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阿哥嫡福晉66
清穿好孕:一不小心活到九十九 作者:花田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子和大阿哥積極的行善積德做好事,使得民間的百姓得到了實打實的好處,他們的日子比之前好過了很多。
在百姓們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私塾或者武館,擁有了讀書識字和習武的機會之後,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盼頭,心裏對太子和大阿哥等人感激涕零。
康熙得知太子和大阿哥在民間的名聲越來越好,他們還打算在各地開辦私塾和武館,從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時,康熙心裏有了種濃濃的危機感。
他今年已經五十出頭了,太子和大阿哥還正值壯年,太子處理政事的能力很強,大阿哥帶兵打仗很有經驗,他們身後都有著一大批支持他們的官員,已經帶給了他很大的壓力。
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們因為做善事救濟百姓,一下子收攏了很多民心,在民間的名聲越來越好。
這些天,民間到處都在說他們的事情,反而他這個皇帝提的不多,這讓他心裏很不爽。
他除鼇拜、平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親征準格爾、修治漕運、廢除匠籍等等,他身上的政績數都數不過來。
胤礽和老大他們不過是開了私塾和武館而已,在他的這些政績麵前根本就不夠看。
憑什麽百姓們都說他們好,反而很少提及他這個皇帝?
其實,百姓們對康熙還是很敬畏愛戴的,覺得他是個不錯的皇帝,隻是他們害怕說錯話,也知道多說多錯的道理,所以很少提到康熙。
這幾年來,康熙開始興文字獄了。
從興文字獄到現在,已經有好幾位官員因為說錯話或者品鑒了幾首詩,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從而被抄家流放。
百姓們看到那些人的下場之後,心裏都有些害怕和畏懼,哪裏還敢議論康熙的事情?
萬一他們不小心說錯了話,被下大獄了怎麽辦?他們一輩子豈不是就完了?
秉承著這種心思,百姓們平日裏很少提及康熙這個皇帝,甚至都不會提及朝廷的政事。
他們平日裏也隻是關注一些八卦消息,議論一些和政事無關的事情。
在百姓們看來,太子和大阿哥他們在民間行善,和朝政一點關係都沒有,再加上他們也沒有說皇子的壞話,所以心裏沒有那麽多顧慮。
所以就造成了,百姓們都在誇讚太子和大阿哥,卻很少提及康熙的情況。
康熙不知道百姓們的想法,所以在聽到百姓們都在誇太子和大阿哥,很好提及他這個皇帝,心裏才會這麽不爽。
太子和大阿哥在民間聲名鵲起,還準備將私塾和武館開遍整個大清,從而擴大影響力之後,康熙自然坐不住了。
他不想讓兒子在民間的名聲壓自己一頭,便命人將他的政績傳揚至民間。
康熙手底下的人辦事效率自然不必說,沒多久民間的百姓都聽說了康熙的功績。
康熙的政績傳揚至民間之後,就等著聽百姓們誇讚他,期待著百姓們不停的吹他彩虹屁的場景。
結果等了好幾天,也沒等到百姓們對著他大誇特誇。
百姓們從別人口中聽到康熙的政績後,隻是說了幾句皇上英明、皇上愛民如子,就一哄而散不再提及了,這讓康熙心裏就很不平衡。
自登基以來,他為大清、為朝廷、為百姓做了那麽多事,身上的政績數都數不清,百姓們知道後憑什麽不好好誇讚他?
就在康熙心裏很不平衡的時候,胤?和九阿哥來給康熙請安了。
胤?行禮過後,就笑嘻嘻的說:“皇阿瑪,民間的那些傳言是您讓人傳的吧?”
康熙聽後有種做壞事被抓包的感覺,麵色有些不自然。
胤?注意到康熙的神情後,激動的看著九阿哥:“看吧看吧!我就說是皇阿瑪讓人傳的,你還偏不信……”
九阿哥看到康熙沒有反駁,頓時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是皇阿瑪讓人傳的。”
九阿哥想到他們看到的場景,便疑惑的問:“皇阿瑪,您怎麽突然讓人在民間傳揚您的功績?”
“今日我們瞧見一個容貌普通的男人,在一圈百姓中間細數您的政績,什麽除鼇拜、平三藩、驅逐沙俄、統一台灣……將很多大的政績都列舉出來了。”
“兒臣以為百姓會對您大誇特誇,沒想到他們聽後隻是說了句‘皇上英明’、‘皇上威武’、‘皇上愛民如子’,然後他們就一哄而散了,獨留那個談論您政績的男人站在原地,看起來怪尷尬的……”
胤?附和說:“是啊,看起來確實很尷尬。兒臣尷尬的腳趾摳地,都快摳出個紫禁城了。”
胤?這些話是跟著昭華學的,昭華在聽說這件事之後,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康熙聽後麵紅耳赤,唿吸都有些不順暢了,看向胤?的眼神很不善。
偏偏胤?毫無所覺,繼續說:“皇阿瑪,我當時還想著,是不是有人猜到了百姓們的反應,想給您一個難堪,所以才故意讓人傳的。”
“沒想到那些傳言,都是您讓人傳揚的!”
“這自己給自己難堪,兒臣還是頭一次見。皇阿瑪,您是這個!”
說著,胤?伸出了大拇指。
康熙聽後氣得差點吐血,有惱怒的眼神看著他:“你這個孽子!”
胤?聽到康熙說他是個孽子,心裏隻覺得很委屈,明明他說的都是實話啊!
“皇阿瑪,兒臣說的都是實話,怎麽到您這裏就成孽子了?”
“自從您興文字獄之後,百姓們害怕說錯話,根本就不敢討論政事,連您的政績都不敢多說,免得多說多錯。”
“您明知道百姓們不敢議論朝政,也不敢多說您的事情,您還故意讓人在民間傳揚您的政績,這不是自己給自己難堪是什麽?”
康熙聽後腦袋嗡嗡作響,他興文字獄的目的是為了在思想上控製臣民,讓他們對大清、對他這個皇帝絕對的順從。
萬萬沒想到興文字獄之後,百姓們連話都不敢多說了,甚至連誇他都不敢多誇,生怕說錯了話。
康熙聽到百姓不敢多誇讚他的原因後,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百姓們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私塾或者武館,擁有了讀書識字和習武的機會之後,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盼頭,心裏對太子和大阿哥等人感激涕零。
康熙得知太子和大阿哥在民間的名聲越來越好,他們還打算在各地開辦私塾和武館,從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時,康熙心裏有了種濃濃的危機感。
他今年已經五十出頭了,太子和大阿哥還正值壯年,太子處理政事的能力很強,大阿哥帶兵打仗很有經驗,他們身後都有著一大批支持他們的官員,已經帶給了他很大的壓力。
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們因為做善事救濟百姓,一下子收攏了很多民心,在民間的名聲越來越好。
這些天,民間到處都在說他們的事情,反而他這個皇帝提的不多,這讓他心裏很不爽。
他除鼇拜、平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親征準格爾、修治漕運、廢除匠籍等等,他身上的政績數都數不過來。
胤礽和老大他們不過是開了私塾和武館而已,在他的這些政績麵前根本就不夠看。
憑什麽百姓們都說他們好,反而很少提及他這個皇帝?
其實,百姓們對康熙還是很敬畏愛戴的,覺得他是個不錯的皇帝,隻是他們害怕說錯話,也知道多說多錯的道理,所以很少提到康熙。
這幾年來,康熙開始興文字獄了。
從興文字獄到現在,已經有好幾位官員因為說錯話或者品鑒了幾首詩,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從而被抄家流放。
百姓們看到那些人的下場之後,心裏都有些害怕和畏懼,哪裏還敢議論康熙的事情?
萬一他們不小心說錯了話,被下大獄了怎麽辦?他們一輩子豈不是就完了?
秉承著這種心思,百姓們平日裏很少提及康熙這個皇帝,甚至都不會提及朝廷的政事。
他們平日裏也隻是關注一些八卦消息,議論一些和政事無關的事情。
在百姓們看來,太子和大阿哥他們在民間行善,和朝政一點關係都沒有,再加上他們也沒有說皇子的壞話,所以心裏沒有那麽多顧慮。
所以就造成了,百姓們都在誇讚太子和大阿哥,卻很少提及康熙的情況。
康熙不知道百姓們的想法,所以在聽到百姓們都在誇太子和大阿哥,很好提及他這個皇帝,心裏才會這麽不爽。
太子和大阿哥在民間聲名鵲起,還準備將私塾和武館開遍整個大清,從而擴大影響力之後,康熙自然坐不住了。
他不想讓兒子在民間的名聲壓自己一頭,便命人將他的政績傳揚至民間。
康熙手底下的人辦事效率自然不必說,沒多久民間的百姓都聽說了康熙的功績。
康熙的政績傳揚至民間之後,就等著聽百姓們誇讚他,期待著百姓們不停的吹他彩虹屁的場景。
結果等了好幾天,也沒等到百姓們對著他大誇特誇。
百姓們從別人口中聽到康熙的政績後,隻是說了幾句皇上英明、皇上愛民如子,就一哄而散不再提及了,這讓康熙心裏就很不平衡。
自登基以來,他為大清、為朝廷、為百姓做了那麽多事,身上的政績數都數不清,百姓們知道後憑什麽不好好誇讚他?
就在康熙心裏很不平衡的時候,胤?和九阿哥來給康熙請安了。
胤?行禮過後,就笑嘻嘻的說:“皇阿瑪,民間的那些傳言是您讓人傳的吧?”
康熙聽後有種做壞事被抓包的感覺,麵色有些不自然。
胤?注意到康熙的神情後,激動的看著九阿哥:“看吧看吧!我就說是皇阿瑪讓人傳的,你還偏不信……”
九阿哥看到康熙沒有反駁,頓時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是皇阿瑪讓人傳的。”
九阿哥想到他們看到的場景,便疑惑的問:“皇阿瑪,您怎麽突然讓人在民間傳揚您的功績?”
“今日我們瞧見一個容貌普通的男人,在一圈百姓中間細數您的政績,什麽除鼇拜、平三藩、驅逐沙俄、統一台灣……將很多大的政績都列舉出來了。”
“兒臣以為百姓會對您大誇特誇,沒想到他們聽後隻是說了句‘皇上英明’、‘皇上威武’、‘皇上愛民如子’,然後他們就一哄而散了,獨留那個談論您政績的男人站在原地,看起來怪尷尬的……”
胤?附和說:“是啊,看起來確實很尷尬。兒臣尷尬的腳趾摳地,都快摳出個紫禁城了。”
胤?這些話是跟著昭華學的,昭華在聽說這件事之後,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康熙聽後麵紅耳赤,唿吸都有些不順暢了,看向胤?的眼神很不善。
偏偏胤?毫無所覺,繼續說:“皇阿瑪,我當時還想著,是不是有人猜到了百姓們的反應,想給您一個難堪,所以才故意讓人傳的。”
“沒想到那些傳言,都是您讓人傳揚的!”
“這自己給自己難堪,兒臣還是頭一次見。皇阿瑪,您是這個!”
說著,胤?伸出了大拇指。
康熙聽後氣得差點吐血,有惱怒的眼神看著他:“你這個孽子!”
胤?聽到康熙說他是個孽子,心裏隻覺得很委屈,明明他說的都是實話啊!
“皇阿瑪,兒臣說的都是實話,怎麽到您這裏就成孽子了?”
“自從您興文字獄之後,百姓們害怕說錯話,根本就不敢討論政事,連您的政績都不敢多說,免得多說多錯。”
“您明知道百姓們不敢議論朝政,也不敢多說您的事情,您還故意讓人在民間傳揚您的政績,這不是自己給自己難堪是什麽?”
康熙聽後腦袋嗡嗡作響,他興文字獄的目的是為了在思想上控製臣民,讓他們對大清、對他這個皇帝絕對的順從。
萬萬沒想到興文字獄之後,百姓們連話都不敢多說了,甚至連誇他都不敢多誇,生怕說錯了話。
康熙聽到百姓不敢多誇讚他的原因後,不禁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