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來自江南”意味著什麽?
江南不單指金陵,但金陵確為江南之內。
而這燕京城中,恰好有一個剛從金陵迴京的皇子。
下毒謀害當朝太子和國母,行事狠毒,罪該萬死,雖沒有任何暗示,但所有人的思路都不自覺地拐向了相同的方向。
可皇室醜聞向來捂的越死越好,即便是昭仁帝因黨爭一事敲打澹台聿明,也會拿國事做幌子。
即便澹台衍真的犯下此等滔天死罪,太後也不該如此不遮不掩地告訴他們這些外臣。
除非……
“哀家知道你們在想什麽,既然敢在祭天大典上動手腳,那就該有承受澹台一族雷霆之怒的膽子,無論幕後之人是誰,一旦查實,明正典刑,依國法處置,即便要以皇室麵子做賭,也絕不姑息。”
四人跪地領命:“太後大義,臣等自歎不如。”
“後宮不得幹政,陛下又身體有恙,正是你們為國盡忠的時候,在座皆為國之肱骨,深受陛下信任倚重,此事便交與你們全權處置。”
“臣等遵旨。”
正殿內陷入沉默,明明沒有簾幕遮擋,太後的麵容卻突然變得模糊。
以她的年紀,挺直腰背端坐一時辰宛如受刑,更何況還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麵對外臣,她何嚐不知道這是醜聞。
澹台一族的尊嚴壓在她身上,這口氣,不能泄。
她有一下沒一下地捶著腿,聲線平緩,卻將每一個字狠狠敲進了在座之人的心裏:“哀家年事已高,但還沒有到老眼昏花的地步,黨爭的手段,哀家看膩了,你們好自為之。”
蔣晉之年紀尚輕,但其餘三人卻是真真切切經曆過前朝末年那場腥風血雨的,若沒有這位殺伐決斷的太後,昭仁帝可不會那麽容易坐上皇位。
一時間,三人的頭垂的更低了些。
“哀家乏了,你們退下吧。”
……
在殿門重新閉上的一瞬間,本就垂垂老矣的生命像突然走到了盡頭,太後坐在那,雙目輕闔,唿吸放的極弱,連眼皮上的顫動都不得見。
她坐在金堆玉砌的鳳椅之上,好似一副風化的骨架。
天兗王朝的興衰成敗,盡數凝結在她一人身上。
孤家寡人。
“太後,”謨聞無聲近前,小心翼翼地開口問道,“這樣大張旗鼓地調查,恐怕有損皇家威儀。”
說白了是皇室子弟兄弟鬩牆、自相殘殺那檔子汙糟事。
“損的是澹台一族的顏麵,跟我岐山姬氏有何相幹?”
岐山姬氏,乍一聽到這個名字,謨聞一陣恍惚,這麽多年過去了,他都忘了太後與岐山姬氏錯綜複雜的淵源。
岐山姬氏,清河崔氏的崔老夫人,同樣出身岐山姬氏。
……
“中書令大人。”
王霈貞大步向前走,目不斜視:“還請賀侯爺好好說話。”
“這太後雖說將此事全權交與我們處置,但終歸還是要有個主事之人吧。”
“聽賀侯這意思,是想毛遂自薦?”
中書令和靖安侯打機鋒,韓澍和蔣晉之隻能默默地墜在後麵,降低存在感。
說白了,這樁案子該如何查,查到什麽程度,他們也隻能聽命行事。
賀夔雙手負在身後,意有所指:“我是武將,上陣殺敵不在話下,玩弄權術可就不在行了,不過依我看,還是要把機會給年輕人。”
王霈貞頓住腳步,視線從賀夔轉向蔣晉之,複又轉迴來,一臉意味深長:“六殿下如今自顧不暇,倒還想著推自己人上馬,未免有點貪心不足蛇吞象吧?”
“王大人這話我怎麽聽不明白?我是武將,不懂權術。”賀夔負著手,一本正經地搖了搖頭。
可如果一個隻知上陣殺敵的武將,又如何能夠成為最受昭仁帝信任倚重的心腹?
欲蓋彌彰罷了。
怪不得六殿下那日如此胸有成竹,原來蔣晉之早就投了他的門下,那幹脆直言即可,為何還故弄玄虛害他擔心得覺都睡不著。
韓澍撇了撇嘴,對澹台衍的觀感一降再降。
小賀大人的眼真是瞎透了。
同樣的話落在蔣晉之耳中,則變了一番味道。
三皇子舉薦他的折子被留中不發,昭仁帝是何心思他大概也猜得出,猜得出,卻苦於找不到破局之法。
一個七品主簿,連進宮麵聖的資格都沒有,他甚至找不到一個辯白的機會,又該如何證明自己並非三皇子門下。
可如今看來,祭天大典便是他最好的機會,而這個機會,是六殿下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送到他手上的。
他轉向王霈貞,極盡謙虛恭敬之能事:“下官位卑職低,驟然卷入如此大案,不甚惶恐,然在其位謀其政,下官必當竭盡全力偵查此案。”
“小蔣大人也不必擔心,我讓犬子去給你打下手,若有不懂的不熟悉的,盡數交代他去做。”
讓一個配紫金魚袋的大理寺少卿配合七品主簿行事,賀夔話說到這份上,王霈貞若再拒絕,那便是在打賀侯爺的臉了。
“既如此,便辛苦小蔣大人和小賀大人了。”
“王大人客氣。”
賀夔客套地笑了笑,觀察著蔣晉之的表情變化,還好,是個聰明的,不枉他剛剛在德寧殿絞盡腦汁。
嗯,自己也是個聰明的,迴去可要好好跟夫人誇耀一番,權術智謀,自己也絲毫不差的嘛。
賀夔心滿意足地帶走了蔣晉之,以“小蔣大人去和犬子商討一下案情”為由。
自覺多餘充數的韓澍在心裏罵著澹台衍,也忙不迭地離開了。
至於王霈貞,他有自己的考量。
……
“夫人,你可知我今日……”
裴念徽正在裁製春日新衣,每年開春,她都會為賀夔父子三人親手裁製一套春衣。
賀夔像小尾巴一樣跟在裴念徽身後,遞量尺、遞剪刀、遞針線……
“人人都說他王霈貞如何如何,不也被我算計到了嗎,所以夫君我啊……”
“夫君以為王大人為何同意由蔣晉之主審?”
“自然是因為我智計過人,籌謀得當。”
“錯了,因為這個案子隻有蔣晉之能查,幫我把那塊織錦緞拿過來。”
江南不單指金陵,但金陵確為江南之內。
而這燕京城中,恰好有一個剛從金陵迴京的皇子。
下毒謀害當朝太子和國母,行事狠毒,罪該萬死,雖沒有任何暗示,但所有人的思路都不自覺地拐向了相同的方向。
可皇室醜聞向來捂的越死越好,即便是昭仁帝因黨爭一事敲打澹台聿明,也會拿國事做幌子。
即便澹台衍真的犯下此等滔天死罪,太後也不該如此不遮不掩地告訴他們這些外臣。
除非……
“哀家知道你們在想什麽,既然敢在祭天大典上動手腳,那就該有承受澹台一族雷霆之怒的膽子,無論幕後之人是誰,一旦查實,明正典刑,依國法處置,即便要以皇室麵子做賭,也絕不姑息。”
四人跪地領命:“太後大義,臣等自歎不如。”
“後宮不得幹政,陛下又身體有恙,正是你們為國盡忠的時候,在座皆為國之肱骨,深受陛下信任倚重,此事便交與你們全權處置。”
“臣等遵旨。”
正殿內陷入沉默,明明沒有簾幕遮擋,太後的麵容卻突然變得模糊。
以她的年紀,挺直腰背端坐一時辰宛如受刑,更何況還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麵對外臣,她何嚐不知道這是醜聞。
澹台一族的尊嚴壓在她身上,這口氣,不能泄。
她有一下沒一下地捶著腿,聲線平緩,卻將每一個字狠狠敲進了在座之人的心裏:“哀家年事已高,但還沒有到老眼昏花的地步,黨爭的手段,哀家看膩了,你們好自為之。”
蔣晉之年紀尚輕,但其餘三人卻是真真切切經曆過前朝末年那場腥風血雨的,若沒有這位殺伐決斷的太後,昭仁帝可不會那麽容易坐上皇位。
一時間,三人的頭垂的更低了些。
“哀家乏了,你們退下吧。”
……
在殿門重新閉上的一瞬間,本就垂垂老矣的生命像突然走到了盡頭,太後坐在那,雙目輕闔,唿吸放的極弱,連眼皮上的顫動都不得見。
她坐在金堆玉砌的鳳椅之上,好似一副風化的骨架。
天兗王朝的興衰成敗,盡數凝結在她一人身上。
孤家寡人。
“太後,”謨聞無聲近前,小心翼翼地開口問道,“這樣大張旗鼓地調查,恐怕有損皇家威儀。”
說白了是皇室子弟兄弟鬩牆、自相殘殺那檔子汙糟事。
“損的是澹台一族的顏麵,跟我岐山姬氏有何相幹?”
岐山姬氏,乍一聽到這個名字,謨聞一陣恍惚,這麽多年過去了,他都忘了太後與岐山姬氏錯綜複雜的淵源。
岐山姬氏,清河崔氏的崔老夫人,同樣出身岐山姬氏。
……
“中書令大人。”
王霈貞大步向前走,目不斜視:“還請賀侯爺好好說話。”
“這太後雖說將此事全權交與我們處置,但終歸還是要有個主事之人吧。”
“聽賀侯這意思,是想毛遂自薦?”
中書令和靖安侯打機鋒,韓澍和蔣晉之隻能默默地墜在後麵,降低存在感。
說白了,這樁案子該如何查,查到什麽程度,他們也隻能聽命行事。
賀夔雙手負在身後,意有所指:“我是武將,上陣殺敵不在話下,玩弄權術可就不在行了,不過依我看,還是要把機會給年輕人。”
王霈貞頓住腳步,視線從賀夔轉向蔣晉之,複又轉迴來,一臉意味深長:“六殿下如今自顧不暇,倒還想著推自己人上馬,未免有點貪心不足蛇吞象吧?”
“王大人這話我怎麽聽不明白?我是武將,不懂權術。”賀夔負著手,一本正經地搖了搖頭。
可如果一個隻知上陣殺敵的武將,又如何能夠成為最受昭仁帝信任倚重的心腹?
欲蓋彌彰罷了。
怪不得六殿下那日如此胸有成竹,原來蔣晉之早就投了他的門下,那幹脆直言即可,為何還故弄玄虛害他擔心得覺都睡不著。
韓澍撇了撇嘴,對澹台衍的觀感一降再降。
小賀大人的眼真是瞎透了。
同樣的話落在蔣晉之耳中,則變了一番味道。
三皇子舉薦他的折子被留中不發,昭仁帝是何心思他大概也猜得出,猜得出,卻苦於找不到破局之法。
一個七品主簿,連進宮麵聖的資格都沒有,他甚至找不到一個辯白的機會,又該如何證明自己並非三皇子門下。
可如今看來,祭天大典便是他最好的機會,而這個機會,是六殿下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送到他手上的。
他轉向王霈貞,極盡謙虛恭敬之能事:“下官位卑職低,驟然卷入如此大案,不甚惶恐,然在其位謀其政,下官必當竭盡全力偵查此案。”
“小蔣大人也不必擔心,我讓犬子去給你打下手,若有不懂的不熟悉的,盡數交代他去做。”
讓一個配紫金魚袋的大理寺少卿配合七品主簿行事,賀夔話說到這份上,王霈貞若再拒絕,那便是在打賀侯爺的臉了。
“既如此,便辛苦小蔣大人和小賀大人了。”
“王大人客氣。”
賀夔客套地笑了笑,觀察著蔣晉之的表情變化,還好,是個聰明的,不枉他剛剛在德寧殿絞盡腦汁。
嗯,自己也是個聰明的,迴去可要好好跟夫人誇耀一番,權術智謀,自己也絲毫不差的嘛。
賀夔心滿意足地帶走了蔣晉之,以“小蔣大人去和犬子商討一下案情”為由。
自覺多餘充數的韓澍在心裏罵著澹台衍,也忙不迭地離開了。
至於王霈貞,他有自己的考量。
……
“夫人,你可知我今日……”
裴念徽正在裁製春日新衣,每年開春,她都會為賀夔父子三人親手裁製一套春衣。
賀夔像小尾巴一樣跟在裴念徽身後,遞量尺、遞剪刀、遞針線……
“人人都說他王霈貞如何如何,不也被我算計到了嗎,所以夫君我啊……”
“夫君以為王大人為何同意由蔣晉之主審?”
“自然是因為我智計過人,籌謀得當。”
“錯了,因為這個案子隻有蔣晉之能查,幫我把那塊織錦緞拿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