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卡文了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開封孟皇後被廢的消息傳到太原,楊元奇正從潘金蓮身上爬起來,這個時候的他有點空,從身體到心靈。
潘金蓮很敏銳的感覺楊元奇此刻的虛弱,一種發自內心寒冷,她用整個溫暖的身體裹住楊元奇,說道:“有些事不是你能左右的?”
楊元奇苦笑的搖頭,剖析自己,他離開開封何嚐不是逃避,連帶他想到給孟嬋解套的辦法也不過是“假死”逃避,在皇權麵前他能想到的就避開鋒芒。
楊元奇聲音有些沙啞:“你知道嗎?蘇先生也好,孟嬋也罷,我總以為自己能改變什麽,事實我什麽都改變不了。”
潘金蓮用盡全力摟著他說:“你已經很勇敢。你想去定邊是不是想離開封遠遠的,那裏吞噬人。”
楊元奇無奈點頭,她們懂他,但是她們不懂他的不甘,這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他有他的不甘,楊家的發展接近瓶頸,平夏城之戰朝廷對楊家的安排就明明白白。他們允許將門發展,但不會允許一個將門左右邊境的局勢,特別是西北,因為這裏有大宋現在最具戰力的將士。朝堂會允許再出現一個折家,僅此而已。哪怕折家亦然影響不到政局,包括西北政局。折家對朝廷的需要遠遠勝過朝廷對折家的需要。
這場新舊兩黨交替楊元奇很早就清楚會發生,他以為自己有心理準備是可以接受的,但當看著楊家隻能隨波逐流,他又如何會心甘,他希望自己這個家族能更加從容。楊家是他的根,隨著他成長,他的孩子們慢慢長大,他也會成為楊家根的一部分,他不想他眼睜睜看著的無奈這麽傳承。
楊元奇說:“本來我想孟嬋用假死脫身。”潘金蓮是第一次聽到這件事,她駭然變色,這已是大逆不道。
楊元奇清楚皇宮的這個處理,孟嬋就不會走,那樣會讓很多人身處險境,她的處境不算差,沒這個必要。楊元奇想的不僅僅是這個,他有種奢望,通過這件事證明自己並不畏懼皇權。他在這個世上活得太久,無處不在的皇權改變了他,他不願承認。這點他覺得還不如自己第一次去開封,那個時候他少了很多牽掛,身上承載的東西不多,所以他更加自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這句話做起來比說起來要難很多。
潘金蓮這時候能想到的就是用身體溫暖他,說道:“無論如何,我都是你的夫人,生死都是。”這句無心之言讓楊元奇身體暖了很多,隻要他做的事,他的女人都認,這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楊元奇道:“這次去定邊清風寨得好好謀劃。”楊元奇覺得原來他走得太慢,步伐太穩,時間這種東西根本不會等他。潘金蓮沒想太多,她隻是點頭。
楊元奇這段時間都在思索,他一直自認將門,和士大夫無關,這是他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他見過大宋朝最璀璨的文化,總會報有一絲幻想,但現在他最終的答案是士大夫救不了這個大宋朝,這是曆史形成的,氣候的惡化,北方的民族為了生存總要南下,遼、金、後來的蒙古都是如此。大宋朝版圖本就殘缺不占地利,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和”隨著士族的割裂隻會更加支離破碎,如何承受其重。天時地利人和,在楊元奇眼中,大宋朝一項都不占,要如何應對!
這兩天楊元奇哪裏都沒去,就在院子裏,除去想事情就是索要他心愛的女人,讓潘金蓮在他身下婉轉承歡,直到收到李師師從清風寨來的信函,她要生了!生活必須繼續。
潘金蓮推遲了和楊元奇北上時間,她得等扈三娘迴來,潘金蓮看出了楊元奇這次的不一樣,或許他想長期呆在邊境,那她就陪著,太原的事得做好安排善後。
楊元奇在太原呆了三天,他的未來更靠北,他改變不了那個朝堂,他沒那個時間積累不了那個資曆,那他就去最西北,那才是他最有可能能施加影響的地方。當大廈將傾的時候,西北那塊頑疾必須有個更好的局麵。
這次楊元奇沒有和所有的親戚朋友會麵,他不知道要說什麽,物是人非,這趟開封之行他毫無收獲,最後狼狽北上。
楊元奇不清楚,孟皇後被廢,這事的影響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它給新黨的人開了另外一個口子,孟皇後可以被廢,那高太後呢?!她才是最能代表舊黨的符號。當新黨看到活著的皇後可以被廢,死去的高太後是不是也能再次拿來評論,這關乎新黨治政的合法性,隻有徹底把高太後生前推翻,新黨才能把舊黨踩在腳下,把散布在各州府的舊黨徹底打入恥辱柱,杜絕他們迴朝的可能,開啟屬於新黨的時代。
開封那個亂糟糟的泥潭從來就沒有清明過,趙煦自己也未料到,當他打開了一個口子,大家就會把這個口子撕開,事情發展都不是他這個官家能掌控的。開封風起雲湧,新一輪的黨派傾軋再次上路。
……
這個篇章最後幾節故事還是在開封,描敘新黨的又一場公案,因為沒有主角的參與,節奏會稍微加快一些,也算是彌補這段時間的拖曳。原本想主角經曆過這場再北上,實在是找不到角度參與。
……
小編語:前麵過年一段時間很忙,本身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後麵的情節,卡文嚴重,斷更一段時日。這段時間重新續上,思路更亂,似乎怎麽寫都不好。自己感覺都全是廢話,難以下筆。慢慢重新自己迴頭看,劇情倒是有了,寫出來又極度不滿意,以前就有人說過時間線有些亂,各條線同事展開,現在看著更有這種感覺,故事被自己折騰的支離破碎,隻能自己給自己鼓勵,且行其珍惜。
最後,給所有還在看這本書的人道歉,這段實在寫得不咋的,想來重新適應協作也要時間。抱歉!故事很長,慢慢看!
潘金蓮很敏銳的感覺楊元奇此刻的虛弱,一種發自內心寒冷,她用整個溫暖的身體裹住楊元奇,說道:“有些事不是你能左右的?”
楊元奇苦笑的搖頭,剖析自己,他離開開封何嚐不是逃避,連帶他想到給孟嬋解套的辦法也不過是“假死”逃避,在皇權麵前他能想到的就避開鋒芒。
楊元奇聲音有些沙啞:“你知道嗎?蘇先生也好,孟嬋也罷,我總以為自己能改變什麽,事實我什麽都改變不了。”
潘金蓮用盡全力摟著他說:“你已經很勇敢。你想去定邊是不是想離開封遠遠的,那裏吞噬人。”
楊元奇無奈點頭,她們懂他,但是她們不懂他的不甘,這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他有他的不甘,楊家的發展接近瓶頸,平夏城之戰朝廷對楊家的安排就明明白白。他們允許將門發展,但不會允許一個將門左右邊境的局勢,特別是西北,因為這裏有大宋現在最具戰力的將士。朝堂會允許再出現一個折家,僅此而已。哪怕折家亦然影響不到政局,包括西北政局。折家對朝廷的需要遠遠勝過朝廷對折家的需要。
這場新舊兩黨交替楊元奇很早就清楚會發生,他以為自己有心理準備是可以接受的,但當看著楊家隻能隨波逐流,他又如何會心甘,他希望自己這個家族能更加從容。楊家是他的根,隨著他成長,他的孩子們慢慢長大,他也會成為楊家根的一部分,他不想他眼睜睜看著的無奈這麽傳承。
楊元奇說:“本來我想孟嬋用假死脫身。”潘金蓮是第一次聽到這件事,她駭然變色,這已是大逆不道。
楊元奇清楚皇宮的這個處理,孟嬋就不會走,那樣會讓很多人身處險境,她的處境不算差,沒這個必要。楊元奇想的不僅僅是這個,他有種奢望,通過這件事證明自己並不畏懼皇權。他在這個世上活得太久,無處不在的皇權改變了他,他不願承認。這點他覺得還不如自己第一次去開封,那個時候他少了很多牽掛,身上承載的東西不多,所以他更加自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這句話做起來比說起來要難很多。
潘金蓮這時候能想到的就是用身體溫暖他,說道:“無論如何,我都是你的夫人,生死都是。”這句無心之言讓楊元奇身體暖了很多,隻要他做的事,他的女人都認,這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楊元奇道:“這次去定邊清風寨得好好謀劃。”楊元奇覺得原來他走得太慢,步伐太穩,時間這種東西根本不會等他。潘金蓮沒想太多,她隻是點頭。
楊元奇這段時間都在思索,他一直自認將門,和士大夫無關,這是他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他見過大宋朝最璀璨的文化,總會報有一絲幻想,但現在他最終的答案是士大夫救不了這個大宋朝,這是曆史形成的,氣候的惡化,北方的民族為了生存總要南下,遼、金、後來的蒙古都是如此。大宋朝版圖本就殘缺不占地利,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和”隨著士族的割裂隻會更加支離破碎,如何承受其重。天時地利人和,在楊元奇眼中,大宋朝一項都不占,要如何應對!
這兩天楊元奇哪裏都沒去,就在院子裏,除去想事情就是索要他心愛的女人,讓潘金蓮在他身下婉轉承歡,直到收到李師師從清風寨來的信函,她要生了!生活必須繼續。
潘金蓮推遲了和楊元奇北上時間,她得等扈三娘迴來,潘金蓮看出了楊元奇這次的不一樣,或許他想長期呆在邊境,那她就陪著,太原的事得做好安排善後。
楊元奇在太原呆了三天,他的未來更靠北,他改變不了那個朝堂,他沒那個時間積累不了那個資曆,那他就去最西北,那才是他最有可能能施加影響的地方。當大廈將傾的時候,西北那塊頑疾必須有個更好的局麵。
這次楊元奇沒有和所有的親戚朋友會麵,他不知道要說什麽,物是人非,這趟開封之行他毫無收獲,最後狼狽北上。
楊元奇不清楚,孟皇後被廢,這事的影響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它給新黨的人開了另外一個口子,孟皇後可以被廢,那高太後呢?!她才是最能代表舊黨的符號。當新黨看到活著的皇後可以被廢,死去的高太後是不是也能再次拿來評論,這關乎新黨治政的合法性,隻有徹底把高太後生前推翻,新黨才能把舊黨踩在腳下,把散布在各州府的舊黨徹底打入恥辱柱,杜絕他們迴朝的可能,開啟屬於新黨的時代。
開封那個亂糟糟的泥潭從來就沒有清明過,趙煦自己也未料到,當他打開了一個口子,大家就會把這個口子撕開,事情發展都不是他這個官家能掌控的。開封風起雲湧,新一輪的黨派傾軋再次上路。
……
這個篇章最後幾節故事還是在開封,描敘新黨的又一場公案,因為沒有主角的參與,節奏會稍微加快一些,也算是彌補這段時間的拖曳。原本想主角經曆過這場再北上,實在是找不到角度參與。
……
小編語:前麵過年一段時間很忙,本身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後麵的情節,卡文嚴重,斷更一段時日。這段時間重新續上,思路更亂,似乎怎麽寫都不好。自己感覺都全是廢話,難以下筆。慢慢重新自己迴頭看,劇情倒是有了,寫出來又極度不滿意,以前就有人說過時間線有些亂,各條線同事展開,現在看著更有這種感覺,故事被自己折騰的支離破碎,隻能自己給自己鼓勵,且行其珍惜。
最後,給所有還在看這本書的人道歉,這段實在寫得不咋的,想來重新適應協作也要時間。抱歉!故事很長,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