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舉人自幼家境貧寒,六歲喪父後,便與母親孤苦相依。
母親是一位勤勞質樸的婦人,她靠著給人縫補、漿洗,含辛茹苦地將兒子送進了學堂。
孫舉人深知母親的艱辛,在學堂裏發奮讀書,渴望有朝一日能憑借自己的才學,讓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十歲時便考取了童生資格,十五歲那年,更是在院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績,成為了一名秀才。
成績優異的廩生,每年都能從官府獲得四兩補貼銀子。家中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不再像從前那樣淒苦。
然而,看著逐漸衰老、身體每況愈下的母親,孫舉人心如刀絞。他毅然決定放棄參加鄉試,因為他不忍心繼續做一個不孝之子,否則他將一生都受到良心的譴責。
但最後,老母親以死相逼,他才背起行囊,帶著母親四處借來的盤纏,前往府城。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次的離開,竟讓他永遠地失去了母親。
等他快馬加鞭趕迴時,母親早已在鄉鄰的幫助下入土多日。
原來,母親早已病入膏肓,可兒子寒窗苦讀十餘載,就差這最後一步了。無論如何,她也要讓兒子去參加鄉試,這樣她也好對亡夫有個交代。
這些話,都是孫舉人後來從街坊鄰居那裏得知的。
他懊悔不已,為何自己如此粗心,沒有察覺到母親病重的跡象?若是能早些發現,或許母親就不會離他而去。
他在母親的墳前痛哭流涕了三天三夜,直至昏迷不醒。幸虧有村民上山發現,將他背迴了家。沒想到他醒來後,不顧一切地帶上工具,又上山去了。
沒過多久,孫母墳旁便矗立起一間茅草屋,孫舉人感慨道:母親為我操勞半生,我當在此守孝三年,以報母恩。
就連專程敲鑼打鼓前來送喜報的人,也被亭長代為打發走了。
孫舉人這一住,便是三年。期間口糧,多是他於墳地四周開墾荒地的收獲,飲則山泉水。
待孝期滿後,他下山迴家,卻見耳房已坍塌半邊,所幸正房雖有裂痕,尚可居住。
孫舉人下山的消息不脛而走,眾人紛紛登門拜訪,或贈宅子,或贈女子,或贈金銀珠寶。然而,他一概婉拒。
因為母親曾告誡他,為官應清正廉明,萬不可貪圖小利,以免誤了終生。他謹遵母訓,對眾人的好意一笑置之,將他們一一送出家門。
孫舉人稍作收拾,便繼續挑燈夜讀,以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惜,接連三年的會試,他都名落孫山,不由心灰意冷。
雖說還有六年一次的“大挑”,但入選者多被派往極為偏遠的貧瘠之地。朝廷俸祿能否按時發放尚難定論,且偏遠地區民風彪悍,他恐客死他鄉。如此這般,倒不如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安穩度日。
至於開堂授課,他從未考慮過,他更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每個舉人名下可有一百至二百畝免稅田,單此一項,便足以維持生計,豈不美哉?
他雖不教書育人,但閑來無事,也會幫人代寫家書、墓誌銘、族譜、對聯等,賺些散碎銀子。
第二年,在街坊鄰居的苦口婆心勸說下,孫舉人迎娶了一位溫婉賢淑的女子為妻。
又過了兩年,孫家喜添貴子,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呱呱墜地,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幸福滿溢。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所有的美好都在兒子十五歲那年戛然而止,變數突如其來,使得原本開朗豁達的孫舉人性格大變。
那年冬天,兒子上山砍柴,不慎跌入冰窟。幸而有路人經過,將其及時救起。但此後數日,兒子高燒不退,雖服食了諸多藥物,卻仍未見起色。不到半個月,便一命嗚唿。
由於妻子身患隱疾,成親十餘載,二人僅育有這一子。兒子的意外離世,猶如晴天霹靂,給夫妻二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自那以後,妻子終日以淚洗麵,憂鬱度日,不到一年便追隨兒子而去,獨留孫舉人在這世上孤苦伶仃。
一年內,兩位至親相繼離去,孫舉人的悲痛之情溢於言表。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命帶克星,先是克死爹娘,後又克死妻兒。
從此,他變得沉默寡言,不再涉足茶樓聽曲。隻有當心中煩悶到極致時,他才會在傍晚時分前往鎮門口,擺個卦攤為人算卦,或是支起一張桌子講書。
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家中過於冷清,睹物思人,觸景傷情。於是,他喜歡來這邊湊熱鬧,消磨時光。
鋪子打烊後,陳家旺拖著疲憊的身軀迴到後院。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便迫不及待地將此事告訴了小溪。
“相公,你真的有把握能請動那位老先生嗎?”
小溪皺著眉頭問道,“即便咱們有心投其所好,但恐怕也是徒勞無功啊!畢竟像他這樣曆經滄桑、看透世事之人,又怎會輕易被外物所打動呢?想來他去給人算卦、說書,多半也不過是為了排遣那漫漫無盡的長夜罷了。”
聽完孫舉人的坎坷一生,就連善良單純的小溪也不禁為之動容,深感這位老人命運多舛——幼年失怙,少年失恃,中年喪偶,晚年更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獨子亦先他一步離去......可以想見,老人內心深處該承受著怎樣巨大的痛苦與煎熬!
“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陳家旺喃喃自語道,“眼下四處找尋不到能唱曲兒之人,也唯有寄希望於這位說書先生了。”
陳家旺獨自一人呆坐在桌前,冥思苦想良久,卻始終未能想出一個兩全之策。
當小溪的目光與自己的一對兒女交匯之時,她的眼睛猛地一亮,仿佛一道閃電劃破夜空,腦海裏頓時浮現出一個念頭,但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可行。
“娘子,難道你已經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陳家旺敏銳地捕捉到了小溪眼神中的變化,心裏暗自揣測著,她一定是想到了什麽好主意。
果然,隻見小溪輕輕點了點頭,緩緩開口道:“嗯……我確實有個想法,不過不確定是否能夠成功。\"
實際上,小溪的計策非常簡單直接——讓丈夫帶著兩個孩子一同前去拜訪那位老人。也許這樣做,會給他們帶來一線渺茫的希望。
她認為,這位獨自生活多年的老人,內心深處必定充滿了對喧囂和溫暖的向往。
然而,由於他性格大變,不善言辭,周圍的人逐漸與他疏遠,使得他變得愈發孤僻冷漠。
母親是一位勤勞質樸的婦人,她靠著給人縫補、漿洗,含辛茹苦地將兒子送進了學堂。
孫舉人深知母親的艱辛,在學堂裏發奮讀書,渴望有朝一日能憑借自己的才學,讓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十歲時便考取了童生資格,十五歲那年,更是在院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績,成為了一名秀才。
成績優異的廩生,每年都能從官府獲得四兩補貼銀子。家中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不再像從前那樣淒苦。
然而,看著逐漸衰老、身體每況愈下的母親,孫舉人心如刀絞。他毅然決定放棄參加鄉試,因為他不忍心繼續做一個不孝之子,否則他將一生都受到良心的譴責。
但最後,老母親以死相逼,他才背起行囊,帶著母親四處借來的盤纏,前往府城。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次的離開,竟讓他永遠地失去了母親。
等他快馬加鞭趕迴時,母親早已在鄉鄰的幫助下入土多日。
原來,母親早已病入膏肓,可兒子寒窗苦讀十餘載,就差這最後一步了。無論如何,她也要讓兒子去參加鄉試,這樣她也好對亡夫有個交代。
這些話,都是孫舉人後來從街坊鄰居那裏得知的。
他懊悔不已,為何自己如此粗心,沒有察覺到母親病重的跡象?若是能早些發現,或許母親就不會離他而去。
他在母親的墳前痛哭流涕了三天三夜,直至昏迷不醒。幸虧有村民上山發現,將他背迴了家。沒想到他醒來後,不顧一切地帶上工具,又上山去了。
沒過多久,孫母墳旁便矗立起一間茅草屋,孫舉人感慨道:母親為我操勞半生,我當在此守孝三年,以報母恩。
就連專程敲鑼打鼓前來送喜報的人,也被亭長代為打發走了。
孫舉人這一住,便是三年。期間口糧,多是他於墳地四周開墾荒地的收獲,飲則山泉水。
待孝期滿後,他下山迴家,卻見耳房已坍塌半邊,所幸正房雖有裂痕,尚可居住。
孫舉人下山的消息不脛而走,眾人紛紛登門拜訪,或贈宅子,或贈女子,或贈金銀珠寶。然而,他一概婉拒。
因為母親曾告誡他,為官應清正廉明,萬不可貪圖小利,以免誤了終生。他謹遵母訓,對眾人的好意一笑置之,將他們一一送出家門。
孫舉人稍作收拾,便繼續挑燈夜讀,以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惜,接連三年的會試,他都名落孫山,不由心灰意冷。
雖說還有六年一次的“大挑”,但入選者多被派往極為偏遠的貧瘠之地。朝廷俸祿能否按時發放尚難定論,且偏遠地區民風彪悍,他恐客死他鄉。如此這般,倒不如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安穩度日。
至於開堂授課,他從未考慮過,他更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每個舉人名下可有一百至二百畝免稅田,單此一項,便足以維持生計,豈不美哉?
他雖不教書育人,但閑來無事,也會幫人代寫家書、墓誌銘、族譜、對聯等,賺些散碎銀子。
第二年,在街坊鄰居的苦口婆心勸說下,孫舉人迎娶了一位溫婉賢淑的女子為妻。
又過了兩年,孫家喜添貴子,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呱呱墜地,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幸福滿溢。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所有的美好都在兒子十五歲那年戛然而止,變數突如其來,使得原本開朗豁達的孫舉人性格大變。
那年冬天,兒子上山砍柴,不慎跌入冰窟。幸而有路人經過,將其及時救起。但此後數日,兒子高燒不退,雖服食了諸多藥物,卻仍未見起色。不到半個月,便一命嗚唿。
由於妻子身患隱疾,成親十餘載,二人僅育有這一子。兒子的意外離世,猶如晴天霹靂,給夫妻二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自那以後,妻子終日以淚洗麵,憂鬱度日,不到一年便追隨兒子而去,獨留孫舉人在這世上孤苦伶仃。
一年內,兩位至親相繼離去,孫舉人的悲痛之情溢於言表。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命帶克星,先是克死爹娘,後又克死妻兒。
從此,他變得沉默寡言,不再涉足茶樓聽曲。隻有當心中煩悶到極致時,他才會在傍晚時分前往鎮門口,擺個卦攤為人算卦,或是支起一張桌子講書。
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家中過於冷清,睹物思人,觸景傷情。於是,他喜歡來這邊湊熱鬧,消磨時光。
鋪子打烊後,陳家旺拖著疲憊的身軀迴到後院。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便迫不及待地將此事告訴了小溪。
“相公,你真的有把握能請動那位老先生嗎?”
小溪皺著眉頭問道,“即便咱們有心投其所好,但恐怕也是徒勞無功啊!畢竟像他這樣曆經滄桑、看透世事之人,又怎會輕易被外物所打動呢?想來他去給人算卦、說書,多半也不過是為了排遣那漫漫無盡的長夜罷了。”
聽完孫舉人的坎坷一生,就連善良單純的小溪也不禁為之動容,深感這位老人命運多舛——幼年失怙,少年失恃,中年喪偶,晚年更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獨子亦先他一步離去......可以想見,老人內心深處該承受著怎樣巨大的痛苦與煎熬!
“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陳家旺喃喃自語道,“眼下四處找尋不到能唱曲兒之人,也唯有寄希望於這位說書先生了。”
陳家旺獨自一人呆坐在桌前,冥思苦想良久,卻始終未能想出一個兩全之策。
當小溪的目光與自己的一對兒女交匯之時,她的眼睛猛地一亮,仿佛一道閃電劃破夜空,腦海裏頓時浮現出一個念頭,但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可行。
“娘子,難道你已經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陳家旺敏銳地捕捉到了小溪眼神中的變化,心裏暗自揣測著,她一定是想到了什麽好主意。
果然,隻見小溪輕輕點了點頭,緩緩開口道:“嗯……我確實有個想法,不過不確定是否能夠成功。\"
實際上,小溪的計策非常簡單直接——讓丈夫帶著兩個孩子一同前去拜訪那位老人。也許這樣做,會給他們帶來一線渺茫的希望。
她認為,這位獨自生活多年的老人,內心深處必定充滿了對喧囂和溫暖的向往。
然而,由於他性格大變,不善言辭,周圍的人逐漸與他疏遠,使得他變得愈發孤僻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