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是命犯桃花,隻有老子是命犯菊花麽!


    此時此刻,江北的內心深處踏過了一萬匹草泥馬,他正待跟王媽媽解釋,卻見門外斜斜地探出了一顆腦袋。


    竟然是趙佶!


    原來這家夥等江北他們離開之後,就換上了一身便服,偷偷摸摸地出了皇城,到樊樓來找李師師了。


    兩人正在喝酒吟詩、你儂我儂。卻聽出去拿酒的侍女說,之前跟趙佶來過的那個黑巨人,這時候跟著一大群人又過來了。


    李師師也是個好奇寶寶,就慫恿趙佶過來,一探究竟,結果正好看到了王媽媽給江北叫了一整排長相清秀的兔寶寶!


    “原來道兄竟然有此雅好?”


    趙佶哈哈大笑起來,他本就出身皇家,這類小眾的喜好,在他這樣的天潢貴胄眼裏,確實是“雅好”。


    至於魯達、楊誌、徐寧,甚至是塞德尼瑪曲黑等人,都是一副見怪不怪的神情。


    原來,這男色之風在宋代居然還非常流行,男子賣俏幾乎是個時尚,光東京城就有上萬“男姬”,他們取女性名字、穿女人衣服,塗脂抹粉,互相稱唿如女子,像偽娘、又像是人妖,淫靡之氣彌漫四鄰,蔚為壯觀。


    真·女裝大佬!


    誤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不聽你解釋。


    江北現在是相當無語,隻能耐著性子,很是費了一番唇舌,才讓大家半信半疑接受了自己真的不喜歡“男姬”的說法。


    王媽媽連聲道歉,急急忙忙地站起身來,就要去給江北再找一個漂亮的姑娘。


    出現這種誤會,其實也不能完全怪她,因為剛才江北說了三個字“我不急”,在宋朝的風月場上,這就是一句暗語。


    有客初來乍到,如果老鴇帶過來的是姑娘,而客人喜歡的是“男姬”,那他們就會跟老鴇說一句“我不急”,老鴇就心領神會了!


    聽完王媽媽的解釋,江北才知道自己擺了一個大烏龍。


    王媽媽正要出去,一個千嬌百媚的女子從門外款款走了進來,正是李師師。


    李師師稱得上是柔媚無雙,加上眉間那顆美人痣,真是風情萬種,人見人愛。


    最難得的是,她極有悟性。詩文酬唱方麵不必說,琴棋書畫方麵也是上乘,最撩人的是她唱曲的嬌聲,有勾人魂魄之力。


    難怪能把趙佶這個在後宮搜羅了一萬多名青春美少女的官家,迷得神魂顛倒。


    江北曾經在後世的書裏看過,這李師師並非隻是一個以色誘人的庸脂俗粉,而是一個有著家國情懷的奇女子。


    在金國大軍入侵大宋的時候,她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捐贈給河北大名府當軍資,然後自己出家當了道姑,日夜為戰事祈禱。


    金人攻陷東京後,大漢奸張邦昌為討好主子,抓住她,要把她獻給了金國皇帝。


    李師師堅決不願意伺候金人,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嚨,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又折斷金簪吞下自殺。


    臨死之前,她還大罵張邦昌:“告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誌。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


    大意就是:我隻不過是個低賤的歌妓,受過皇上的寵愛,到如今都感恩不盡,如今皇上給抓住了,我願意以死來報答他,絕不苟且偷生,但你們這幫人高官厚祿,朝廷有什麽對不起你們的地方,但你們卻幹出了叛君賣國的勾當?


    真可謂貞烈無比!


    江北對這樣的奇女子非常欽佩,看到李師師進來了,他連忙站起身,打了個稽首:“無量天尊。師師姑娘聲震東京、大宋聞名,今日一見,果然是名不虛傳。”


    趙佶看到江北對李師師如此客氣,有些意外地笑道:“道兄平日裏對美貌的女子都是不假言辭,今日為何對師師如此客氣?”


    江北正色道:“不瞞帝君,我觀師師姑娘清新脫俗,頗具靈性,與我道家有緣。”


    李師師聽江北如此說,不由嬌笑起來,花枝亂顫。


    “哈哈哈哈,聽元妙先生如此說,我日後豈不是要當個道姑!”


    趙佶也是大笑起來,有自己的庇佑,這李師師日後即便是年老色衰,也能尋一處山清水秀之所頤養天年,享盡榮華富貴,怎麽可能當道姑?


    江北微微一笑,也不看趙佶,隻是死死盯住了李師師的眼睛。


    “姑娘本是王寅之女,三歲時,你父親把你寄名佛寺,由老僧為你摩頂,你卻突然大哭,可有此事?”


    李師師的笑聲戛然而止。


    這件事情,隻有她自己還有些隱約的印象,除了跟養母李蘊講過一次,其他人根本就沒有可能知曉!


    這元妙真人,當真可以溝通天地鬼神、知曉過去未來之事不成?


    趙佶看到李師師杏目圓睜、張口結舌的樣子,也收斂起了笑容,訝然問道:“愛卿,道兄所言,可是真的?”


    李師師沉默半晌,緩緩站起身,對著江北深深一福:“元妙先生法眼如炬,奴家的確曾在摩頂時大哭,也是因此得罪了廟裏的老僧。”


    “第二年,我父親就因罪死在獄中,我也流落街頭。聽僧人們說,就是因為我當時觸怒了佛祖,才禍及家人。”


    說到這裏,李師師泫然欲泣,我見猶憐。


    趙佶勃然大怒:“這群禿驢!哪有這樣的道理?一個三歲的孩子而已,在佛前哭泣幾聲,哪裏就要禍及家人?”


    “那些和尚口口聲聲說什麽大慈大悲,實則都是些偽善之輩!”


    江北聽趙佶這麽說,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帝君,聽聞現在大宋境內的寺廟已有四萬餘所,僧尼人數已近五十萬人,還有不少百姓因為不願交納免丁錢,假意出家,借此逃避納稅。”


    在這個時期,從正值印度密教發達時期,佛教密宗的許多思想,與儒家綱常相抵觸。所以不少經文甫被譯出,立即引起擔任譯經史、潤文官的儒家學者的警惕,旋即舉報銷毀。


    趙佶本就崇信道教,對佛教的發展始終保持著警惕,李師師的童年遭遇,更是成為了一根導火索。


    “朕明日便下詔:將所有的佛改號為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人改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改為宮,院改為觀。並改女冠為女道、女尼為女德!”


    江北聞言愣住了。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徽宗抑佛”事件啊,沒想到自己竟然親眼見證了曆史。


    不對!不僅是親眼見證曆史那麽簡單,自己根本就是這個事件的推手啊,而李師師,則是直接點燃了導火索的那個人。


    果然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宋大忽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工月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工月半並收藏穿宋大忽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