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書院,匯聚於此的便都是心懷淩雲之誌的年輕學子,他們以報效家國為畢生夙願,暢談國事、批判朝政幾乎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
每每朝廷有政令頒布,或任命擢升大臣,書院學子便會聚在一起大發議論,若與朝廷意見一致倒也罷了,但若與朝廷意見不一致,便會帶來極糟糕的影響。
太宗皇帝年間,甚至曾因書院的大規模集體反對,廢棄過剛剛發布不過一月的政令,朝令夕改,此乃大忌,由此可見書院影響之大。
除此之外,書院亦會著書立傳,建立學說流派。
而流派一旦成為,便會以其規模性和組織性,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這股力量,並不屬於朝廷,它是危險的,不可控的,隨時可能成為反叛朝廷的洪流。
最最關鍵的是,書院的存在,使得每年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身上,都預先貼好了書院的標簽。
書院的標簽,便是世族的標簽。
正因如此,太宗皇帝罷黜清河崔氏官員、清理朝廷時,才會有那麽多官員怒而棄朝離去,因為他們都是崔氏子弟或崔氏書院子弟。
僅僅罷黜一個清河崔氏,便差點將國家朝政這個大機器搞癱瘓,由此可見書院滲透之廣、勢力之龐大。
……
太宗皇帝曾說過,書院便如那堤壩之中多洶湧江流,一日高過一日,隨時都有決堤的可能,一旦決堤,這股氣勢磅礴的洪流會衝毀何處?
首當其衝的,便是朝廷。
所以,他才會如此決絕地斬除清河崔氏,因為他必須借此打壓書院勢力。
清河崔氏被懲治後,大量書院被迫關閉,書院勢力幾近凋零。
時至如今,如琅琊王氏這般世族,雖仍然會扶持開設書院,但風氣卻不如以往,暢所欲言、針砭時弊的景象再不得見。
書院所教之學生,漸漸成為了科舉考試的應試機器,他們誌在培養朝廷鷹犬,而是真正的有誌之士。
所謂書院,漸漸與國子監毫無二致。
任何惜才愛才之人,都不免對此扼腕歎息。
以範秩對澹台衍的了解,他堅信,澹台衍一定有光複書院之誌,而若想書院恢複往日榮光,那麽為清河崔氏翻案,便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範秩是昭仁九年的進士,他完整地經曆了書院的鼎盛時期和書院的凋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書院的意義,這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力所在。
所以,他才會如此對澹台衍寄予厚望,甚至冒著冒犯他的風險,在他麵前重提清河崔氏的舊案。
澹台衍輕輕歎息一聲,腦海中閃過這些年清河崔氏寄給他的信件:“範大人,書院之興衰,與一國之氣運息息相關,太宗皇帝,選擇了最差的處理方式。”
範秩的心跳陡然加快,他為澹台衍與他觀點一致而感到興奮,隻有這樣,他才能看到書院起複的希望。
“殿下若想恢複書院往昔盛景,一定會遭到朝中眾臣反對,屆時,便隻能以民間勢力相抗衡,如此一來,鄭俠的力量便變得不可或缺了。”
一個交遊甚廣的民間遊俠,足以掀起一場衝擊力十足的輿論風波。
澹台衍點點頭認可了他的說法:“我也想見一見這位能以外地人身份鼓動當地百姓造反的遊俠。“
……
澹台衍和鄭俠,是在九疑山上見的麵。
或許是想試一試這位六殿下的膽量,鄭俠在將會麵地點定在了九疑山上的寨子中,這裏曾是叛軍的大本營。
鄭俠瞧起來,不過二十如許,臉長而瘦削,眉眼鋒利,輪廓分明,如同一把出鞘的彎刀,稍有不慎,便會割傷人。
他的個子極高,略顯為難地縮在太師椅上,顯出幾分僵硬和滑稽。
他直勾勾地打量著澹台衍,沒有任何的寒暄客套,直接開門見山道:“六殿下,若論排兵布陣,我並不見得會輸給你。”
“何以見得?”
鄭俠勾了勾嘴角,眼中凝聚起狡黠的寒光:“我見過戰場,真刀真槍地赤身肉搏,一息之間,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有人丟了半張臉,有人被碾成了肉醬,連哭嚎都來不及。”
澹台衍百無聊賴地轉著手中的茶盞,麵不改色道:“你以為這樣會嚇到我?”
鄭俠一肚子的促狹被噎了迴去,不自在地撇了撇嘴角。
在他看來,澹台衍不過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富貴公子罷了,慣會玩弄陰謀詭計,若要動真本事打仗,那他定會被嚇得屁滾尿流。
澹台衍放下茶盞,看向鄭俠:“你以為,我如何能夠調動江南西道的駐軍?”
鄭俠不在意地嗤笑一聲,滿不在乎道:“不過是憑借虎符罷了,你以為你手中的兵多便能打得過我嗎?紙上談兵,注定輸得一敗塗地。”
“我並沒有虎符,也沒有聖旨。”
“不可能,這絕不可能!”鄭俠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道,“地方駐軍,無令不敢擅動,否則便是欺君謀逆之罪。”
“沒錯,但調軍換防,亦在尋常的軍事演練之列,我隻不過需要他們將調動的時間提前罷了。”
“但這仍然要冒極大的風險,駐軍將領憑什麽替你擔這莫大的幹係?就憑你皇子的身份?”鄭俠不屑道。
“憑這個。”
澹台衍從懷中取出一方物件放到桌案上,鄭俠定睛一看,發現竟是段凰郡主的令牌。
鄭俠曾遊曆軍中,故而認得此物,憑借此方令牌,便可調動賀蘭軍七萬大軍,凡是駐軍首領,無不識得此物。
而若以段凰郡主在軍中的威信和地位,駐軍將領確實會心甘情願配合澹台衍的謀劃。
“怎麽會……郡主她怎麽會將此物交給你……”鄭俠變了臉色,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語道。
每一個見識過段凰郡主於沙場之上征伐英姿的人,無一不會被其折服,在任何一個“以強者為尊”的男兒心中,段凰郡主都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鄭俠亦在其列。
每每朝廷有政令頒布,或任命擢升大臣,書院學子便會聚在一起大發議論,若與朝廷意見一致倒也罷了,但若與朝廷意見不一致,便會帶來極糟糕的影響。
太宗皇帝年間,甚至曾因書院的大規模集體反對,廢棄過剛剛發布不過一月的政令,朝令夕改,此乃大忌,由此可見書院影響之大。
除此之外,書院亦會著書立傳,建立學說流派。
而流派一旦成為,便會以其規模性和組織性,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這股力量,並不屬於朝廷,它是危險的,不可控的,隨時可能成為反叛朝廷的洪流。
最最關鍵的是,書院的存在,使得每年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身上,都預先貼好了書院的標簽。
書院的標簽,便是世族的標簽。
正因如此,太宗皇帝罷黜清河崔氏官員、清理朝廷時,才會有那麽多官員怒而棄朝離去,因為他們都是崔氏子弟或崔氏書院子弟。
僅僅罷黜一個清河崔氏,便差點將國家朝政這個大機器搞癱瘓,由此可見書院滲透之廣、勢力之龐大。
……
太宗皇帝曾說過,書院便如那堤壩之中多洶湧江流,一日高過一日,隨時都有決堤的可能,一旦決堤,這股氣勢磅礴的洪流會衝毀何處?
首當其衝的,便是朝廷。
所以,他才會如此決絕地斬除清河崔氏,因為他必須借此打壓書院勢力。
清河崔氏被懲治後,大量書院被迫關閉,書院勢力幾近凋零。
時至如今,如琅琊王氏這般世族,雖仍然會扶持開設書院,但風氣卻不如以往,暢所欲言、針砭時弊的景象再不得見。
書院所教之學生,漸漸成為了科舉考試的應試機器,他們誌在培養朝廷鷹犬,而是真正的有誌之士。
所謂書院,漸漸與國子監毫無二致。
任何惜才愛才之人,都不免對此扼腕歎息。
以範秩對澹台衍的了解,他堅信,澹台衍一定有光複書院之誌,而若想書院恢複往日榮光,那麽為清河崔氏翻案,便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範秩是昭仁九年的進士,他完整地經曆了書院的鼎盛時期和書院的凋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書院的意義,這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力所在。
所以,他才會如此對澹台衍寄予厚望,甚至冒著冒犯他的風險,在他麵前重提清河崔氏的舊案。
澹台衍輕輕歎息一聲,腦海中閃過這些年清河崔氏寄給他的信件:“範大人,書院之興衰,與一國之氣運息息相關,太宗皇帝,選擇了最差的處理方式。”
範秩的心跳陡然加快,他為澹台衍與他觀點一致而感到興奮,隻有這樣,他才能看到書院起複的希望。
“殿下若想恢複書院往昔盛景,一定會遭到朝中眾臣反對,屆時,便隻能以民間勢力相抗衡,如此一來,鄭俠的力量便變得不可或缺了。”
一個交遊甚廣的民間遊俠,足以掀起一場衝擊力十足的輿論風波。
澹台衍點點頭認可了他的說法:“我也想見一見這位能以外地人身份鼓動當地百姓造反的遊俠。“
……
澹台衍和鄭俠,是在九疑山上見的麵。
或許是想試一試這位六殿下的膽量,鄭俠在將會麵地點定在了九疑山上的寨子中,這裏曾是叛軍的大本營。
鄭俠瞧起來,不過二十如許,臉長而瘦削,眉眼鋒利,輪廓分明,如同一把出鞘的彎刀,稍有不慎,便會割傷人。
他的個子極高,略顯為難地縮在太師椅上,顯出幾分僵硬和滑稽。
他直勾勾地打量著澹台衍,沒有任何的寒暄客套,直接開門見山道:“六殿下,若論排兵布陣,我並不見得會輸給你。”
“何以見得?”
鄭俠勾了勾嘴角,眼中凝聚起狡黠的寒光:“我見過戰場,真刀真槍地赤身肉搏,一息之間,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有人丟了半張臉,有人被碾成了肉醬,連哭嚎都來不及。”
澹台衍百無聊賴地轉著手中的茶盞,麵不改色道:“你以為這樣會嚇到我?”
鄭俠一肚子的促狹被噎了迴去,不自在地撇了撇嘴角。
在他看來,澹台衍不過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富貴公子罷了,慣會玩弄陰謀詭計,若要動真本事打仗,那他定會被嚇得屁滾尿流。
澹台衍放下茶盞,看向鄭俠:“你以為,我如何能夠調動江南西道的駐軍?”
鄭俠不在意地嗤笑一聲,滿不在乎道:“不過是憑借虎符罷了,你以為你手中的兵多便能打得過我嗎?紙上談兵,注定輸得一敗塗地。”
“我並沒有虎符,也沒有聖旨。”
“不可能,這絕不可能!”鄭俠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道,“地方駐軍,無令不敢擅動,否則便是欺君謀逆之罪。”
“沒錯,但調軍換防,亦在尋常的軍事演練之列,我隻不過需要他們將調動的時間提前罷了。”
“但這仍然要冒極大的風險,駐軍將領憑什麽替你擔這莫大的幹係?就憑你皇子的身份?”鄭俠不屑道。
“憑這個。”
澹台衍從懷中取出一方物件放到桌案上,鄭俠定睛一看,發現竟是段凰郡主的令牌。
鄭俠曾遊曆軍中,故而認得此物,憑借此方令牌,便可調動賀蘭軍七萬大軍,凡是駐軍首領,無不識得此物。
而若以段凰郡主在軍中的威信和地位,駐軍將領確實會心甘情願配合澹台衍的謀劃。
“怎麽會……郡主她怎麽會將此物交給你……”鄭俠變了臉色,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語道。
每一個見識過段凰郡主於沙場之上征伐英姿的人,無一不會被其折服,在任何一個“以強者為尊”的男兒心中,段凰郡主都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鄭俠亦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