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風來了哦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堂有人開始轉向了,這是必然的,當今官家春秋鼎盛,他有意新法,總會有中下官員這個時候出來上折子。
第一個在朝堂上發聲的人是禮部侍郎楊畏,作為舊黨宰執呂大防一手提拔的人,這是一個誰都沒想到的人,這已是高級官員。
楊畏舉薦章惇、安燾、呂惠卿、鄧潤甫和李清臣等人。大加褒楊當年神宗建立新政,與王安石共同創行新法,國富民強,對內民富糧足,對外示之以威,最終成就元豐盛事。
趙煦召楊畏入對,楊畏把新法的核心和當年的推行進行了一個詳細闡述,道就新法而言,王安石已然故去,章惇大才卻還健在,理當重用。事實上,就當年新黨的最有資曆的人,一個是章惇、一個是呂惠卿。蔡確已經死在嶺南,呂惠卿實際為新舊兩黨難容,特別是新黨擁躉,畢竟是他讓王安石徹底倒台。其他人資曆是不夠的。
趙煦想用新法,這個時候能找到的牽頭人隻能是章惇,也隻有章惇迴來,才能把散亂各地新黨的人凝聚起來,在政事堂才能對舊黨壓製。
章惇,章楶的同族,福建士族。章惇大才也是能吏,但章惇黑白極其分明,關於政治,真的能完全分出黑白嗎?!或許政治用左右這個詞更為適合。而且,章惇是個性情中人,性格上的棱角年輕時候大部分人都有,章惇年輕時候是,一直都是。你可以說他活得純粹,也能說他不懂變通。
趙煦還未做最後的決定,新進禦史來之邵彈劾左相呂大防和尚書左丞鄭雍,宋夏合約之後戰事又起,他們兩個必須承擔責任。來之邵認為這事實則是他們被蒙蔽,致使邊境鬆懈,被西夏趁機攻占麟州,生靈塗炭。
呂大防沒有自辯,來之邵的彈劾和楊畏的舉薦讓他實在難受。風向在變,他知道是時候離開了,隻是當捅向他的刀來自於自己看重的人,他感覺風很冷。
呂大防辭相自請外出,趙煦準了。朝堂並未起波折,趙煦作為官家真正掌權,首相可以更換這幾乎就是種默契,怕的是首相不願,那才是大規模政爭。作為首相他受命山陵使本來就有這個意思在內,山陵使是個極其帶有皇恩的職位,無權卻尊貴,一般都是首相擔任。這樣首相才好離開朝堂,讓新上來的上位者自己做個選擇。在政治穩定的年代,既然趙煦的選擇不是他,他就得離開,他不是權臣,大宋到今天為止,沒有權臣。大宋相權被拆得七零八落,太後和官家隻要不糊塗透頂,就出不了權臣。
鄭雍也走了,彈劾帶上了他,呂大防都走了,他也不會折騰。
政事堂調整了,以趙煦的意識。
尚書左仆射(空缺)
尚書右仆射:範純仁
中書侍郎:李清臣
門下侍郎:蘇轍
尚書左丞:鄧潤甫
尚書右丞:(空缺)
這是一個短暫的平靜期,新黨又一個成員鄧潤甫迴朝了。最重要的是中書侍郎李清臣這個任職。中書侍郎實際和中書舍人是一條線,擬旨。門下侍郎和給事中一條線,封駁旨意。李清臣的這個任職是左遷,算是小小靠前一步。
李清臣由尚書右丞左遷中書侍郎,這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任職,趙煦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新法這個方向上,李清臣和趙煦是同一個理念,趙煦以後出旨意就非常方便了。
政局發展成這個狀態,別說朝堂的人,稍微關注朝政的人都明白風向轉了,官家趙煦有另外的想法。呂大防的年紀多做幾年左相是可以的,趙煦寧肯這個職位空缺也讓他離開,這還不明顯?!中書侍郎是李清臣而不是蘇轍,這已隱然表明趙煦心向新法,而且他想改舊製了。
宋朝這座積重難返的大船又要開始它的轉向。
……
趙煦當政,呂大防等人外出,這是正常的一場人事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一個遭殃的首先是我們的蘇軾蘇學士,蘇軾的奏折被趙煦留中了,趙煦這個時候的心態是非常積極的,誰拿到天下大權心裏首先都是舒坦。趙煦想的是平和處理,蘇軾大嘴巴又不是第一天了。
趙煦不認同蘇軾這個老師的說法,這個奏折本身也沒有多論政事,但要深究他又是說了政事的,因為蘇軾的說法是放一放先不動。這個說法不就是按著舊製先運轉嘛,趙煦不在意但有人不想忍?!
右正言張商英彈劾蘇軾,他沒去和這個奏折折騰,這份奏折還是平和的。彈劾的是曾經蘇軾寫的製文,關於呂惠卿的。那個時候的蘇軾也是快意恩仇,看不慣你有貶謫你的製文,他自己搶過來寫,真的是搶過來的,一氣嗬成洋洋灑灑一大堆,呂惠卿幾乎因為這個製文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架上。
所謂不能以言論罪就在於此,這麽長這麽爽的文章,你完全能找出很多紕漏,引申出很多東西來。因為這篇貶製說了呂惠卿,就會說新法,多少就會有帶點其他的人,更為重要的是,神宗才是新法的堅定推行者。那這篇製文其實就是暗含對神宗的諷刺。
以言論罪口子一開,你什麽解讀都可以出來。蘇軾曾被認為舊黨中堅,他反對新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說他公報私仇,是在借機諷刺神宗,應該以大逆之罪論處?那按這個論調所有舊黨人都是如此了。這隻是治政理念的不同,如此而已!
蘇軾被貶謫了,連自辯的機會都沒給。貶謫蘇軾知新州,新州就是嶺南廣東英德。
這是第二個被貶謫到嶺南的曾經的高官(從二品),僅次於蔡確。
這次貶謫最讓人心寒的是,不同於蔡確車蓋亭詩案,這次朝堂都沒有多大爭論。不管蘇軾有沒有錯,當以言論罪貶謫去嶺南,這件事本身就不應該。士大夫集團不發出多少聲音,這是宋朝整個士大夫集團在拉低自己的底線。
第一個在朝堂上發聲的人是禮部侍郎楊畏,作為舊黨宰執呂大防一手提拔的人,這是一個誰都沒想到的人,這已是高級官員。
楊畏舉薦章惇、安燾、呂惠卿、鄧潤甫和李清臣等人。大加褒楊當年神宗建立新政,與王安石共同創行新法,國富民強,對內民富糧足,對外示之以威,最終成就元豐盛事。
趙煦召楊畏入對,楊畏把新法的核心和當年的推行進行了一個詳細闡述,道就新法而言,王安石已然故去,章惇大才卻還健在,理當重用。事實上,就當年新黨的最有資曆的人,一個是章惇、一個是呂惠卿。蔡確已經死在嶺南,呂惠卿實際為新舊兩黨難容,特別是新黨擁躉,畢竟是他讓王安石徹底倒台。其他人資曆是不夠的。
趙煦想用新法,這個時候能找到的牽頭人隻能是章惇,也隻有章惇迴來,才能把散亂各地新黨的人凝聚起來,在政事堂才能對舊黨壓製。
章惇,章楶的同族,福建士族。章惇大才也是能吏,但章惇黑白極其分明,關於政治,真的能完全分出黑白嗎?!或許政治用左右這個詞更為適合。而且,章惇是個性情中人,性格上的棱角年輕時候大部分人都有,章惇年輕時候是,一直都是。你可以說他活得純粹,也能說他不懂變通。
趙煦還未做最後的決定,新進禦史來之邵彈劾左相呂大防和尚書左丞鄭雍,宋夏合約之後戰事又起,他們兩個必須承擔責任。來之邵認為這事實則是他們被蒙蔽,致使邊境鬆懈,被西夏趁機攻占麟州,生靈塗炭。
呂大防沒有自辯,來之邵的彈劾和楊畏的舉薦讓他實在難受。風向在變,他知道是時候離開了,隻是當捅向他的刀來自於自己看重的人,他感覺風很冷。
呂大防辭相自請外出,趙煦準了。朝堂並未起波折,趙煦作為官家真正掌權,首相可以更換這幾乎就是種默契,怕的是首相不願,那才是大規模政爭。作為首相他受命山陵使本來就有這個意思在內,山陵使是個極其帶有皇恩的職位,無權卻尊貴,一般都是首相擔任。這樣首相才好離開朝堂,讓新上來的上位者自己做個選擇。在政治穩定的年代,既然趙煦的選擇不是他,他就得離開,他不是權臣,大宋到今天為止,沒有權臣。大宋相權被拆得七零八落,太後和官家隻要不糊塗透頂,就出不了權臣。
鄭雍也走了,彈劾帶上了他,呂大防都走了,他也不會折騰。
政事堂調整了,以趙煦的意識。
尚書左仆射(空缺)
尚書右仆射:範純仁
中書侍郎:李清臣
門下侍郎:蘇轍
尚書左丞:鄧潤甫
尚書右丞:(空缺)
這是一個短暫的平靜期,新黨又一個成員鄧潤甫迴朝了。最重要的是中書侍郎李清臣這個任職。中書侍郎實際和中書舍人是一條線,擬旨。門下侍郎和給事中一條線,封駁旨意。李清臣的這個任職是左遷,算是小小靠前一步。
李清臣由尚書右丞左遷中書侍郎,這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任職,趙煦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新法這個方向上,李清臣和趙煦是同一個理念,趙煦以後出旨意就非常方便了。
政局發展成這個狀態,別說朝堂的人,稍微關注朝政的人都明白風向轉了,官家趙煦有另外的想法。呂大防的年紀多做幾年左相是可以的,趙煦寧肯這個職位空缺也讓他離開,這還不明顯?!中書侍郎是李清臣而不是蘇轍,這已隱然表明趙煦心向新法,而且他想改舊製了。
宋朝這座積重難返的大船又要開始它的轉向。
……
趙煦當政,呂大防等人外出,這是正常的一場人事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一個遭殃的首先是我們的蘇軾蘇學士,蘇軾的奏折被趙煦留中了,趙煦這個時候的心態是非常積極的,誰拿到天下大權心裏首先都是舒坦。趙煦想的是平和處理,蘇軾大嘴巴又不是第一天了。
趙煦不認同蘇軾這個老師的說法,這個奏折本身也沒有多論政事,但要深究他又是說了政事的,因為蘇軾的說法是放一放先不動。這個說法不就是按著舊製先運轉嘛,趙煦不在意但有人不想忍?!
右正言張商英彈劾蘇軾,他沒去和這個奏折折騰,這份奏折還是平和的。彈劾的是曾經蘇軾寫的製文,關於呂惠卿的。那個時候的蘇軾也是快意恩仇,看不慣你有貶謫你的製文,他自己搶過來寫,真的是搶過來的,一氣嗬成洋洋灑灑一大堆,呂惠卿幾乎因為這個製文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架上。
所謂不能以言論罪就在於此,這麽長這麽爽的文章,你完全能找出很多紕漏,引申出很多東西來。因為這篇貶製說了呂惠卿,就會說新法,多少就會有帶點其他的人,更為重要的是,神宗才是新法的堅定推行者。那這篇製文其實就是暗含對神宗的諷刺。
以言論罪口子一開,你什麽解讀都可以出來。蘇軾曾被認為舊黨中堅,他反對新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說他公報私仇,是在借機諷刺神宗,應該以大逆之罪論處?那按這個論調所有舊黨人都是如此了。這隻是治政理念的不同,如此而已!
蘇軾被貶謫了,連自辯的機會都沒給。貶謫蘇軾知新州,新州就是嶺南廣東英德。
這是第二個被貶謫到嶺南的曾經的高官(從二品),僅次於蔡確。
這次貶謫最讓人心寒的是,不同於蔡確車蓋亭詩案,這次朝堂都沒有多大爭論。不管蘇軾有沒有錯,當以言論罪貶謫去嶺南,這件事本身就不應該。士大夫集團不發出多少聲音,這是宋朝整個士大夫集團在拉低自己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