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四零七章定帥


    還沒等李世民考慮好如何收拾這些個一直不務實證,卻在天下莘莘學子中間有這不小聲明威望的清流酸人們。


    邊關送來的八百裏加急的緊急軍情,被風塵滿麵的傳訊兵,一路請示著急急的送進了朝堂。.


    實力遜色於西突厥,無法做到大麵積遷移,也無力越過西突厥向西行掠奪之事,年前卻同樣遭受到嚴重的雪災。


    欺淩壓榨完周邊夾縫求生的零星部落之後,現下已經是青黃不接的薛延陀出現了內亂,主張親和大唐,想要向大唐求救暫緩薛延陀危機的國君,被強勢的軍隊首領給強行軟禁了起來。


    那位將軍盯上了大唐境內,水草豐美、稻穀豐碩的,有著塞上江南之稱的河套平原,想要將這塊足以支撐薛延陀上下的肥沃土地,納進薛延陀的版圖!


    在薛延陀形勢被他基本掌控之後,現在已經開始猛烈攻擊大唐邊境,給大唐邊關來了個措手不及!


    李世民將軍情讓李安陽通報之後,想要主和的人,看了看摩拳擦掌義憤填膺躍躍欲試的眾武將們,將心中主和的腹稿又給咽了迴去。


    想到朝堂上才停歇沒多久的全武行,一個個窺著李世民的神情,沉默不語,等著李世民的聖裁。


    自從當年追擊吐穀渾王伏允時,唐軍將領所喊出的“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的口號,經過了吐蕃犯境、平叛高昌國等一係列的軍事外交之後,已經深深的烙進了大唐軍士的心中,就連不少的熱血文人,對此語也是深表讚同。


    國家的強盛,軍人的榮譽,隻有在經過熱血的洗禮和生死的考驗後,才會讓人有個更加清醒的認知,才會讓人心中的烙印更深,才會顯得更加的耀眼!


    朝堂上眾武將們爭先恐後的上前請命,想要領兵出征,為國效勞。


    亂哄哄的熱血請命中,不知是誰說了句,“天欲予之,如若不取,恐招禍事。”


    話語清晰的響徹了整個大殿,雖有眾人的聲音掩蓋,一時間讓人沒看清楚是誰說的,卻讓每個人都明白的聽到了。


    誰都不會嫌棄手裏的錢財多,身為國君又豈會嫌棄自己治下的國土麵積廣?


    李世民高高在上滿意的看著低眉垂目,躲在人群中的房遺愛。


    別人或許一時間品不出房遺愛借著內力激蕩傳出的這句話是他說的,高坐龍椅的李世民雙眼明亮的豈會看不出來?


    房遺愛的這句話說的,實在是撓到了他心中的癢處。


    李承乾眼角的餘光瞄了下李世民的神情,知機的朝李世民行禮道,“兒臣附議!”附議的自然是天即予之,就該順勢取之。


    “臣等附議!”機靈的朝臣們,一個個也都朗聲說道。


    李世民之前被氣鬱的心情爽了不少,朝堂上的大臣們全都齊心協力的主戰,沒有一丁點兒不和諧的聲音,讓李世民很是滿意。


    那些個立在一旁充當人形柱子,不敢出聲的酸人們的意見,被李世民給無視了。


    許是懷念當年的縱馬疆場的熱血豪情,許是覺得在京城憋得慌,也或許是今天太過高興,也許是想要教訓一下那些隻是讀書,未曾怎麽見識過血腥戰爭的酸人們,又或許是什麽別的原因。


    一時興奮之下,李世民不但不顧朝臣們的反對,定下了禦駕親征的事情,更是欽點了今天朝堂挨揍的幾個文人中威望較大的幾個人,讓他們隨禦駕一同出征!


    李世民的金口一開,玉言落地,失望者有之,怔神、擔心者有之,驚嚇者有之,鬆氣者有之,心騰怒氣者有之,更多的是幸災樂禍的旁觀看戲之人。


    失望的人是李承乾,早就聽房遺愛等人說過戰場上如何的慘烈,如何的悲壯,如何的真性情,西北那種一眼天地,塵沙漫天的荒涼景致,李承乾早就想要去體驗一番,感受一下軍士的熱血激情。


    現在可好,自己打算的挺美,卻被老爹一句“禦駕親征”給生生的敲碎了。


    那人是君父,李承乾關心的勸阻幾句不見成效之後,也隻能是認命的留在京城,繼續當困守的勞力。


    怔神、擔心的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秦瓊等人。


    皇上帶兵征戰已經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現在養尊處優這麽多年,身手和戰場上的指揮之策,真的還能夠適應現在的兩軍對壘嗎?


    何況掌權多年,皇上要顧及的事情極多,根本不能像早前那樣天天騰出時間來研究排兵布陣和兵法兵策。


    再者,皇上一國之君的身份擺在那兒,一來不是明晃晃的吸引敵人前來,告訴人家“我在這兒,快來抓我吧,抓住了我這場戰事也就能順利結束了”麽,擺明了給人當靶子,吸引對方的主力。


    二來,不管是誰接掌帥印領兵出征,九五之尊在軍中,凡事還是要向皇上稟報請示,一來二去的耽擱時間不說,還會影響領兵之人在軍中的話語權,未必不會影響軍情,耽擱決策。


    再者,皇上高高在上發號司令慣了,有時候未免乾綱獨斷,駁斥別人的意見,到時候會不會影響戰時正確號令的發出?


    最讓眾人擔心的,還是怕皇上到時候心血來潮,非得跟著直接上戰場,那樣的話,皇上的安危勢必要牽扯一部分大唐的兵力,在給前線將士們增加士氣的同時,也會給大家帶來良多的壓力。


    想來想去,秦瓊覺得最好還是自己出任這個掌兵的大元帥一職才能讓他放心,最起碼有著以前的情分在,沙場駁斥皇上的一些命令,他秦瓊不會招受過多的責罰。


    別人的話,能為帥才的不夠資格,或者說未必敢有那膽子駁斥皇上不正確的軍令。而夠資格有膽子駁斥皇上不正確軍令的人,卻不怎麽適合為帥。


    見秦瓊出列請求李世民任命他為征討薛延陀的大元帥,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心下稍顯放鬆,以秦瓊的本事,定能在護衛李世民周全的同時,穩紮穩打的取得征討之戰的勝利。


    房玄齡幾人少不得張口,為秦瓊能夠順利掌兵多說即便好話,希望李世民能夠同意讓秦瓊掌兵。


    見秦瓊出列向李世民討要帥印,程咬金便歇了想要掌軍,好借機好好整整那些讓人看不過眼的酸人們的心思。在他看來,要秦瓊掌兵的話,他一樣能夠磨殃著占個隨軍出征的名額,到時候不用分心關心戰場形勢,倒是更方便他找那些酸人們的麻煩,樂的在一旁清閑。


    尉遲恭卻因為年前次子尉遲寶林參加海戰,立下了不小的軍功,在兩個兒子難得迴家過年的時候,跟兒子們再次鬧別扭吵嘴的時候,被兒子們說老了,心下有些不服氣,想要奪下帥印,讓兒子們看看,老子仍舊老當益壯,一個個的小崽子們還沒資格翻天。


    為了證明自己並不隻是指哪兒打哪兒的將才,更是可以指揮別人打仗的帥才。將家裏的糟心事兒壓在心底,努力的爭口氣給兩個混小子看看老子的本事,尉遲恭無視了程咬金不解的怒視眼神,出列向李世民請討帥印。


    秦瓊身子大好之後,想要再次領兵出征,馳騁沙場的雄心,多年的兄弟,尉遲恭如何能不理解,隻是這次,為了賭口氣,為了在兒子麵前好好的樹立一下做父親的威嚴,他不能退,也不想退。


    誰知道下次再有戰事會是哪一年,又要等到何年何月,難不成真等到孫子們都大了,可以像他們的爹一樣跟自己對著幹,自己再也跨不得戰馬的時候,再去爭帥印向孩子們證明自己的實力?


    而且在他看來,即便自己沒有多少兄弟們口中所說的帥才,那不是還有皇上禦駕在側,給幫著查漏補缺了嘛,想來自己掌帥印,領兵出征,也不會有什麽大問題。


    像這樣掌管帥印,可以借著皇上的勢,來幫著自己證明自己的實力,震懾一下家裏的小崽子們,如此的好事,上哪裏找去?這麽難得的機會,自己若是輕易放棄的話,真真是會惹得天怒人怨了。


    對於秦瓊深邃探究的勸止目光,尉遲恭倔強的避開了,隻是看向龍椅高坐的李世民。


    皺眉看向尉遲恭的人,又何止是秦瓊一個,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全都不解的看向尉遲恭,希望他能夠退迴原位,真讓帥印落在他頭上的話,京城留守的眾人,不知道要愁白多少頭發。


    李世民將一眾朝臣們的神情全都收在眼底,心下略有些不快,感情自己禦駕親征在眾人看來難道是去邊關給眾將領們惹麻煩去的嗎?想當年自己可也是常年帶兵,廝殺疆場的將帥之才,這幫人實在是,惹人生氣。


    既然眾人希望帥印落給秦瓊,朕還就不點秦瓊為帥了,非點你們不怎麽看好的猛將尉遲恭,讓你們看看,朕雖稱帝多年,依舊可以沙場帶兵!


    另外也是顧及到京畿之地的安危,駐守京畿的四衛之軍,李承乾現在還震懾不住。李佑年前能拉攏到其中的軍官,難保其中沒有別人拉攏的人,所以,為了京畿安危,為了皇宮安危,無論如何軍中威望較高的秦瓊,李世民都會在自己離京之際,將整個皇宮京畿的安危交給他。


    有秦瓊在,他在外征戰,才不會擔心京城被有心人傳出什麽不好的假軍情,給大唐惹出什麽大亂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房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塵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塵夕並收藏大唐房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