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物傷其類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種師道應下這事其實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心裏原因,物傷其類兔死狐悲。
趙佶上台以後在河湟戰事上收縮,直接影響的是大宋西軍。樞密院對前方主將王瞻和王厚的貶謫更是無從說起。特別在王瞻一事上,政事堂考慮是有所欠缺的,可能僅僅是為了背鍋,或者平息朝堂爭論,中樞將王瞻召迴開封追責。隻是王瞻心情極其剛烈,在歸開封途中自殺。河湟戰事半途而廢,將門步履維艱,種師道感同身受,這場戰事中,種樸戰死、種家軍精銳死亡大半。
種師道問楊元奇:“世叔楊興武大人身體現今如何?”
楊元奇答:“業已康複,謝種大人關懷。”
種師道說:“當年我堂兄種樸押後北上救援日期,是為戰事,他並無覺得有所歉意。卻沒成想不到一年,青唐一役,他孤軍深入,亦急需救援,友軍劉仲武沒有攻敵疲憊之意,並無失期,堂兄卻落個如此結局。不知當時他有無悔意。”
種師道這是委婉的表達歉意,從戰事考慮,種樸無任何不妥,但迴想這兩戰,從將門之誼來說,種樸實在沒必要等上那三天。那是帥臣的職責,不是將軍的。
楊元奇迴:“種大人,令兄是相信我父親守得住,不差這三天。這兩戰不能等同而言。”
種師道也不再多說,畢竟戰事已經過去,楊家軍受損再重,城在怎麽都好。
……
送走種師道,潘易嶺說:“環慶路轉運司一判官和我有共事之誼,我也會修書一封,請他代為盤桓。”
楊元奇大喜,他這個嶽丈好歹進士出身,又做過幾年京官,多少會有些路子,他的求肯對方多半會考慮一二,想想他這個做女婿的還有什麽不滿足?潘易嶺自有進士士子的驕傲,等閑哪裏會寫這種信。
潘易嶺說:“行了,你把楊憶苦帶來也就罷了,連楊望這麽個嬰兒也帶來,你安的啥心我不清楚?!”
楊元奇舔著臉道:“嶽丈,這個還真是金蓮想你看看外孫,沒其他。再說,我要求你也不用他來啊。”
潘易嶺說:“好了!事情辦完了你要就早點迴去,別整天在我這裏晃悠,你是閑得慌?!”潘金蓮帶著女兒都來定邊很大程度是想著他這個父親,她從小沒有母親,有什麽開心事都希望和他分享。
……
楊元奇送走蘇迨和李格非等人去清風寨,自己則和薑唐佐轉道去明月寨。
一路上,薑唐佐很是佩服的說:“楊公子,你為公事舍得如此嬌妻紅顏,傳言多有不實啊。”
楊元奇差異莫名,還能這樣。潘金蓮帶著兒女到了定邊總要陪父親一段時日,李清照更是被李格非抓著一起去清風寨,他想孤家寡人啊?!這不是輩分太低,爭不過那些大佬麽。
楊元奇一臉正氣:“邊境生存不易,守護這一方安寧,我輩責任!”
這下輪到薑唐佐目瞪口呆,他不過隨口找個話題,楊元奇還真就這麽接了上來,還如此大義淩然,這話就聊不下去了。
薑唐佐對楊元奇非常好奇,不說其他,能娶兩個進士女兒的將門已是出奇,至於楊家媳婦春花秋月各擅勝場早已風聞。評判一個男人從身邊的女子就能觀之一二。
薑唐佐應邀留下一段時日,他接觸的文人士子哪怕對楊元奇這個粗胚將門不加言辭,但他們內心欣賞喜愛藏都藏不住。比如海南蘇軾偶爾提起他臉上就有微笑,定邊潘易嶺說到他嘴角都是上翹的,哪怕前幾天提到他就開罵的李格非那種態度都很莫名。這兩天他才明白,原來一個女兒是別人家媳婦,一個女兒身份不清不楚。薑唐佐不會認為這些人比他蠢,他看不到楊元奇的優點隻該是他了解不夠深刻。
楊元奇問:“蘇老頭子前些年在海南島怎麽樣?”
薑唐佐迴:“精神很好,身體……每況愈下。特別兩位師母相繼離世對他打擊很大。”
楊元奇黯然神傷,一個老人背井離鄉長途奔波水土不服,身體能好到哪裏去:“蘇過呢?”蘇過是王朝雲的兒子,年紀和薑唐佐相差不大。
薑唐佐道:“他沒事,又比較喜食海鮮,卻是影響不大。”
楊元奇道:“我和老頭子經年未見,雖偶有通信,多少不再熟知他如今具體情況,你有沒有辦法讓他北上定邊。”
薑唐佐自己搖頭:“我覺得他最好不要在長途跋涉,不如長江就近修養一段時日更好。”
楊元奇駭然,薑唐佐這個說法是蘇軾身體狀況極差。楊元奇開始後悔,或許在開封時候應該轉道去找他,現在他已到西北履職,輕易就不能離開。
薑唐佐忍不住問:“蘇老先生最是掛念你,似乎……又不願……我離開海南北上前他曾經寫過封信,想我帶來給你。蘇過看後勸他個人有個人的路要走,你是將門不是士子,他們這代人經曆還不夠嗎?何必非要都是儒生。那封信他直接燒了。”
將門不意味著反叛,但將門和士子最大不同,是它的功業和手裏的將士有直接關聯,士子形成的利益集團隻要不和將門利益結合,他能產生的破壞力就非常有限。將門不同,當它形成的一個利益集群擴張的方式直接就會影響中央集權,這種擴張是必然的,這是五代十國那段亂世的總結。
楊元奇和蘇係相交,給人的感觀更像種家而不是折家,現在他在定邊的舉動就更像折家了!這種方式士子從來就不喜!所有宋朝百年隻有一個折家,唯一一個。
楊元奇說:“薑先生,清風明月這些寨都是羈縻寨,宋夏邊境紛爭幾十年,誰不擔心自己不過是個隨時可以棄掉的棋子。楊家將門亦然如是想,這個大家都懂。不過是有人認為楊家步子太大罷了。”羈縻寨是有一定自主權的。
薑唐佐無言,最近的例子就是河湟路青唐區,大宋又一次拱手讓了出去。
趙佶上台以後在河湟戰事上收縮,直接影響的是大宋西軍。樞密院對前方主將王瞻和王厚的貶謫更是無從說起。特別在王瞻一事上,政事堂考慮是有所欠缺的,可能僅僅是為了背鍋,或者平息朝堂爭論,中樞將王瞻召迴開封追責。隻是王瞻心情極其剛烈,在歸開封途中自殺。河湟戰事半途而廢,將門步履維艱,種師道感同身受,這場戰事中,種樸戰死、種家軍精銳死亡大半。
種師道問楊元奇:“世叔楊興武大人身體現今如何?”
楊元奇答:“業已康複,謝種大人關懷。”
種師道說:“當年我堂兄種樸押後北上救援日期,是為戰事,他並無覺得有所歉意。卻沒成想不到一年,青唐一役,他孤軍深入,亦急需救援,友軍劉仲武沒有攻敵疲憊之意,並無失期,堂兄卻落個如此結局。不知當時他有無悔意。”
種師道這是委婉的表達歉意,從戰事考慮,種樸無任何不妥,但迴想這兩戰,從將門之誼來說,種樸實在沒必要等上那三天。那是帥臣的職責,不是將軍的。
楊元奇迴:“種大人,令兄是相信我父親守得住,不差這三天。這兩戰不能等同而言。”
種師道也不再多說,畢竟戰事已經過去,楊家軍受損再重,城在怎麽都好。
……
送走種師道,潘易嶺說:“環慶路轉運司一判官和我有共事之誼,我也會修書一封,請他代為盤桓。”
楊元奇大喜,他這個嶽丈好歹進士出身,又做過幾年京官,多少會有些路子,他的求肯對方多半會考慮一二,想想他這個做女婿的還有什麽不滿足?潘易嶺自有進士士子的驕傲,等閑哪裏會寫這種信。
潘易嶺說:“行了,你把楊憶苦帶來也就罷了,連楊望這麽個嬰兒也帶來,你安的啥心我不清楚?!”
楊元奇舔著臉道:“嶽丈,這個還真是金蓮想你看看外孫,沒其他。再說,我要求你也不用他來啊。”
潘易嶺說:“好了!事情辦完了你要就早點迴去,別整天在我這裏晃悠,你是閑得慌?!”潘金蓮帶著女兒都來定邊很大程度是想著他這個父親,她從小沒有母親,有什麽開心事都希望和他分享。
……
楊元奇送走蘇迨和李格非等人去清風寨,自己則和薑唐佐轉道去明月寨。
一路上,薑唐佐很是佩服的說:“楊公子,你為公事舍得如此嬌妻紅顏,傳言多有不實啊。”
楊元奇差異莫名,還能這樣。潘金蓮帶著兒女到了定邊總要陪父親一段時日,李清照更是被李格非抓著一起去清風寨,他想孤家寡人啊?!這不是輩分太低,爭不過那些大佬麽。
楊元奇一臉正氣:“邊境生存不易,守護這一方安寧,我輩責任!”
這下輪到薑唐佐目瞪口呆,他不過隨口找個話題,楊元奇還真就這麽接了上來,還如此大義淩然,這話就聊不下去了。
薑唐佐對楊元奇非常好奇,不說其他,能娶兩個進士女兒的將門已是出奇,至於楊家媳婦春花秋月各擅勝場早已風聞。評判一個男人從身邊的女子就能觀之一二。
薑唐佐應邀留下一段時日,他接觸的文人士子哪怕對楊元奇這個粗胚將門不加言辭,但他們內心欣賞喜愛藏都藏不住。比如海南蘇軾偶爾提起他臉上就有微笑,定邊潘易嶺說到他嘴角都是上翹的,哪怕前幾天提到他就開罵的李格非那種態度都很莫名。這兩天他才明白,原來一個女兒是別人家媳婦,一個女兒身份不清不楚。薑唐佐不會認為這些人比他蠢,他看不到楊元奇的優點隻該是他了解不夠深刻。
楊元奇問:“蘇老頭子前些年在海南島怎麽樣?”
薑唐佐迴:“精神很好,身體……每況愈下。特別兩位師母相繼離世對他打擊很大。”
楊元奇黯然神傷,一個老人背井離鄉長途奔波水土不服,身體能好到哪裏去:“蘇過呢?”蘇過是王朝雲的兒子,年紀和薑唐佐相差不大。
薑唐佐道:“他沒事,又比較喜食海鮮,卻是影響不大。”
楊元奇道:“我和老頭子經年未見,雖偶有通信,多少不再熟知他如今具體情況,你有沒有辦法讓他北上定邊。”
薑唐佐自己搖頭:“我覺得他最好不要在長途跋涉,不如長江就近修養一段時日更好。”
楊元奇駭然,薑唐佐這個說法是蘇軾身體狀況極差。楊元奇開始後悔,或許在開封時候應該轉道去找他,現在他已到西北履職,輕易就不能離開。
薑唐佐忍不住問:“蘇老先生最是掛念你,似乎……又不願……我離開海南北上前他曾經寫過封信,想我帶來給你。蘇過看後勸他個人有個人的路要走,你是將門不是士子,他們這代人經曆還不夠嗎?何必非要都是儒生。那封信他直接燒了。”
將門不意味著反叛,但將門和士子最大不同,是它的功業和手裏的將士有直接關聯,士子形成的利益集團隻要不和將門利益結合,他能產生的破壞力就非常有限。將門不同,當它形成的一個利益集群擴張的方式直接就會影響中央集權,這種擴張是必然的,這是五代十國那段亂世的總結。
楊元奇和蘇係相交,給人的感觀更像種家而不是折家,現在他在定邊的舉動就更像折家了!這種方式士子從來就不喜!所有宋朝百年隻有一個折家,唯一一個。
楊元奇說:“薑先生,清風明月這些寨都是羈縻寨,宋夏邊境紛爭幾十年,誰不擔心自己不過是個隨時可以棄掉的棋子。楊家將門亦然如是想,這個大家都懂。不過是有人認為楊家步子太大罷了。”羈縻寨是有一定自主權的。
薑唐佐無言,最近的例子就是河湟路青唐區,大宋又一次拱手讓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