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大用!”
梁太後的臉色很不好看。
麻裏哈齊初戰告負,失了銳氣,兩個弟弟和2萬將士的死,讓他一心隻想自殺謝罪。
恐怖的漫天箭雨,也讓他有了心理陰影。
看到梁太後發怒,奇尼達郎出列拱手道。
“太後息怒。末將詢問過不少迴來的裨將和士卒,還去查看了傷者的傷口,確實是宋人的神臂弩太過眾多,才導致此敗。”
“麻裏哈齊的戰法並無問題,隻不過宋人的將領太過陰險,處心積慮示弱,才會讓我們吃了個大虧。”
“現在既然已經知曉了他們的戰法,也就不足為慮了。”
作為“鐵鷂子”的統兵大將,奇尼達郎不僅勇猛善戰,而且粗中有細,是一個頗有謀略的智將,在西夏軍中威望很高。
麻裏哈齊本身曾經在他手下效力,多少也有一些香火之情,所以才為他說了幾句好話。
看到奇尼達郎出麵了,梁太後也要給幾分薄麵,而且這位太後也是知兵之人,綜合戰場反饋的情報,也認可了這種說法。
“既然達郎將軍如此說,麻裏哈齊就交給你來安排吧,讓他重返戰場,戴罪立功。”
“謝太後寬宥!”
敗軍之將的事情處理完了,接下來要商討如何禦敵。
嵬名阿吳是王族侍衛出身,李乾順的心腹之人,這一次他也要全權聽梁太後安排,所以出謀劃策也是非常積極。
“宋軍各支部隊之間,總是各自為政的,根本不會相互支援,可以各個擊破!”
“阿吳說的有道理,據說這次是五支宋軍分進合擊,每支隻有10萬人,如果我們兵分兩路,兩路就都是20萬打10萬,優勢在我。”
仁多保忠也很讚同嵬名阿吳的觀點。
對這兩個人,梁太後投去了讚許的目光。
特別是仁多保忠,在李乾順和梁太後之間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甚至還隱約起到了宗室和母黨調和劑的作用。
但是除了江北沒人知道,這家夥內心深處竟然是一個死不悔改的降宋派!
在正史中,他最後就是因為謀劃降宋,被罷官免職的。
大宋,就是仁多保忠心中的白月光。
所以在興慶府的行動中,時遷的任務就是潛入他的府中送信,一封江北的親筆信。
作為重點爭取對象,江北在信中,直接就說出了仁多保忠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並且還給他的這種想法找到了絕佳的借口。
“汝乃天罡神將下凡,心向大宋是根植在靈魂深處的烙印,無需為此羞愧。”
“時將軍是地煞神將下凡,今後由他負責與你單線聯絡,你什麽都不用做,隻需要好好保存自己,等到勝利那天,我們帶你迴家!”
這封信,讓仁多保忠看得熱淚盈眶。
難怪我一直想著降宋,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麽降宋,而是歸宋啊。
這一刻仁多保忠的感覺,就像是《潛伏》裏麵,在電台裏麵聽到“研究所唿叫勘探隊”的餘則成一樣。
越是關心我的安危,讓我好好保護自己,我越是想著為解放天津……西夏做貢獻!
嵬名阿吳剛才提議“各個擊破”,如果太後采納了這個建議,就意味著必須分兵,不再是40萬大軍擠成一堆。
如果自己能夠率領其中一路……
這就是仁多保忠出言支持的真正原因。
果然,梁太後在輿圖前沉吟了半響之後,拍板定下了決戰方略——兩路反擊!
嵬名阿吳雖是首先提議的人,但他的官位不夠,所以仁多保忠就成了其中一路的主帥,嵬名阿吳當了副帥。
另外一路由梁太後親自率領,主帥是奇尼達郎,副帥則有兩個,耶律金和耶律銀。
鐵鷂子、潑喜軍、步跋子這三支王牌部隊都在梁太後麾下,可謂是精銳盡出。
眾人誓師出征,鼓聲震天、吹角連營。
一份西夏決戰方略的情報,很快就被一隻信鴿帶到了江北麵前。
“這個仁多保忠,應該叫仁多則成!”
“他一個人就能頂得上10萬大軍!”
看到這份詳細的情報,江北都忍不住拍案叫絕,裏麵不僅有西夏如何分兵和兵種構成,甚至還有將領的性格分析、各支部隊的弱點。
有了這樣的情報支持,江北就能集中力量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這一次,我要生擒梁太後!”
江北的手指,點在了輿圖上的一個山穀,那裏,非常適合埋伏。
除了“白虎”軍團去跟仁多保忠演對手戲,其它四個軍團在江北的統一指揮調度下,全部開進了那個山穀。
江北的直屬軍團是當仁不讓的誘餌。
“朱雀”、“玄武”埋伏在兩翼。
“青龍”急行軍繞到山穀另一邊,在伏擊戰開始後,負責截斷西夏軍的後路。
興慶府,在後世是寧夏銀川。
江北設伏的地方,就在興慶府東南麵不遠的大羅山。這個時代可不像後世,很多地方都是綠水青山,並沒有沙化。
大家都在忙著紮營,江北卻悠哉悠哉的,找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開始喝下午茶。
“要不要豎塊牌子?寫上七個大字,西夏亡於此樹下……”
這個源自於孫臏的靈感,最終沒有實現,因為梁太後的20萬大軍,已經到了。
“走,先去會會他們!”
江北的直屬部隊裏,有一萬神霄重騎兵,三萬步人甲重裝步兵、五萬神臂弩兵,還有著可怕的一萬連弩兵。
這樣的豪華配置,就算是單挑梁太後的20萬大軍,應該都不在話下。
要知道,鐵鷂子總共也才3000騎而已,嚴格意義來說,鐵鷂子隻能算半具裝騎兵,比後來金國的鐵浮屠裝備差距較大,戰力也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而潑喜軍,其實隻有200頭駱駝,隻不過每頭駱駝背上,是一架“旋風炮”。
善於山地戰的步跋子也隻是半重裝步兵,人數也隻有一萬多人。
剩下的擒生軍和部族軍,雖然比較悍勇,但在裝備上完全被自己這邊碾壓,隻要是不犯什麽大的錯誤,取得勝利簡直易如反掌。
何況還有三支軍團,在暗處虎視眈眈!
梁太後的臉色很不好看。
麻裏哈齊初戰告負,失了銳氣,兩個弟弟和2萬將士的死,讓他一心隻想自殺謝罪。
恐怖的漫天箭雨,也讓他有了心理陰影。
看到梁太後發怒,奇尼達郎出列拱手道。
“太後息怒。末將詢問過不少迴來的裨將和士卒,還去查看了傷者的傷口,確實是宋人的神臂弩太過眾多,才導致此敗。”
“麻裏哈齊的戰法並無問題,隻不過宋人的將領太過陰險,處心積慮示弱,才會讓我們吃了個大虧。”
“現在既然已經知曉了他們的戰法,也就不足為慮了。”
作為“鐵鷂子”的統兵大將,奇尼達郎不僅勇猛善戰,而且粗中有細,是一個頗有謀略的智將,在西夏軍中威望很高。
麻裏哈齊本身曾經在他手下效力,多少也有一些香火之情,所以才為他說了幾句好話。
看到奇尼達郎出麵了,梁太後也要給幾分薄麵,而且這位太後也是知兵之人,綜合戰場反饋的情報,也認可了這種說法。
“既然達郎將軍如此說,麻裏哈齊就交給你來安排吧,讓他重返戰場,戴罪立功。”
“謝太後寬宥!”
敗軍之將的事情處理完了,接下來要商討如何禦敵。
嵬名阿吳是王族侍衛出身,李乾順的心腹之人,這一次他也要全權聽梁太後安排,所以出謀劃策也是非常積極。
“宋軍各支部隊之間,總是各自為政的,根本不會相互支援,可以各個擊破!”
“阿吳說的有道理,據說這次是五支宋軍分進合擊,每支隻有10萬人,如果我們兵分兩路,兩路就都是20萬打10萬,優勢在我。”
仁多保忠也很讚同嵬名阿吳的觀點。
對這兩個人,梁太後投去了讚許的目光。
特別是仁多保忠,在李乾順和梁太後之間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甚至還隱約起到了宗室和母黨調和劑的作用。
但是除了江北沒人知道,這家夥內心深處竟然是一個死不悔改的降宋派!
在正史中,他最後就是因為謀劃降宋,被罷官免職的。
大宋,就是仁多保忠心中的白月光。
所以在興慶府的行動中,時遷的任務就是潛入他的府中送信,一封江北的親筆信。
作為重點爭取對象,江北在信中,直接就說出了仁多保忠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並且還給他的這種想法找到了絕佳的借口。
“汝乃天罡神將下凡,心向大宋是根植在靈魂深處的烙印,無需為此羞愧。”
“時將軍是地煞神將下凡,今後由他負責與你單線聯絡,你什麽都不用做,隻需要好好保存自己,等到勝利那天,我們帶你迴家!”
這封信,讓仁多保忠看得熱淚盈眶。
難怪我一直想著降宋,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麽降宋,而是歸宋啊。
這一刻仁多保忠的感覺,就像是《潛伏》裏麵,在電台裏麵聽到“研究所唿叫勘探隊”的餘則成一樣。
越是關心我的安危,讓我好好保護自己,我越是想著為解放天津……西夏做貢獻!
嵬名阿吳剛才提議“各個擊破”,如果太後采納了這個建議,就意味著必須分兵,不再是40萬大軍擠成一堆。
如果自己能夠率領其中一路……
這就是仁多保忠出言支持的真正原因。
果然,梁太後在輿圖前沉吟了半響之後,拍板定下了決戰方略——兩路反擊!
嵬名阿吳雖是首先提議的人,但他的官位不夠,所以仁多保忠就成了其中一路的主帥,嵬名阿吳當了副帥。
另外一路由梁太後親自率領,主帥是奇尼達郎,副帥則有兩個,耶律金和耶律銀。
鐵鷂子、潑喜軍、步跋子這三支王牌部隊都在梁太後麾下,可謂是精銳盡出。
眾人誓師出征,鼓聲震天、吹角連營。
一份西夏決戰方略的情報,很快就被一隻信鴿帶到了江北麵前。
“這個仁多保忠,應該叫仁多則成!”
“他一個人就能頂得上10萬大軍!”
看到這份詳細的情報,江北都忍不住拍案叫絕,裏麵不僅有西夏如何分兵和兵種構成,甚至還有將領的性格分析、各支部隊的弱點。
有了這樣的情報支持,江北就能集中力量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這一次,我要生擒梁太後!”
江北的手指,點在了輿圖上的一個山穀,那裏,非常適合埋伏。
除了“白虎”軍團去跟仁多保忠演對手戲,其它四個軍團在江北的統一指揮調度下,全部開進了那個山穀。
江北的直屬軍團是當仁不讓的誘餌。
“朱雀”、“玄武”埋伏在兩翼。
“青龍”急行軍繞到山穀另一邊,在伏擊戰開始後,負責截斷西夏軍的後路。
興慶府,在後世是寧夏銀川。
江北設伏的地方,就在興慶府東南麵不遠的大羅山。這個時代可不像後世,很多地方都是綠水青山,並沒有沙化。
大家都在忙著紮營,江北卻悠哉悠哉的,找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開始喝下午茶。
“要不要豎塊牌子?寫上七個大字,西夏亡於此樹下……”
這個源自於孫臏的靈感,最終沒有實現,因為梁太後的20萬大軍,已經到了。
“走,先去會會他們!”
江北的直屬部隊裏,有一萬神霄重騎兵,三萬步人甲重裝步兵、五萬神臂弩兵,還有著可怕的一萬連弩兵。
這樣的豪華配置,就算是單挑梁太後的20萬大軍,應該都不在話下。
要知道,鐵鷂子總共也才3000騎而已,嚴格意義來說,鐵鷂子隻能算半具裝騎兵,比後來金國的鐵浮屠裝備差距較大,戰力也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而潑喜軍,其實隻有200頭駱駝,隻不過每頭駱駝背上,是一架“旋風炮”。
善於山地戰的步跋子也隻是半重裝步兵,人數也隻有一萬多人。
剩下的擒生軍和部族軍,雖然比較悍勇,但在裝備上完全被自己這邊碾壓,隻要是不犯什麽大的錯誤,取得勝利簡直易如反掌。
何況還有三支軍團,在暗處虎視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