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東來國出雲城的才子們人頭攢動,多年來的寒窗苦讀,隻為了這三年一度的科場鄉試。
一旦考中舉人,就能成為了朝廷的預備官員,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跨越。
而舉人中的第一名“解元”,更是各位參考秀才們追求的目標。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改變命運的時刻到了!
一位年輕士子,對這一刻充滿期待,他相信自己在這群考生中能獨占鼇頭。
他就是這一世的安生。
安生就學於大名鼎鼎的雲山書院,師從聞名天下的治學大家的書院山長羅近山。
羅近山進士出身,曾在朝中為官多年並屢次主持科考,後因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辭官迴鄉創辦了雲山書院,從此專心治學,執掌天下書院30年之久。
此番鄉試,共有90餘名雲山書院弟子參考。
考完後,大家憑記憶把自己在考場寫的文章默寫出來,然後請導師審閱,預估一下考試成績。
羅近山認真仔細地翻閱了弟子們的文章,安生的文章讓他眼前一亮。
年近八旬的他,激動地對安生說:你的文章寫得很好!解元非你莫屬!
能得到恩師的如此評價,安生自然興奮不已,雖然羅近山不是考官。
但對於博學多才又是進士出身、多次主持科考的導師,安生還是有著無比的信任的。
然而當發榜的日子到來,安生卻驚呆了,第一名是一個叫做李顯文的人,榜單從頭看到尾,都沒有自己的名字。
意外落榜對於安生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恩師的讚許與現實的殘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反照。
好在科舉製度中有一項特殊規定,那就是所謂“發領落卷。”
這項製度規定,科舉鄉試、會試中發榜十日之內,允許落榜士子領迴自己的試卷閱看,以示公正。
同時,要求考官對落選的試卷要給出明確理由,並允許考生提出申訴。
心有不甘的安生向科考考場申請重新查看自己的試卷。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考場竟然沒有找到安生的試卷!
曾多次出任會試考官又兩次主持鄉試的羅近山覺得此事絕非意外。
而此時,這次鄉試的闈墨也正式出版發布了。
鄉試、會試選印發布考中者的文章,稱為“闈墨”。
當安生發現,頭名李顯文的文章竟然與自己的一字不差。
原來自己的卷子竟然被冒名頂替了!
就在此時,李顯文知道闈墨一旦發布,肯定紙包不住火,竟然主動找上門來了。
李顯文表示願意出錢為安生捐一個知縣,希望安生就此作罷。
安生對此斷然拒絕,明明自己有頭名的實力,有著更好的前程,為何要把功名讓給別人捐納為官?
一身正氣的羅近山對李顯文的行徑更是氣憤不已,他親自寫了一份報告,直接呈交給時任臨江巡撫江盛。
江盛麵對羅近山的實名實據舉報,自然不敢輕視,親自過問並下令徹查。
結果很快出爐,原來李顯文向書吏張清行賄2000兩白銀,請其幫忙挑選考場中有望考中的考生試卷,然後替換成自己的名字,讓自己上榜。
張清買通了負責科考的內場書吏魏新立,利用職務之便將安生試卷的署名篡改成李顯文,而對外則宣稱安生“試卷遺失。”
不得不說魏新立眼光毒辣,居然挑了安生的卷子。
東來國曆代對於科舉作弊都是嚴懲不貸,李顯文、張清及魏新立三人很快就被處斬。
拿迴解元頭銜以後,安生並沒有因此滿足,而是繼續勤學苦讀。
安生的太祖曾高中狀元,但從自此之後,家道慢慢中落,近百年來族中連一個舉人都沒有出現過,這是家族的恥辱!
“不中狀元不罷休!”安生麵對太祖靈位暗暗發誓。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會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由禮部主持,俗稱“春試”。
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在會試之後的第二個月由皇帝親自主持,也就是4月份前後舉行。
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的是“策問”,分三甲錄取,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入朝為官。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考中狀元可以說難於上青天,對於一般人來說能考中秀才就是祖上積德了。
二個月後,安生參加會試,如願高中會員。
又是二個月後,安生參加殿試,信心滿滿的他卻隻考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
安生的策問篇是:“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他提出:“民是國之根本,食是民之根本,要強國必須先富民。”
要解決“食”的問題,必須從水利灌溉、種子、農具、種植方式方法以及種植技術等方麵入手。
安生分析了東來國糧食種植的現狀、存在問題,並提出了對策,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洪水來臨時可以快速泄洪,避免水災;枯水季節能夠調動儲備水源,保證農田灌溉,避免旱災。
二是培育良種,提高糧食產量。東來國地大物博,但農作物種子良莠不齊,不少地方產量低就是因為種子的問題。
建議由官府出麵,從優質高產的地方,調撥種子出售或置換給低產地區農戶。
三是由當地駐軍參與,開墾良田,租給無田可種的流民,增加糧產。
四是官府組織種糧能人,為種植經驗不足的農戶和租田的流民傳授種植經驗。
五是因地製宜,按土壤土質的特性,從國外引進一些優質品種在國內栽種。
六是減稅三年,讓農戶休養生息,有足夠的錢來提高糧產。
七是提高農具質量。不少地方用於農具的鐵質太差,用不了多久就開裂,導致農活耽誤,不少農戶因此不能及時種植,影響糧產。
而東來國近年來發現了大量精鐵礦,但這些精鐵礦都控製在軍隊手中。
可以在保障軍備生產的基礎上,適當讓出一部分精鐵礦交由地方官府開采,供應各地鐵匠鋪,提高農具質量,從而促進糧產提高。
………………
不得不說,安生的建議非常中肯,不失為東來國富民強國的良策。
這些建議的提出,安生是下了許多功夫的,為此走訪了許多地方的農戶,得知了農戶最迫切的需求。
考取榜眼可以說是人傑中的人傑了,但安生的目標始終是狀元,所以悶悶不樂。
殿試闈墨發布後,安生看了狀元的文章,覺得並不比自己寫得好。
問題出自哪裏呢?
安生找到恩師羅近山,把自己的疑問說了出來,讓恩師解惑。
羅近山道:“我看了殿試闈墨,你的文章的確寫得非常好,但你知道與狀元的差距在哪裏嗎?”
作為在朝中為官多年,又當了幾十年雲山書院山主的羅近山,自然見識不低。
他指出:“你的文章與狀元的差距在格局二字上。
當今東來國雖然表麵安定,但有隱憂,北方強大的匈國對東來國虎視眈眈。
而東來國與黎國,宋國和兆國等鄰國的關係若即若離,這是東來國的當務之急。
而狀元的文章恰恰提出合縱連橫的建議,他的文章比你更全麵,格局更高,正中皇帝下懷。
作策問不光要胸懷東來國,而且要放眼天下,看得更高、更遠!”
安生終於明白了,對恩師道:“我想再次參加明年的殿試!”
羅近山聽到安生所言大吃一驚!因為雖然朝庭並沒有限製考生重考,但曆史上還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
一是能夠獲取殿試功名己經是相當滿足了;二是要考取狀元太難了,萬一考砸了,連上次的成績都不如,是非常丟臉的事。
羅近山不得不佩服安生的勇氣,但他知道安生的性格,決定了的事九頭牛也拉不迴,所以沒有反對安生的這一不同尋常的決定。
道:“你既然下定了決心,就去準備吧!”
第二年殿試,安生對富民強國的理念進行了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並重點闡述了對時局的看法,提出了幾條有建設性的建議。
首先是加強對鄰國的遊說,闡明匈國的一統天下的狼子野心,讓諸國意識到如果東來國一旦覆滅,下一個就會輪到本國,隻要有了危機感,鄰國才會增強聯合意願。
其次是通過讓利、援助等措施放出善意,表明東來國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
再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永遠是利益至上,要有共同利益才有聯合的可能性,因此要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要加強與鄰國的通商和各個領域的合作,互通、互補、互惠,實現共贏!
……
安生的這篇文章,深深地打動了皇帝,沒有猶豫欽點安生為狀元。
安生終於兌現了他在先祖靈位前許下的誓言。
後來安生一路升遷,成為德高望重的東來國重臣,直到終老。
這一世的安生,人生沒有太大起伏。
輪迴天道又把安生帶到了下一世。
一旦考中舉人,就能成為了朝廷的預備官員,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跨越。
而舉人中的第一名“解元”,更是各位參考秀才們追求的目標。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改變命運的時刻到了!
一位年輕士子,對這一刻充滿期待,他相信自己在這群考生中能獨占鼇頭。
他就是這一世的安生。
安生就學於大名鼎鼎的雲山書院,師從聞名天下的治學大家的書院山長羅近山。
羅近山進士出身,曾在朝中為官多年並屢次主持科考,後因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辭官迴鄉創辦了雲山書院,從此專心治學,執掌天下書院30年之久。
此番鄉試,共有90餘名雲山書院弟子參考。
考完後,大家憑記憶把自己在考場寫的文章默寫出來,然後請導師審閱,預估一下考試成績。
羅近山認真仔細地翻閱了弟子們的文章,安生的文章讓他眼前一亮。
年近八旬的他,激動地對安生說:你的文章寫得很好!解元非你莫屬!
能得到恩師的如此評價,安生自然興奮不已,雖然羅近山不是考官。
但對於博學多才又是進士出身、多次主持科考的導師,安生還是有著無比的信任的。
然而當發榜的日子到來,安生卻驚呆了,第一名是一個叫做李顯文的人,榜單從頭看到尾,都沒有自己的名字。
意外落榜對於安生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恩師的讚許與現實的殘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反照。
好在科舉製度中有一項特殊規定,那就是所謂“發領落卷。”
這項製度規定,科舉鄉試、會試中發榜十日之內,允許落榜士子領迴自己的試卷閱看,以示公正。
同時,要求考官對落選的試卷要給出明確理由,並允許考生提出申訴。
心有不甘的安生向科考考場申請重新查看自己的試卷。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考場竟然沒有找到安生的試卷!
曾多次出任會試考官又兩次主持鄉試的羅近山覺得此事絕非意外。
而此時,這次鄉試的闈墨也正式出版發布了。
鄉試、會試選印發布考中者的文章,稱為“闈墨”。
當安生發現,頭名李顯文的文章竟然與自己的一字不差。
原來自己的卷子竟然被冒名頂替了!
就在此時,李顯文知道闈墨一旦發布,肯定紙包不住火,竟然主動找上門來了。
李顯文表示願意出錢為安生捐一個知縣,希望安生就此作罷。
安生對此斷然拒絕,明明自己有頭名的實力,有著更好的前程,為何要把功名讓給別人捐納為官?
一身正氣的羅近山對李顯文的行徑更是氣憤不已,他親自寫了一份報告,直接呈交給時任臨江巡撫江盛。
江盛麵對羅近山的實名實據舉報,自然不敢輕視,親自過問並下令徹查。
結果很快出爐,原來李顯文向書吏張清行賄2000兩白銀,請其幫忙挑選考場中有望考中的考生試卷,然後替換成自己的名字,讓自己上榜。
張清買通了負責科考的內場書吏魏新立,利用職務之便將安生試卷的署名篡改成李顯文,而對外則宣稱安生“試卷遺失。”
不得不說魏新立眼光毒辣,居然挑了安生的卷子。
東來國曆代對於科舉作弊都是嚴懲不貸,李顯文、張清及魏新立三人很快就被處斬。
拿迴解元頭銜以後,安生並沒有因此滿足,而是繼續勤學苦讀。
安生的太祖曾高中狀元,但從自此之後,家道慢慢中落,近百年來族中連一個舉人都沒有出現過,這是家族的恥辱!
“不中狀元不罷休!”安生麵對太祖靈位暗暗發誓。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會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由禮部主持,俗稱“春試”。
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在會試之後的第二個月由皇帝親自主持,也就是4月份前後舉行。
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的是“策問”,分三甲錄取,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入朝為官。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考中狀元可以說難於上青天,對於一般人來說能考中秀才就是祖上積德了。
二個月後,安生參加會試,如願高中會員。
又是二個月後,安生參加殿試,信心滿滿的他卻隻考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
安生的策問篇是:“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他提出:“民是國之根本,食是民之根本,要強國必須先富民。”
要解決“食”的問題,必須從水利灌溉、種子、農具、種植方式方法以及種植技術等方麵入手。
安生分析了東來國糧食種植的現狀、存在問題,並提出了對策,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洪水來臨時可以快速泄洪,避免水災;枯水季節能夠調動儲備水源,保證農田灌溉,避免旱災。
二是培育良種,提高糧食產量。東來國地大物博,但農作物種子良莠不齊,不少地方產量低就是因為種子的問題。
建議由官府出麵,從優質高產的地方,調撥種子出售或置換給低產地區農戶。
三是由當地駐軍參與,開墾良田,租給無田可種的流民,增加糧產。
四是官府組織種糧能人,為種植經驗不足的農戶和租田的流民傳授種植經驗。
五是因地製宜,按土壤土質的特性,從國外引進一些優質品種在國內栽種。
六是減稅三年,讓農戶休養生息,有足夠的錢來提高糧產。
七是提高農具質量。不少地方用於農具的鐵質太差,用不了多久就開裂,導致農活耽誤,不少農戶因此不能及時種植,影響糧產。
而東來國近年來發現了大量精鐵礦,但這些精鐵礦都控製在軍隊手中。
可以在保障軍備生產的基礎上,適當讓出一部分精鐵礦交由地方官府開采,供應各地鐵匠鋪,提高農具質量,從而促進糧產提高。
………………
不得不說,安生的建議非常中肯,不失為東來國富民強國的良策。
這些建議的提出,安生是下了許多功夫的,為此走訪了許多地方的農戶,得知了農戶最迫切的需求。
考取榜眼可以說是人傑中的人傑了,但安生的目標始終是狀元,所以悶悶不樂。
殿試闈墨發布後,安生看了狀元的文章,覺得並不比自己寫得好。
問題出自哪裏呢?
安生找到恩師羅近山,把自己的疑問說了出來,讓恩師解惑。
羅近山道:“我看了殿試闈墨,你的文章的確寫得非常好,但你知道與狀元的差距在哪裏嗎?”
作為在朝中為官多年,又當了幾十年雲山書院山主的羅近山,自然見識不低。
他指出:“你的文章與狀元的差距在格局二字上。
當今東來國雖然表麵安定,但有隱憂,北方強大的匈國對東來國虎視眈眈。
而東來國與黎國,宋國和兆國等鄰國的關係若即若離,這是東來國的當務之急。
而狀元的文章恰恰提出合縱連橫的建議,他的文章比你更全麵,格局更高,正中皇帝下懷。
作策問不光要胸懷東來國,而且要放眼天下,看得更高、更遠!”
安生終於明白了,對恩師道:“我想再次參加明年的殿試!”
羅近山聽到安生所言大吃一驚!因為雖然朝庭並沒有限製考生重考,但曆史上還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
一是能夠獲取殿試功名己經是相當滿足了;二是要考取狀元太難了,萬一考砸了,連上次的成績都不如,是非常丟臉的事。
羅近山不得不佩服安生的勇氣,但他知道安生的性格,決定了的事九頭牛也拉不迴,所以沒有反對安生的這一不同尋常的決定。
道:“你既然下定了決心,就去準備吧!”
第二年殿試,安生對富民強國的理念進行了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並重點闡述了對時局的看法,提出了幾條有建設性的建議。
首先是加強對鄰國的遊說,闡明匈國的一統天下的狼子野心,讓諸國意識到如果東來國一旦覆滅,下一個就會輪到本國,隻要有了危機感,鄰國才會增強聯合意願。
其次是通過讓利、援助等措施放出善意,表明東來國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
再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永遠是利益至上,要有共同利益才有聯合的可能性,因此要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要加強與鄰國的通商和各個領域的合作,互通、互補、互惠,實現共贏!
……
安生的這篇文章,深深地打動了皇帝,沒有猶豫欽點安生為狀元。
安生終於兌現了他在先祖靈位前許下的誓言。
後來安生一路升遷,成為德高望重的東來國重臣,直到終老。
這一世的安生,人生沒有太大起伏。
輪迴天道又把安生帶到了下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