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重理輕文:教育均衡才是硬道理
重生1989:締造華夏科技帝國 作者:千海觀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取消農業稅好啊,也該取消了。這些年,我們欠農民太多了……”
老人感歎的說道。華夏幾千年來,農民承受最重。猶如默默付出的老黃牛一般,成為一個國家兜底的存在。
付出的汗水最多,收獲卻最少。
有時候遇到一些事情,無法解決的時候就來老一套,窮一窮農民,讓農民承受了最後的苦難。
不過讓老人欣慰的是,近十年來,華夏農民的收入在不斷的增加。特別是近幾年來,無數華夏農民走出國門,跑到非洲等國去種地,家庭收入明顯提高。國內零散的土地也以集體的形式進行了土地流轉,集體化耕作,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
而這些勞動力進入城市,成為農民工,才有了華夏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別的不說,僅僅一個龍騰建工就相當誇張,要不是有這麽多農民工,龍騰建工怎麽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建工集團呢。
要不是有這些農民工,不管是修路造橋蓋房子,還是工廠裏打工生產產品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成績,華夏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經濟快速狀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小盛,你對這兩件事怎麽看?”
老人好奇的問道。
徐華盛的地位很特殊,這個地位大家都清楚。
“挺好的,教育是國家之根本。咱們在教育上投入一些是應該的。不過我覺得,咱們應該重理輕文,在理工科加大投入,特別是大學方麵。這些年我們快速發展,也正因為我們在很多科學技術上得到突破……”
徐華盛這話讓所有人點點頭。華夏這些年快速發展,就是因為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才取得的,而不是國內文學家多,藝術家多造成的。理工科,才是國家之根本。
“還有,我覺得啊,哪怕是普及了高中教育,中考也最好不要取消。依然有中考,按照中考篩選出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優秀的學校,更方便培養人才。學校裏麵的學生,未必每個人都適合學習,都喜歡學習。中考分流,還是有必要的……”
徐華盛建議到,中考分流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每個學生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學生學習確實不怎麽樣,而且不愛學習。
他們不僅不愛學習,在班級裏甚至還會影響別人。普及高中教育沒問題,但是分流依然堅持。篩選出好的學生去好的學校,在好的氛圍下更好的學習。
學習不好的就進入比較差的學校,人以群分,到時候能挽救就挽救。不能挽救高中畢業各奔東西。也算是給這些人一個機會,初中不好好學習,高中醒悟了依然不晚,哪怕在的學校差點,但是隻要認真學習,依然是有機會考上大學的,甚至是很不錯的大學。
“小盛說的不錯,分流還是要分流的。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篩選人才的過程。”
老人點點頭說道,其他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最後,我覺得啊,咱們的大學教育,應該更均衡一點。各位首長,現在咱們國內的大學教育不均衡,有的地方好大學一大堆,有的省份好大學缺少的可憐。我已我覺得。大學教育比較強的地方,應該幫扶一些大學教育比較弱的地方。就拿燕京來說,燕京這一個地方的大學資源,都比好幾個省份的大學資源加起來還要厲害,具體原因我自然也知道。我們是不是考慮一下,就算不讓這些大學搬遷出去,最起碼讓他們去幫扶一下大學資源比較弱的地方。比如成立直屬分校……”
徐華盛說出了自己的建議。普及高中之後,國內大學數量肯定要增加,所以教育資源上麵,徐華盛建議厲害的地方幫扶比較弱的地方。給更多人一個上好大學的機會。
這些好大學可以不搬遷,但是卻可以去其他省份建設直屬分校,或者直接聯合辦學。
比如燕京大學,大家都知道燕京大學厲害。燕京大學離開燕京不太現實,但是燕京大學卻可以在其他省份建設一些直屬分校啊。
建立直屬分校,也相當於把教育資源分了下去。教育質量也不會差,這樣沒有削弱燕京的教育資源,卻增強了其他地方的教育資源。
“小盛說的很有道理,增強大學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出來。”
老人點點頭說道,其他老人也看了看老人,最後點點頭認同這個觀點。
“至於農業稅,我覺得取消農業稅的政策非常好。現在農業稅在我們經濟中的比重是非常非常小的。沒必要再惦記農民這點錢了。這也方便咱們的土地流轉,騰出更多的勞動力。現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需要我們的人走出去耕種,咱們的農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
徐華盛這話一出,所有人都笑了起來。
海外種地的事情,他們自然很清楚,現在華夏人去國外種地的非常多,全球到處都有。
而這裏麵,徐華盛是最大的地主。
徐華盛的華盛農業在全球土地數量多的嚇人。不僅僅是在非洲,在南美,在澳洲,在北美,在歐洲等等地方,徐華盛所控製的農場非常非常多。
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些農場,徐華盛大規模的從華夏招聘農民。這些農民在國內種地可能一個人就種幾畝地,但是去了國外,一個人就能種幾百畝甚至幾千畝,收入也顯著提高,這就是華夏農業結構的變化。
“未來,會越來越好的……”
老人笑著說,所有人也都很期待,期待著未來越來越好的華夏。
中年人更是期待,期待著未來的華夏將會更加的強大,他的目光看向徐華盛,徐華盛的神奇,他很清楚。
眾人在房間裏聊了起來,聊的時間也不長,僅僅一個多小時,眾人就離開了。
徐華盛沒有離開,而是推著老人來到了屋外。屋外搭建的是一個陽光房,院子裏布置的很優雅。
陽光灑下,老人抬頭看著天,
“又暖和了,冬天過去了,以後就越來越暖和了!真好……”
老人笑著說道,這話裏麵有仿佛話裏有話,帶著深意。
老人感歎的說道。華夏幾千年來,農民承受最重。猶如默默付出的老黃牛一般,成為一個國家兜底的存在。
付出的汗水最多,收獲卻最少。
有時候遇到一些事情,無法解決的時候就來老一套,窮一窮農民,讓農民承受了最後的苦難。
不過讓老人欣慰的是,近十年來,華夏農民的收入在不斷的增加。特別是近幾年來,無數華夏農民走出國門,跑到非洲等國去種地,家庭收入明顯提高。國內零散的土地也以集體的形式進行了土地流轉,集體化耕作,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
而這些勞動力進入城市,成為農民工,才有了華夏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別的不說,僅僅一個龍騰建工就相當誇張,要不是有這麽多農民工,龍騰建工怎麽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建工集團呢。
要不是有這些農民工,不管是修路造橋蓋房子,還是工廠裏打工生產產品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成績,華夏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經濟快速狀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小盛,你對這兩件事怎麽看?”
老人好奇的問道。
徐華盛的地位很特殊,這個地位大家都清楚。
“挺好的,教育是國家之根本。咱們在教育上投入一些是應該的。不過我覺得,咱們應該重理輕文,在理工科加大投入,特別是大學方麵。這些年我們快速發展,也正因為我們在很多科學技術上得到突破……”
徐華盛這話讓所有人點點頭。華夏這些年快速發展,就是因為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才取得的,而不是國內文學家多,藝術家多造成的。理工科,才是國家之根本。
“還有,我覺得啊,哪怕是普及了高中教育,中考也最好不要取消。依然有中考,按照中考篩選出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優秀的學校,更方便培養人才。學校裏麵的學生,未必每個人都適合學習,都喜歡學習。中考分流,還是有必要的……”
徐華盛建議到,中考分流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每個學生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學生學習確實不怎麽樣,而且不愛學習。
他們不僅不愛學習,在班級裏甚至還會影響別人。普及高中教育沒問題,但是分流依然堅持。篩選出好的學生去好的學校,在好的氛圍下更好的學習。
學習不好的就進入比較差的學校,人以群分,到時候能挽救就挽救。不能挽救高中畢業各奔東西。也算是給這些人一個機會,初中不好好學習,高中醒悟了依然不晚,哪怕在的學校差點,但是隻要認真學習,依然是有機會考上大學的,甚至是很不錯的大學。
“小盛說的不錯,分流還是要分流的。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篩選人才的過程。”
老人點點頭說道,其他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最後,我覺得啊,咱們的大學教育,應該更均衡一點。各位首長,現在咱們國內的大學教育不均衡,有的地方好大學一大堆,有的省份好大學缺少的可憐。我已我覺得。大學教育比較強的地方,應該幫扶一些大學教育比較弱的地方。就拿燕京來說,燕京這一個地方的大學資源,都比好幾個省份的大學資源加起來還要厲害,具體原因我自然也知道。我們是不是考慮一下,就算不讓這些大學搬遷出去,最起碼讓他們去幫扶一下大學資源比較弱的地方。比如成立直屬分校……”
徐華盛說出了自己的建議。普及高中之後,國內大學數量肯定要增加,所以教育資源上麵,徐華盛建議厲害的地方幫扶比較弱的地方。給更多人一個上好大學的機會。
這些好大學可以不搬遷,但是卻可以去其他省份建設直屬分校,或者直接聯合辦學。
比如燕京大學,大家都知道燕京大學厲害。燕京大學離開燕京不太現實,但是燕京大學卻可以在其他省份建設一些直屬分校啊。
建立直屬分校,也相當於把教育資源分了下去。教育質量也不會差,這樣沒有削弱燕京的教育資源,卻增強了其他地方的教育資源。
“小盛說的很有道理,增強大學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出來。”
老人點點頭說道,其他老人也看了看老人,最後點點頭認同這個觀點。
“至於農業稅,我覺得取消農業稅的政策非常好。現在農業稅在我們經濟中的比重是非常非常小的。沒必要再惦記農民這點錢了。這也方便咱們的土地流轉,騰出更多的勞動力。現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需要我們的人走出去耕種,咱們的農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
徐華盛這話一出,所有人都笑了起來。
海外種地的事情,他們自然很清楚,現在華夏人去國外種地的非常多,全球到處都有。
而這裏麵,徐華盛是最大的地主。
徐華盛的華盛農業在全球土地數量多的嚇人。不僅僅是在非洲,在南美,在澳洲,在北美,在歐洲等等地方,徐華盛所控製的農場非常非常多。
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些農場,徐華盛大規模的從華夏招聘農民。這些農民在國內種地可能一個人就種幾畝地,但是去了國外,一個人就能種幾百畝甚至幾千畝,收入也顯著提高,這就是華夏農業結構的變化。
“未來,會越來越好的……”
老人笑著說,所有人也都很期待,期待著未來越來越好的華夏。
中年人更是期待,期待著未來的華夏將會更加的強大,他的目光看向徐華盛,徐華盛的神奇,他很清楚。
眾人在房間裏聊了起來,聊的時間也不長,僅僅一個多小時,眾人就離開了。
徐華盛沒有離開,而是推著老人來到了屋外。屋外搭建的是一個陽光房,院子裏布置的很優雅。
陽光灑下,老人抬頭看著天,
“又暖和了,冬天過去了,以後就越來越暖和了!真好……”
老人笑著說道,這話裏麵有仿佛話裏有話,帶著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