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明的海貿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說你在海上跑船跑了二十多年?”,在聊完閑篇之後,張小白問出了他最關心的問題。
“自打我十九歲那年上船出海,到現在已經整整三十年了”,許老頭的笑容裏透露著無法掩飾的落寞。
“能給我說說大明現在的政策嗎?”
“看大人的樣子,應當也是我大明之人,可您身邊的這些人,小老兒之前卻從未見過,冒昧的問一句,不知大人是何許人?”,許老頭沒有直接迴答張小白的問題,反倒是先先詢問起了張小白的身份。
張小白也不介意,“我本是漢人,機緣巧合之下,到達了大明西邊極西之地的葡萄牙王國,被葡萄牙王國封為伯爵,此番是帶著王國皇帝的文書,來與大明交好,並請求通商的。”
聽完張小白的話,許老頭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原來如此,大人您是想問如何覲見皇帝是嗎?”
“不止這些,我此行是為了探索整個海上的航線,包括日本、南洋、朝鮮各個地方的情況,如果您知道的話,還請不吝賜教”
“那咱們先說說如何覲見皇帝陛下”,許老頭舉起茶碗喝了一口。
根據許老頭知道的說法,自從永樂一朝,大明的船隊多次去往南洋諸國,帶迴了大量的海外奇珍,同時也引得萬國來朝,但是不知是何原因,永樂朝之後,朝廷就很少再往外派出船隊了,近些年由於倭亂日甚,更是實行了海禁政策,禁止任何商民出海經商,沿海各地更是禁止建造兩桅以上大船。
“那各國現在如何與大明通商?”,張小白也知道,明朝中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實行海禁的,但是對於具體的細節並不太清楚。
“貢使!朝廷允許各國派出貢使覲見皇帝陛下,並按照市價采買各國貢使帶來的貨物,同時會迴賜給貢使大量的財貨,至於私下的商賈貿易,朝廷是不允許的”,
這個貢使,不是說你想朝貢就可以的,由於皇帝陛下迴賜給使團的財貨,價值遠遠高於使團所帶來的貢品,朝廷這些年已經在縮減各國貢使的規模和次數。
現在朝廷給各國下發了勘合,各國朝貢使團憑借朝廷所給的勘合,將帶來的貨物交於市舶司查驗入庫,獲得皇帝賞賜之後,將財貨帶迴,同時帶走新的勘合。
而且朝廷對於各國的朝貢的次數也是有限製的,有的可以一年一朝貢,有的三年一朝貢,有的十年一朝貢。
“不對啊,照你這麽說,外麵那麽多大明的貨物,都是從哪裏來的?”,張小白在天王寺屋就見到了不少大明來的茶葉、絲綢和瓷器之類的東西。
“我剛才說的是明麵上的朝廷的安排”,許老頭摸著胡子哈哈一笑。
“那實際上的呢?”,張小白也笑了,明不明麵上不重要,隻要能交易就行。
“實際上還有兩種海商”,許老頭那小小的眼睛裏滿是精光。
“願聞其詳”
“一種是經琉球王國中轉,這種雖然掙得少一些,但是勝在穩妥”,許老頭伸出了一根手指頭。
琉球王國,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按照朝廷的要求,別的國家來大明朝貢,大多是一年一貢,或者兩三年一貢。
可琉球王國不在乎這些,他們是想貢就貢,經常一年來貢個兩三次,更有甚者,聽說最多的一年朝貢的五六次。
而大明朝廷對於琉球王國也是極為照顧,每次他們來朝貢,朝廷都會好好接待,並且迴賜,所以現在很多商人都是通過走琉球王國的路子進行貿易,要麽在琉球王國采買或者出售,要麽就是直接和琉球王室合作,由商人充作朝貢使者。
琉球王室也樂於如此,畢竟他們在中間出力不多,但是收益豐厚,憑借著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大明朝廷中的特殊地位,琉球王室這些年也是收入頗豐。
張小白沒想到居然是琉球王國,他知道琉球王國國力不強,到後來甚至被日本給侵占了,可是沒想到這個小國,在大明居然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這也是條路子。
“還有一種呢?”,張小白沒忘了,許老頭剛才說的可是兩種。
“另一種嘛……”,許老頭拉長了音兒,沒有繼續說下去,轉而問了一個問題,“不知大人船上可缺賬房?”
“賬房嘛……,不缺”,張小白學著許老頭的樣子,話音一轉,“我倒是缺一位幕僚”
許老頭嘿嘿一笑,“讓大人見笑了,我之前在海上跑了二十多年,不算是腰纏萬貫吧,也算是小有身家,可是今年經過一場變故,現在不僅身無分文,還有家難迴”
“如果確實如你所說的話,我保證你可以東山再起,甚者和我一樣,獲得一個爵位也是有可能的”,張小白現在可謂是嚴重確認啊,人才就更缺了。
“這第二種海商,說白了就是私底下跑船,不能讓官軍在岸上捉到,到了海上他們一般就不管了”,許老頭聽到張小白的許諾,也不藏著掖著了。
這種海商,風險大,但是獲利也要大得多。當然,這些需要有關係,尤其是要打通當地世家的關係。
在外洋行船的海商,每次需要的貨量都極大,一般的小商鋪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如此大量的貨物。
隻有那些在當地紮根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世家大族,才能夠提前調集、儲備如此多的貨物,而且他們還有門路可以搞定當地衛所的官軍,讓衛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才能夠將貨運出海。
否則,一旦被衛所的人抓住,損失貨物是小,更重要的是要丟腦袋。
而且,這些年在沿海地區鬧的倭亂,其實很多都是海商演變而來的,他們找不到合適的路子籌集貨物,就籠絡了一批倭國的浪人,再加上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民,到各處去打家劫舍。
他們善於海上行船,經常是今天剛剛襲擊了此處,明天就又到了別處,讓那些隻能固守防區的衛所,無能為力。
“自打我十九歲那年上船出海,到現在已經整整三十年了”,許老頭的笑容裏透露著無法掩飾的落寞。
“能給我說說大明現在的政策嗎?”
“看大人的樣子,應當也是我大明之人,可您身邊的這些人,小老兒之前卻從未見過,冒昧的問一句,不知大人是何許人?”,許老頭沒有直接迴答張小白的問題,反倒是先先詢問起了張小白的身份。
張小白也不介意,“我本是漢人,機緣巧合之下,到達了大明西邊極西之地的葡萄牙王國,被葡萄牙王國封為伯爵,此番是帶著王國皇帝的文書,來與大明交好,並請求通商的。”
聽完張小白的話,許老頭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原來如此,大人您是想問如何覲見皇帝是嗎?”
“不止這些,我此行是為了探索整個海上的航線,包括日本、南洋、朝鮮各個地方的情況,如果您知道的話,還請不吝賜教”
“那咱們先說說如何覲見皇帝陛下”,許老頭舉起茶碗喝了一口。
根據許老頭知道的說法,自從永樂一朝,大明的船隊多次去往南洋諸國,帶迴了大量的海外奇珍,同時也引得萬國來朝,但是不知是何原因,永樂朝之後,朝廷就很少再往外派出船隊了,近些年由於倭亂日甚,更是實行了海禁政策,禁止任何商民出海經商,沿海各地更是禁止建造兩桅以上大船。
“那各國現在如何與大明通商?”,張小白也知道,明朝中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實行海禁的,但是對於具體的細節並不太清楚。
“貢使!朝廷允許各國派出貢使覲見皇帝陛下,並按照市價采買各國貢使帶來的貨物,同時會迴賜給貢使大量的財貨,至於私下的商賈貿易,朝廷是不允許的”,
這個貢使,不是說你想朝貢就可以的,由於皇帝陛下迴賜給使團的財貨,價值遠遠高於使團所帶來的貢品,朝廷這些年已經在縮減各國貢使的規模和次數。
現在朝廷給各國下發了勘合,各國朝貢使團憑借朝廷所給的勘合,將帶來的貨物交於市舶司查驗入庫,獲得皇帝賞賜之後,將財貨帶迴,同時帶走新的勘合。
而且朝廷對於各國的朝貢的次數也是有限製的,有的可以一年一朝貢,有的三年一朝貢,有的十年一朝貢。
“不對啊,照你這麽說,外麵那麽多大明的貨物,都是從哪裏來的?”,張小白在天王寺屋就見到了不少大明來的茶葉、絲綢和瓷器之類的東西。
“我剛才說的是明麵上的朝廷的安排”,許老頭摸著胡子哈哈一笑。
“那實際上的呢?”,張小白也笑了,明不明麵上不重要,隻要能交易就行。
“實際上還有兩種海商”,許老頭那小小的眼睛裏滿是精光。
“願聞其詳”
“一種是經琉球王國中轉,這種雖然掙得少一些,但是勝在穩妥”,許老頭伸出了一根手指頭。
琉球王國,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按照朝廷的要求,別的國家來大明朝貢,大多是一年一貢,或者兩三年一貢。
可琉球王國不在乎這些,他們是想貢就貢,經常一年來貢個兩三次,更有甚者,聽說最多的一年朝貢的五六次。
而大明朝廷對於琉球王國也是極為照顧,每次他們來朝貢,朝廷都會好好接待,並且迴賜,所以現在很多商人都是通過走琉球王國的路子進行貿易,要麽在琉球王國采買或者出售,要麽就是直接和琉球王室合作,由商人充作朝貢使者。
琉球王室也樂於如此,畢竟他們在中間出力不多,但是收益豐厚,憑借著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大明朝廷中的特殊地位,琉球王室這些年也是收入頗豐。
張小白沒想到居然是琉球王國,他知道琉球王國國力不強,到後來甚至被日本給侵占了,可是沒想到這個小國,在大明居然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這也是條路子。
“還有一種呢?”,張小白沒忘了,許老頭剛才說的可是兩種。
“另一種嘛……”,許老頭拉長了音兒,沒有繼續說下去,轉而問了一個問題,“不知大人船上可缺賬房?”
“賬房嘛……,不缺”,張小白學著許老頭的樣子,話音一轉,“我倒是缺一位幕僚”
許老頭嘿嘿一笑,“讓大人見笑了,我之前在海上跑了二十多年,不算是腰纏萬貫吧,也算是小有身家,可是今年經過一場變故,現在不僅身無分文,還有家難迴”
“如果確實如你所說的話,我保證你可以東山再起,甚者和我一樣,獲得一個爵位也是有可能的”,張小白現在可謂是嚴重確認啊,人才就更缺了。
“這第二種海商,說白了就是私底下跑船,不能讓官軍在岸上捉到,到了海上他們一般就不管了”,許老頭聽到張小白的許諾,也不藏著掖著了。
這種海商,風險大,但是獲利也要大得多。當然,這些需要有關係,尤其是要打通當地世家的關係。
在外洋行船的海商,每次需要的貨量都極大,一般的小商鋪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如此大量的貨物。
隻有那些在當地紮根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世家大族,才能夠提前調集、儲備如此多的貨物,而且他們還有門路可以搞定當地衛所的官軍,讓衛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才能夠將貨運出海。
否則,一旦被衛所的人抓住,損失貨物是小,更重要的是要丟腦袋。
而且,這些年在沿海地區鬧的倭亂,其實很多都是海商演變而來的,他們找不到合適的路子籌集貨物,就籠絡了一批倭國的浪人,再加上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民,到各處去打家劫舍。
他們善於海上行船,經常是今天剛剛襲擊了此處,明天就又到了別處,讓那些隻能固守防區的衛所,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