他們一開始的時候不用買地都有地能夠維持基本生活。
即便如此還是沒有人說要去長坡村。何縣令讓大家迴家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