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獨孤言走了之後。
這時魯肅走了進來。
看見周瑜一臉高興模樣,魯肅疑惑問道:“公瑾何事如此欣喜?”
“哈哈哈,子敬有所不知,我本欲除陽明這個大患,奈何如今曹軍來勢洶洶。”
“若是我出手,恐遭人非議。”
“於是便想到一法。”
“為何不能,借曹軍之手,殺陽明呢?”
“剛剛根據探子來報,曹操的糧草輜重,大部分屯於聚鐵山,所以我便資助陽明一千人馬。”
“讓他前去偷襲聚鐵山。”
聽到這話,魯肅心裏咯噔一聲。
他沒想到,周瑜這麽執拗,非要殺獨孤言。
雖然他不反對周瑜說獨孤言是未來的江東大患。
但是眼下,出師未捷,先殺賢士,難免是個不好的兆頭。
於是他不動聲色的告辭周瑜。
來到帳外後。
便急匆匆的去尋找獨孤言。
等見到獨孤言後,隻見他正在點兵。
“陽明呐,公瑾已經將事情跟在下說了,你有沒有把握能偷襲成功否?”魯肅麵露擔心之色。
見到魯肅前來,獨孤言不禁在內心暗道:“救星來了!”
周瑜這人,在他來看,性格是兩麵性的。
一方麵,他很容易被被人激怒,另一方麵,對方被人激怒後,平靜下來,又會反思。
這點,在曆史上,也是可以考證的。
你說他為人小氣,則不然。
至於對方是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獨孤言覺得有一部分。
在周瑜受傷之後又受到刺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心裏雖然這麽想著。
表麵上獨孤言一臉輕鬆狀,“吾一戰便定西川,小小聚鐵山,何懼之有?”
“倒是公瑾,吾聞江東有童謠,說公瑾善水戰而不善長陸戰。”
“我相信,公瑾肯定不是因為這個,才讓在下去斷曹操糧道的吧?”
“子敬你說呢?”
獨孤言笑眯眯的說著。
聽到這話的魯肅,嘴角不禁微微抽搐。
他又怎麽會聽不出獨孤言話中的意思呢。
“罷了,陽明呐,肅就幫你一次,為了我們兩家都能在這亂世之中存留下去!”
說罷,魯肅當即就迴到周瑜身邊。
然後把獨孤言的話,與對方講了一遍。
聞言,周瑜頓時大怒。
“豎子安敢欺我不能路戰否?”
“不用他去,吾自領一萬人馬前去!”
看著周瑜的反應,魯肅在心中不禁暗歎了口氣。
“公瑾,不如陽明也!”
若是獨孤言知道魯肅的心聲,恐怕會再補上一刀。
“他丫的周瑜豈止不如我,起碼還得加上一個諸葛亮。”
可惜諸葛亮另有安排。
不然他高低要將諸葛亮帶過來江東,一起氣氣周瑜。
就是那種你氣又能如何?你來打我呀!
周瑜不用獨孤言出兵了,魯肅離開軍帳後,就把事情跟獨孤言說了一下。
“子敬呐,在下也是無奈之舉!”獨孤言語氣無奈。
隨後又突然臉色變得嚴肅起來。
“如今曹強我們兩家弱,當是聯手抵抗強敵之時。”
“公瑾如此做派,豈不讓人恥笑。”
“子敬你迴去告訴公瑾,人呐,還是要心胸寬廣。”
“還有,別來招惹我,否則不是公瑾能承受得起的!”
獨孤言這話就說得很重了。
料想周瑜聽到,估計會更加氣氛。
但是又能怎麽樣呢?
他獨孤言是個好拿捏的軟柿子麽?
招惹他,不用付出代價?
若是周瑜像曆史上對待諸葛亮那樣,繼續對待他。
那就是不是三氣周瑜那麽簡單了!
聽到獨孤言的話,魯肅沉默不語!
這兩個人水火不容,他最難受啊。
誰讓他夾在中間……
隨後,魯肅又迴到周瑜身邊。
把獨孤言的還話,原封不動的說了一下。
這次周瑜倒是沒有表現得大怒。
隻是拳頭死死的握著。
“此人居然如此知我之性情,且才華勝於我十倍啊。”
“若是不除,江東早晚必亡也。”
好吧,還是要殺獨孤言,魯肅無了個大語。
“隻待陽明,幾日後鬆懈,不再記得吾要害他之心,設宴相邀。”
“於醉酒之中,取其首級也!”周瑜眼神狠辣,自語道。
當然,他可以現在就下令出兵擊殺獨孤言,但是他怕有變數。
獨孤言這麽聰明的一個人。
且身邊有近百名新野軍。
萬一被逃脫了,沒殺死對方不說,還破壞了聯盟。
所以周瑜才要在宴席上殺獨孤言。
一是在宴席上,獨孤言的士兵沒有資格進來。
二是,他聽過獨孤言在長阪坡一戰聞名天下的事。
周瑜他也怕死啊。
若是獨孤言要拉他做墊背的,那他周瑜如何能抵擋如此虎將?
他雖然是文武雙全,但其實就是個儒將,讓他上戰場拚殺,還是跟其他武將比不了的。
所以,隻有等獨孤言喝醉酒了,最好動手。
到時隻要對外宣布,獨孤言是意外而死。
沒準劉備為了保全大局,並不會破壞孫劉聯盟。
如此一來,既殺了獨孤言這個大患,又還可以聯劉抗曹。
豈不美哉?
魯肅聽完,沒有反駁。
在他心裏,江東基業才是最重要的。
獨孤言的性命,不足以道也。
隻要不破壞孫劉聯盟即可。
而且周瑜這個法子也可行。
數日後。
獨孤言的住處在舟上。
身邊的將士,都是他從江夏帶來的。
此刻坐在椅子上,看著案台上的一封竹簡,他陷入了沉思。
這封信是從江夏傳來的。
根據來人之說,乃是劉備從遠在趁倉道口發來的問計信。
隻見上麵的內容是這樣的。
“先生親閱,不知先生可還好否?備聞先生在長板坡陷入險境,當即欲要昏厥。”
“先生為備為漢居功至偉,切記不可再次以身犯險,備掛念之……”
“自備出斜穀後,奪取五丈原。”
“子龍依照先生之計,奇襲長安成功。”
“而後又陣斬夏侯淵,自此長安已定,此皆先生之功勞也!”
“然,如今西涼馬騰韓遂來犯。”
“因川蜀剛定,稅糧欠收,蜀道艱難。”
“此為糧草不足以積戰也!”
“而又無計可退敵,於是備便想到先生,特此問計。”
“望先生讀此,速速迴報!”
這時魯肅走了進來。
看見周瑜一臉高興模樣,魯肅疑惑問道:“公瑾何事如此欣喜?”
“哈哈哈,子敬有所不知,我本欲除陽明這個大患,奈何如今曹軍來勢洶洶。”
“若是我出手,恐遭人非議。”
“於是便想到一法。”
“為何不能,借曹軍之手,殺陽明呢?”
“剛剛根據探子來報,曹操的糧草輜重,大部分屯於聚鐵山,所以我便資助陽明一千人馬。”
“讓他前去偷襲聚鐵山。”
聽到這話,魯肅心裏咯噔一聲。
他沒想到,周瑜這麽執拗,非要殺獨孤言。
雖然他不反對周瑜說獨孤言是未來的江東大患。
但是眼下,出師未捷,先殺賢士,難免是個不好的兆頭。
於是他不動聲色的告辭周瑜。
來到帳外後。
便急匆匆的去尋找獨孤言。
等見到獨孤言後,隻見他正在點兵。
“陽明呐,公瑾已經將事情跟在下說了,你有沒有把握能偷襲成功否?”魯肅麵露擔心之色。
見到魯肅前來,獨孤言不禁在內心暗道:“救星來了!”
周瑜這人,在他來看,性格是兩麵性的。
一方麵,他很容易被被人激怒,另一方麵,對方被人激怒後,平靜下來,又會反思。
這點,在曆史上,也是可以考證的。
你說他為人小氣,則不然。
至於對方是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獨孤言覺得有一部分。
在周瑜受傷之後又受到刺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心裏雖然這麽想著。
表麵上獨孤言一臉輕鬆狀,“吾一戰便定西川,小小聚鐵山,何懼之有?”
“倒是公瑾,吾聞江東有童謠,說公瑾善水戰而不善長陸戰。”
“我相信,公瑾肯定不是因為這個,才讓在下去斷曹操糧道的吧?”
“子敬你說呢?”
獨孤言笑眯眯的說著。
聽到這話的魯肅,嘴角不禁微微抽搐。
他又怎麽會聽不出獨孤言話中的意思呢。
“罷了,陽明呐,肅就幫你一次,為了我們兩家都能在這亂世之中存留下去!”
說罷,魯肅當即就迴到周瑜身邊。
然後把獨孤言的話,與對方講了一遍。
聞言,周瑜頓時大怒。
“豎子安敢欺我不能路戰否?”
“不用他去,吾自領一萬人馬前去!”
看著周瑜的反應,魯肅在心中不禁暗歎了口氣。
“公瑾,不如陽明也!”
若是獨孤言知道魯肅的心聲,恐怕會再補上一刀。
“他丫的周瑜豈止不如我,起碼還得加上一個諸葛亮。”
可惜諸葛亮另有安排。
不然他高低要將諸葛亮帶過來江東,一起氣氣周瑜。
就是那種你氣又能如何?你來打我呀!
周瑜不用獨孤言出兵了,魯肅離開軍帳後,就把事情跟獨孤言說了一下。
“子敬呐,在下也是無奈之舉!”獨孤言語氣無奈。
隨後又突然臉色變得嚴肅起來。
“如今曹強我們兩家弱,當是聯手抵抗強敵之時。”
“公瑾如此做派,豈不讓人恥笑。”
“子敬你迴去告訴公瑾,人呐,還是要心胸寬廣。”
“還有,別來招惹我,否則不是公瑾能承受得起的!”
獨孤言這話就說得很重了。
料想周瑜聽到,估計會更加氣氛。
但是又能怎麽樣呢?
他獨孤言是個好拿捏的軟柿子麽?
招惹他,不用付出代價?
若是周瑜像曆史上對待諸葛亮那樣,繼續對待他。
那就是不是三氣周瑜那麽簡單了!
聽到獨孤言的話,魯肅沉默不語!
這兩個人水火不容,他最難受啊。
誰讓他夾在中間……
隨後,魯肅又迴到周瑜身邊。
把獨孤言的還話,原封不動的說了一下。
這次周瑜倒是沒有表現得大怒。
隻是拳頭死死的握著。
“此人居然如此知我之性情,且才華勝於我十倍啊。”
“若是不除,江東早晚必亡也。”
好吧,還是要殺獨孤言,魯肅無了個大語。
“隻待陽明,幾日後鬆懈,不再記得吾要害他之心,設宴相邀。”
“於醉酒之中,取其首級也!”周瑜眼神狠辣,自語道。
當然,他可以現在就下令出兵擊殺獨孤言,但是他怕有變數。
獨孤言這麽聰明的一個人。
且身邊有近百名新野軍。
萬一被逃脫了,沒殺死對方不說,還破壞了聯盟。
所以周瑜才要在宴席上殺獨孤言。
一是在宴席上,獨孤言的士兵沒有資格進來。
二是,他聽過獨孤言在長阪坡一戰聞名天下的事。
周瑜他也怕死啊。
若是獨孤言要拉他做墊背的,那他周瑜如何能抵擋如此虎將?
他雖然是文武雙全,但其實就是個儒將,讓他上戰場拚殺,還是跟其他武將比不了的。
所以,隻有等獨孤言喝醉酒了,最好動手。
到時隻要對外宣布,獨孤言是意外而死。
沒準劉備為了保全大局,並不會破壞孫劉聯盟。
如此一來,既殺了獨孤言這個大患,又還可以聯劉抗曹。
豈不美哉?
魯肅聽完,沒有反駁。
在他心裏,江東基業才是最重要的。
獨孤言的性命,不足以道也。
隻要不破壞孫劉聯盟即可。
而且周瑜這個法子也可行。
數日後。
獨孤言的住處在舟上。
身邊的將士,都是他從江夏帶來的。
此刻坐在椅子上,看著案台上的一封竹簡,他陷入了沉思。
這封信是從江夏傳來的。
根據來人之說,乃是劉備從遠在趁倉道口發來的問計信。
隻見上麵的內容是這樣的。
“先生親閱,不知先生可還好否?備聞先生在長板坡陷入險境,當即欲要昏厥。”
“先生為備為漢居功至偉,切記不可再次以身犯險,備掛念之……”
“自備出斜穀後,奪取五丈原。”
“子龍依照先生之計,奇襲長安成功。”
“而後又陣斬夏侯淵,自此長安已定,此皆先生之功勞也!”
“然,如今西涼馬騰韓遂來犯。”
“因川蜀剛定,稅糧欠收,蜀道艱難。”
“此為糧草不足以積戰也!”
“而又無計可退敵,於是備便想到先生,特此問計。”
“望先生讀此,速速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