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政事堂的尷尬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政事堂寂靜無聲,這是梁師成在政事堂把這份資料讀出來的反應。政事堂今天非常尷尬。
尚書右丞鄭雍漲紅了臉,他剛剛才提及西夏願意進獻幾百匹良馬,換取宋廷的歲賜。
鄭雍怒道:“皇城司這份情報和上次不相符合,在耶律南仙郡主這事上誤導了和談進程。臣請追究皇城司和職方司兩司的責任。”
梁師成怎麽可能承擔這個責任,他收到這個情報,第一時間就急急迴翻原來上報的消息,梁師成抗辯道:“皇城司從未確認過耶律南仙郡主的身份,從頭到尾都隻是確定耶律南仙為宗室之女。”這點毋庸置疑,因為那個時候皇城司查不到這個郡主的具體封號,就隻能以宗室之女上報,這次不過是肯定其並未加封遼國封號。查到了直接上報“xx郡主”就是。
鄭雍還想追究,樞密院韓忠彥擋住了,職方司錄屬兵部,卻和樞密院息息相關。這事不僅是皇城司,也有職方司。甚至後麵這份資料皇城司的貢獻更大。
韓忠彥道:“情報一事,沒有哪個司能夠做到準確無誤,有用的信息更是在各種蛛絲馬跡中總結推測。鄭大人這事深究無益,隻會讓情報人員不敢放手工作。”僅僅就這事過份追究,那以後各路情報人員幹脆說差不多更多好了。
這是情報工作的本質,沒有哪個情報司能確保消息完整無誤。實際作為決策的人掌握很多信息,是決策人根據自身能力和以往經驗,判定那些消息有用,哪些無益處,然後做出決策,這裏麵就有他自身對消息的考量。
皇城司梁師成已經抗辯原有消息中並無確認其郡主身份,這事做不來假,消息的折子大家都能看到。皇城司或許文官看得礙眼,那職方司呢?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消息。
政事堂就這事都不能追究耶律南仙什麽,不過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耶律南仙隻提交了西夏的國書,至於遼國郡主,她不過嘴上說自己是遼國的郡主,並未提及封號。
耶律南仙不過使了一個很小的伎倆,作為宗室女子,她是可以自稱郡主的,特別是在他國領地。這就像現在宋朝的帝姬,她是宗室女子,你可以稱唿她帝姬,也可以稱唿她公主,但嚴格意義上在沒有受封為“xx公主”前,她不是宋朝的官方意義上認定的公主。不是官家的女子就一定是公主,也不是公主就一定得是官家女子。這得最後看朝廷封賞。
耶律南仙不過是故意混淆了民間和官方對待這一稱唿嚴肅性的不同,但從和談一開始,她就沒有拿給宋朝遼國國書,也就是說官方上她隻代表夏國,那她嘴上自稱郡主是沒有問題,隻是她這個郡主和皇室血脈較遠而已。難道非得稱唿自己姑娘?!她其實已經坦言並不代表遼國。實際,從給自己臉上貼金來說,她這事很正常。
甚至政事堂群相都能想象,如果宋廷現在去遼朝求證這事,遼朝會非常樂意賜給耶律南仙一個“xx郡主”名號,她本就是宗室女子,不過現在一個加封和一點俸祿,卻能看宋廷的大笑話。
宋廷的啞巴虧就是或多或少都會考量耶律南仙遼朝郡主的身份,說到底是自己沒底氣,讓別人鑽空子。
梁師成把消息傳完,趕緊叩拜離去,這事他可不想沾上,他自己當時也相信耶律南仙就是郡主,哪還記得以往有沒有說錯過什麽。
……
這時候政事堂眾人再惱怒,實際也追究不來耶律南仙什麽,這種事情都並不是沒有發生,當年西域某皇後不就說自己還是另外一個大國的公主,她和你談隻代表這個國家,至於她是不是另外一個大國公主,你愛信不信,這不會影響本身談的這件事就成,別國又沒有背書。
趙煦這時候說話了:“此女奸滑,那這個和談可信度有多少?”
政事堂眾人神色一凜,官家這話是想把事情引到整個和談的合法性。從對耶律南仙不信任上升到對西夏使臣團的不信任。
鄭雍趕緊迴答道:“稟官家,耶律南仙在遼朝身份姑且不論。就宋夏兩國和談,對方有國書節杖,西夏使臣團的真實性無需質疑,至於耶律南仙在遼朝的身份和宋夏協議並無關聯。”到頭來,鄭雍還不是一樣得硬著頭皮認,吃虧是談判過程中自己去考量對方是遼國郡主,甚至還想著談好能不能要遼朝也來背書。
政事堂這時候大部分人也不想這事再起波折,特別大家隱約也能猜到或許年輕的官家對和談不滿。
韓忠彥說:“這份協議雖然大宋有一定的退讓,就目前局勢考量,還是簽得下來,特別西北邊境需要休生養息。”
趙煦這會子不能讓政事堂其他人開口附議,他隻是又一遍強調:“我隻是擔心一份如此產生的協議,後續西夏究竟會不會遵守。大家口口聲聲說信任得通過和談慢慢建立,現在和談的起點就建立在某種欺騙上,可好?!”
範純仁就事論事的說:“官家,事關兩國利益,雙方各用手段是常事,耶律南仙如此作為,也是為和談多爭取點自己的東西。不能因為和談雙方有小心思進而否定和談本身。”
呂大防道:“官家,不過是和談中西夏使臣團用了點雕蟲末伎,不必過於計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誠心實意促成這次和談,方顯我泱泱大國風範。”
政事堂群相這時候出奇的一致,這本就是這個政事堂的大方向。
趙煦麵色不動,這時候他是不願和政事堂發生衝突的,他淡淡的道:“政事堂諸公意見相仿,那就照此辦理就是。”
政事堂群相都是一喜,總算要把這事了結,作為高太後一手組建的政事堂,宋夏和議要是落實,這會是政事堂在外事上最大的一個成就。
澶淵之盟成就了當時的大宋,這次盟約難說又不會成就現在的政事堂。
尚書右丞鄭雍漲紅了臉,他剛剛才提及西夏願意進獻幾百匹良馬,換取宋廷的歲賜。
鄭雍怒道:“皇城司這份情報和上次不相符合,在耶律南仙郡主這事上誤導了和談進程。臣請追究皇城司和職方司兩司的責任。”
梁師成怎麽可能承擔這個責任,他收到這個情報,第一時間就急急迴翻原來上報的消息,梁師成抗辯道:“皇城司從未確認過耶律南仙郡主的身份,從頭到尾都隻是確定耶律南仙為宗室之女。”這點毋庸置疑,因為那個時候皇城司查不到這個郡主的具體封號,就隻能以宗室之女上報,這次不過是肯定其並未加封遼國封號。查到了直接上報“xx郡主”就是。
鄭雍還想追究,樞密院韓忠彥擋住了,職方司錄屬兵部,卻和樞密院息息相關。這事不僅是皇城司,也有職方司。甚至後麵這份資料皇城司的貢獻更大。
韓忠彥道:“情報一事,沒有哪個司能夠做到準確無誤,有用的信息更是在各種蛛絲馬跡中總結推測。鄭大人這事深究無益,隻會讓情報人員不敢放手工作。”僅僅就這事過份追究,那以後各路情報人員幹脆說差不多更多好了。
這是情報工作的本質,沒有哪個情報司能確保消息完整無誤。實際作為決策的人掌握很多信息,是決策人根據自身能力和以往經驗,判定那些消息有用,哪些無益處,然後做出決策,這裏麵就有他自身對消息的考量。
皇城司梁師成已經抗辯原有消息中並無確認其郡主身份,這事做不來假,消息的折子大家都能看到。皇城司或許文官看得礙眼,那職方司呢?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消息。
政事堂就這事都不能追究耶律南仙什麽,不過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耶律南仙隻提交了西夏的國書,至於遼國郡主,她不過嘴上說自己是遼國的郡主,並未提及封號。
耶律南仙不過使了一個很小的伎倆,作為宗室女子,她是可以自稱郡主的,特別是在他國領地。這就像現在宋朝的帝姬,她是宗室女子,你可以稱唿她帝姬,也可以稱唿她公主,但嚴格意義上在沒有受封為“xx公主”前,她不是宋朝的官方意義上認定的公主。不是官家的女子就一定是公主,也不是公主就一定得是官家女子。這得最後看朝廷封賞。
耶律南仙不過是故意混淆了民間和官方對待這一稱唿嚴肅性的不同,但從和談一開始,她就沒有拿給宋朝遼國國書,也就是說官方上她隻代表夏國,那她嘴上自稱郡主是沒有問題,隻是她這個郡主和皇室血脈較遠而已。難道非得稱唿自己姑娘?!她其實已經坦言並不代表遼國。實際,從給自己臉上貼金來說,她這事很正常。
甚至政事堂群相都能想象,如果宋廷現在去遼朝求證這事,遼朝會非常樂意賜給耶律南仙一個“xx郡主”名號,她本就是宗室女子,不過現在一個加封和一點俸祿,卻能看宋廷的大笑話。
宋廷的啞巴虧就是或多或少都會考量耶律南仙遼朝郡主的身份,說到底是自己沒底氣,讓別人鑽空子。
梁師成把消息傳完,趕緊叩拜離去,這事他可不想沾上,他自己當時也相信耶律南仙就是郡主,哪還記得以往有沒有說錯過什麽。
……
這時候政事堂眾人再惱怒,實際也追究不來耶律南仙什麽,這種事情都並不是沒有發生,當年西域某皇後不就說自己還是另外一個大國的公主,她和你談隻代表這個國家,至於她是不是另外一個大國公主,你愛信不信,這不會影響本身談的這件事就成,別國又沒有背書。
趙煦這時候說話了:“此女奸滑,那這個和談可信度有多少?”
政事堂眾人神色一凜,官家這話是想把事情引到整個和談的合法性。從對耶律南仙不信任上升到對西夏使臣團的不信任。
鄭雍趕緊迴答道:“稟官家,耶律南仙在遼朝身份姑且不論。就宋夏兩國和談,對方有國書節杖,西夏使臣團的真實性無需質疑,至於耶律南仙在遼朝的身份和宋夏協議並無關聯。”到頭來,鄭雍還不是一樣得硬著頭皮認,吃虧是談判過程中自己去考量對方是遼國郡主,甚至還想著談好能不能要遼朝也來背書。
政事堂這時候大部分人也不想這事再起波折,特別大家隱約也能猜到或許年輕的官家對和談不滿。
韓忠彥說:“這份協議雖然大宋有一定的退讓,就目前局勢考量,還是簽得下來,特別西北邊境需要休生養息。”
趙煦這會子不能讓政事堂其他人開口附議,他隻是又一遍強調:“我隻是擔心一份如此產生的協議,後續西夏究竟會不會遵守。大家口口聲聲說信任得通過和談慢慢建立,現在和談的起點就建立在某種欺騙上,可好?!”
範純仁就事論事的說:“官家,事關兩國利益,雙方各用手段是常事,耶律南仙如此作為,也是為和談多爭取點自己的東西。不能因為和談雙方有小心思進而否定和談本身。”
呂大防道:“官家,不過是和談中西夏使臣團用了點雕蟲末伎,不必過於計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誠心實意促成這次和談,方顯我泱泱大國風範。”
政事堂群相這時候出奇的一致,這本就是這個政事堂的大方向。
趙煦麵色不動,這時候他是不願和政事堂發生衝突的,他淡淡的道:“政事堂諸公意見相仿,那就照此辦理就是。”
政事堂群相都是一喜,總算要把這事了結,作為高太後一手組建的政事堂,宋夏和議要是落實,這會是政事堂在外事上最大的一個成就。
澶淵之盟成就了當時的大宋,這次盟約難說又不會成就現在的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