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農和寬叔一路走一路注意觀察其他村子的情況,還有路上的行人的情況。
路邊的村子,田地都有人幹活,鋤草施肥 ,種田種地的都有。其他村子的人好像和他們村子想的差不多,水田變少了,旱地變多了 ,但又沒有他們村子那樣變化大。
兩個人很快就走到了鎮上,陳慕農不想提著有些重的籃子到處走,先去周管事家看看。
周管事家院子種的青菜已經長成小菜苗了,還長得不錯,過半個月應該就可以拔來吃了。
陳慕農把籃子遞給周管事,說是李小薇讓帶的。周管事說不用陳慕農說他也知道。周管事讓陳慕農下一次不用送雞蛋給他,他們家有雞蛋的話,賣給他,收他的錢。陳慕農點頭,說會迴去和李小薇說。
寬叔和陳慕農不用再去別的地方打聽消息,周管事一個人就把消息都跟他們兩個人說了。他們連山鎮離縣城遠,現在還沒有逃荒的人來到他們連山鎮。
現在去縣城沒有車馬行的馬車可以坐了,要坐也可以,要包一輛馬車來迴一趟的錢。
從別的地方逃荒來的人,現在都被集中管理起來,不會在縣城到處打砸搶奪。每天縣衙都要拿出來很多糧食給他們吃,還要找大夫給生病的人治病,還要找地方給他們住,給他們地方煮飯吃。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逃荒的人暫時被穩住,不會到處跑。
陳慕農還記著買豬肉的事情,他問周管事有沒有買到豬肉,能不能買到其它雞肉鴨肉之類?
“現在誰家家裏有豬有雞有鴨,都會留著給自己和親戚一起吃,或者給村裏人一起吃,不會賣出去。”周管事說。
“我在這裏隻有王小哥一家親戚,他又沒有養豬,雞鴨他養的不夠他自己家吃。我又不是哪個村的村裏人。”周管事歎一口氣。
“你應該認識鎮上的那些大地主老爺,像謝老爺,你去問他,賣給你一頭豬就行了。”寬叔說。寬叔以前去過謝老爺家打過工幹過活,覺得那謝老爺家挺不錯的。
“我去年得罪了謝老爺,他今年都沒有來過如意樓吃飯喝茶了,我們今年就少掙了不少錢。”
周管事沒有說是因為什麽得罪謝老爺,他不想說。陳慕農和寬叔也不再問。寬叔也不亂給周管事出主意了,人家肯定什麽都會自己想,不用他胡亂提醒。
陳慕農建議周管事把馬和馬車賣了。這個周管事接受了,他其實早該賣了,他的馬寄養在車馬行,一年也不用不上一兩迴 ,花錢挺多的。
寬叔則是大著膽子提出來他的想法,他和周管事還不是很熟,不知道他該不該說話。
寬叔說的是,假設他們連山鎮的人去逃荒,有馬車拉東西更好。
“現在都是其他地方的人逃荒來我們東寓縣,我們能逃去哪裏?從往年來看 東寓縣人,連山鎮的人 ,遇到災荒都不是逃 ,而是熬而是扛。”周管事說。
周管事趁陳慕農和寬叔在,讓他們兩個人陪他去,幫他談一個好一些的價錢。
寬叔和陳慕農幫周管事賣完馬和馬車之後,他們兩個人就不迴周管事家了,周管事喊他們去吃飯的,可是他們兩個人都不想去,吃得不自在。
鎮上比較冷清,他們也不買什麽,就動身迴李家村。
陳慕農迴到家的時候,看到家門口有一輛馬車。
進屋一看,鎮上的劉大夫坐在桌子旁邊喝茶,吃花生,唐明在一邊陪著招唿著。李小薇也帶著陳雨澤坐在不遠,陳雨澤也認真的剝花生吃。
陳慕農猜到劉大夫是為了金銀花藤來的。
果然,李小薇和陳慕農說了劉大夫為什麽而來,和陳慕農想的一樣。
李小薇起身拿出來曬幹的金銀花藤,有五籃筐,都裝到劉大夫的馬車上。劉大夫付給李小薇一千文錢,李小薇也不推辭,應該不算多拿吧?劉大夫給她就拿,不給她就不問他要,她都知道這些金銀花藤是用到來到他們縣城的災民身上的。
因為劉大夫來了,整個李家村人在陳慕農他們迴來之前就了解了外麵的情況,和周管事說給陳慕農他們知道的差不多。
唐明和李大河他們交流幾句,主要是說他們是應該迴縣城還是應該繼續待在李家村。
在縣城他們有屋子又有鋪子,沒有人看著,還是有些掛心的。
何秀芳不同意他們現在就迴去,已經迴來看了,家裏有吃有住,難民還在東寓縣縣城,等難民都安置好再迴去縣城不遲。
大家都覺得何秀芳說得挺對。
東寓縣縣令何縣令正在苦苦思索,要怎樣解決這些難民的問題。趕是不能趕的,但他們縣又很窮,沒有錢可以給難民安家落戶,建屋子的地可以和種地的地可以給一些,這些是朝廷允許的,錢也允許東寓縣給難民,但錢他們自己拿不出來,朝廷又沒有撥款給他們。糧食他們也很緊張。朝廷顧及不到他們這裏,朝廷隻說讓他們東寓縣幫忙安置災民。他們東寓縣自己也是災民,糧食欠收,沒有能力。
三天過後,何縣令親自出馬,帶一行五十人的難民到離縣城不遠的一個鎮安家落戶,走路走一個半時辰就可以到了。
何縣令帶著一個隨和楊主簿還有五十個難民一起走路去,何縣令有馬車 ,但他不能自己坐馬車,讓其他人走路,所以他也走路。
一行人經過雲來客棧之後,走長長一條上坡路,爬過一座山頭,再走長長一條下坡路,就到他們要去的村子,長坡村。長坡村隻有五戶人家。這五十個人來了,能夠讓這個村子熱鬧繁華起來,這裏有挺多的山地等著他們五十個人去開墾。
這五十個難民一路上都好像有些不滿,上坡的時候的說爬坡累 ,下坡的時候說腿軟,走平路的時候,說腳底疼。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看到長坡村那樣的環境 ,五十個人麵麵相覷。
長坡村民開墾出來的田地,都是那種小小塊的梯田,順著山勢一塊一塊開墾出來的。就屋門口附近有一些大一些點的田地。
何縣令告訴他們,可以給他們這五十人每人兩畝地,要他他們自己砍樹燒地。
這五十人三三兩兩說了一會話,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他們不想在東寓縣安家落戶,他們想迴東寓縣上一個縣,烏濘縣。
何縣令野也不強求,答應給他們五十斤大米,一百斤番薯,讓他們可以吃到烏濘縣。其他的何縣令就不管了。
路邊的村子,田地都有人幹活,鋤草施肥 ,種田種地的都有。其他村子的人好像和他們村子想的差不多,水田變少了,旱地變多了 ,但又沒有他們村子那樣變化大。
兩個人很快就走到了鎮上,陳慕農不想提著有些重的籃子到處走,先去周管事家看看。
周管事家院子種的青菜已經長成小菜苗了,還長得不錯,過半個月應該就可以拔來吃了。
陳慕農把籃子遞給周管事,說是李小薇讓帶的。周管事說不用陳慕農說他也知道。周管事讓陳慕農下一次不用送雞蛋給他,他們家有雞蛋的話,賣給他,收他的錢。陳慕農點頭,說會迴去和李小薇說。
寬叔和陳慕農不用再去別的地方打聽消息,周管事一個人就把消息都跟他們兩個人說了。他們連山鎮離縣城遠,現在還沒有逃荒的人來到他們連山鎮。
現在去縣城沒有車馬行的馬車可以坐了,要坐也可以,要包一輛馬車來迴一趟的錢。
從別的地方逃荒來的人,現在都被集中管理起來,不會在縣城到處打砸搶奪。每天縣衙都要拿出來很多糧食給他們吃,還要找大夫給生病的人治病,還要找地方給他們住,給他們地方煮飯吃。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逃荒的人暫時被穩住,不會到處跑。
陳慕農還記著買豬肉的事情,他問周管事有沒有買到豬肉,能不能買到其它雞肉鴨肉之類?
“現在誰家家裏有豬有雞有鴨,都會留著給自己和親戚一起吃,或者給村裏人一起吃,不會賣出去。”周管事說。
“我在這裏隻有王小哥一家親戚,他又沒有養豬,雞鴨他養的不夠他自己家吃。我又不是哪個村的村裏人。”周管事歎一口氣。
“你應該認識鎮上的那些大地主老爺,像謝老爺,你去問他,賣給你一頭豬就行了。”寬叔說。寬叔以前去過謝老爺家打過工幹過活,覺得那謝老爺家挺不錯的。
“我去年得罪了謝老爺,他今年都沒有來過如意樓吃飯喝茶了,我們今年就少掙了不少錢。”
周管事沒有說是因為什麽得罪謝老爺,他不想說。陳慕農和寬叔也不再問。寬叔也不亂給周管事出主意了,人家肯定什麽都會自己想,不用他胡亂提醒。
陳慕農建議周管事把馬和馬車賣了。這個周管事接受了,他其實早該賣了,他的馬寄養在車馬行,一年也不用不上一兩迴 ,花錢挺多的。
寬叔則是大著膽子提出來他的想法,他和周管事還不是很熟,不知道他該不該說話。
寬叔說的是,假設他們連山鎮的人去逃荒,有馬車拉東西更好。
“現在都是其他地方的人逃荒來我們東寓縣,我們能逃去哪裏?從往年來看 東寓縣人,連山鎮的人 ,遇到災荒都不是逃 ,而是熬而是扛。”周管事說。
周管事趁陳慕農和寬叔在,讓他們兩個人陪他去,幫他談一個好一些的價錢。
寬叔和陳慕農幫周管事賣完馬和馬車之後,他們兩個人就不迴周管事家了,周管事喊他們去吃飯的,可是他們兩個人都不想去,吃得不自在。
鎮上比較冷清,他們也不買什麽,就動身迴李家村。
陳慕農迴到家的時候,看到家門口有一輛馬車。
進屋一看,鎮上的劉大夫坐在桌子旁邊喝茶,吃花生,唐明在一邊陪著招唿著。李小薇也帶著陳雨澤坐在不遠,陳雨澤也認真的剝花生吃。
陳慕農猜到劉大夫是為了金銀花藤來的。
果然,李小薇和陳慕農說了劉大夫為什麽而來,和陳慕農想的一樣。
李小薇起身拿出來曬幹的金銀花藤,有五籃筐,都裝到劉大夫的馬車上。劉大夫付給李小薇一千文錢,李小薇也不推辭,應該不算多拿吧?劉大夫給她就拿,不給她就不問他要,她都知道這些金銀花藤是用到來到他們縣城的災民身上的。
因為劉大夫來了,整個李家村人在陳慕農他們迴來之前就了解了外麵的情況,和周管事說給陳慕農他們知道的差不多。
唐明和李大河他們交流幾句,主要是說他們是應該迴縣城還是應該繼續待在李家村。
在縣城他們有屋子又有鋪子,沒有人看著,還是有些掛心的。
何秀芳不同意他們現在就迴去,已經迴來看了,家裏有吃有住,難民還在東寓縣縣城,等難民都安置好再迴去縣城不遲。
大家都覺得何秀芳說得挺對。
東寓縣縣令何縣令正在苦苦思索,要怎樣解決這些難民的問題。趕是不能趕的,但他們縣又很窮,沒有錢可以給難民安家落戶,建屋子的地可以和種地的地可以給一些,這些是朝廷允許的,錢也允許東寓縣給難民,但錢他們自己拿不出來,朝廷又沒有撥款給他們。糧食他們也很緊張。朝廷顧及不到他們這裏,朝廷隻說讓他們東寓縣幫忙安置災民。他們東寓縣自己也是災民,糧食欠收,沒有能力。
三天過後,何縣令親自出馬,帶一行五十人的難民到離縣城不遠的一個鎮安家落戶,走路走一個半時辰就可以到了。
何縣令帶著一個隨和楊主簿還有五十個難民一起走路去,何縣令有馬車 ,但他不能自己坐馬車,讓其他人走路,所以他也走路。
一行人經過雲來客棧之後,走長長一條上坡路,爬過一座山頭,再走長長一條下坡路,就到他們要去的村子,長坡村。長坡村隻有五戶人家。這五十個人來了,能夠讓這個村子熱鬧繁華起來,這裏有挺多的山地等著他們五十個人去開墾。
這五十個難民一路上都好像有些不滿,上坡的時候的說爬坡累 ,下坡的時候說腿軟,走平路的時候,說腳底疼。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看到長坡村那樣的環境 ,五十個人麵麵相覷。
長坡村民開墾出來的田地,都是那種小小塊的梯田,順著山勢一塊一塊開墾出來的。就屋門口附近有一些大一些點的田地。
何縣令告訴他們,可以給他們這五十人每人兩畝地,要他他們自己砍樹燒地。
這五十人三三兩兩說了一會話,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他們不想在東寓縣安家落戶,他們想迴東寓縣上一個縣,烏濘縣。
何縣令野也不強求,答應給他們五十斤大米,一百斤番薯,讓他們可以吃到烏濘縣。其他的何縣令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