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永巷,便能聽到咿咿呀呀的唱戲的聲音,摻雜著瘋瘋癲癲的叫喊,使得寂靜幽森的永巷,愈發淒冷。
先帝一生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性情酷戾暴虐,眼中容不得半顆沙子,僅景運一朝,被打入冷宮的妃嬪便有十餘人。
如此看來,冷宮雖冷,倒也還算熱鬧。
為免驚到聖駕,太監孟祀禮提前安排人手清了場,將那些神誌失常的妃嬪關入房內嚴加看管。
昭仁帝踏進冷宮時,偌大的庭院中,便隻有崔知宜一人。
一身半新不舊的銀褐色廣袖披衫,烏發半挽,簪了一隻樸素的烏木簪子,風吹過時,像一朵搖曳生姿的鳶尾花。
“陛下。”
她溫潤的眼中積聚著清淺的笑意,平靜而淡然,一如十六年前接到廢黜旨意的那一刻。
清河崔氏的女兒,即便身處逆境,也不肯摧眉折腰。
昭仁帝看著她,這十六年不複相見的隔閡好像從未存在。
一切,都恍如當初。
“阿韞……”
“陛下還記得臣妾的小字。”
“是啊,朕還記得,”昭仁帝走到她身旁,隔著大約一尺的距離站定,聲音溫和,“在做什麽?”
“閑來無事,製了一副棋子。”
昭仁帝垂眸看向石桌上的棋盤和棋簍,黑白二子圓潤飽滿,能看出製棋之人手藝不凡。
“是了,朕記得你父親便極擅製棋,還曾送過朕一副。”
“臣妾的製棋手藝,是父親手把手教的,陛下可要一試?”
“也好。”
昭仁帝於石凳上坐下,手執黑棋,他摩挲著棋子表麵,遲遲沒有落子。
“陛下有心事?”
昭仁帝遲疑片刻,終究還是下定決心問道:“阿韞,你可怪朕?”
“陛下有陛下的不得已,臣妾明白。”
昭仁帝看向崔知宜的眼睛,靜水流深,溫潤而嫻雅,不見半分怨懟或者自怨自艾。
並非違心之言,而是她真實的想法。
捏著棋子的手不斷收緊,昭仁帝從未如此心緒複雜過,於清河崔氏一族的處置上,他聽過無數種意見。
有人罵帝王無情,一朝斬盡忠臣;有人罵崔氏一族狼子野心,活該落得此下場。
從未有人問過他想還是不想。
降罪於崔氏,是先帝臨終前最後一道旨意,驅逐澹台衍,幽禁崔知宜,則是昭仁帝不得已而為之。
於他本心而言,他並不願對這個助他奪嫡的家族趕盡殺絕。
但父命難違,一個孝字便足以壓得他毫無還手之力。
比聖旨權力更大的,是先帝的聖旨。
隻有崔知宜懂他,懂他身為帝王的無奈和不得已。
明明已經站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卻連自己的妻兒都護不住。
這種劇烈反差之下的無力感,才最令人懊惱。
“阿韞,你再等等,朕一定想辦法把你接出冷宮。”
“陛下,您是明君,更是孝子,先帝降罪於崔氏一族,我雖為後妃,但同樣是崔氏女。”
“知宜知您心意,但望陛下,切勿衝動,一旦違逆先帝旨意,勢必有辱陛下聲名。”
即便牽涉自身,她也永遠都能夠像現在這樣,冷靜地分析利弊,條分縷析,做出最利於時局的判斷。
昭仁帝頗有幾分泄氣地放下了棋子,崔知宜所言,句句在理,若他當真下旨將人接出冷宮,怕是言官的唾沫星子都能將他淹死。
違逆先帝旨意為不孝;荒淫好色為不賢。
他垂眸看向棋子,神思恍惚。
而就在這個當下,崔知宜抬眸看向了昭仁帝身後的孟祀禮。
她微微勾了勾嘴角,好像隻是在跟一位經久未見的老朋友打招唿。
孟祀禮惶恐地壓低了身子,遮住了眼底那抹意味深長的目光。
……
昭仁帝並未在冷宮停留太久,隻待了約一盞茶的功夫。
若放在平時,這樣驚天的熱鬧早該在宮中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可這一次,卻仿佛一片花瓣落入湖中,輕微的漣漪散後,再無餘波。
原因很簡單,即便是負責漿洗灑掃的宮人,也早已摸清了這大內的規矩,崔氏一族一日不起複,崔知宜便永無出頭之日。
即便陛下仍然心心念念記掛著她,但出不了冷宮,複不了位份,那這份恩寵,便如那無根飄萍,一點用處也無。
無人在意這個小插曲,隻有秦絡緋,敏銳地感知到了危險的逼近。
……
因得今日午後的見麵,昭仁帝輾轉反側,一夜無眠。
崔知宜的話不停地在他腦海中盤桓,她愈是這樣冷靜自持,愈是這樣事事以他為先、為他考慮,他便越發覺得愧疚自責。
他的阿韞,是這天底下最好的女子,卻隻能被幽禁冷宮,蹉跎一生。
……
不過寅時三刻,昭仁帝便早早起了身,在孟祀禮服侍他洗漱時吩咐道:“去傳旨,今日散朝後,朕要去一趟東陽侯府。”
旨意送進東陽侯府時,東陽侯白子檀正與清榮長公主一同用早膳。
香薷飲、雪霞羹、魚茸方糕,配一盞血燕,再加上上好的糟醃小菜。
白子檀夾了一塊方糕放到她麵前,溫聲道:“公主請。”
清榮長公主則幫他盛了一盞雪霞羹,迴禮道:“駙馬請。”
“陛下這些年甚少出宮,不知今日是為了何事。”
清榮長公主咽下那塊方糕,不緊不慢地說道:“昨日宮裏傳出消息,陛下去了冷宮。”
白子檀麵上微異:“冷宮?陛下去見了崔才人?”
“連你都知道陛下去冷宮一定是為了見崔知宜,你猜禦史台那幫子長舌婦會怎麽想?”
“那今日朝上,陛下豈不是要受百官非議?”白子檀放下碗盞,麵露憂愁,“這該如何是好?”
“挨罵也是陛下挨罵,你擔心什麽?”
“我這不是擔心公主你嗎?我記得早些年你與崔才人甚是親厚,陛下若因此事惹得眾怒,最後受牽累的也隻會是崔才人。”
清榮長公主放下玉箸,似笑非笑地看著他:“駙馬這幾年,倒是長進不少。”
“近朱者赤,跟在公主身邊,日日耳濡目染,自然……”
“打住,駙馬若無事,還請幫我找一本《女誡》來。”
“《女誡》?公主不是最厭此書嗎?甚至曾言班昭博學高才,此生敗筆唯《女誡》爾。”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對付禦史台那幫老學究,自然要講究方略。”
崔知宜說的對,她雖已嫁入皇室,但仍然是崔氏女。
隻不過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
先帝一生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性情酷戾暴虐,眼中容不得半顆沙子,僅景運一朝,被打入冷宮的妃嬪便有十餘人。
如此看來,冷宮雖冷,倒也還算熱鬧。
為免驚到聖駕,太監孟祀禮提前安排人手清了場,將那些神誌失常的妃嬪關入房內嚴加看管。
昭仁帝踏進冷宮時,偌大的庭院中,便隻有崔知宜一人。
一身半新不舊的銀褐色廣袖披衫,烏發半挽,簪了一隻樸素的烏木簪子,風吹過時,像一朵搖曳生姿的鳶尾花。
“陛下。”
她溫潤的眼中積聚著清淺的笑意,平靜而淡然,一如十六年前接到廢黜旨意的那一刻。
清河崔氏的女兒,即便身處逆境,也不肯摧眉折腰。
昭仁帝看著她,這十六年不複相見的隔閡好像從未存在。
一切,都恍如當初。
“阿韞……”
“陛下還記得臣妾的小字。”
“是啊,朕還記得,”昭仁帝走到她身旁,隔著大約一尺的距離站定,聲音溫和,“在做什麽?”
“閑來無事,製了一副棋子。”
昭仁帝垂眸看向石桌上的棋盤和棋簍,黑白二子圓潤飽滿,能看出製棋之人手藝不凡。
“是了,朕記得你父親便極擅製棋,還曾送過朕一副。”
“臣妾的製棋手藝,是父親手把手教的,陛下可要一試?”
“也好。”
昭仁帝於石凳上坐下,手執黑棋,他摩挲著棋子表麵,遲遲沒有落子。
“陛下有心事?”
昭仁帝遲疑片刻,終究還是下定決心問道:“阿韞,你可怪朕?”
“陛下有陛下的不得已,臣妾明白。”
昭仁帝看向崔知宜的眼睛,靜水流深,溫潤而嫻雅,不見半分怨懟或者自怨自艾。
並非違心之言,而是她真實的想法。
捏著棋子的手不斷收緊,昭仁帝從未如此心緒複雜過,於清河崔氏一族的處置上,他聽過無數種意見。
有人罵帝王無情,一朝斬盡忠臣;有人罵崔氏一族狼子野心,活該落得此下場。
從未有人問過他想還是不想。
降罪於崔氏,是先帝臨終前最後一道旨意,驅逐澹台衍,幽禁崔知宜,則是昭仁帝不得已而為之。
於他本心而言,他並不願對這個助他奪嫡的家族趕盡殺絕。
但父命難違,一個孝字便足以壓得他毫無還手之力。
比聖旨權力更大的,是先帝的聖旨。
隻有崔知宜懂他,懂他身為帝王的無奈和不得已。
明明已經站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卻連自己的妻兒都護不住。
這種劇烈反差之下的無力感,才最令人懊惱。
“阿韞,你再等等,朕一定想辦法把你接出冷宮。”
“陛下,您是明君,更是孝子,先帝降罪於崔氏一族,我雖為後妃,但同樣是崔氏女。”
“知宜知您心意,但望陛下,切勿衝動,一旦違逆先帝旨意,勢必有辱陛下聲名。”
即便牽涉自身,她也永遠都能夠像現在這樣,冷靜地分析利弊,條分縷析,做出最利於時局的判斷。
昭仁帝頗有幾分泄氣地放下了棋子,崔知宜所言,句句在理,若他當真下旨將人接出冷宮,怕是言官的唾沫星子都能將他淹死。
違逆先帝旨意為不孝;荒淫好色為不賢。
他垂眸看向棋子,神思恍惚。
而就在這個當下,崔知宜抬眸看向了昭仁帝身後的孟祀禮。
她微微勾了勾嘴角,好像隻是在跟一位經久未見的老朋友打招唿。
孟祀禮惶恐地壓低了身子,遮住了眼底那抹意味深長的目光。
……
昭仁帝並未在冷宮停留太久,隻待了約一盞茶的功夫。
若放在平時,這樣驚天的熱鬧早該在宮中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可這一次,卻仿佛一片花瓣落入湖中,輕微的漣漪散後,再無餘波。
原因很簡單,即便是負責漿洗灑掃的宮人,也早已摸清了這大內的規矩,崔氏一族一日不起複,崔知宜便永無出頭之日。
即便陛下仍然心心念念記掛著她,但出不了冷宮,複不了位份,那這份恩寵,便如那無根飄萍,一點用處也無。
無人在意這個小插曲,隻有秦絡緋,敏銳地感知到了危險的逼近。
……
因得今日午後的見麵,昭仁帝輾轉反側,一夜無眠。
崔知宜的話不停地在他腦海中盤桓,她愈是這樣冷靜自持,愈是這樣事事以他為先、為他考慮,他便越發覺得愧疚自責。
他的阿韞,是這天底下最好的女子,卻隻能被幽禁冷宮,蹉跎一生。
……
不過寅時三刻,昭仁帝便早早起了身,在孟祀禮服侍他洗漱時吩咐道:“去傳旨,今日散朝後,朕要去一趟東陽侯府。”
旨意送進東陽侯府時,東陽侯白子檀正與清榮長公主一同用早膳。
香薷飲、雪霞羹、魚茸方糕,配一盞血燕,再加上上好的糟醃小菜。
白子檀夾了一塊方糕放到她麵前,溫聲道:“公主請。”
清榮長公主則幫他盛了一盞雪霞羹,迴禮道:“駙馬請。”
“陛下這些年甚少出宮,不知今日是為了何事。”
清榮長公主咽下那塊方糕,不緊不慢地說道:“昨日宮裏傳出消息,陛下去了冷宮。”
白子檀麵上微異:“冷宮?陛下去見了崔才人?”
“連你都知道陛下去冷宮一定是為了見崔知宜,你猜禦史台那幫子長舌婦會怎麽想?”
“那今日朝上,陛下豈不是要受百官非議?”白子檀放下碗盞,麵露憂愁,“這該如何是好?”
“挨罵也是陛下挨罵,你擔心什麽?”
“我這不是擔心公主你嗎?我記得早些年你與崔才人甚是親厚,陛下若因此事惹得眾怒,最後受牽累的也隻會是崔才人。”
清榮長公主放下玉箸,似笑非笑地看著他:“駙馬這幾年,倒是長進不少。”
“近朱者赤,跟在公主身邊,日日耳濡目染,自然……”
“打住,駙馬若無事,還請幫我找一本《女誡》來。”
“《女誡》?公主不是最厭此書嗎?甚至曾言班昭博學高才,此生敗筆唯《女誡》爾。”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對付禦史台那幫老學究,自然要講究方略。”
崔知宜說的對,她雖已嫁入皇室,但仍然是崔氏女。
隻不過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