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代價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太後今天心情舒暢,前幾天教坊司的事讓她心裏怎麽都有點堵。今天,總算有人彈劾楊家。
諫台右正言劉安世彈劾楊興武為人不端,教子無方。楊元奇得恩蔭入國子監,不思朝廷恩德,在開封走馬章台、結交匪類、鬧市縱馬、更危言聳聽……等等一樁樁一件件,就差罄竹難書。
官場就是如此,現在看楊元奇不順眼的人太多,小事和大事其實就在一言之差,何況劉安世好歹把這麽多小事放在了一起,加起來也算得上大事,這都算不得攀誣。
這個彈劾看似事情很小,實際影響會極大,這是對一個人人品道德的否定。這種東西放在將門還好點,放在士子體係就是極大的汙點。你楊元奇不是國子監學生嗎?你一個將門粗胚既然想玩文官,那就按著這個來。
這其實也是一種試探,不僅是試探老楊家,也是試探護著楊元奇的人,這段時間楊元奇太跳,這的確是一個機會。
你們要不要出來護著,還是偃旗息鼓?不護著是可以帶出楊興武來的,那就搞到一個,小事情你們都護不住人,還有啥用?!護著也可能把一堆人陷進來。就現在朝堂的走向,想楊元奇倒黴的人多,那這個戰場等於是他們選的,而且就這個彈劾來說,他們要撤兵也很容易。
朝堂突然安靜下來,諫台這種彈劾可大可小,進退自如。誰都不知道僅僅是對楊家、或者就是楊元奇,還是所謀者大。
……
政事堂,高太後輕鬆拿著這個奏章問道:“各位卿家,這個楊元奇怎麽一直惹事的,怎麽處理?”
政事堂的幾個在的人心裏都一咯噔,這事可大可小,她把這個彈劾放著不處理都可以。正常來說,這也是最好的辦法,事情大自然會有人繼續彈劾,事情小彈劾過就算了。
高太後先開口那就是她想處理了,這有點在拉偏架,你不動才會看到後麵究竟還有什麽事啊!高太後這一問,將大家的玩法都給打破了。
蘇頌作為一個老臣,楊興武算他提拔,他直接開口:“楊興武積功調河東路轉運司簽判,督地方漕運一年,政績斐然。左遷河東路提刑司,亦然並無不妥之事。這個彈劾說大了。”
劉摯在旁說:“大人,劉正言的彈劾也沒說楊興武公事如何,他是說教子無方,楊元奇遠在開封,他疏於管教是有可能的。”劉摯這話基本就是認同劉正陽說楊元奇這個人不行了。
範純仁沒想到蘇軾離開的時候給他塞個人,以為也就照顧一下小輩,他卻還惹個事來。
範純仁說道:“觀楊元奇行事,說有時候孟浪可以。不過一個小子,上綱上線沒這個必要,朝廷容人,怎麽能輕易把一個小年輕否決掉。”
劉摯看到有人護著,也沒再多說,這事和他關係不太大,車蓋亭案這麽多人貶出去,蘇軾也跟著遭殃,都說蘇軾喜歡這小子,沒必要跟著又給別人一棍子。
範純仁直接說:“知杭州蘇軾離開前,曾和我提過這小子,他為人赤誠,自然行事有些著急,實在不行,責令國子監好好管教就是。”作為一個宰執這話出口,政事堂其他同僚就不好接口,這已是一個老人在為一個小子求情。這時候跳出來那別人就會認為你是幕後人,這是要搞大動作了。
高太後猶豫了,範純仁這話實則是蘇軾和他自己兩個人在求情,她打嘛太狠了有點說不過去,不打嘛好不容易有人彈劾他,就這麽揭過去,剛好起來的心情又得煩。
猶豫了那就不做決策先,高太後說:“那就先讓諫台再好好理理,這個楊元奇怎麽迴事,要真和彈劾中所說,甚至不端之事更多,那就不是責令管教了。要真都是小事,朝廷總要推恩,畢竟人家家長還在西北拚死拚活。”
……
開封楊府亂了套,這不剛剛有點起色,怎麽把太原楊家給彈劾了。
慕容氏趕緊把人喊來,楊興真和於氏一起,卻隻見到了潘金蓮。
潘金蓮道:“夫君去國子監了。”
慕容氏問:“去那裏幹嘛?”
潘金蓮道:“他是那裏的學生,既然彈劾他行為不端,國子監總要出個說明。”
楊興真等幾個人臉色好了點點,國子監應該不會說楊元奇不行。
潘金蓮道:“我迴一下潘家,我爹爹應該迴來了。”
大家齊齊點頭,這事老嶽家是要出麵。
……
潘府,潘易嶺清楚,楊元奇教坊司的事終究惹人煩了。
這些小事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幹,但也絕不會是楊元奇一個人犯。你又不能嚷嚷別人可以自己為什麽不行。這種彈劾最煩就是這個汙點,朝廷不處理這個奏章會留存,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出事。
潘金蓮沉默不語。
潘易嶺道:“沒有其他奏章事情不會大,政事堂沒有傳出其他消息,那估計也沒人會繼續上折子了。這麽點事沒必要揪住小辮子不放,太用力大家也會煩。”
潘金蓮所慮不是這個:“這奏章說了老爺管教不嚴,楊家本就是將門,老爺這個憲台好不容易做安穩,以後再進一步就煩了。”
潘易嶺歎道:“也隻能等等了。”
……
楊元奇去國子監的路上一直在想,也許這就是蘇軾離開的最大原因。整天在這泥潭摸爬滾打,一旦你看開就會膩煩。開封是大宋的核心,什麽事都容易放大,
楊元奇甚至不覺得是教坊司的事,這不過讓人煩心而已。真正的問題在於顔樓,顔樓的規模太大了,那這裏麵的利益就大,楊家的權勢很容易會被人認為過線了。
他剛來開封時候就很清楚,顔樓要開關鍵是利益關係,不是顔樓本身。但問題是現在顔樓開始啟動,大家陡然發現這是一個龐然大物,那不好意思,楊家要得太多了。
甚至像高家曹家這種家族,內部都會有爭議,楊家有沒有實力牽這個頭。雖然楊家是以整個太原顔樓入股,但總會有人認為是楊家。
楊元奇懂了,他得走了,這遠比他想的要早。
諫台右正言劉安世彈劾楊興武為人不端,教子無方。楊元奇得恩蔭入國子監,不思朝廷恩德,在開封走馬章台、結交匪類、鬧市縱馬、更危言聳聽……等等一樁樁一件件,就差罄竹難書。
官場就是如此,現在看楊元奇不順眼的人太多,小事和大事其實就在一言之差,何況劉安世好歹把這麽多小事放在了一起,加起來也算得上大事,這都算不得攀誣。
這個彈劾看似事情很小,實際影響會極大,這是對一個人人品道德的否定。這種東西放在將門還好點,放在士子體係就是極大的汙點。你楊元奇不是國子監學生嗎?你一個將門粗胚既然想玩文官,那就按著這個來。
這其實也是一種試探,不僅是試探老楊家,也是試探護著楊元奇的人,這段時間楊元奇太跳,這的確是一個機會。
你們要不要出來護著,還是偃旗息鼓?不護著是可以帶出楊興武來的,那就搞到一個,小事情你們都護不住人,還有啥用?!護著也可能把一堆人陷進來。就現在朝堂的走向,想楊元奇倒黴的人多,那這個戰場等於是他們選的,而且就這個彈劾來說,他們要撤兵也很容易。
朝堂突然安靜下來,諫台這種彈劾可大可小,進退自如。誰都不知道僅僅是對楊家、或者就是楊元奇,還是所謀者大。
……
政事堂,高太後輕鬆拿著這個奏章問道:“各位卿家,這個楊元奇怎麽一直惹事的,怎麽處理?”
政事堂的幾個在的人心裏都一咯噔,這事可大可小,她把這個彈劾放著不處理都可以。正常來說,這也是最好的辦法,事情大自然會有人繼續彈劾,事情小彈劾過就算了。
高太後先開口那就是她想處理了,這有點在拉偏架,你不動才會看到後麵究竟還有什麽事啊!高太後這一問,將大家的玩法都給打破了。
蘇頌作為一個老臣,楊興武算他提拔,他直接開口:“楊興武積功調河東路轉運司簽判,督地方漕運一年,政績斐然。左遷河東路提刑司,亦然並無不妥之事。這個彈劾說大了。”
劉摯在旁說:“大人,劉正言的彈劾也沒說楊興武公事如何,他是說教子無方,楊元奇遠在開封,他疏於管教是有可能的。”劉摯這話基本就是認同劉正陽說楊元奇這個人不行了。
範純仁沒想到蘇軾離開的時候給他塞個人,以為也就照顧一下小輩,他卻還惹個事來。
範純仁說道:“觀楊元奇行事,說有時候孟浪可以。不過一個小子,上綱上線沒這個必要,朝廷容人,怎麽能輕易把一個小年輕否決掉。”
劉摯看到有人護著,也沒再多說,這事和他關係不太大,車蓋亭案這麽多人貶出去,蘇軾也跟著遭殃,都說蘇軾喜歡這小子,沒必要跟著又給別人一棍子。
範純仁直接說:“知杭州蘇軾離開前,曾和我提過這小子,他為人赤誠,自然行事有些著急,實在不行,責令國子監好好管教就是。”作為一個宰執這話出口,政事堂其他同僚就不好接口,這已是一個老人在為一個小子求情。這時候跳出來那別人就會認為你是幕後人,這是要搞大動作了。
高太後猶豫了,範純仁這話實則是蘇軾和他自己兩個人在求情,她打嘛太狠了有點說不過去,不打嘛好不容易有人彈劾他,就這麽揭過去,剛好起來的心情又得煩。
猶豫了那就不做決策先,高太後說:“那就先讓諫台再好好理理,這個楊元奇怎麽迴事,要真和彈劾中所說,甚至不端之事更多,那就不是責令管教了。要真都是小事,朝廷總要推恩,畢竟人家家長還在西北拚死拚活。”
……
開封楊府亂了套,這不剛剛有點起色,怎麽把太原楊家給彈劾了。
慕容氏趕緊把人喊來,楊興真和於氏一起,卻隻見到了潘金蓮。
潘金蓮道:“夫君去國子監了。”
慕容氏問:“去那裏幹嘛?”
潘金蓮道:“他是那裏的學生,既然彈劾他行為不端,國子監總要出個說明。”
楊興真等幾個人臉色好了點點,國子監應該不會說楊元奇不行。
潘金蓮道:“我迴一下潘家,我爹爹應該迴來了。”
大家齊齊點頭,這事老嶽家是要出麵。
……
潘府,潘易嶺清楚,楊元奇教坊司的事終究惹人煩了。
這些小事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幹,但也絕不會是楊元奇一個人犯。你又不能嚷嚷別人可以自己為什麽不行。這種彈劾最煩就是這個汙點,朝廷不處理這個奏章會留存,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出事。
潘金蓮沉默不語。
潘易嶺道:“沒有其他奏章事情不會大,政事堂沒有傳出其他消息,那估計也沒人會繼續上折子了。這麽點事沒必要揪住小辮子不放,太用力大家也會煩。”
潘金蓮所慮不是這個:“這奏章說了老爺管教不嚴,楊家本就是將門,老爺這個憲台好不容易做安穩,以後再進一步就煩了。”
潘易嶺歎道:“也隻能等等了。”
……
楊元奇去國子監的路上一直在想,也許這就是蘇軾離開的最大原因。整天在這泥潭摸爬滾打,一旦你看開就會膩煩。開封是大宋的核心,什麽事都容易放大,
楊元奇甚至不覺得是教坊司的事,這不過讓人煩心而已。真正的問題在於顔樓,顔樓的規模太大了,那這裏麵的利益就大,楊家的權勢很容易會被人認為過線了。
他剛來開封時候就很清楚,顔樓要開關鍵是利益關係,不是顔樓本身。但問題是現在顔樓開始啟動,大家陡然發現這是一個龐然大物,那不好意思,楊家要得太多了。
甚至像高家曹家這種家族,內部都會有爭議,楊家有沒有實力牽這個頭。雖然楊家是以整個太原顔樓入股,但總會有人認為是楊家。
楊元奇懂了,他得走了,這遠比他想的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