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鹽州戰事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舊黨在陝西各路很多邊帥,你可以說他們不懂戰事,甚至可以說他們迂腐,但總有人堅守道義。
熙河路經略使還是範家那個“可愛”的範純粹。他不同意環慶路前出,樞密院給的命令也不是這個。但當環慶路前出以後麵臨困局,求援信發來。範純粹還是那個範純粹,他每次的選擇都是相同的,做了什麽事就是什麽人,選擇往往從來都是那麽一致。
範純粹命令劉延慶率軍北上,他比以前多了個心眼,要求劉延慶不要去管側麵的西夏會州,必須與折可適的部隊形成鉗形攻勢,他就是折可適的側翼。種樸、折可適、劉延慶形成了一個品字。
熙河路這個舉動對戰局影響非常大,這基本讓西夏做實了一個判斷,這是大宋整個朝廷對和談和麟州遇襲的反應。這直接讓西夏不敢大規模從西線河西走廊調兵。
……
西夏興慶府和西平府集兵南下韋州時候,鹽州戰事爆發了。
楊興武率領一萬五千餘人進攻鹽州,戰事發起攻勢才一天,鹽州就搖搖欲墜。朱應的器械營在攻城中的優勢一覽無餘,可惜規模不足。朱應想伐木就地建造,楊興武否決了,無他,沒那麽多的時間。鹽州城池不大,但他手裏部隊也不多。
楊興武把花榮護衛營的所有神臂弓調了上去,配合武鬆部索超部壓製城頭西夏兵,同時集中器械營在城牆東側,與其四麵壓製,不如破其一麵。這裏相對防守薄弱,鹽州可能想著東邊對著宥州方向,宋軍不會主攻這裏。
楊興武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宥州終於出兵,西夏唿守將引五千騎兵來救,這是整個嘉寧軍司最後的精銳。唿守將得到興慶府的迴複,西夏援軍會先去韋州,他不得不出來,鹽州丟了他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唿守將能掌兵權,還是有些道行,他並沒有想著去衝陣和楊興武決戰。他領著騎兵一邊應對宋軍騎兵的騷擾,反過來一邊騷擾楊興武的大營。他不需要決戰,哪怕他率軍在旁邊奔走,宋軍都不敢全力以赴攻城。鹽州看到了他這支援軍,也會更加堅定堅守的信念。
唿守將已是發現攻鹽州宋軍後麵,也就是南邊,還有一支不大不小的軍隊駐守,他更不著急了。宋軍也沒有全力攻城,留著一支部隊守住退路,他們是想隨時撤軍嗎?這就是漢兵書中寫得所謂的圍魏救趙。唿守將覺得宋軍兒戲了,梁乞埔的大軍不會迴來的。這麽紙上談兵,卻忘記戰爭教會西夏人,時間才是戰爭最需要搶的優勢,這才是他為將以來最大的得失。
唿守將把騎兵就在鹽州東麵不遠待著,他甚至拉開了一點距離。他把部隊放置的位置和宋軍大營、東麵攻城主軍形成一個品字。他可以攻城戰事最激烈的時候選擇騷擾宋軍大營還是衝攻城主軍的後方。他覺得這樣宋軍更難選擇。戰事又過了一天,攻城的宋軍果然沒有了第一天他來時候那麽兇狠,後麵吊著一支騎兵,怎麽都有影響。
……
宋軍的應對第二天終於來了,宋軍把那隻不滿千人的騎兵放在東麵攻城軍後側,也就是唿守將的北麵,他們嚐試壓了一次過來,唿守將不打算和他們硬碰,他有信心擊垮宋軍這支騎兵,但不是時候,對麵宋軍太多,時間不允許,他們就是想這支騎兵纏住他,然後大營出來的步兵再圍過來吧。
唿守將把部隊稍微後撤,拉開距離,果然在拉開一定距離後,宋軍騎兵就不敢再前壓了,後麵步兵拉得太開了。宋軍騎兵緩緩的又退迴攻城部隊後麵。這個時候鹽州的壓力小太多了。宋軍攻城的隊伍受到的影響太大。
大營出來的幾千步兵跟著往迴收,唿守將開心了,借著騎兵機動優勢他又緩慢的跟著過來。還是一個品字。唿守將甚至把距離都再縮小了一點。
這一天過得相當的枯燥,不過幾支軍隊在外拉扯,但攻城的力度小了太多,這種壓力下鹽州守得住。
晚間,唿守將紮營稍微拉開了距離。他的營盤紮的不是很紮實,這個不要緊,他需要的不是這個營盤,需要的是騎兵能機動。唿守將的想法非常直接,要是宋軍夜戰,他都不打算拚命,直接放棄營盤後撤,他手裏這五千精銳不是來和宋軍搏命的,他隻需拖住宋軍,不讓他們全力以赴攻城。至於有點物資損失,這個他能承受得起。
這一夜過得很安靜。
……
清晨,唿守將很早就集合所有騎兵,累一點不要緊,也就這幾天。經過這兩天的來迴拉鋸,唿守將信心倍增。在平原戰場上,騎兵始終是最合適的軍隊。
“嗚……嗚……”南麵宋軍大營大軍傾巢而出,向唿守將西夏部隊壓了過來。
唿守將有點愕然,這是要解決他?這怎麽可能?唿守將領軍後撤,北麵那隻宋騎也是平行跟著過來。唿守將疑惑這個速度,騎兵留不住他。再拉遠點?難道是想把他逼退,攻城的部隊好全力以赴,姑且不論沒了後續大營的宋軍他們能不能攻得下。經過這兩天拉鋸,鹽州明顯城防還恢複了不少,至少他們迴了一口氣啊。
唿守將這時候收到消息,原來守著攻鹽州城後路的那支宋軍朝宥州方向去了。
唿守將眉頭一皺,他之所以率精銳援鹽州,是因為他已經臨時從四周部族抽調齊了四五千人守宥州,雖然那支部隊臨時拚湊,但守個三五天還是沒問題。
唿守將來不及細想宋軍這個舉動的含義,他隻需把騎兵拉迴去就是,就像鹽州之戰這樣,去宥州來迴拉扯一下就好。甚至攻宥州的宋軍薄弱,搞不好還能咬上宋軍一口。
唿守將不打算管鹽州了,經過這三四天的拉扯,他不信守了這麽久的鹽州還不能再多守幾天。要真是這樣,鹽州守將不用他來管,西夏朝廷都會拆了他骨頭。
熙河路經略使還是範家那個“可愛”的範純粹。他不同意環慶路前出,樞密院給的命令也不是這個。但當環慶路前出以後麵臨困局,求援信發來。範純粹還是那個範純粹,他每次的選擇都是相同的,做了什麽事就是什麽人,選擇往往從來都是那麽一致。
範純粹命令劉延慶率軍北上,他比以前多了個心眼,要求劉延慶不要去管側麵的西夏會州,必須與折可適的部隊形成鉗形攻勢,他就是折可適的側翼。種樸、折可適、劉延慶形成了一個品字。
熙河路這個舉動對戰局影響非常大,這基本讓西夏做實了一個判斷,這是大宋整個朝廷對和談和麟州遇襲的反應。這直接讓西夏不敢大規模從西線河西走廊調兵。
……
西夏興慶府和西平府集兵南下韋州時候,鹽州戰事爆發了。
楊興武率領一萬五千餘人進攻鹽州,戰事發起攻勢才一天,鹽州就搖搖欲墜。朱應的器械營在攻城中的優勢一覽無餘,可惜規模不足。朱應想伐木就地建造,楊興武否決了,無他,沒那麽多的時間。鹽州城池不大,但他手裏部隊也不多。
楊興武把花榮護衛營的所有神臂弓調了上去,配合武鬆部索超部壓製城頭西夏兵,同時集中器械營在城牆東側,與其四麵壓製,不如破其一麵。這裏相對防守薄弱,鹽州可能想著東邊對著宥州方向,宋軍不會主攻這裏。
楊興武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宥州終於出兵,西夏唿守將引五千騎兵來救,這是整個嘉寧軍司最後的精銳。唿守將得到興慶府的迴複,西夏援軍會先去韋州,他不得不出來,鹽州丟了他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唿守將能掌兵權,還是有些道行,他並沒有想著去衝陣和楊興武決戰。他領著騎兵一邊應對宋軍騎兵的騷擾,反過來一邊騷擾楊興武的大營。他不需要決戰,哪怕他率軍在旁邊奔走,宋軍都不敢全力以赴攻城。鹽州看到了他這支援軍,也會更加堅定堅守的信念。
唿守將已是發現攻鹽州宋軍後麵,也就是南邊,還有一支不大不小的軍隊駐守,他更不著急了。宋軍也沒有全力攻城,留著一支部隊守住退路,他們是想隨時撤軍嗎?這就是漢兵書中寫得所謂的圍魏救趙。唿守將覺得宋軍兒戲了,梁乞埔的大軍不會迴來的。這麽紙上談兵,卻忘記戰爭教會西夏人,時間才是戰爭最需要搶的優勢,這才是他為將以來最大的得失。
唿守將把騎兵就在鹽州東麵不遠待著,他甚至拉開了一點距離。他把部隊放置的位置和宋軍大營、東麵攻城主軍形成一個品字。他可以攻城戰事最激烈的時候選擇騷擾宋軍大營還是衝攻城主軍的後方。他覺得這樣宋軍更難選擇。戰事又過了一天,攻城的宋軍果然沒有了第一天他來時候那麽兇狠,後麵吊著一支騎兵,怎麽都有影響。
……
宋軍的應對第二天終於來了,宋軍把那隻不滿千人的騎兵放在東麵攻城軍後側,也就是唿守將的北麵,他們嚐試壓了一次過來,唿守將不打算和他們硬碰,他有信心擊垮宋軍這支騎兵,但不是時候,對麵宋軍太多,時間不允許,他們就是想這支騎兵纏住他,然後大營出來的步兵再圍過來吧。
唿守將把部隊稍微後撤,拉開距離,果然在拉開一定距離後,宋軍騎兵就不敢再前壓了,後麵步兵拉得太開了。宋軍騎兵緩緩的又退迴攻城部隊後麵。這個時候鹽州的壓力小太多了。宋軍攻城的隊伍受到的影響太大。
大營出來的幾千步兵跟著往迴收,唿守將開心了,借著騎兵機動優勢他又緩慢的跟著過來。還是一個品字。唿守將甚至把距離都再縮小了一點。
這一天過得相當的枯燥,不過幾支軍隊在外拉扯,但攻城的力度小了太多,這種壓力下鹽州守得住。
晚間,唿守將紮營稍微拉開了距離。他的營盤紮的不是很紮實,這個不要緊,他需要的不是這個營盤,需要的是騎兵能機動。唿守將的想法非常直接,要是宋軍夜戰,他都不打算拚命,直接放棄營盤後撤,他手裏這五千精銳不是來和宋軍搏命的,他隻需拖住宋軍,不讓他們全力以赴攻城。至於有點物資損失,這個他能承受得起。
這一夜過得很安靜。
……
清晨,唿守將很早就集合所有騎兵,累一點不要緊,也就這幾天。經過這兩天的來迴拉鋸,唿守將信心倍增。在平原戰場上,騎兵始終是最合適的軍隊。
“嗚……嗚……”南麵宋軍大營大軍傾巢而出,向唿守將西夏部隊壓了過來。
唿守將有點愕然,這是要解決他?這怎麽可能?唿守將領軍後撤,北麵那隻宋騎也是平行跟著過來。唿守將疑惑這個速度,騎兵留不住他。再拉遠點?難道是想把他逼退,攻城的部隊好全力以赴,姑且不論沒了後續大營的宋軍他們能不能攻得下。經過這兩天拉鋸,鹽州明顯城防還恢複了不少,至少他們迴了一口氣啊。
唿守將這時候收到消息,原來守著攻鹽州城後路的那支宋軍朝宥州方向去了。
唿守將眉頭一皺,他之所以率精銳援鹽州,是因為他已經臨時從四周部族抽調齊了四五千人守宥州,雖然那支部隊臨時拚湊,但守個三五天還是沒問題。
唿守將來不及細想宋軍這個舉動的含義,他隻需把騎兵拉迴去就是,就像鹽州之戰這樣,去宥州來迴拉扯一下就好。甚至攻宥州的宋軍薄弱,搞不好還能咬上宋軍一口。
唿守將不打算管鹽州了,經過這三四天的拉扯,他不信守了這麽久的鹽州還不能再多守幾天。要真是這樣,鹽州守將不用他來管,西夏朝廷都會拆了他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