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不出軍的話,那也不會有後麵的一係列連鎖反應了。
曹魏肯定會跟東吳齊心協力,一起對抗他們大漢。
“關老將軍說得是。”
“現在,從長安和襄陽傳迴來的消息來看,這魏國的底蘊,還真是強大啊。”
“幾個月的時間,前前後後,投入了共計一百五十萬大軍。”
“而且這些大軍,還都不是什麽烏合之眾。”
關羽聽到這話,也是深以為然。
“若是當初的曹操南下,有如此之多的兵馬,有如此強大的實力。”
“那當初我和大哥,還有江東,就已經被曹操掃滅了。”
“到了今天,恐怕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
聞言,吳念認同的點點頭。
“不過當時非此時。”
“現在,丞相和大將軍,兩路大軍,遭受到魏軍的強烈阻擋。”
“百萬大軍,不能寸進。”
“而我等,該當盡快的舉行完科舉,穩定江東的局勢,然後對大將軍和丞相北伐進行一個有效的幫助。”
聞言,關羽撫須,接著雙眼凝神道:“如今建業這邊,最出類拔萃的人才,就屬孔明之兄,諸葛瑾之子,諸葛恪。”
“聞得此人,自小之時,便有神童之稱也。”
“不知道其秉性如何,是否忠於我大漢朝廷。”
諸葛恪,就是諸葛瑾的兒子。
獨孤言拿下江東之後,並沒有對諸葛一家,動手,反而讓他們一家子,繼續在建業城居住。
當然,獨孤言也沒有要讓諸葛瑾到大漢朝廷這邊效勞。
對於諸葛瑾,其實獨孤言並不感冒。
雖各為其主,但是諸葛瑾的才識,始終有限。
不似諸葛亮那般。
而且,不讓諸葛瑾進入大漢朝堂,也算是對其諸葛家族的一種保護吧。
如果諸葛瑾進入了大漢朝堂,那難免會有人非議諸葛亮。
所以,幹脆,獨孤言就不動諸葛瑾,讓對方賦閑在家裏,當個富家翁就好了。
這會吳念和關羽都沒有想到,對方的兒子,諸葛恪,居然會參加科舉。
而且,成績還出類拔萃。
確實是有神童的影子。
“關老將軍,如果諸葛恪,能從會試之中殺出來,那到時,我等再考察一下其秉性吧!”
聽到這話,關羽點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卻說此刻的另一邊。
諸葛亮站在曹陽城牆頭上,眺望著遠處的三崤山,皺著眉頭。
幾個月時間過去了,還是沒有任何的進展。
現在曹魏,就是要和他死拖,拿人命拖。
這場仗,打到現在,根據統計,魏軍傷亡,起碼不下二十萬。
而他大漢這邊,損失同樣也不小。
據計算,足足有七萬大軍的傷亡數量。
可謂是,損失巨大。
雖然拖了這麽久,在這個地方。
不過將士們的戰鬥意誌,依舊高昂。
喊出了,不破鄴城,勢不還朝的口號。
“丞相,再這麽拖下去,對於我軍來說,很是不利啊!”這時,吳與走到諸葛亮身邊,朝著諸葛亮說道。
聞言,諸葛亮點點頭。
他何嚐又不知道。
雖然說,這麽拖下去的話,對於魏軍來說,是更加的難受。
不過魏軍現在是無所畏懼,魚死網破了屬於。
他們則是不同。
最原先,諸葛亮是想以最小的代價,去拿下整個中原地區。
不過耗到如今,損失已經逐漸擴大了。
不僅僅是他這裏。
包括獨孤言那邊也是一樣。
一時間,都沒有比較好的一個辦法去破城。
當然,如果拿人命去堆的話,獨孤言那邊肯定是能破城的。
諸葛亮估計,獨孤言就是暫時還不願意去做。
可能還沒有達到無奈,用這最本的辦法。
可是,他這邊,那就不一樣了。
魏軍占據這兩座山峰,與三座城池,遙遙相望,其中有任何一方受到攻擊,那另外一方,就會出兵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魏軍的數量又不比他們少,是真的很無奈的。
見到諸葛亮沒有說話,這時,吳與再次開口試探性的說道:“丞相,既然此路難通。”
“那不如我等北上河東如何?”
聽到吳與這話,然而諸葛亮卻是搖搖頭。
“善論啊,北上河東,想要進軍中原,同樣會遇到太行山脈一帶的山川阻擋,那裏的作戰環境,也比這裏好不到哪裏去,況且貿然撤軍,恐司馬懿會來追……殺?”
說到這裏,諸葛亮語氣突然一頓。
“追殺?”
而吳與見到諸葛亮的模樣,也是猛然反應過來。
“丞相,您是不是想到了誘敵之計?”
“嗬嗬,善論,你也想到了。”諸葛亮臉上浮現笑意。
“善論剛剛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而軍如今,與敵軍僵持如此之久。”
“若是假意撤退,散出要北上河東的消息,那成功性可以說是很大的。”
“丞相,下官覺得,我們要做一個局,一個能讓司馬懿深信我們北上河東的局。”
聞言,諸葛亮不動聲色,對著吳與道:“府衙之內商議,這裏人多嘴雜。”
說罷,諸葛亮率先轉身朝著府衙而去。
見狀,吳與連忙跟上。
很快,兩人就來到了府衙之內。
隨即,諸葛亮便揮退所有人。
接著兩人便直接對坐下來。
諸葛亮率先開口問道:“善論,你說說你的想法吧!”
聞言,吳與點點頭。
“丞相,司馬懿此人老奸巨猾。”
“如果我們按照正常的想法,去撤退,然後趁機埋伏,那自然是不行的。”
“沒有千真萬確的把握,司馬懿絕對是不會動手的。”
“而根據我們在魏軍之中安插的探子傳迴來的消息來看。”
“如今曹真經過之前我們對其的打擊,已經事事都聽司馬懿的了。”
“我覺得曹真是這麽認為的,把司馬懿當做幕僚,出謀劃策,最終拍板的,還是他曹真。”
“如此一來,那我們要麵對的,就隻是司馬懿,而不是曹真。”
“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得跟真的要北上一樣。”
聽到這裏,諸葛亮很是認同吳與的話。
接著,諸葛亮若有所思的說道:“既然要做得像個樣子,那就不能隻做個樣子!”
曹魏肯定會跟東吳齊心協力,一起對抗他們大漢。
“關老將軍說得是。”
“現在,從長安和襄陽傳迴來的消息來看,這魏國的底蘊,還真是強大啊。”
“幾個月的時間,前前後後,投入了共計一百五十萬大軍。”
“而且這些大軍,還都不是什麽烏合之眾。”
關羽聽到這話,也是深以為然。
“若是當初的曹操南下,有如此之多的兵馬,有如此強大的實力。”
“那當初我和大哥,還有江東,就已經被曹操掃滅了。”
“到了今天,恐怕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
聞言,吳念認同的點點頭。
“不過當時非此時。”
“現在,丞相和大將軍,兩路大軍,遭受到魏軍的強烈阻擋。”
“百萬大軍,不能寸進。”
“而我等,該當盡快的舉行完科舉,穩定江東的局勢,然後對大將軍和丞相北伐進行一個有效的幫助。”
聞言,關羽撫須,接著雙眼凝神道:“如今建業這邊,最出類拔萃的人才,就屬孔明之兄,諸葛瑾之子,諸葛恪。”
“聞得此人,自小之時,便有神童之稱也。”
“不知道其秉性如何,是否忠於我大漢朝廷。”
諸葛恪,就是諸葛瑾的兒子。
獨孤言拿下江東之後,並沒有對諸葛一家,動手,反而讓他們一家子,繼續在建業城居住。
當然,獨孤言也沒有要讓諸葛瑾到大漢朝廷這邊效勞。
對於諸葛瑾,其實獨孤言並不感冒。
雖各為其主,但是諸葛瑾的才識,始終有限。
不似諸葛亮那般。
而且,不讓諸葛瑾進入大漢朝堂,也算是對其諸葛家族的一種保護吧。
如果諸葛瑾進入了大漢朝堂,那難免會有人非議諸葛亮。
所以,幹脆,獨孤言就不動諸葛瑾,讓對方賦閑在家裏,當個富家翁就好了。
這會吳念和關羽都沒有想到,對方的兒子,諸葛恪,居然會參加科舉。
而且,成績還出類拔萃。
確實是有神童的影子。
“關老將軍,如果諸葛恪,能從會試之中殺出來,那到時,我等再考察一下其秉性吧!”
聽到這話,關羽點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卻說此刻的另一邊。
諸葛亮站在曹陽城牆頭上,眺望著遠處的三崤山,皺著眉頭。
幾個月時間過去了,還是沒有任何的進展。
現在曹魏,就是要和他死拖,拿人命拖。
這場仗,打到現在,根據統計,魏軍傷亡,起碼不下二十萬。
而他大漢這邊,損失同樣也不小。
據計算,足足有七萬大軍的傷亡數量。
可謂是,損失巨大。
雖然拖了這麽久,在這個地方。
不過將士們的戰鬥意誌,依舊高昂。
喊出了,不破鄴城,勢不還朝的口號。
“丞相,再這麽拖下去,對於我軍來說,很是不利啊!”這時,吳與走到諸葛亮身邊,朝著諸葛亮說道。
聞言,諸葛亮點點頭。
他何嚐又不知道。
雖然說,這麽拖下去的話,對於魏軍來說,是更加的難受。
不過魏軍現在是無所畏懼,魚死網破了屬於。
他們則是不同。
最原先,諸葛亮是想以最小的代價,去拿下整個中原地區。
不過耗到如今,損失已經逐漸擴大了。
不僅僅是他這裏。
包括獨孤言那邊也是一樣。
一時間,都沒有比較好的一個辦法去破城。
當然,如果拿人命去堆的話,獨孤言那邊肯定是能破城的。
諸葛亮估計,獨孤言就是暫時還不願意去做。
可能還沒有達到無奈,用這最本的辦法。
可是,他這邊,那就不一樣了。
魏軍占據這兩座山峰,與三座城池,遙遙相望,其中有任何一方受到攻擊,那另外一方,就會出兵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魏軍的數量又不比他們少,是真的很無奈的。
見到諸葛亮沒有說話,這時,吳與再次開口試探性的說道:“丞相,既然此路難通。”
“那不如我等北上河東如何?”
聽到吳與這話,然而諸葛亮卻是搖搖頭。
“善論啊,北上河東,想要進軍中原,同樣會遇到太行山脈一帶的山川阻擋,那裏的作戰環境,也比這裏好不到哪裏去,況且貿然撤軍,恐司馬懿會來追……殺?”
說到這裏,諸葛亮語氣突然一頓。
“追殺?”
而吳與見到諸葛亮的模樣,也是猛然反應過來。
“丞相,您是不是想到了誘敵之計?”
“嗬嗬,善論,你也想到了。”諸葛亮臉上浮現笑意。
“善論剛剛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而軍如今,與敵軍僵持如此之久。”
“若是假意撤退,散出要北上河東的消息,那成功性可以說是很大的。”
“丞相,下官覺得,我們要做一個局,一個能讓司馬懿深信我們北上河東的局。”
聞言,諸葛亮不動聲色,對著吳與道:“府衙之內商議,這裏人多嘴雜。”
說罷,諸葛亮率先轉身朝著府衙而去。
見狀,吳與連忙跟上。
很快,兩人就來到了府衙之內。
隨即,諸葛亮便揮退所有人。
接著兩人便直接對坐下來。
諸葛亮率先開口問道:“善論,你說說你的想法吧!”
聞言,吳與點點頭。
“丞相,司馬懿此人老奸巨猾。”
“如果我們按照正常的想法,去撤退,然後趁機埋伏,那自然是不行的。”
“沒有千真萬確的把握,司馬懿絕對是不會動手的。”
“而根據我們在魏軍之中安插的探子傳迴來的消息來看。”
“如今曹真經過之前我們對其的打擊,已經事事都聽司馬懿的了。”
“我覺得曹真是這麽認為的,把司馬懿當做幕僚,出謀劃策,最終拍板的,還是他曹真。”
“如此一來,那我們要麵對的,就隻是司馬懿,而不是曹真。”
“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得跟真的要北上一樣。”
聽到這裏,諸葛亮很是認同吳與的話。
接著,諸葛亮若有所思的說道:“既然要做得像個樣子,那就不能隻做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