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長安和潼關的博弈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問題就牽涉到到底何為忠君呢?
皇帝如果被奸臣誤導了,做出一些不利於社稷的決策,讓臣子來執行,臣子要執行嗎?
是執行,還是幫皇帝糾正過來?
這個問題,在中國曆史上,爭論了數千年。
無數忠臣良將都在這個問題上踩過坑,不知道如何選擇。
眼前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正史上,選擇了按照皇帝的命令來執行,最後被斬首。
高仙芝和封常清沒有立刻迴答李倓的問題。
李倓也沒有逼著他們表態。
等高仙芝離開之後,李倓問武意:“消息送出去了麽?”
武意說道:“早兩天前我剛進潼關城就安排人送出去了,現在應該已經到達潼關。”
“好。”
“郎君,長安真的會信嗎?”
“會啊,怎麽不會。”
“但長安距離潼關並不遠,隻需要派人核實即可,而且高仙芝必然也早已派人迴去送捷報,現在朝廷接到的應該是潼關的捷報。”
“你知道現在最害怕的人是誰嗎?”李倓問道。
“是誰呢?”
“楊國忠。”
“楊國忠?”
“安祿山起兵造反是以誅殺他為理由,蠱惑全軍,如果長安能殺掉楊國忠,至少叛軍內部會快速出現分歧,影響叛軍人心。”
武意這才反應過來,說道:“有道理啊!那長安為何不殺掉楊國忠?”
“因為聖人不想殺。”
“聖人為何不想殺?”
“因為楊國忠是貴妃的兄長,楊國忠又是宰相,絕對支持聖人,現在安祿山謀反,聖人的威望大損,朝堂上下早有人提出傳位太子,太子黨在此時已經抬頭。”
李倓平靜地說著。
“往日,太子黨被打壓得抬不起頭,沒有人敢為太子出頭,現在不同了。”
現在確實不同了,正史上,為什麽有馬嵬驛之變?
其實在安祿山舉兵造反的那一刻,李隆基的威望就已經大損。
安祿山南下中原,朝廷就已經有人提出傳位太子。
包括李隆基自己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還是沒有主動傳位。
安祿山攻破洛陽,李隆基惱羞成怒,把氣全撒在高仙芝和封常清身上,其實是找替死鬼。
後來李隆基逃出長安,在馬嵬驛突發兵變,是下麵人一次情緒爆發。
對於李倓的話,武意似懂非懂地說道:“太子黨抬頭,聖人為何就不殺楊國忠了呢?”
“因為楊國忠一定會打壓太子黨。”
“可是楊國忠和郎君是好朋友啊!”
李倓頗有深意地看著武意,說道:“政治場上,哪有永遠的朋友?”
“郎君之意是……”
“楊國忠的宰相之位來源於貴妃,貴妃之所以是貴妃,是受到聖人的寵愛,所以楊國忠想要保住宰相之位,隻能堅定地站在聖人這一邊,他不會允許太子黨在這個時候搞事的。”
頓了一下,李倓繼續說道:“同樣,聖人也不會再這個時候殺楊國忠的,殺了楊國忠,太子黨就沒有人製衡了。”
“原來如此。”武意不由得感慨政治權謀實在過於複雜,同時也佩服李倓的聰明。
“楊國忠最害怕,如果一旦有傳言說潼關破了,或者又有傳言說各地都請求聖人誅殺楊國忠,楊國忠會怎麽做呢?”
武意搖了搖頭,還是不懂。
李倓笑了笑,喃喃道:“會逃跑。”
正史上,李隆基逃亡蜀地,就是楊國忠的主意。
很簡單,楊國忠是川西人,那裏是他的地盤,他過去之後,就是他說得算了。
這叫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然,也是李隆基自己慌亂六神無主了,才會聽從楊國忠的話。
假設,當楊國忠聽聞局勢惡劣到一定程度之後,他絕對會逃跑!
因為他沒有第二個選擇。
李隆基絕對會答應他的主意,因為李隆基對外和對內都沒有第二個選擇!
四月二十日下午的時候,也就是李倓蘇醒的這一天下午,長安。
焦慮已久的長安,此時就像久逢甘露,變得輕鬆下來。
因為早在昨日,潼關捷報就送到了長安。
今日潼關擊退叛軍的消息,已經在整個長安傳開,人們奔走相告。
所有人都聽說,在最關鍵的時候,是建寧郡王統帥一支精銳,擊潰了叛軍主力。
建寧郡王的威望,一時間在長安達到了極點。
這一日,楊國忠的心情卻非常複雜。
李倓確實是盟友,但那是過去。
現在聖人和太子的關係極其微妙,朝中有人煽風點火。
此時建寧郡王立下這樣的大功勞,煽風點火的大臣們必然借這個機會更加要鞏固太子的威望。
他進宮覲見了李隆基。
“參見陛下。”
“你來了。”
“不知陛下宣召臣有何事?”
“哥舒翰在哪裏了?”
“哥舒翰的兵現在已經進入關內道。”
“叛軍被擋在潼關外,你覺得還需要哥舒翰增兵潼關嗎?”
“臣覺得一定要讓哥舒翰到潼關。”
“建寧此時在潼關,他已經擊退了叛軍,難道還不夠?”
“遠遠不夠,安祿山叛軍現在盤旋在洛陽,河北、河南得知洛陽被破,心懷異心之人紛紛背叛,如果不盡早收複洛陽,局麵隻會更加惡劣。”
李隆基點了點頭,深以為然。
雖說李倓擊退了潼關的叛軍,可這對李隆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他要盡快擊敗安祿山。
他的威望正在一步步被蠶食,他必須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否則他的皇位將不保。
下麵人有異議,他心中早已清楚。
他現在比誰都著急。
這也是正史上,李隆基逼迫哥舒翰出戰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是糧食,糧食隻是一部分原因而已。
就算缺糧,皇家和官員也不會缺,李隆基這個時候還會在乎百姓死活嗎?
真正根本原因還是在政治層麵。
而越急,越容易出錯。
“現在建寧在潼關威望極高,他和哥舒翰,要如何安排呢?”李隆基明知故問道。
楊國忠說道:“建寧郡王畢竟是皇家子弟,怎能長時間在前線呢,應該召他迴京,讓哥舒翰去潼關。”
“嗯,你說得對,這件事交給你去辦。”
皇帝如果被奸臣誤導了,做出一些不利於社稷的決策,讓臣子來執行,臣子要執行嗎?
是執行,還是幫皇帝糾正過來?
這個問題,在中國曆史上,爭論了數千年。
無數忠臣良將都在這個問題上踩過坑,不知道如何選擇。
眼前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正史上,選擇了按照皇帝的命令來執行,最後被斬首。
高仙芝和封常清沒有立刻迴答李倓的問題。
李倓也沒有逼著他們表態。
等高仙芝離開之後,李倓問武意:“消息送出去了麽?”
武意說道:“早兩天前我剛進潼關城就安排人送出去了,現在應該已經到達潼關。”
“好。”
“郎君,長安真的會信嗎?”
“會啊,怎麽不會。”
“但長安距離潼關並不遠,隻需要派人核實即可,而且高仙芝必然也早已派人迴去送捷報,現在朝廷接到的應該是潼關的捷報。”
“你知道現在最害怕的人是誰嗎?”李倓問道。
“是誰呢?”
“楊國忠。”
“楊國忠?”
“安祿山起兵造反是以誅殺他為理由,蠱惑全軍,如果長安能殺掉楊國忠,至少叛軍內部會快速出現分歧,影響叛軍人心。”
武意這才反應過來,說道:“有道理啊!那長安為何不殺掉楊國忠?”
“因為聖人不想殺。”
“聖人為何不想殺?”
“因為楊國忠是貴妃的兄長,楊國忠又是宰相,絕對支持聖人,現在安祿山謀反,聖人的威望大損,朝堂上下早有人提出傳位太子,太子黨在此時已經抬頭。”
李倓平靜地說著。
“往日,太子黨被打壓得抬不起頭,沒有人敢為太子出頭,現在不同了。”
現在確實不同了,正史上,為什麽有馬嵬驛之變?
其實在安祿山舉兵造反的那一刻,李隆基的威望就已經大損。
安祿山南下中原,朝廷就已經有人提出傳位太子。
包括李隆基自己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還是沒有主動傳位。
安祿山攻破洛陽,李隆基惱羞成怒,把氣全撒在高仙芝和封常清身上,其實是找替死鬼。
後來李隆基逃出長安,在馬嵬驛突發兵變,是下麵人一次情緒爆發。
對於李倓的話,武意似懂非懂地說道:“太子黨抬頭,聖人為何就不殺楊國忠了呢?”
“因為楊國忠一定會打壓太子黨。”
“可是楊國忠和郎君是好朋友啊!”
李倓頗有深意地看著武意,說道:“政治場上,哪有永遠的朋友?”
“郎君之意是……”
“楊國忠的宰相之位來源於貴妃,貴妃之所以是貴妃,是受到聖人的寵愛,所以楊國忠想要保住宰相之位,隻能堅定地站在聖人這一邊,他不會允許太子黨在這個時候搞事的。”
頓了一下,李倓繼續說道:“同樣,聖人也不會再這個時候殺楊國忠的,殺了楊國忠,太子黨就沒有人製衡了。”
“原來如此。”武意不由得感慨政治權謀實在過於複雜,同時也佩服李倓的聰明。
“楊國忠最害怕,如果一旦有傳言說潼關破了,或者又有傳言說各地都請求聖人誅殺楊國忠,楊國忠會怎麽做呢?”
武意搖了搖頭,還是不懂。
李倓笑了笑,喃喃道:“會逃跑。”
正史上,李隆基逃亡蜀地,就是楊國忠的主意。
很簡單,楊國忠是川西人,那裏是他的地盤,他過去之後,就是他說得算了。
這叫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然,也是李隆基自己慌亂六神無主了,才會聽從楊國忠的話。
假設,當楊國忠聽聞局勢惡劣到一定程度之後,他絕對會逃跑!
因為他沒有第二個選擇。
李隆基絕對會答應他的主意,因為李隆基對外和對內都沒有第二個選擇!
四月二十日下午的時候,也就是李倓蘇醒的這一天下午,長安。
焦慮已久的長安,此時就像久逢甘露,變得輕鬆下來。
因為早在昨日,潼關捷報就送到了長安。
今日潼關擊退叛軍的消息,已經在整個長安傳開,人們奔走相告。
所有人都聽說,在最關鍵的時候,是建寧郡王統帥一支精銳,擊潰了叛軍主力。
建寧郡王的威望,一時間在長安達到了極點。
這一日,楊國忠的心情卻非常複雜。
李倓確實是盟友,但那是過去。
現在聖人和太子的關係極其微妙,朝中有人煽風點火。
此時建寧郡王立下這樣的大功勞,煽風點火的大臣們必然借這個機會更加要鞏固太子的威望。
他進宮覲見了李隆基。
“參見陛下。”
“你來了。”
“不知陛下宣召臣有何事?”
“哥舒翰在哪裏了?”
“哥舒翰的兵現在已經進入關內道。”
“叛軍被擋在潼關外,你覺得還需要哥舒翰增兵潼關嗎?”
“臣覺得一定要讓哥舒翰到潼關。”
“建寧此時在潼關,他已經擊退了叛軍,難道還不夠?”
“遠遠不夠,安祿山叛軍現在盤旋在洛陽,河北、河南得知洛陽被破,心懷異心之人紛紛背叛,如果不盡早收複洛陽,局麵隻會更加惡劣。”
李隆基點了點頭,深以為然。
雖說李倓擊退了潼關的叛軍,可這對李隆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他要盡快擊敗安祿山。
他的威望正在一步步被蠶食,他必須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否則他的皇位將不保。
下麵人有異議,他心中早已清楚。
他現在比誰都著急。
這也是正史上,李隆基逼迫哥舒翰出戰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是糧食,糧食隻是一部分原因而已。
就算缺糧,皇家和官員也不會缺,李隆基這個時候還會在乎百姓死活嗎?
真正根本原因還是在政治層麵。
而越急,越容易出錯。
“現在建寧在潼關威望極高,他和哥舒翰,要如何安排呢?”李隆基明知故問道。
楊國忠說道:“建寧郡王畢竟是皇家子弟,怎能長時間在前線呢,應該召他迴京,讓哥舒翰去潼關。”
“嗯,你說得對,這件事交給你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