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看!這不又是一條大魚!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的公廨錢,是大唐朝廷對民間商人的一種高利貸。
起源於隋朝,但真正製度化於李世民時期。
大唐開國之初底子薄,外敵環繞。
李世民對內要休養生息,對外要擴充軍備。
擴充軍備需要錢,但又不能通過增加稅收來為國庫創收,於是李世民就將公廨錢製度化。
操作很簡單,一開始在長安城選有錢的商人。
這裏並不是殺商人,李世民本身不會做殺雞取卵的事。
長安七十多所衙門,各選九名富商,這些富商被稱為“捉錢令史”。
衙門給自己選的這九名富商各自貸款五萬錢。
唐朝一錢是一百文,五萬錢就是五千貫。
捉錢令史借了這些錢之後,是要給利息的,每個月利息是四千錢,一年就是4.8萬錢。
年利息差不多百分百。
商人肯定不做虧本買賣,找朝廷借了這錢,就必須做買賣,靠利潤把這些利息成本覆蓋。
那麽從朝廷到商人,所有的流水都是正的。
這些利息錢上繳給大唐朝廷,成為養官的一部分俸祿。
在長安試了之後不錯,很快推行到各州。
這是李世民定的,其本質是對富商收一筆“特別稅”。
因為富商根本沒有貸款的需求,這裏的公廨錢借給富商,是強製性的。
那麽憑什麽富商要配合朝廷呢?
難道天可汗一句話,天下富商甘之若飴?
那倒不是。
如果李世民靠這種唯心主義來治理國家,也就不會成為天可汗了。
每一個“捉錢令史”都有任務,隻要每年都能完成利息,可以酌情任命為官員。
那麽矛盾就來了,大唐的官員有兩種出處,一是世家大族的引薦,二是科舉考試。
這兩種有一個共同點:看出身。
商人出身最是低微,現在朝廷突然多了一批商人來做官,那些辛辛苦苦考試的,或者出身名貴的,肯定都不幹了。
要知道,那個時代,按照那個標準,一年有三百多個商人可以做官。
而科舉考試一年的錄取人數是個位數。
於是矛盾爆發,李世民就開始在公廨錢廢除問題上搖擺。
搖擺歸搖擺,錢還得繼續賺啊。
那麽多仗等著打,初唐那麽多名將,打了那麽多場勝仗。
名將也是人,名將的戰績也是要軍費來支撐的。
大唐開國的農稅直接降到了五十抽一,比漢朝的三十抽一還低。
不加農稅是李世民的底線,就隻能讓富商來養朝廷。
後來公廨錢一直保留了下來,不過到李隆基時代,利息有所下降。
到了李倓繼位,公廨錢依然沒有廢除。
李揖跪在那裏大氣不敢出一個,隻是說道:“聖人,的的確確是公廨錢!隻是臣從裏麵拿了一點點,臣有罪!臣有罪!但是臣不服啊!”
“你有何不服?”
“現在朝堂上下,哪一個不拿公廨錢的?”李揖抬起頭,鼓著勇氣說道,“每一個衙門都能強製向民間富商放貸,不能放貸的也借著公廨錢的名義放貸,凡是不配合的商人,一律想個理由抓起來,現在全國上下的商人,沒有一個不配合官員的。臣隻是拿了一點點!”
“一點點就是二十萬貫?”
“那是臣任職多年積攢的,他們拿的更多,他們不僅僅拿公廨錢,還有公廨田,還私下以個人名義強製給商人放貸,收取利息!他們拿的更多!”
“他們是誰?”
李揖愣了一下,說道:“上上下下!”
李倓臉色稍微緩和,卻不做聲,隻是看著李揖。
“告訴朕,為什麽大理寺和刑部審問你,和朕現在問你的,卻不同?”
“因為……因為臣不敢欺瞞聖人!”
“你的意思是,你在大理寺和刑部提供了假口供?”
“不不不!臣萬萬不敢!”
“那為何不同?”
“因為大理寺卿徐嶠跟臣一起做了不少買賣,他還有錢在臣這裏。”
“錢?”
“臣老家在河北,紙張在河北極受歡迎,臣便找到了民間一些造紙的商人,以公廨錢的形式,強行貸款給那些商人,從中賺取了一些利息錢,後來臣覺得可以自己種植一些竹子,賣給那個商人,兩頭賺。兩年前那個富商犯事,被抓到大理寺,臣派人去保人,大理寺卿徐嶠便得知這個富商在河北很賺錢,也得知臣與他的關係,於是也參與了進來。他不僅僅想要賺貸款的利息錢,還想要從臣這裏買竹子,然後高價賣給其他紙張商人。”
“所以他還有一筆買竹子的錢給了你,你卻還沒有給他竹子?”
“去年長安動蕩,這件事就擱置了。”
“多少錢?”
“五千貫。”
五千貫可不是小數目了。
李倓說道:“五千貫可以買很多竹子了。”
“臣在秦嶺種了不少竹子。”
李倓冷笑地看著李揖,這廝當時在朝堂上可不是這副嘴臉。
當天自己登基,這貨在下麵大義凜然。
“徐嶠既想要拿利息錢,還想要賺中間差,商人願意嗎?”
“商人自然不願意,可是誰敢得罪大理寺卿呢?”
“那紙張的成本豈不是高了不少?”
“河北需要極大,聖人您在揚州往北方運輸了大量的紙,但依然不夠,河北竹子少,紙基本上由南方提供,所以非常缺。”
“所以商人還是能賺的,隻是少賺了一點?”
“是的。”
李倓算是挺明白了。
大唐的官員,受到太宗公廨錢的啟發,一個個都私下玩起“自願貸款”的遊戲了。
其實這本質上是商人自己的利潤,能做得起這種買賣的,都不缺錢,不需要貸款。
但是在古代,權力從來都能夠主導金錢。
當權力進入商業世界,就不會按照正常需求匹配關係去運作了。
總結來說,大唐官員用權力,拿到了一部分原本商人應該拿的利潤。
也許一個普通百姓知道了這件事,會不屑地說:官商勾結,商人每一個好東西,官壓商,活該!
但其本質是,商人的利潤受損,便會想辦法從消費者那裏拿迴來。
或者說,權力者看到這個商業模式很賺錢,就會想辦法賺更多錢,甚至改變規則,最後還是買家承擔。
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就是這個意思。
李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並且之前楊國忠審了李揖之後,他讓楊國忠不要再插手,交給大理寺和刑部,是有他的原因的。
至少這條線,又釣出了一條大魚。
而且以這條大魚為例,可以撒撒網,再收收網了。
起源於隋朝,但真正製度化於李世民時期。
大唐開國之初底子薄,外敵環繞。
李世民對內要休養生息,對外要擴充軍備。
擴充軍備需要錢,但又不能通過增加稅收來為國庫創收,於是李世民就將公廨錢製度化。
操作很簡單,一開始在長安城選有錢的商人。
這裏並不是殺商人,李世民本身不會做殺雞取卵的事。
長安七十多所衙門,各選九名富商,這些富商被稱為“捉錢令史”。
衙門給自己選的這九名富商各自貸款五萬錢。
唐朝一錢是一百文,五萬錢就是五千貫。
捉錢令史借了這些錢之後,是要給利息的,每個月利息是四千錢,一年就是4.8萬錢。
年利息差不多百分百。
商人肯定不做虧本買賣,找朝廷借了這錢,就必須做買賣,靠利潤把這些利息成本覆蓋。
那麽從朝廷到商人,所有的流水都是正的。
這些利息錢上繳給大唐朝廷,成為養官的一部分俸祿。
在長安試了之後不錯,很快推行到各州。
這是李世民定的,其本質是對富商收一筆“特別稅”。
因為富商根本沒有貸款的需求,這裏的公廨錢借給富商,是強製性的。
那麽憑什麽富商要配合朝廷呢?
難道天可汗一句話,天下富商甘之若飴?
那倒不是。
如果李世民靠這種唯心主義來治理國家,也就不會成為天可汗了。
每一個“捉錢令史”都有任務,隻要每年都能完成利息,可以酌情任命為官員。
那麽矛盾就來了,大唐的官員有兩種出處,一是世家大族的引薦,二是科舉考試。
這兩種有一個共同點:看出身。
商人出身最是低微,現在朝廷突然多了一批商人來做官,那些辛辛苦苦考試的,或者出身名貴的,肯定都不幹了。
要知道,那個時代,按照那個標準,一年有三百多個商人可以做官。
而科舉考試一年的錄取人數是個位數。
於是矛盾爆發,李世民就開始在公廨錢廢除問題上搖擺。
搖擺歸搖擺,錢還得繼續賺啊。
那麽多仗等著打,初唐那麽多名將,打了那麽多場勝仗。
名將也是人,名將的戰績也是要軍費來支撐的。
大唐開國的農稅直接降到了五十抽一,比漢朝的三十抽一還低。
不加農稅是李世民的底線,就隻能讓富商來養朝廷。
後來公廨錢一直保留了下來,不過到李隆基時代,利息有所下降。
到了李倓繼位,公廨錢依然沒有廢除。
李揖跪在那裏大氣不敢出一個,隻是說道:“聖人,的的確確是公廨錢!隻是臣從裏麵拿了一點點,臣有罪!臣有罪!但是臣不服啊!”
“你有何不服?”
“現在朝堂上下,哪一個不拿公廨錢的?”李揖抬起頭,鼓著勇氣說道,“每一個衙門都能強製向民間富商放貸,不能放貸的也借著公廨錢的名義放貸,凡是不配合的商人,一律想個理由抓起來,現在全國上下的商人,沒有一個不配合官員的。臣隻是拿了一點點!”
“一點點就是二十萬貫?”
“那是臣任職多年積攢的,他們拿的更多,他們不僅僅拿公廨錢,還有公廨田,還私下以個人名義強製給商人放貸,收取利息!他們拿的更多!”
“他們是誰?”
李揖愣了一下,說道:“上上下下!”
李倓臉色稍微緩和,卻不做聲,隻是看著李揖。
“告訴朕,為什麽大理寺和刑部審問你,和朕現在問你的,卻不同?”
“因為……因為臣不敢欺瞞聖人!”
“你的意思是,你在大理寺和刑部提供了假口供?”
“不不不!臣萬萬不敢!”
“那為何不同?”
“因為大理寺卿徐嶠跟臣一起做了不少買賣,他還有錢在臣這裏。”
“錢?”
“臣老家在河北,紙張在河北極受歡迎,臣便找到了民間一些造紙的商人,以公廨錢的形式,強行貸款給那些商人,從中賺取了一些利息錢,後來臣覺得可以自己種植一些竹子,賣給那個商人,兩頭賺。兩年前那個富商犯事,被抓到大理寺,臣派人去保人,大理寺卿徐嶠便得知這個富商在河北很賺錢,也得知臣與他的關係,於是也參與了進來。他不僅僅想要賺貸款的利息錢,還想要從臣這裏買竹子,然後高價賣給其他紙張商人。”
“所以他還有一筆買竹子的錢給了你,你卻還沒有給他竹子?”
“去年長安動蕩,這件事就擱置了。”
“多少錢?”
“五千貫。”
五千貫可不是小數目了。
李倓說道:“五千貫可以買很多竹子了。”
“臣在秦嶺種了不少竹子。”
李倓冷笑地看著李揖,這廝當時在朝堂上可不是這副嘴臉。
當天自己登基,這貨在下麵大義凜然。
“徐嶠既想要拿利息錢,還想要賺中間差,商人願意嗎?”
“商人自然不願意,可是誰敢得罪大理寺卿呢?”
“那紙張的成本豈不是高了不少?”
“河北需要極大,聖人您在揚州往北方運輸了大量的紙,但依然不夠,河北竹子少,紙基本上由南方提供,所以非常缺。”
“所以商人還是能賺的,隻是少賺了一點?”
“是的。”
李倓算是挺明白了。
大唐的官員,受到太宗公廨錢的啟發,一個個都私下玩起“自願貸款”的遊戲了。
其實這本質上是商人自己的利潤,能做得起這種買賣的,都不缺錢,不需要貸款。
但是在古代,權力從來都能夠主導金錢。
當權力進入商業世界,就不會按照正常需求匹配關係去運作了。
總結來說,大唐官員用權力,拿到了一部分原本商人應該拿的利潤。
也許一個普通百姓知道了這件事,會不屑地說:官商勾結,商人每一個好東西,官壓商,活該!
但其本質是,商人的利潤受損,便會想辦法從消費者那裏拿迴來。
或者說,權力者看到這個商業模式很賺錢,就會想辦法賺更多錢,甚至改變規則,最後還是買家承擔。
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就是這個意思。
李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並且之前楊國忠審了李揖之後,他讓楊國忠不要再插手,交給大理寺和刑部,是有他的原因的。
至少這條線,又釣出了一條大魚。
而且以這條大魚為例,可以撒撒網,再收收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