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鶴年又將玉簡也收入玉匣,又把碧瑤玉如意拿在手中。這玉如意雖然不知品階,但是拿在手裏自然有一股清氣流轉,讓人神魂詳和,遍體舒適。
他也曾懷疑此物乃是無極真君成道法寶,那麽品階應在道器之列。這種猜測也讓他嚇了一大跳。但是轉念一想,若是如此,恐怕也不是他如今可以動用。若是哪位尊者認得此物,恐怕是禍非福。於是下定決心,若是不能動用此寶,絕對不能現於人前。遂將如意放入玉匣,又將玉匣收入戒中。
他又取出四枚貝葉置於身側。當初他得到三片貝葉並不識得,後又從湛明和尚那裏得到另外一片。湛明和尚說,以心傳心。這是佛門心傳法門,他不通佛門要義,因此一直不能參悟其中奧秘。
搖了搖頭,也不再糾結此事。畢竟他所習法門甚多,也不執著於此。若是真要知曉其中含義,不若來日登門去求。畢竟他手中還有半部殘經,他不信湛明和尚能拒絕此事。
思慮已定,他又將貝葉收入,取出一張畫卷出來。
這幅畫卷乃是當初在鬼仙宮中所得。他見這幅畫卷旁有聯:參演妙道;洞真無極。他當時也並未看出什麽來,隻是見到“無極”字樣,聯想到自己所習《三洞混靈無極真經》,於是便將此物收取。
拿到此物之後,他也曾看過幾次,也並未發現此畫中有何玄妙。隻是此迴再用神識掃過畫中道人手中玉劄,似有一層迷霧遮擋。要知神識不似眼睛,它能透過縫隙壁壘看見內在實質。此迴竟然無法洞穿,就連畫中道人也是飄渺虛無,不能琢磨。
這也讓他來了興致,知道此物定然藏有秘密。隻是一時不能窺見,還要多費心力。若是以自身真氣浸染全圖,定然能夠成功。
隻是這也是水磨的功夫。他自得遮星傘,時至今日,也未能祭煉成功,仿佛隻餘最後一線。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他不是原物主人,本身氣機與法寶不合,隻能用個水滴石穿的法子。
他將諸物收起,便起身下了床榻。出了塔閣,見到和雨正在階上盤坐。見到趙鶴年出來,連忙起身相隨。
趙鶴年道:“我要去往華雲山一趟,若是有人登門,替我迴絕便是。”和雨連忙答應。
趙鶴年一蹬右腳,起在半空,往華雲山而去。
華雲山乃是外門弟子所居之處,本來吳可道早已經可以去往內門。隻是一去內門,便受內門三堂管轄。吳可道又拒了焰光峰燁道尊者與成華峰太啟尊者收徒之請。白曇清恐他有所差池,也就允了他在華雲山修行,又賜了一卷築基法門。
吳可道本來就是個修道種子,天生喜愛清靜。這華雲山三年才有數十個弟子入門到此,又彼此居住得頗有距離,因此平日裏也是靜謐非常。
他在此山一住三載,雖然早已煉透七十餘竅,但是也未想過離開此處。白曇清幾次召他問詢,也是拿他無法。畢竟還有趙鶴年這層情麵在,也就容他去了。
隻是一住三載,山中也迎來了三十個新入門弟子。
這山中有一處楓林坳與吳可道所居紅楓榭相臨,兩處皆是楓葉滿林,紅霞結成一片。
這楓林坳新晉弟子名為張碩,本是世家出身。雖然出身富貴,但是品行頗佳。看不慣那些世家弟子的驕橫跋扈,平日聚在一處參悟經文,空餘時間便在山中遊蕩。
這日,忽見山間一座亭台挑出山壁,半露出紅楓林中,一位白衣少年正在台上看書,望去十三四歲。
張碩時年九歲,但是也知入門弟子皆是八至十二歲的童子。況且三年時至,或是感應真氣晉入內門,或是未至胎動遣返世俗。孩童心性,難免生出好奇,於是穿過楓林,來至台前。
吳可道已至煉竅境中,靈感十分敏覺。聽到來人腳步聲,又見衣著穿戴,知是新晉弟子。於是召上台來,彼此問候坐下。
吳可道問道:“師弟可是新晉弟子,不知何故至此?”
張碩迴道:“我名張碩,入門不過數月,偶見師兄亭台看經,特地前來采訪。如有打擾,還望恕罪。”
吳可道笑道:“原來如此。為兄在此已有三年,倒是甚少接觸旁人,師弟此來,但是平添幾分樂趣。”
張碩聞言,更是疑惑他的來曆。於是問道:“師兄在此已有三年?何以還在此處。”
吳可道迴道:“此山靜謐,正是修行之處。內門外門總是一般去處。”
張碩不解道:“晉入內門,方可挑選功法修行。外門弟子皆是傳授《紫府真訣》,並無後續功法,師兄又如何修行呢?”
吳可道笑道:“師弟對門中諸事倒是比為兄清楚。我得白上師賜下一卷經書,如今便以此經修行。”
張碩不由愕然,問道:“師兄可是說遇真宮白上師?”
吳可道點頭迴道:“正是。師弟對門中諸事頗為熟絡,看來出身定是不凡”。
張碩最不喜旁人說他出身來曆,但是此時吳可道說起,他也並未有何反感。笑迴道:“正是。莫非師兄不是嗎?”
吳可道搖頭道:“為兄隻是俗世出身。”
張碩更是疑惑。外門數載,既未離山,也未晉入內門,不是世家出身,又得白上師賜法。他也難以猜測其中為何,忽然靈光一閃,問道:“師兄何以入山修行?”
他也曾懷疑此物乃是無極真君成道法寶,那麽品階應在道器之列。這種猜測也讓他嚇了一大跳。但是轉念一想,若是如此,恐怕也不是他如今可以動用。若是哪位尊者認得此物,恐怕是禍非福。於是下定決心,若是不能動用此寶,絕對不能現於人前。遂將如意放入玉匣,又將玉匣收入戒中。
他又取出四枚貝葉置於身側。當初他得到三片貝葉並不識得,後又從湛明和尚那裏得到另外一片。湛明和尚說,以心傳心。這是佛門心傳法門,他不通佛門要義,因此一直不能參悟其中奧秘。
搖了搖頭,也不再糾結此事。畢竟他所習法門甚多,也不執著於此。若是真要知曉其中含義,不若來日登門去求。畢竟他手中還有半部殘經,他不信湛明和尚能拒絕此事。
思慮已定,他又將貝葉收入,取出一張畫卷出來。
這幅畫卷乃是當初在鬼仙宮中所得。他見這幅畫卷旁有聯:參演妙道;洞真無極。他當時也並未看出什麽來,隻是見到“無極”字樣,聯想到自己所習《三洞混靈無極真經》,於是便將此物收取。
拿到此物之後,他也曾看過幾次,也並未發現此畫中有何玄妙。隻是此迴再用神識掃過畫中道人手中玉劄,似有一層迷霧遮擋。要知神識不似眼睛,它能透過縫隙壁壘看見內在實質。此迴竟然無法洞穿,就連畫中道人也是飄渺虛無,不能琢磨。
這也讓他來了興致,知道此物定然藏有秘密。隻是一時不能窺見,還要多費心力。若是以自身真氣浸染全圖,定然能夠成功。
隻是這也是水磨的功夫。他自得遮星傘,時至今日,也未能祭煉成功,仿佛隻餘最後一線。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他不是原物主人,本身氣機與法寶不合,隻能用個水滴石穿的法子。
他將諸物收起,便起身下了床榻。出了塔閣,見到和雨正在階上盤坐。見到趙鶴年出來,連忙起身相隨。
趙鶴年道:“我要去往華雲山一趟,若是有人登門,替我迴絕便是。”和雨連忙答應。
趙鶴年一蹬右腳,起在半空,往華雲山而去。
華雲山乃是外門弟子所居之處,本來吳可道早已經可以去往內門。隻是一去內門,便受內門三堂管轄。吳可道又拒了焰光峰燁道尊者與成華峰太啟尊者收徒之請。白曇清恐他有所差池,也就允了他在華雲山修行,又賜了一卷築基法門。
吳可道本來就是個修道種子,天生喜愛清靜。這華雲山三年才有數十個弟子入門到此,又彼此居住得頗有距離,因此平日裏也是靜謐非常。
他在此山一住三載,雖然早已煉透七十餘竅,但是也未想過離開此處。白曇清幾次召他問詢,也是拿他無法。畢竟還有趙鶴年這層情麵在,也就容他去了。
隻是一住三載,山中也迎來了三十個新入門弟子。
這山中有一處楓林坳與吳可道所居紅楓榭相臨,兩處皆是楓葉滿林,紅霞結成一片。
這楓林坳新晉弟子名為張碩,本是世家出身。雖然出身富貴,但是品行頗佳。看不慣那些世家弟子的驕橫跋扈,平日聚在一處參悟經文,空餘時間便在山中遊蕩。
這日,忽見山間一座亭台挑出山壁,半露出紅楓林中,一位白衣少年正在台上看書,望去十三四歲。
張碩時年九歲,但是也知入門弟子皆是八至十二歲的童子。況且三年時至,或是感應真氣晉入內門,或是未至胎動遣返世俗。孩童心性,難免生出好奇,於是穿過楓林,來至台前。
吳可道已至煉竅境中,靈感十分敏覺。聽到來人腳步聲,又見衣著穿戴,知是新晉弟子。於是召上台來,彼此問候坐下。
吳可道問道:“師弟可是新晉弟子,不知何故至此?”
張碩迴道:“我名張碩,入門不過數月,偶見師兄亭台看經,特地前來采訪。如有打擾,還望恕罪。”
吳可道笑道:“原來如此。為兄在此已有三年,倒是甚少接觸旁人,師弟此來,但是平添幾分樂趣。”
張碩聞言,更是疑惑他的來曆。於是問道:“師兄在此已有三年?何以還在此處。”
吳可道迴道:“此山靜謐,正是修行之處。內門外門總是一般去處。”
張碩不解道:“晉入內門,方可挑選功法修行。外門弟子皆是傳授《紫府真訣》,並無後續功法,師兄又如何修行呢?”
吳可道笑道:“師弟對門中諸事倒是比為兄清楚。我得白上師賜下一卷經書,如今便以此經修行。”
張碩不由愕然,問道:“師兄可是說遇真宮白上師?”
吳可道點頭迴道:“正是。師弟對門中諸事頗為熟絡,看來出身定是不凡”。
張碩最不喜旁人說他出身來曆,但是此時吳可道說起,他也並未有何反感。笑迴道:“正是。莫非師兄不是嗎?”
吳可道搖頭道:“為兄隻是俗世出身。”
張碩更是疑惑。外門數載,既未離山,也未晉入內門,不是世家出身,又得白上師賜法。他也難以猜測其中為何,忽然靈光一閃,問道:“師兄何以入山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