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嶄露頭角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波拿巴出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原名拿破侖·布宛納巴。1796年,他將名字改為“波拿巴”,以更好地融入法國社會。拿破侖從小就是一個左撇子,性格堅韌且富有野心。1778年12月15日,年僅9歲的拿破侖離開故鄉,前往法國接受教育。1779年1月1日,他進入了奧頓中學,同年4月,轉至法國香巴尼的布裏埃納軍校,教育費用由法國國王負擔。在軍校期間,拿破侖雖然身材矮小,但因其聰明好學和頑強的意誌力,逐漸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他對數學和幾何學尤為擅長,展現出過人的天賦。
1784年10月19日,拿破侖以優異的成績從布裏埃納軍校畢業,被選送至巴黎軍官學校專攻炮兵學。1785年2月24日,他的父親卡洛·波拿巴去世,家境貧寒的拿破侖不得不提前畢業。同年9月,16歲的拿破侖被委任為“拉斐爾炮兵團”的少尉,駐紮在羅訥河上的瓦朗斯。在部隊期間,他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包括亞曆山大的戰史、應用物理學、數學、建築學以及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作品,尤其是盧梭的思想對他影響深遠。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迴到科西嘉島,試圖推動科西嘉的獨立,但遭到親英派的強烈反對。1791年,法國政局風雲變幻,君主立憲派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君主立憲製。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王國改為法蘭西共和國。1793年,路易十六被處死,英國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國大革命麵臨嚴重危機。同年6月,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達到高潮。
1793年12月,年輕的少校拿破侖小試牛刀,統兵擊敗保王黨勢力和英軍,取得了土倫戰役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展示了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也使他受到了雅各賓派的賞識,被破格升為準將。這是歐洲軍事史上的一次罕見晉升,標誌著拿破侖開始在軍政界嶄露頭角。
1794年2月,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意方麵軍指揮炮兵的將軍。然而,同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在巴黎被推上斷頭台,雅各賓派的統治結束,法國進入熱月政變時期。由於拿破侖與羅伯斯庇爾兄弟關係密切,他一度受到調查。隨後,由於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他被罷免了準將軍銜。不過,8月20日,拿破侖恢複了將軍的軍銜,繼續在軍中服役。
1795年,拿破侖迎來了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巴黎督政官巴拉斯委托拿破侖鎮壓保王黨的武裝叛亂。拿破侖迅速組織了一支精銳部隊,利用炮兵的優勢,成功擊潰了叛亂分子。這一事件被稱為“13 vendémiaire”(葡月13日),拿破侖在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準將兼巴黎衛戍司令。這次勝利不僅鞏固了督政府的統治,也使拿破侖在軍政界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二、初露鋒芒
拿破侖·波拿巴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深諳軍事策略的戰術大師。他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有著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長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僅僅四天後,3月6日,他與貴婦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隨後便匆匆奔赴前線。
在意大利戰場上,拿破侖展示了他的軍事天才。他統率的法軍多次擊敗了奧地利帝國的著名將領,如維爾姆澤、阿爾文齊和博利厄。通過一係列巧妙的戰術和果斷的決策,拿破侖在蒙特諾特、米萊西莫、代戈等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特別是在阿爾科萊戰役中,拿破侖親自率領騎兵衝鋒,一舉擊潰了敵軍。這些勝利不僅鞏固了法軍在意大利的地位,也極大地提升了拿破侖的個人威望。最終,奧地利被迫簽訂了有利於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拿破侖因此成為法國的人民英雄。
然而,拿破侖的崛起引起了巴黎督政府的警惕。為了削弱他的影響力,督政府於1798年任命拿破侖為法蘭西共和國阿拉伯—印度方麵軍(東方軍)的司令,命令他前往中東,以抑製英國在該地區的勢力擴張,並試圖控製蘇伊士運河及通往亞洲的海路。拿破侖的遠征軍不僅裝備了2000門大炮,還攜帶了175名各行各業的學者以及上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拿破侖非常重視知識的力量,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馱行李的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
1798年7月,拿破侖的遠征軍抵達埃及,迅速占領了亞曆山大。麵對驍勇善戰的馬穆魯克騎兵,拿破侖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軍事素養。7月21日,在吉薩金字塔的陰影下,拿破侖發表了那句著名的演說:“士兵們!四十個世紀在金字塔上看著你們!” 這場被稱為金字塔戰役的戰鬥中,拿破侖巧妙地利用方陣戰術,成功抵禦了馬穆魯克的猛烈衝擊,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戰不僅掃清了通往開羅的障礙,也使拿破侖在馬穆魯克和奧斯曼人間獲得了恐怖的名號。
盡管拿破侖在陸地上取得了全盤勝利,但法國艦隊在8月的阿布基爾海戰中被英海軍將領霍拉肖·納爾遜摧毀,導致法軍的陸上部隊被困在埃及。為了繼續擴大戰果,拿破侖決定進軍敘利亞。1799年初,他率領法軍北上,連續擊退了土耳其軍隊的多次進攻。然而,法軍在敘利亞的行動遇到了重重困難,包括瘟疫、酷暑和補給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在圍攻阿克爾城時,法軍屢次攻擊未果,最終因守軍的頑強抵抗和英軍的支援而未能攻克這座堅城。
阿克爾城的失敗對拿破侖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他後來在聖赫勒拿島的迴憶錄中寫道:“如果阿克爾城堡早日陷落,當改變世界麵目。”
三、第一執政
1799年,當拿破侖遠征埃及之際,歐洲的反法聯盟正在逐步形成,法蘭西共和國國內的保王黨勢力也在不斷增強。局勢的動蕩和不穩定使拿破侖意識到必須迅速迴國,以穩定國內局勢。1799年8月,拿破侖決定秘密趕迴巴黎。在危險的地中海迴航中,他機智地避開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艦隊,經過兩個月的艱苦航行,終於在10月7日成功登陸法國。
迴到法國的拿破侖立即被民眾視為“救星”。他的歸來不僅帶來了希望,還為解決國內的混亂局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1月9日,拿破侖在眾人的擁戴和支持下,發動了著名的霧月政變。這次政變的成功,結束了大革命以來各種恐怖局麵輪番交替的混亂形勢,拿破侖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執政官。
成為執政官後,拿破侖立即著手進行了一係列重大改革,涉及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和經濟等多個方麵。其中最著名且影響深遠的改革之一是頒布《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由拿破侖下令起草、製定,許多條款都由拿破侖本人親自參與討論,並最終頒布。《拿破侖法典》不僅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還為歐洲其他國家的立法提供了範本。這部法典確立了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性、契約自由、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政變結束後的第三周,拿破侖向人民發布了鄭重的公告,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迴到了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經結束。”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對大革命成果的肯定,也表明了他決心維護革命成果的決心。
除了《拿破侖法典》,拿破侖還製定了一係列其他重要製度。他改革了國民教育製度,建立了現代教育體係,設立了公立中學和大學,確保了教育的普及和質量。此外,他還創立了榮譽軍團製度,表彰在各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這一製度至今仍在法國沿用。
四、加冕稱帝
在19世紀初的歐洲曆史舞台上,拿破侖·波拿巴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篇章。1800年6月,馬倫哥戰役的勝利不僅是拿破侖軍事生涯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更是法國資產階級政權穩固的關鍵一步。此役之後,拿破侖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他後續的政治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法國與英國在《亞眠條約》中達成短暫和平,拿破侖利用這一時機對國內政治體製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共和八年憲法修改為拿破侖憲法,確立了自己的終身執政地位。然而,和平並未持續太久,1802年5月,英法合約的撕毀標誌著新的戰爭陰雲再次籠罩歐洲。
1804年,拿破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元老院法令正式授予他法國皇帝的稱號,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也是法國政治體製的一次深刻變革。與此同時,拿破侖的家族成員和親信也被賦予了顯赫的職位,他們與皇帝一起組成了帝國的禦前會議,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且穩固的權力核心。這些安排不僅加強了拿破侖的統治,也體現了他對於家族和忠誠的重視。
同年11月,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正式宣告拿破侖·波拿巴為法蘭西皇帝。這一事件標誌著法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拿破侖的統治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盛大加冕儀式上,拿破侖從教皇庇護七世手中接過皇冠,親自戴在了自己和妻子約瑟芬的頭上,這一舉動寓意著皇位是通過個人奮鬥得來的,而非神權賦予。
拿破侖的野心並未止步於法國本土。1805年3月,他在巴黎宣布繼位為意大利國王,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同年5月,他親赴米蘭,在大教堂內從大主教手中接過王冠,為自己加冕為意大利國王,並高喊“上帝賜予我,他人誰敢染指”,彰顯了他對意大利王國的絕對掌控和重視。
此外,拿破侖還兼並了熱那亞,並讓自己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成為意大利副王,代管這片重要的領土。這些行動不僅鞏固了拿破侖在歐洲的地位,也預示著他未來更廣泛的征服計劃。
五、英法海戰
從1803年開始,拿破侖·波拿巴開始構思通過法國海軍穿越英吉利海峽,實施對英國的入侵計劃。拿破侖對這一作戰計劃煞費苦心,不僅在海軍方麵任命了一些“有經驗”的指揮官,還集結了由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組成的龐大艦隊。然而,由於拿破侖本人對海戰並不精通,加之任命了錯誤的指揮人選,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頑強抵抗,最終導致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
1803年,拿破侖與英國之間的和平協議破裂,兩國再次陷入戰爭狀態。拿破侖意識到,要徹底擊敗英國,必須先控製英吉利海峽,從而為登陸英國創造條件。為此,他開始積極籌備海上的力量,任命了一些他認為有經驗的海軍指揮官,如維爾納夫、格維農等。然而,這些指揮官的實際能力和經驗並不如拿破侖所期望的那樣出色。
拿破侖的計劃是集結一支強大的聯合艦隊,包括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的艦船,然後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海上機動,突破英國的封鎖,為入侵英國創造條件。然而,這一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首先,法西聯合艦隊的指揮官維爾納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決斷力,無法有效應對英國皇家海軍的挑戰。其次,法西聯合艦隊在協調和配合上也存在明顯的問題,不同國家的艦船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
1805年,拿破侖的入侵計劃迎來了決定性的時刻。10月21日,特拉法爾加海戰爆發。在這場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霍拉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與法西聯合艦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盡管納爾遜在戰鬥中陣亡,但英國皇家海軍憑借其卓越的戰術和頑強的鬥誌,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法西聯合艦隊的指揮官維爾納夫被俘,龐大的法西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失敗對拿破侖的入侵計劃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法國失去了與英國在海上爭奪霸權的機會,英國的海上優勢得以鞏固。英國皇家海軍的勝利不僅確保了英國的安全,還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海上擴張奠定了基礎。此後,英國成為了一個海洋帝國,這一地位維持了一個多世紀以上。
英國軍事理論家j.f.c. 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對特拉法爾加海戰給予了高度評價:“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特拉法爾加海戰都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會戰,它對於曆史具有廣泛的影響。它把拿破侖征服英國的夢想完全擊碎了。一百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戰從此結束。它使英國成為了一個海洋帝國,這個帝國維持了一個世紀以上。”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確立了英國在此後100年中的海上霸權,這對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不僅對英國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等國的君主們看到英國能夠在海上戰勝強大的拿破侖,信心大增,紛紛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共同對抗拿破侖的擴張。英國曆史學家查爾斯·威爾遜在《劍橋近代史》中指出:“特拉法爾加海戰在1799年到1813年的拿破侖戰爭中,是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六、人生頂峰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和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意圖遏製拿破侖的擴張勢頭。麵對這一新的威脅,拿破侖迅速采取行動。8月底,俄國將領庫圖佐夫與奧地利聯軍向巴伐利亞的烏爾姆開進。拿破侖於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師東進,10月12日法軍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取得了烏爾姆戰役的勝利,反法聯盟投降。這一勝利不僅顯示了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也為他接下來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緊接著,拿破侖於1805年12月2日,即他加冕稱帝一周年紀念日,指揮法軍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以7萬人馬的弱勢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人馬的優勢兵力,取得了重大勝利。奧斯特裏茨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奧俄兩國,還扭轉了普魯士對法的態度。由於此戰中,法蘭西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皇帝均親自參戰,因此這場戰役被稱為“三皇會戰”。這一戰成就了拿破侖的人生巔峰,並使反法聯盟再度瓦解。拿破侖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結束了這一悠久曆史的帝國。隨後,他聯合了德國境內的各諸侯國組成了“萊茵聯邦”,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進一步鞏固了法國在歐洲的地位。
1806年秋天,英國、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拿破侖率軍對戰普魯士。在耶拿戰役中,他集結了9萬人的兵力對普軍發動進攻,但並未遇到普軍的主力。與此同時,在奧爾斯泰特,法軍達武元帥的2萬劣勢兵力遭遇了由普魯士國王親自統率的5萬人主力。達武元帥奮力指揮這2萬人馬擊潰了普魯士軍隊,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王後路易絲倉皇逃走。拿破侖奪取了德國的大部分領土並攻占首都柏林。
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的艾勞戰役和弗裏德蘭戰役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會麵,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通過這一係列的勝利,拿破侖不僅鞏固了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還進一步擴大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版圖。他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人、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於1806年分封他的長兄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四弟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1807年封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為威斯特伐利亞國王。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
1808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遭到軍民反對,被迫於同年3月19日宣布讓位給其子費迪南七世。拿破侖以保護西班牙領土和解決王室矛盾為名,派遣法軍進入西班牙並占領首都馬德裏。拿破侖迫使費迪南七世退位,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從那不勒斯成為西班牙國王。這一舉動引發了西班牙的大規模暴亂,法軍在西班牙陷入了遊擊戰的泥潭,難以抽身。英國於1808年介入了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了整個葡萄牙。隨後,威靈頓公爵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法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西線在伊比利亞半島作戰,東線則與反法同盟周旋。
正當法軍在西班牙陷入困境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國在萊茵地區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法軍在4月19日至23日的五次戰役中大敗奧軍,於5月13日占領維也納。然而,在7月5日至6日的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拿破侖與卡爾大公指揮的軍隊交鋒,法軍戰敗,名將拉納元帥戰死,法軍傷亡和被俘3萬餘人,被迫撤迴至洛鮑島,奧軍傷亡2萬餘人。盡管如此,拿破侖並未氣餒。在7月5日至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拿破侖成功反敗為勝,率領法軍再次奪取了決定性勝利,攻占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並迫使奧地利簽訂了《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
1810年1月,拿破侖與約瑟芬·博阿爾內離婚。3月11日,18歲的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莎嫁給拿破侖一世,這是一宗政治婚姻,婚禮於4月1日在盧浮宮舉行。法奧結成同盟,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鼎盛。拿破侖成為了歐洲霸主,與凱撒大帝、亞曆山大大帝齊名,被譽為“拿破侖大帝”。
七、錯攻俄國
拿破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統治整個歐洲。在歐洲大陸上,隻有俄國尚未被他控製,而拿破侖深知,隻有征服俄國,才能徹底擊敗英國,實現他統治歐洲的雄心。1812年5月,拿破侖率領一支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開始了對俄羅斯的遠征。這支大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裝備精良,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拿破侖的遠征軍在初期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在斯摩棱斯克戰役、瓦盧蒂諾戰役和維捷斯克戰役中,法軍擊垮了阻止他們的俄軍部隊。然而,隨著法軍深入俄羅斯腹地,俄軍采取了靈活的戰略,避免與法軍正麵交鋒,而是逐步撤退,實施堅壁清野戰術,破壞沿途的一切物資,使法軍難以獲得補給。
1812年9月7日,拿破侖率領法軍在博羅季諾戰役中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這場戰役極為慘烈,雙方均損失慘重。俄軍優秀指揮官巴格拉季昂親王和火炮指揮官庫來索夫戰死,法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盡管法軍在戰術上獲勝,但這場勝利並未能打破俄軍的抵抗意誌。
9月16日,拿破侖率軍進入莫斯科。他原本以為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會在此時妥協,但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俄軍司令庫圖佐夫、巴克萊等人力排眾議,放棄了首都,帶著剩餘的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居民撤離,逐步深入俄羅斯腹地,繼續保存有生力量。莫斯科的大火不僅摧毀了城市,也使法軍失去了重要的補給基地。
隨著冬季的到來,俄羅斯的嚴寒成為了拿破侖的最大阻力。法軍的物資補給嚴重不足,兵力分散,士氣低落。俄軍則以逸待勞,不斷襲擾法軍,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進行遊擊戰。在幾個星期的災難對戰中,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傷亡慘重。拿破侖不得不下令撤退,法軍在撤退過程中遭遇了更大的困難。寒冷、饑餓和敵人的不斷襲擊,使法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最終,拿破侖的57萬大軍中,隻有不到3萬人迴到了法國。
八、苦戰萊茵
拿破侖在俄國戰場的慘敗後,亞曆山大一世決定徹底打敗法國,稱霸歐洲。然而,俄軍在追擊法軍殘兵敗將時,自身也受到了法軍的極大打擊。因此,亞曆山大一世決定再次組建反法同盟。為了阻撓反法同盟的成立,拿破侖希望瑞典王儲貝爾納多特加入法國一方,但遭到拒絕。同時,他立妻子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帝國攝政王,以牽製奧地利。然而,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還是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萊茵地區多次激戰。
拿破侖迅速重振旗鼓,相繼在呂岑之戰和包岑戰役中取得了多次勝利。然而,針對拿破侖的壓力越來越大,短暫停戰後,隨著奧地利加入反法同盟,聯軍的力量超過了拿破侖的法軍。8月,拿破侖在薩克森王國的首都德累斯頓獲得了德累斯頓戰役的勝利,但由於缺少騎兵,未能擴大戰果。
在萊比錫戰役中,法軍集中了15萬5千人,而聯軍的兵力是法軍的2倍。盡管開始時法國繆拉元帥的騎兵打得俄奧普三國帝王縱馬而逃,但聯軍分6路合圍萊比錫,薩克森軍隊臨陣倒戈,法軍的炮彈也已耗盡,拿破侖被迫撤退。在敗退途中,法軍遭到聯軍的重大打擊,隻剩下5萬6千人的殘兵敗將。萊茵聯邦不久解體,聯軍向法國開進。
1814年,反法同盟再次開出停戰的條件,那就是法國的領土恢複到1790年時的狀態。拿破侖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拒絕接受。他重新組織軍隊再戰,但法軍隻有10萬人,而聯軍卻有35萬人。在布倫納城(布裏埃納城),拿破侖指揮軍隊大敗普魯士軍隊,恢複了自萊比錫戰役以來低落的士氣。在拉羅蒂埃河,法軍與聯軍再次交戰,雖然失利了,但法軍表現出無比的勇氣。拿破侖指揮法軍在尚波貝爾、蒙米賴、夏托蒂埃、沃尚等地接連打敗反法聯軍,他的軍事才能極大發揮,戰術才華也充分顯現。然而,他在戰略上錯誤地將進攻力量兵分兩路,導致聯軍通往巴黎的路暢通無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拿破侖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侖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保留了“皇帝”的稱號,但領土僅限於厄爾巴島。他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話:“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在我看到厄爾巴島之前,我曾所向無敵)。
拿破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險些被暗殺。而在巴黎,路易十八迴到法國,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國王,波旁王朝複辟。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軟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一個小島上。拿破侖別無選擇,他密切注視著法國局勢的變化。
1815年2月26日,拿破侖逃出厄爾巴島,率領700士兵於3月1日迴到法國。原本被路易十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見到拿破侖後很快重迴其身邊。迴歸的拿破侖受到了軍民熱烈的歡迎。國王屢次派兵堵截,但大部分軍隊見到他便陣前倒戈。康巴塞雷斯、達武、馬雷、內伊、蘇爾特等文武大臣又迴到了他的身邊。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迴到巴黎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誌願軍,路易十八倉皇而逃,“百日王朝”開始。
九、百日王朝
拿破侖在1815年3月20日重返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然而,他的複辟迅速引起了歐洲各國的警覺。為了徹底消滅拿破侖,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迅速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共集結了70萬軍隊,而法國僅有28萬4千人。麵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拿破侖分析了形勢,認為俄奧聯軍可以用少數兵力牽製,重點打擊對象是在比利時的英普聯軍。他決定率軍北上比利時,攻占布魯塞爾。
1815年6月16日,拿破侖出其不意地在林尼戰役中擊潰普軍,擊傷了普軍主帥布呂歇爾。然而,由於多種因素,剩餘的普軍成功逃脫,林尼戰役變成了擊潰戰。拿破侖隻好派格魯希元帥率領軍隊追擊普軍。這一決定為後來的滑鐵盧戰役埋下了隱患。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打響。英軍的指揮官是威靈頓公爵,他率領6萬8千英軍在小鎮滑鐵盧附近迎戰拿破侖的7萬2千法軍。法軍的主攻方向是聖約翰山高地,但由於法軍中有能力指揮軍隊的將領大多沒有參加這場戰役,導致法軍中存在很多無能的指揮員,其中包括拿破侖的弟弟熱羅姆。因此,聖約翰山高地始終未能被法軍奪取。
在久戰不克的情況下,內伊元帥率領騎兵開始往聖約翰山高地發起衝鋒。盡管騎兵軍的衝鋒毫無戰術可言,但他們的攻勢銳不可當,幾乎突破了英軍的方陣,奪取了大量炮台,英軍傷亡慘重,拉海聖也淪陷了。然而,英軍還是奮力擋住了法軍的猛攻。拿破侖雖然勝利在望,但在中午時分,他看到了普魯士軍隊正向這裏增援,而他寄予厚望的法軍元帥格魯希遲遲未到。
英軍和法軍都死傷慘重,但法軍已經占了上風。然而,下午7點,普魯士軍隊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領下突然殺出,此時待命的英軍預備隊也發起了總攻。法軍頓時陷入混亂,盡管拿破侖和內伊企圖力挽狂瀾,但已無力迴天。法軍方陣一個個被擊潰,滑鐵盧滿是逃兵,拿破侖不得不隨軍敗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使百日王朝徹底垮台了。
拿破侖兵敗後,法國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強烈要求他專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議會。然而,拿破侖清楚,資產階級已經拋棄了他。因此,他拒絕發動人民抗戰。1815年6月23日,拿破侖宣布退位,並在法國海岸向英國軍艦“貝勒羅豐號”的船長投降。英國人對他非常不客氣,決定將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也沒有給他留下皇帝的名號。
十、孤島挽歌
1815年10月,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他挑選了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爾戈將軍隨行。聖赫勒拿島位於大西洋中部,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是一個偏遠且難以逃離的小島。1815年10月17日,拿破侖到達聖赫勒拿島,暫時寄居在英國商人巴爾科姆家中。後來,他搬到了龍伍德莊園,開始了他在島上的流放生活。
在聖赫勒拿島上,拿破侖的生活相對平靜,但他內心仍然充滿對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思考。他開始潛心撰寫迴憶錄,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負責記錄和整理。這些迴憶錄不僅記錄了拿破侖的軍事生涯和政治生涯,還反映了他對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這些文字後來成為研究拿破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資料。
有關拿破侖“象棋藏圖逃生”的故事是一則傳說,實際上源於英國軍官埃爾芬斯通送給拿破侖的一副精致象棋。埃爾芬斯通送象棋的目的,是為了感謝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時優待了其被俘的兄弟。這個史實逐漸演變成了各種版本的傳說,但事實上,聖赫勒拿島遠離陸地,被英軍嚴密監視,拿破侖的老部下要麽已經去世,要麽依附了波旁王朝,而他本人也無心再戰歐陸。
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曾經的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拿破侖的死因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醫生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的胃潰瘍。然而,也有研究發現拿破侖身體中砷含量超出正常水平100倍。一些曆史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他居住的房間牆壁上使用的含有砷的礦物牆紙在潮濕環境中釋放出砷所致。甚至有一種說法是,蒙托隆伯爵因為受到英國人的賄賂,急於繼承拿破侖留給他的一部分遺產,而在給拿破侖的葡萄酒中長期投放砒霜,導致他慢性中毒。
盡管拿破侖的死因存在爭議,但他的影響並未隨著他的離世而消逝。在他去世後的第9年(1830年),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侖的塑像重新豎立在了旺多姆圓柱之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普派其兒子將拿破侖的靈柩接迴法國。同年12月15日,拿破侖的靈柩被迎迴法國巴黎,在經過凱旋門之後,隆重安葬在巴黎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巴黎榮譽軍人院)。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波拿巴出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原名拿破侖·布宛納巴。1796年,他將名字改為“波拿巴”,以更好地融入法國社會。拿破侖從小就是一個左撇子,性格堅韌且富有野心。1778年12月15日,年僅9歲的拿破侖離開故鄉,前往法國接受教育。1779年1月1日,他進入了奧頓中學,同年4月,轉至法國香巴尼的布裏埃納軍校,教育費用由法國國王負擔。在軍校期間,拿破侖雖然身材矮小,但因其聰明好學和頑強的意誌力,逐漸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他對數學和幾何學尤為擅長,展現出過人的天賦。
1784年10月19日,拿破侖以優異的成績從布裏埃納軍校畢業,被選送至巴黎軍官學校專攻炮兵學。1785年2月24日,他的父親卡洛·波拿巴去世,家境貧寒的拿破侖不得不提前畢業。同年9月,16歲的拿破侖被委任為“拉斐爾炮兵團”的少尉,駐紮在羅訥河上的瓦朗斯。在部隊期間,他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包括亞曆山大的戰史、應用物理學、數學、建築學以及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作品,尤其是盧梭的思想對他影響深遠。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迴到科西嘉島,試圖推動科西嘉的獨立,但遭到親英派的強烈反對。1791年,法國政局風雲變幻,君主立憲派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君主立憲製。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王國改為法蘭西共和國。1793年,路易十六被處死,英國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國大革命麵臨嚴重危機。同年6月,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達到高潮。
1793年12月,年輕的少校拿破侖小試牛刀,統兵擊敗保王黨勢力和英軍,取得了土倫戰役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展示了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也使他受到了雅各賓派的賞識,被破格升為準將。這是歐洲軍事史上的一次罕見晉升,標誌著拿破侖開始在軍政界嶄露頭角。
1794年2月,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意方麵軍指揮炮兵的將軍。然而,同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在巴黎被推上斷頭台,雅各賓派的統治結束,法國進入熱月政變時期。由於拿破侖與羅伯斯庇爾兄弟關係密切,他一度受到調查。隨後,由於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他被罷免了準將軍銜。不過,8月20日,拿破侖恢複了將軍的軍銜,繼續在軍中服役。
1795年,拿破侖迎來了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巴黎督政官巴拉斯委托拿破侖鎮壓保王黨的武裝叛亂。拿破侖迅速組織了一支精銳部隊,利用炮兵的優勢,成功擊潰了叛亂分子。這一事件被稱為“13 vendémiaire”(葡月13日),拿破侖在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準將兼巴黎衛戍司令。這次勝利不僅鞏固了督政府的統治,也使拿破侖在軍政界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二、初露鋒芒
拿破侖·波拿巴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深諳軍事策略的戰術大師。他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有著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長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僅僅四天後,3月6日,他與貴婦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隨後便匆匆奔赴前線。
在意大利戰場上,拿破侖展示了他的軍事天才。他統率的法軍多次擊敗了奧地利帝國的著名將領,如維爾姆澤、阿爾文齊和博利厄。通過一係列巧妙的戰術和果斷的決策,拿破侖在蒙特諾特、米萊西莫、代戈等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特別是在阿爾科萊戰役中,拿破侖親自率領騎兵衝鋒,一舉擊潰了敵軍。這些勝利不僅鞏固了法軍在意大利的地位,也極大地提升了拿破侖的個人威望。最終,奧地利被迫簽訂了有利於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拿破侖因此成為法國的人民英雄。
然而,拿破侖的崛起引起了巴黎督政府的警惕。為了削弱他的影響力,督政府於1798年任命拿破侖為法蘭西共和國阿拉伯—印度方麵軍(東方軍)的司令,命令他前往中東,以抑製英國在該地區的勢力擴張,並試圖控製蘇伊士運河及通往亞洲的海路。拿破侖的遠征軍不僅裝備了2000門大炮,還攜帶了175名各行各業的學者以及上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拿破侖非常重視知識的力量,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馱行李的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
1798年7月,拿破侖的遠征軍抵達埃及,迅速占領了亞曆山大。麵對驍勇善戰的馬穆魯克騎兵,拿破侖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軍事素養。7月21日,在吉薩金字塔的陰影下,拿破侖發表了那句著名的演說:“士兵們!四十個世紀在金字塔上看著你們!” 這場被稱為金字塔戰役的戰鬥中,拿破侖巧妙地利用方陣戰術,成功抵禦了馬穆魯克的猛烈衝擊,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戰不僅掃清了通往開羅的障礙,也使拿破侖在馬穆魯克和奧斯曼人間獲得了恐怖的名號。
盡管拿破侖在陸地上取得了全盤勝利,但法國艦隊在8月的阿布基爾海戰中被英海軍將領霍拉肖·納爾遜摧毀,導致法軍的陸上部隊被困在埃及。為了繼續擴大戰果,拿破侖決定進軍敘利亞。1799年初,他率領法軍北上,連續擊退了土耳其軍隊的多次進攻。然而,法軍在敘利亞的行動遇到了重重困難,包括瘟疫、酷暑和補給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在圍攻阿克爾城時,法軍屢次攻擊未果,最終因守軍的頑強抵抗和英軍的支援而未能攻克這座堅城。
阿克爾城的失敗對拿破侖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他後來在聖赫勒拿島的迴憶錄中寫道:“如果阿克爾城堡早日陷落,當改變世界麵目。”
三、第一執政
1799年,當拿破侖遠征埃及之際,歐洲的反法聯盟正在逐步形成,法蘭西共和國國內的保王黨勢力也在不斷增強。局勢的動蕩和不穩定使拿破侖意識到必須迅速迴國,以穩定國內局勢。1799年8月,拿破侖決定秘密趕迴巴黎。在危險的地中海迴航中,他機智地避開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艦隊,經過兩個月的艱苦航行,終於在10月7日成功登陸法國。
迴到法國的拿破侖立即被民眾視為“救星”。他的歸來不僅帶來了希望,還為解決國內的混亂局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1月9日,拿破侖在眾人的擁戴和支持下,發動了著名的霧月政變。這次政變的成功,結束了大革命以來各種恐怖局麵輪番交替的混亂形勢,拿破侖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執政官。
成為執政官後,拿破侖立即著手進行了一係列重大改革,涉及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和經濟等多個方麵。其中最著名且影響深遠的改革之一是頒布《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由拿破侖下令起草、製定,許多條款都由拿破侖本人親自參與討論,並最終頒布。《拿破侖法典》不僅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還為歐洲其他國家的立法提供了範本。這部法典確立了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性、契約自由、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政變結束後的第三周,拿破侖向人民發布了鄭重的公告,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迴到了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經結束。”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對大革命成果的肯定,也表明了他決心維護革命成果的決心。
除了《拿破侖法典》,拿破侖還製定了一係列其他重要製度。他改革了國民教育製度,建立了現代教育體係,設立了公立中學和大學,確保了教育的普及和質量。此外,他還創立了榮譽軍團製度,表彰在各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這一製度至今仍在法國沿用。
四、加冕稱帝
在19世紀初的歐洲曆史舞台上,拿破侖·波拿巴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篇章。1800年6月,馬倫哥戰役的勝利不僅是拿破侖軍事生涯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更是法國資產階級政權穩固的關鍵一步。此役之後,拿破侖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他後續的政治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法國與英國在《亞眠條約》中達成短暫和平,拿破侖利用這一時機對國內政治體製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共和八年憲法修改為拿破侖憲法,確立了自己的終身執政地位。然而,和平並未持續太久,1802年5月,英法合約的撕毀標誌著新的戰爭陰雲再次籠罩歐洲。
1804年,拿破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元老院法令正式授予他法國皇帝的稱號,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也是法國政治體製的一次深刻變革。與此同時,拿破侖的家族成員和親信也被賦予了顯赫的職位,他們與皇帝一起組成了帝國的禦前會議,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且穩固的權力核心。這些安排不僅加強了拿破侖的統治,也體現了他對於家族和忠誠的重視。
同年11月,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正式宣告拿破侖·波拿巴為法蘭西皇帝。這一事件標誌著法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拿破侖的統治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盛大加冕儀式上,拿破侖從教皇庇護七世手中接過皇冠,親自戴在了自己和妻子約瑟芬的頭上,這一舉動寓意著皇位是通過個人奮鬥得來的,而非神權賦予。
拿破侖的野心並未止步於法國本土。1805年3月,他在巴黎宣布繼位為意大利國王,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同年5月,他親赴米蘭,在大教堂內從大主教手中接過王冠,為自己加冕為意大利國王,並高喊“上帝賜予我,他人誰敢染指”,彰顯了他對意大利王國的絕對掌控和重視。
此外,拿破侖還兼並了熱那亞,並讓自己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成為意大利副王,代管這片重要的領土。這些行動不僅鞏固了拿破侖在歐洲的地位,也預示著他未來更廣泛的征服計劃。
五、英法海戰
從1803年開始,拿破侖·波拿巴開始構思通過法國海軍穿越英吉利海峽,實施對英國的入侵計劃。拿破侖對這一作戰計劃煞費苦心,不僅在海軍方麵任命了一些“有經驗”的指揮官,還集結了由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組成的龐大艦隊。然而,由於拿破侖本人對海戰並不精通,加之任命了錯誤的指揮人選,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頑強抵抗,最終導致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
1803年,拿破侖與英國之間的和平協議破裂,兩國再次陷入戰爭狀態。拿破侖意識到,要徹底擊敗英國,必須先控製英吉利海峽,從而為登陸英國創造條件。為此,他開始積極籌備海上的力量,任命了一些他認為有經驗的海軍指揮官,如維爾納夫、格維農等。然而,這些指揮官的實際能力和經驗並不如拿破侖所期望的那樣出色。
拿破侖的計劃是集結一支強大的聯合艦隊,包括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的艦船,然後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海上機動,突破英國的封鎖,為入侵英國創造條件。然而,這一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首先,法西聯合艦隊的指揮官維爾納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決斷力,無法有效應對英國皇家海軍的挑戰。其次,法西聯合艦隊在協調和配合上也存在明顯的問題,不同國家的艦船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
1805年,拿破侖的入侵計劃迎來了決定性的時刻。10月21日,特拉法爾加海戰爆發。在這場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霍拉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與法西聯合艦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盡管納爾遜在戰鬥中陣亡,但英國皇家海軍憑借其卓越的戰術和頑強的鬥誌,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法西聯合艦隊的指揮官維爾納夫被俘,龐大的法西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失敗對拿破侖的入侵計劃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法國失去了與英國在海上爭奪霸權的機會,英國的海上優勢得以鞏固。英國皇家海軍的勝利不僅確保了英國的安全,還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海上擴張奠定了基礎。此後,英國成為了一個海洋帝國,這一地位維持了一個多世紀以上。
英國軍事理論家j.f.c. 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對特拉法爾加海戰給予了高度評價:“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特拉法爾加海戰都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會戰,它對於曆史具有廣泛的影響。它把拿破侖征服英國的夢想完全擊碎了。一百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戰從此結束。它使英國成為了一個海洋帝國,這個帝國維持了一個世紀以上。”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確立了英國在此後100年中的海上霸權,這對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不僅對英國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等國的君主們看到英國能夠在海上戰勝強大的拿破侖,信心大增,紛紛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共同對抗拿破侖的擴張。英國曆史學家查爾斯·威爾遜在《劍橋近代史》中指出:“特拉法爾加海戰在1799年到1813年的拿破侖戰爭中,是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六、人生頂峰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和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意圖遏製拿破侖的擴張勢頭。麵對這一新的威脅,拿破侖迅速采取行動。8月底,俄國將領庫圖佐夫與奧地利聯軍向巴伐利亞的烏爾姆開進。拿破侖於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師東進,10月12日法軍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取得了烏爾姆戰役的勝利,反法聯盟投降。這一勝利不僅顯示了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也為他接下來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緊接著,拿破侖於1805年12月2日,即他加冕稱帝一周年紀念日,指揮法軍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以7萬人馬的弱勢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人馬的優勢兵力,取得了重大勝利。奧斯特裏茨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奧俄兩國,還扭轉了普魯士對法的態度。由於此戰中,法蘭西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皇帝均親自參戰,因此這場戰役被稱為“三皇會戰”。這一戰成就了拿破侖的人生巔峰,並使反法聯盟再度瓦解。拿破侖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結束了這一悠久曆史的帝國。隨後,他聯合了德國境內的各諸侯國組成了“萊茵聯邦”,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進一步鞏固了法國在歐洲的地位。
1806年秋天,英國、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拿破侖率軍對戰普魯士。在耶拿戰役中,他集結了9萬人的兵力對普軍發動進攻,但並未遇到普軍的主力。與此同時,在奧爾斯泰特,法軍達武元帥的2萬劣勢兵力遭遇了由普魯士國王親自統率的5萬人主力。達武元帥奮力指揮這2萬人馬擊潰了普魯士軍隊,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王後路易絲倉皇逃走。拿破侖奪取了德國的大部分領土並攻占首都柏林。
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的艾勞戰役和弗裏德蘭戰役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會麵,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通過這一係列的勝利,拿破侖不僅鞏固了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還進一步擴大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版圖。他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人、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於1806年分封他的長兄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四弟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1807年封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為威斯特伐利亞國王。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
1808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遭到軍民反對,被迫於同年3月19日宣布讓位給其子費迪南七世。拿破侖以保護西班牙領土和解決王室矛盾為名,派遣法軍進入西班牙並占領首都馬德裏。拿破侖迫使費迪南七世退位,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從那不勒斯成為西班牙國王。這一舉動引發了西班牙的大規模暴亂,法軍在西班牙陷入了遊擊戰的泥潭,難以抽身。英國於1808年介入了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了整個葡萄牙。隨後,威靈頓公爵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法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西線在伊比利亞半島作戰,東線則與反法同盟周旋。
正當法軍在西班牙陷入困境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國在萊茵地區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法軍在4月19日至23日的五次戰役中大敗奧軍,於5月13日占領維也納。然而,在7月5日至6日的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拿破侖與卡爾大公指揮的軍隊交鋒,法軍戰敗,名將拉納元帥戰死,法軍傷亡和被俘3萬餘人,被迫撤迴至洛鮑島,奧軍傷亡2萬餘人。盡管如此,拿破侖並未氣餒。在7月5日至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拿破侖成功反敗為勝,率領法軍再次奪取了決定性勝利,攻占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並迫使奧地利簽訂了《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
1810年1月,拿破侖與約瑟芬·博阿爾內離婚。3月11日,18歲的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莎嫁給拿破侖一世,這是一宗政治婚姻,婚禮於4月1日在盧浮宮舉行。法奧結成同盟,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鼎盛。拿破侖成為了歐洲霸主,與凱撒大帝、亞曆山大大帝齊名,被譽為“拿破侖大帝”。
七、錯攻俄國
拿破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統治整個歐洲。在歐洲大陸上,隻有俄國尚未被他控製,而拿破侖深知,隻有征服俄國,才能徹底擊敗英國,實現他統治歐洲的雄心。1812年5月,拿破侖率領一支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開始了對俄羅斯的遠征。這支大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裝備精良,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拿破侖的遠征軍在初期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在斯摩棱斯克戰役、瓦盧蒂諾戰役和維捷斯克戰役中,法軍擊垮了阻止他們的俄軍部隊。然而,隨著法軍深入俄羅斯腹地,俄軍采取了靈活的戰略,避免與法軍正麵交鋒,而是逐步撤退,實施堅壁清野戰術,破壞沿途的一切物資,使法軍難以獲得補給。
1812年9月7日,拿破侖率領法軍在博羅季諾戰役中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這場戰役極為慘烈,雙方均損失慘重。俄軍優秀指揮官巴格拉季昂親王和火炮指揮官庫來索夫戰死,法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盡管法軍在戰術上獲勝,但這場勝利並未能打破俄軍的抵抗意誌。
9月16日,拿破侖率軍進入莫斯科。他原本以為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會在此時妥協,但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俄軍司令庫圖佐夫、巴克萊等人力排眾議,放棄了首都,帶著剩餘的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居民撤離,逐步深入俄羅斯腹地,繼續保存有生力量。莫斯科的大火不僅摧毀了城市,也使法軍失去了重要的補給基地。
隨著冬季的到來,俄羅斯的嚴寒成為了拿破侖的最大阻力。法軍的物資補給嚴重不足,兵力分散,士氣低落。俄軍則以逸待勞,不斷襲擾法軍,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進行遊擊戰。在幾個星期的災難對戰中,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傷亡慘重。拿破侖不得不下令撤退,法軍在撤退過程中遭遇了更大的困難。寒冷、饑餓和敵人的不斷襲擊,使法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最終,拿破侖的57萬大軍中,隻有不到3萬人迴到了法國。
八、苦戰萊茵
拿破侖在俄國戰場的慘敗後,亞曆山大一世決定徹底打敗法國,稱霸歐洲。然而,俄軍在追擊法軍殘兵敗將時,自身也受到了法軍的極大打擊。因此,亞曆山大一世決定再次組建反法同盟。為了阻撓反法同盟的成立,拿破侖希望瑞典王儲貝爾納多特加入法國一方,但遭到拒絕。同時,他立妻子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帝國攝政王,以牽製奧地利。然而,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還是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萊茵地區多次激戰。
拿破侖迅速重振旗鼓,相繼在呂岑之戰和包岑戰役中取得了多次勝利。然而,針對拿破侖的壓力越來越大,短暫停戰後,隨著奧地利加入反法同盟,聯軍的力量超過了拿破侖的法軍。8月,拿破侖在薩克森王國的首都德累斯頓獲得了德累斯頓戰役的勝利,但由於缺少騎兵,未能擴大戰果。
在萊比錫戰役中,法軍集中了15萬5千人,而聯軍的兵力是法軍的2倍。盡管開始時法國繆拉元帥的騎兵打得俄奧普三國帝王縱馬而逃,但聯軍分6路合圍萊比錫,薩克森軍隊臨陣倒戈,法軍的炮彈也已耗盡,拿破侖被迫撤退。在敗退途中,法軍遭到聯軍的重大打擊,隻剩下5萬6千人的殘兵敗將。萊茵聯邦不久解體,聯軍向法國開進。
1814年,反法同盟再次開出停戰的條件,那就是法國的領土恢複到1790年時的狀態。拿破侖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拒絕接受。他重新組織軍隊再戰,但法軍隻有10萬人,而聯軍卻有35萬人。在布倫納城(布裏埃納城),拿破侖指揮軍隊大敗普魯士軍隊,恢複了自萊比錫戰役以來低落的士氣。在拉羅蒂埃河,法軍與聯軍再次交戰,雖然失利了,但法軍表現出無比的勇氣。拿破侖指揮法軍在尚波貝爾、蒙米賴、夏托蒂埃、沃尚等地接連打敗反法聯軍,他的軍事才能極大發揮,戰術才華也充分顯現。然而,他在戰略上錯誤地將進攻力量兵分兩路,導致聯軍通往巴黎的路暢通無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拿破侖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侖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保留了“皇帝”的稱號,但領土僅限於厄爾巴島。他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話:“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在我看到厄爾巴島之前,我曾所向無敵)。
拿破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險些被暗殺。而在巴黎,路易十八迴到法國,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國王,波旁王朝複辟。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軟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一個小島上。拿破侖別無選擇,他密切注視著法國局勢的變化。
1815年2月26日,拿破侖逃出厄爾巴島,率領700士兵於3月1日迴到法國。原本被路易十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見到拿破侖後很快重迴其身邊。迴歸的拿破侖受到了軍民熱烈的歡迎。國王屢次派兵堵截,但大部分軍隊見到他便陣前倒戈。康巴塞雷斯、達武、馬雷、內伊、蘇爾特等文武大臣又迴到了他的身邊。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迴到巴黎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誌願軍,路易十八倉皇而逃,“百日王朝”開始。
九、百日王朝
拿破侖在1815年3月20日重返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然而,他的複辟迅速引起了歐洲各國的警覺。為了徹底消滅拿破侖,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迅速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共集結了70萬軍隊,而法國僅有28萬4千人。麵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拿破侖分析了形勢,認為俄奧聯軍可以用少數兵力牽製,重點打擊對象是在比利時的英普聯軍。他決定率軍北上比利時,攻占布魯塞爾。
1815年6月16日,拿破侖出其不意地在林尼戰役中擊潰普軍,擊傷了普軍主帥布呂歇爾。然而,由於多種因素,剩餘的普軍成功逃脫,林尼戰役變成了擊潰戰。拿破侖隻好派格魯希元帥率領軍隊追擊普軍。這一決定為後來的滑鐵盧戰役埋下了隱患。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打響。英軍的指揮官是威靈頓公爵,他率領6萬8千英軍在小鎮滑鐵盧附近迎戰拿破侖的7萬2千法軍。法軍的主攻方向是聖約翰山高地,但由於法軍中有能力指揮軍隊的將領大多沒有參加這場戰役,導致法軍中存在很多無能的指揮員,其中包括拿破侖的弟弟熱羅姆。因此,聖約翰山高地始終未能被法軍奪取。
在久戰不克的情況下,內伊元帥率領騎兵開始往聖約翰山高地發起衝鋒。盡管騎兵軍的衝鋒毫無戰術可言,但他們的攻勢銳不可當,幾乎突破了英軍的方陣,奪取了大量炮台,英軍傷亡慘重,拉海聖也淪陷了。然而,英軍還是奮力擋住了法軍的猛攻。拿破侖雖然勝利在望,但在中午時分,他看到了普魯士軍隊正向這裏增援,而他寄予厚望的法軍元帥格魯希遲遲未到。
英軍和法軍都死傷慘重,但法軍已經占了上風。然而,下午7點,普魯士軍隊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領下突然殺出,此時待命的英軍預備隊也發起了總攻。法軍頓時陷入混亂,盡管拿破侖和內伊企圖力挽狂瀾,但已無力迴天。法軍方陣一個個被擊潰,滑鐵盧滿是逃兵,拿破侖不得不隨軍敗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使百日王朝徹底垮台了。
拿破侖兵敗後,法國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強烈要求他專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議會。然而,拿破侖清楚,資產階級已經拋棄了他。因此,他拒絕發動人民抗戰。1815年6月23日,拿破侖宣布退位,並在法國海岸向英國軍艦“貝勒羅豐號”的船長投降。英國人對他非常不客氣,決定將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也沒有給他留下皇帝的名號。
十、孤島挽歌
1815年10月,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他挑選了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爾戈將軍隨行。聖赫勒拿島位於大西洋中部,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是一個偏遠且難以逃離的小島。1815年10月17日,拿破侖到達聖赫勒拿島,暫時寄居在英國商人巴爾科姆家中。後來,他搬到了龍伍德莊園,開始了他在島上的流放生活。
在聖赫勒拿島上,拿破侖的生活相對平靜,但他內心仍然充滿對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思考。他開始潛心撰寫迴憶錄,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負責記錄和整理。這些迴憶錄不僅記錄了拿破侖的軍事生涯和政治生涯,還反映了他對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這些文字後來成為研究拿破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資料。
有關拿破侖“象棋藏圖逃生”的故事是一則傳說,實際上源於英國軍官埃爾芬斯通送給拿破侖的一副精致象棋。埃爾芬斯通送象棋的目的,是為了感謝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時優待了其被俘的兄弟。這個史實逐漸演變成了各種版本的傳說,但事實上,聖赫勒拿島遠離陸地,被英軍嚴密監視,拿破侖的老部下要麽已經去世,要麽依附了波旁王朝,而他本人也無心再戰歐陸。
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曾經的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拿破侖的死因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醫生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的胃潰瘍。然而,也有研究發現拿破侖身體中砷含量超出正常水平100倍。一些曆史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他居住的房間牆壁上使用的含有砷的礦物牆紙在潮濕環境中釋放出砷所致。甚至有一種說法是,蒙托隆伯爵因為受到英國人的賄賂,急於繼承拿破侖留給他的一部分遺產,而在給拿破侖的葡萄酒中長期投放砒霜,導致他慢性中毒。
盡管拿破侖的死因存在爭議,但他的影響並未隨著他的離世而消逝。在他去世後的第9年(1830年),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侖的塑像重新豎立在了旺多姆圓柱之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普派其兒子將拿破侖的靈柩接迴法國。同年12月15日,拿破侖的靈柩被迎迴法國巴黎,在經過凱旋門之後,隆重安葬在巴黎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巴黎榮譽軍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