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幽州鐵騎南下,兩京震動!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將與士兵列陣雪中,沉默不言。
耳邊隻有風聲和安祿山渾厚的聲音。
“就在數月前,我們攻打契丹,又有無數英勇的好兒郎戰死,我們的鮮血為大唐而流,可是!”
“可是在長安城,有人卻認為我們對朝廷不忠!”
“難道我們既要流血,還要背負這罵名嗎!”
“難道我們天生命賤,我們要用我們的性命,去換取長安貴胄們永無止境的享樂嗎!”
將士們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有人已經忍不住憤怒。
“你們記住!那個既要我們流血,還認為我們命賤該死的人,就是朝廷的宰相,他叫楊國忠!”
說到這裏,安祿山拔出佩刀,大唿起來:“現在國朝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陛下給我發了一道旨意,讓我率領諸位入朝討伐楊國忠,諸位應該全部隨我出征,膽敢反對起兵、擾亂軍心者,一律屠滅三族!”
眾將士高唿:“討伐國賊楊國忠,匡扶大唐江山!”
聲音如連綿起伏的海浪,一波一波,響徹雲霄。
與正史上的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十發兵不同,這一次的安祿山在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於薊城外閱兵之後,發兵南下。
這一次,安祿山命節度副使賈循留守範陽。
隨即集結麾下所有部隊。
幽州的薊城本部駐軍人,下轄8個軍。
分別是威武軍(駐檀州)。
清夷軍(駐媯州)。
靜塞軍(駐薊州)。
恆陽軍6500(駐恆州)。
北平軍6000(定州)。
高陽軍6000(易州)。
唐興軍6000(莫州)。
橫海軍6000(滄州)。
又有盧龍本部人駐紮在營州的柳城。
下轄盧龍軍人。
營州城西四百八十裏3000人。
安東都護府8500人。
安祿山在天寶八載有一次大的兵敗,但在全麵募兵製下,兵力補充極快。
但其實這也側麵說明了當時河北人口密集,許多人沒有出路,甚至連飯都吃不上,隻能去投軍。
與此同時,安祿山還聯合羅、奚、契丹、室韋。
兩鎮兵馬,共計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
正式在範陽起兵,兵鋒直指東京洛陽。
在正史上,《資治通鑒》有這樣一段記載:祿山乘鐵輿(防箭的鐵轎),步騎精銳,煙塵千裏,鼓噪震地。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所以,這注定是一場震驚整個大唐的起兵。
當日,鐵蹄聲震動半個幽州,大唐最精銳的邊軍之一,裹挾著安祿山征服天下的野心,滾滾南下。
安祿山並沒有忙碌以強軍快速碾壓,他主力南下的時候,為了消除來自河東的威脅,派部將何千年率領一支小分隊前往太原。
這支小分隊的目的是以獻神射手為名,射擊擄走北京(太原)副留守楊光翽,使河東軍自亂陣腳,以拖延時間。
二月二十五日,安祿山大軍抵達博陵郡,博陵郡望風而降。
所有官員和大族紛紛表示願意支持安祿山起兵清君側。
二月二十八日,安祿山大軍抵達趙郡,趙郡太守以及所有官員,包括趙郡李氏家族出城迎接。
這短短不過七日,沒有遇到任何阻擋。
此時,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已經如同洪水猛獸一樣在河北大地上傳播。
各地驛站的傳令兵,也急速將消息傳到了長安。
(正史上也是七天之內傳到長安)
一時間,兩京震動。
當時李隆基已經移步華清池,正在與楊貴妃嬉戲,他手握琵琶,臉上帶著笑容。
當消息送到他麵前的時候,李隆基整個人都呆住了。
他的臉從凝固到陰沉,到倉皇無措,最後久久不語。
李隆基內心深處是知道安祿山有異心的,他隻是不願意承認罷了。
李隆基是誰?
要知道,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前,李隆基是大唐所有人心中那個完美無瑕的聖人。
大唐在他的治理下,文治武功,登峰造極。
李隆基放權放得很開,但也正是靠自己的無上威望威懾著大局。
無論邊帥們帶著大唐的軍隊打到多遠,他們都不會背叛大唐,他們心中都裝著那個完美的聖人。
所以李隆基要高仙芝和封常清死,他們不敢有任何忤逆。
李隆基要哥舒翰出戰,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不敢有絲毫猶豫。
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之前,就是這些人心目中的神。
神怎麽會犯錯呢?
為了不使自己犯錯,李隆基自己也在適當的時候退居幕後,由李林甫站在明麵上掌控朝局。
這樣一切的罵名都在李林甫,聖名和威德永遠是李隆基的。
這樣的李隆基,怎麽會承認自己用錯了人?
為了不讓安祿山在有生之年造反,李隆基采取了不斷賞賜的方式。
他認為,隻要賞賜給到位,安祿山就算能調動兩鎮精銳,要造反成功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可惜機關算盡,卻算不盡人心!
如果河北人人心向朝廷,他安祿山即便權勢滔天,野心無邊,能煽動如此多的將士南下嗎?
接下來數日,李隆基依舊在華清宮,他變得沉默起來。
隻是有一個人笑得合不攏嘴。
這個人就是楊國忠,兩日之後,楊國忠陛見。
他自信滿滿地對李隆基說道:“安祿山不過是一胡賊,河北兵馬皆被他欺騙,很快就會識破他的真麵目,並將他的人頭獻到陛下這裏。”
李隆基相信了楊國忠的話。
事實上,長安大多數官員也都是這麽想的。
是他們蠢嗎?
不是!
他們沒有上帝視角,他們認為,河北的漢人,絕不會聽從一個卑賤的胡人的調令,冒著誅九族的風險造反。
身在這個時候的利益既得者們,怎麽會知道,他們貪婪無度的欲望,不斷掏空資源享樂。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當兩京歲月靜好之時,總有人為他們負罪前行!
這些人是被鎖在田裏的農民、流往在鄉野的流民,還有在邊庭流血的士兵。
野心家們窺探到了人心的苦和惡。
於是,卷起了這片風雲,將兵戈鋪遍了半個盛唐。
耳邊隻有風聲和安祿山渾厚的聲音。
“就在數月前,我們攻打契丹,又有無數英勇的好兒郎戰死,我們的鮮血為大唐而流,可是!”
“可是在長安城,有人卻認為我們對朝廷不忠!”
“難道我們既要流血,還要背負這罵名嗎!”
“難道我們天生命賤,我們要用我們的性命,去換取長安貴胄們永無止境的享樂嗎!”
將士們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有人已經忍不住憤怒。
“你們記住!那個既要我們流血,還認為我們命賤該死的人,就是朝廷的宰相,他叫楊國忠!”
說到這裏,安祿山拔出佩刀,大唿起來:“現在國朝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陛下給我發了一道旨意,讓我率領諸位入朝討伐楊國忠,諸位應該全部隨我出征,膽敢反對起兵、擾亂軍心者,一律屠滅三族!”
眾將士高唿:“討伐國賊楊國忠,匡扶大唐江山!”
聲音如連綿起伏的海浪,一波一波,響徹雲霄。
與正史上的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十發兵不同,這一次的安祿山在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於薊城外閱兵之後,發兵南下。
這一次,安祿山命節度副使賈循留守範陽。
隨即集結麾下所有部隊。
幽州的薊城本部駐軍人,下轄8個軍。
分別是威武軍(駐檀州)。
清夷軍(駐媯州)。
靜塞軍(駐薊州)。
恆陽軍6500(駐恆州)。
北平軍6000(定州)。
高陽軍6000(易州)。
唐興軍6000(莫州)。
橫海軍6000(滄州)。
又有盧龍本部人駐紮在營州的柳城。
下轄盧龍軍人。
營州城西四百八十裏3000人。
安東都護府8500人。
安祿山在天寶八載有一次大的兵敗,但在全麵募兵製下,兵力補充極快。
但其實這也側麵說明了當時河北人口密集,許多人沒有出路,甚至連飯都吃不上,隻能去投軍。
與此同時,安祿山還聯合羅、奚、契丹、室韋。
兩鎮兵馬,共計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
正式在範陽起兵,兵鋒直指東京洛陽。
在正史上,《資治通鑒》有這樣一段記載:祿山乘鐵輿(防箭的鐵轎),步騎精銳,煙塵千裏,鼓噪震地。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所以,這注定是一場震驚整個大唐的起兵。
當日,鐵蹄聲震動半個幽州,大唐最精銳的邊軍之一,裹挾著安祿山征服天下的野心,滾滾南下。
安祿山並沒有忙碌以強軍快速碾壓,他主力南下的時候,為了消除來自河東的威脅,派部將何千年率領一支小分隊前往太原。
這支小分隊的目的是以獻神射手為名,射擊擄走北京(太原)副留守楊光翽,使河東軍自亂陣腳,以拖延時間。
二月二十五日,安祿山大軍抵達博陵郡,博陵郡望風而降。
所有官員和大族紛紛表示願意支持安祿山起兵清君側。
二月二十八日,安祿山大軍抵達趙郡,趙郡太守以及所有官員,包括趙郡李氏家族出城迎接。
這短短不過七日,沒有遇到任何阻擋。
此時,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已經如同洪水猛獸一樣在河北大地上傳播。
各地驛站的傳令兵,也急速將消息傳到了長安。
(正史上也是七天之內傳到長安)
一時間,兩京震動。
當時李隆基已經移步華清池,正在與楊貴妃嬉戲,他手握琵琶,臉上帶著笑容。
當消息送到他麵前的時候,李隆基整個人都呆住了。
他的臉從凝固到陰沉,到倉皇無措,最後久久不語。
李隆基內心深處是知道安祿山有異心的,他隻是不願意承認罷了。
李隆基是誰?
要知道,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前,李隆基是大唐所有人心中那個完美無瑕的聖人。
大唐在他的治理下,文治武功,登峰造極。
李隆基放權放得很開,但也正是靠自己的無上威望威懾著大局。
無論邊帥們帶著大唐的軍隊打到多遠,他們都不會背叛大唐,他們心中都裝著那個完美的聖人。
所以李隆基要高仙芝和封常清死,他們不敢有任何忤逆。
李隆基要哥舒翰出戰,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不敢有絲毫猶豫。
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之前,就是這些人心目中的神。
神怎麽會犯錯呢?
為了不使自己犯錯,李隆基自己也在適當的時候退居幕後,由李林甫站在明麵上掌控朝局。
這樣一切的罵名都在李林甫,聖名和威德永遠是李隆基的。
這樣的李隆基,怎麽會承認自己用錯了人?
為了不讓安祿山在有生之年造反,李隆基采取了不斷賞賜的方式。
他認為,隻要賞賜給到位,安祿山就算能調動兩鎮精銳,要造反成功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可惜機關算盡,卻算不盡人心!
如果河北人人心向朝廷,他安祿山即便權勢滔天,野心無邊,能煽動如此多的將士南下嗎?
接下來數日,李隆基依舊在華清宮,他變得沉默起來。
隻是有一個人笑得合不攏嘴。
這個人就是楊國忠,兩日之後,楊國忠陛見。
他自信滿滿地對李隆基說道:“安祿山不過是一胡賊,河北兵馬皆被他欺騙,很快就會識破他的真麵目,並將他的人頭獻到陛下這裏。”
李隆基相信了楊國忠的話。
事實上,長安大多數官員也都是這麽想的。
是他們蠢嗎?
不是!
他們沒有上帝視角,他們認為,河北的漢人,絕不會聽從一個卑賤的胡人的調令,冒著誅九族的風險造反。
身在這個時候的利益既得者們,怎麽會知道,他們貪婪無度的欲望,不斷掏空資源享樂。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當兩京歲月靜好之時,總有人為他們負罪前行!
這些人是被鎖在田裏的農民、流往在鄉野的流民,還有在邊庭流血的士兵。
野心家們窺探到了人心的苦和惡。
於是,卷起了這片風雲,將兵戈鋪遍了半個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