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廢除賤籍,這可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影響到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各地豪紳大戶明裏暗裏的反對。
狄泉對此也是早有預料到的,這是個長期的工作,急不來,他派遣了諸葛英成立了專案小組,帶人下到各個縣去監督解除奴籍和賤籍,並對那些堅決抵抗者進行懲處。
這也是先解決一些障礙,畢竟狄泉之後還想搞分田,著了就是和這些大戶地主徹底勢不兩立了,如果能夠在之前先把他們給弄掉一部分,之後的阻力也就會小很多。
而問題目前還不僅如此,範猭找到了狄泉,軍糧現在出了些問題。
目前梁山的軍糧儲備很高,其產出由於有紅薯、土豆和南瓜、玉米這些高產作物,數量上不成問題,但是運輸和儲存上出了問題。
因為狄泉明令禁止這些高產作物以任何可種植的方式流出梁山,所以這些高產作物根本不會直接發放到部隊手裏,基本上不是晾幹的,就是做成粉條或者徹底磨碎烘幹成粉下發。
這些東西隻能夠解決主食問題,但是現在肉食和蔬菜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蔬菜還可以用鹹菜來代替,但是這肉類目前的狀況不容樂觀,因為儲存不易,晾幹風幹所需時間太長,而且其產出的肉類口感極差無比。
醃肉為了保證其不貶值,加入了大量的鹽巴,味道醃出來都是苦的,吃之前得至少浸泡清水一整天,硬度足夠打死一個成年人。
而且目前雨水太大,肉類風幹和煙熏缺乏足夠的幹燥條件,肉食供應有些吃緊。
要是讓部隊帶著活牲畜去打仗,消費更大了,因為這些牲口也得吃草料糧食。
狄泉思索了一下,確實是這樣,想要提高他部隊的戰鬥力,在吃上不僅要保證能吃飽,還得比朝廷的隊伍吃得好。
首先就是保證鹽的攝入量,現在能夠敞開了給軍隊提供鹽吃的部隊,就是朝廷也做不到,沒鹽吃就是一個下場,無力。
第二個就是蛋白質的攝入,長期沒有優秀蛋白質的攝入,人的體質就弱小,蛋白質的攝取目前就主要是攝取在肉類上。
狄泉思索了一下,決定叫後勤部門研發一個東西出來——那就是罐頭。
罐頭這東西易於儲藏不說,而且還便於攜帶。
在中國,罐藏食品的曆史十分悠久。考古人員發現,早在公元前316年,包山楚墓就曾埋下十二個陶罐,罐子的標簽上注明了封藏食品的名稱,並以泥封、葦葉隔層、草餅覆蓋包裹封藏。
《周禮·大業拾遺》中也有記載,人們將魚肉裝入嶄新無水的瓷瓶中,用封泥密封瓶口,杜絕空氣進入,五十至六十日後,鮮同往日。
到了6世紀,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罐藏法做了更加詳細的描述,其中提到甕肉之法是:“和訖,內甕中,密泥封頭。”而魚鮓之法為:“一層魚,一層飯,手按令緊實,荷葉閉口,泥封勿令漏氣。”
《齊民要術》中還提到了水果罐頭的做法,揭示了古人如何把梨密封在瓶中:“先作濫,用小梨,瓶中水漬,泥頭,自秋至春,至冬中,須亦可用。”又說:“將用去皮,通體薄切,奠之以梨濫汁,投少蜜,令甜酢,以泥封之。”
清代的《素食說略·罐頭》中明確出現了“罐頭”二字。書中寫道:“罐頭食物,殊不新鮮,然可備不時之需,如冬筍、蘑菇、豌豆、栗子、胡瓜、菱角之類。菜乏時,亦可采用。”可見,與早期多封存肉類、水果不同,此時的罐頭也用來貯藏蔬菜。
其實,以上這些食物保存的方法均可概括為密封儲藏法,這與現代罐頭工藝的原理十分相似。而現代罐頭的誕生則可追溯到18世紀末葉的法國。
沒辦法,現在人們保存食物的手段較為落後,要想保存食物長久不變質,人們隻能將少數幾種食物完全曬幹、烤幹、熏幹或風幹,盡可能去除掉食物中的絕大多數水分,製成黑麵包、幹糧或者餅幹或是肉幹、魚幹等食物,在保存肉類時還要用大量的鹽或鹽水來浸泡、醃漬,製成如醃豬肉、醃牛肉、醃魚等食物,再或者是用煙熏的方式來保存肉類,降低細菌繁殖,比如各種火腿就是如此。
用這些方法確實可以長久保存食物不變質,但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保證這些食物的儲存環境長久幹燥,若是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麽用這些方法保存下的食物或許能夠保持數月甚至數年不腐敗,還能具有一些特殊的“歲月”風味。
但是在保存環境,在條件艱苦的戰場上,籌集到的食品在運到前線的路上很容易受潮或是被雨水侵蝕,然後細菌滋生,大量腐爛變質,珍貴的食物被白白浪費掉,士兵們還吃不飽。
長久以來,基本上古代的士兵們雖然也有機會吃到新鮮營養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新鮮肉類,但是這些食物在戰爭期間並不容易保存、供應,因此士兵們在很多時候隻能靠小米,醋布和鹹肉為生。
狄泉心說如果能夠克服這個罐頭技術,那麽不單單是肉類儲備,也可以做一些水果罐頭和蔬菜罐頭來給部隊補充優秀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畢竟鹹菜來代替維生素還是不太好的。
就這樣的飲食條件,光是身體素質上,梁山軍就能超越絕大多數的朝廷兵馬,到時候打仗能不占便宜?
而且根據各地報告,這山東各地產時令鮮果的地區很多,尤其是幾個山區的地方,鮮果產出量很高,梨子、紅柿的產量都很高,但是苦於銷路打不開而且儲藏不易,也沒有什麽好的路可以送出去,基本上都爛了。
如果解決了罐頭問題,還能順帶著幫他們把路修一下,收購當地鮮果,順帶著算是扶貧了。
於是,狄泉就在和範猭找來了“笑麵虎”朱富、“母大蟲”顧大嫂等幾個主管後勤糧草的頭領商議了一下。
狄泉記得前世看書時看到過罐頭的製作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世界上的第一個罐頭是在1804年,拿破侖的大力懸賞下,法國人尼古拉·阿培爾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批罐頭食品。他如豬肉、牛肉和雞肉等進行分解加工,再將清理好的食物放入沸水中烹煮30~60分鍾,並在這過程中添加一些鹽和香辛料,然後將烹煮過的食物和湯汁放入事先準備好的一個幹淨玻璃廣口瓶內,並趁熱塞入軟木塞封口,最後再在軟木塞和瓶口的接觸位置用線加固和塗上蜂蠟密封,這樣他便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罐頭。
但是早期罐頭卻存在許多的缺點,首先因為在生產製作過程中沒有做到較高的無菌處理,其罐頭的保質期並不會特別長,無法常年保存,保質期大概在幾個月。
其次,封閉罐頭的軟木塞無法完全做到隔絕空氣,也就無法阻止外界空氣中的濕氣、細菌等危害罐內的食物。另外,罐頭本身為玻璃質地的廣口瓶,罐身非常脆弱,稍有磕碰就會破碎,而且玻璃透明的罐頭經陽光的照射,也容易快速升溫,使得罐頭食品變質,因此種種,尼古拉·阿佩爾雖然發明了罐頭但是他的罐頭並沒有很快就流行開來。
後來有人把食物放入一個清洗幹淨的馬口鐵罐,然後進行高溫加熱煮沸,並趁熱用焊錫把馬口鐵罐口完全密封焊好,這樣就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隻鐵皮罐頭,其保存食物不變質的時間更長,也更易運輸攜帶,這個發明也很快傳遍世界。
像是早期的那種玻璃罐頭,狄泉還能嚐試製作,就算是部門長期儲存個幾年,幾個月能夠保鮮,也算得上是不錯的狀態了,畢竟這種製作罐頭的技術還真不難。
隻不過這個玻璃目前梁山泊還沒有造出來,狄泉不知道能不能造出來。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玻璃製品是在兩河流域的古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埃及的遺跡中發現的,而且古美索不達米亞下的古巴比倫首先出現玻璃碎片,可以懷疑古巴比倫首先造出了玻璃和玻璃瓶,但是當時的玻璃瓶可能製造起來比較困難。在古埃及的遺跡中發現了成規模的玻璃瓶,猜測這是因為古埃及人對能夠裝香料的玻璃瓶的大規模需求促使了吹玻璃技術的發展。
後來古羅馬人征服了兩河流域,於是古羅馬人繼承了製造玻璃的技術,並且以意大利城邦的技術尤為先進。在這段發展時期,玻璃的原始製法,即蘇打與石英砂混合煆燒的技術有所改進,至少有色玻璃被探索出來,且初步運用於建築上。但是在約公元十七世紀左右,製造大塊平板玻璃的技術才誕生,也大概就在這段時期,西方的玻璃技術傳入中國。
現在在宋朝時期,中原還是沒有能力製造玻璃的
而狄泉第一個想到的則是墨家的那些能工巧匠,他隱約記得玻璃是二氧化矽,和沙子是一種物質。
玻璃主要由矽砂和天然堿塊製成,天然堿塊可以大幅度降低玻璃需要融化的溫度。
找到矽砂和天然堿塊的來源根本不難,這些原料可能在河流、沙地或某些礦床中找到。
同時,你可能還需要其他材料來改變玻璃的顏色,如金屬氧化物。你需要一個加熱設備來融化原料。此外,你還需要容器來盛放融化的玻璃,並製作玻璃錠,將矽砂、天然堿塊和其他添加劑混合後,放入玻璃窯中加熱融化,然後將液體玻璃倒入容器中,製作成玻璃錠。
最後就可以將冷卻後的玻璃錠送到工匠手中,重新熔化並加工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玻璃製品。這可能包括容器、珠子、飾品等。通過添加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你可以改變玻璃的顏色,從而製造出各種獨特的玻璃製品。
以墨家那些能工巧匠的技術,自己要是能夠給他們提供出這個思路,他們把玻璃造出來,並不是很難。
結果狄泉還是低估了墨家的能耐,當狄泉找到了墨家钜子狐光的時候,狐光給他直接拿出來了一麵較為不錯的玻璃鏡子……
一問才知道,墨家在西域潛伏的這麽多年,一直在通過絲綢之路和外界交流,包括西方世界,並且從那邊的西域匠人手裏學習來了很多西方所獨有的技術,其中就包括做玻璃……
而且,他們還通過自己的技術舉一反三,能夠做得更好,而且還能量產。
“這……你們會做……怎麽沒見你們用過……”
狄泉這也認識了狐光這個墨家钜子好長時間了,愣是不知道墨家會製作玻璃!
“這東西利潤極大,我們墨家的開銷有七成是靠著這東西來的,要不是你狄寨主問,我怎麽能說?”
狐光一攤手,擺出來了一副無辜的樣子。
“行吧……”
不過既然墨家的老少爺們有製造玻璃的技術那就好辦了,現在這整個大宋的玻璃市場不飽和,甚至根本就是空的,造出來之後除了自己用之外,這東西還能拿出去賣,這又是一條生財之路,現在宋朝的是琉璃,唐代玻璃器繼承了隋代的傳統,有高鉛玻璃和堿玻璃兩種類型。宋代玻璃器數量、品種增多,但質量並沒有超過隋唐產品,以高鉛玻璃和鉀玻璃為主。
如今西方玻璃器仍然受到上層社會的歡迎,尤其在晚唐和宋遼時期,精美的伊斯蘭玻璃器皿曾大量輸入中國,非常有賣點。
狄泉一般讓墨家子弟挖河沙開始燒玻璃,先準備好足夠的玻璃器皿,然後再叫朱富大鍋煮肉,開始嚐試做罐頭。
而結果也與狄泉所預料到的差不多,經過了剛開始的嚐試之後,問題主要是出在了密封上,軟木塞子沒有那麽好的密封性,後來狄泉把軟木塞子換成了蜜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就是不知道這東西目前能夠保存多長時間。
狄泉對此也是早有預料到的,這是個長期的工作,急不來,他派遣了諸葛英成立了專案小組,帶人下到各個縣去監督解除奴籍和賤籍,並對那些堅決抵抗者進行懲處。
這也是先解決一些障礙,畢竟狄泉之後還想搞分田,著了就是和這些大戶地主徹底勢不兩立了,如果能夠在之前先把他們給弄掉一部分,之後的阻力也就會小很多。
而問題目前還不僅如此,範猭找到了狄泉,軍糧現在出了些問題。
目前梁山的軍糧儲備很高,其產出由於有紅薯、土豆和南瓜、玉米這些高產作物,數量上不成問題,但是運輸和儲存上出了問題。
因為狄泉明令禁止這些高產作物以任何可種植的方式流出梁山,所以這些高產作物根本不會直接發放到部隊手裏,基本上不是晾幹的,就是做成粉條或者徹底磨碎烘幹成粉下發。
這些東西隻能夠解決主食問題,但是現在肉食和蔬菜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蔬菜還可以用鹹菜來代替,但是這肉類目前的狀況不容樂觀,因為儲存不易,晾幹風幹所需時間太長,而且其產出的肉類口感極差無比。
醃肉為了保證其不貶值,加入了大量的鹽巴,味道醃出來都是苦的,吃之前得至少浸泡清水一整天,硬度足夠打死一個成年人。
而且目前雨水太大,肉類風幹和煙熏缺乏足夠的幹燥條件,肉食供應有些吃緊。
要是讓部隊帶著活牲畜去打仗,消費更大了,因為這些牲口也得吃草料糧食。
狄泉思索了一下,確實是這樣,想要提高他部隊的戰鬥力,在吃上不僅要保證能吃飽,還得比朝廷的隊伍吃得好。
首先就是保證鹽的攝入量,現在能夠敞開了給軍隊提供鹽吃的部隊,就是朝廷也做不到,沒鹽吃就是一個下場,無力。
第二個就是蛋白質的攝入,長期沒有優秀蛋白質的攝入,人的體質就弱小,蛋白質的攝取目前就主要是攝取在肉類上。
狄泉思索了一下,決定叫後勤部門研發一個東西出來——那就是罐頭。
罐頭這東西易於儲藏不說,而且還便於攜帶。
在中國,罐藏食品的曆史十分悠久。考古人員發現,早在公元前316年,包山楚墓就曾埋下十二個陶罐,罐子的標簽上注明了封藏食品的名稱,並以泥封、葦葉隔層、草餅覆蓋包裹封藏。
《周禮·大業拾遺》中也有記載,人們將魚肉裝入嶄新無水的瓷瓶中,用封泥密封瓶口,杜絕空氣進入,五十至六十日後,鮮同往日。
到了6世紀,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罐藏法做了更加詳細的描述,其中提到甕肉之法是:“和訖,內甕中,密泥封頭。”而魚鮓之法為:“一層魚,一層飯,手按令緊實,荷葉閉口,泥封勿令漏氣。”
《齊民要術》中還提到了水果罐頭的做法,揭示了古人如何把梨密封在瓶中:“先作濫,用小梨,瓶中水漬,泥頭,自秋至春,至冬中,須亦可用。”又說:“將用去皮,通體薄切,奠之以梨濫汁,投少蜜,令甜酢,以泥封之。”
清代的《素食說略·罐頭》中明確出現了“罐頭”二字。書中寫道:“罐頭食物,殊不新鮮,然可備不時之需,如冬筍、蘑菇、豌豆、栗子、胡瓜、菱角之類。菜乏時,亦可采用。”可見,與早期多封存肉類、水果不同,此時的罐頭也用來貯藏蔬菜。
其實,以上這些食物保存的方法均可概括為密封儲藏法,這與現代罐頭工藝的原理十分相似。而現代罐頭的誕生則可追溯到18世紀末葉的法國。
沒辦法,現在人們保存食物的手段較為落後,要想保存食物長久不變質,人們隻能將少數幾種食物完全曬幹、烤幹、熏幹或風幹,盡可能去除掉食物中的絕大多數水分,製成黑麵包、幹糧或者餅幹或是肉幹、魚幹等食物,在保存肉類時還要用大量的鹽或鹽水來浸泡、醃漬,製成如醃豬肉、醃牛肉、醃魚等食物,再或者是用煙熏的方式來保存肉類,降低細菌繁殖,比如各種火腿就是如此。
用這些方法確實可以長久保存食物不變質,但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保證這些食物的儲存環境長久幹燥,若是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麽用這些方法保存下的食物或許能夠保持數月甚至數年不腐敗,還能具有一些特殊的“歲月”風味。
但是在保存環境,在條件艱苦的戰場上,籌集到的食品在運到前線的路上很容易受潮或是被雨水侵蝕,然後細菌滋生,大量腐爛變質,珍貴的食物被白白浪費掉,士兵們還吃不飽。
長久以來,基本上古代的士兵們雖然也有機會吃到新鮮營養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新鮮肉類,但是這些食物在戰爭期間並不容易保存、供應,因此士兵們在很多時候隻能靠小米,醋布和鹹肉為生。
狄泉心說如果能夠克服這個罐頭技術,那麽不單單是肉類儲備,也可以做一些水果罐頭和蔬菜罐頭來給部隊補充優秀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畢竟鹹菜來代替維生素還是不太好的。
就這樣的飲食條件,光是身體素質上,梁山軍就能超越絕大多數的朝廷兵馬,到時候打仗能不占便宜?
而且根據各地報告,這山東各地產時令鮮果的地區很多,尤其是幾個山區的地方,鮮果產出量很高,梨子、紅柿的產量都很高,但是苦於銷路打不開而且儲藏不易,也沒有什麽好的路可以送出去,基本上都爛了。
如果解決了罐頭問題,還能順帶著幫他們把路修一下,收購當地鮮果,順帶著算是扶貧了。
於是,狄泉就在和範猭找來了“笑麵虎”朱富、“母大蟲”顧大嫂等幾個主管後勤糧草的頭領商議了一下。
狄泉記得前世看書時看到過罐頭的製作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世界上的第一個罐頭是在1804年,拿破侖的大力懸賞下,法國人尼古拉·阿培爾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批罐頭食品。他如豬肉、牛肉和雞肉等進行分解加工,再將清理好的食物放入沸水中烹煮30~60分鍾,並在這過程中添加一些鹽和香辛料,然後將烹煮過的食物和湯汁放入事先準備好的一個幹淨玻璃廣口瓶內,並趁熱塞入軟木塞封口,最後再在軟木塞和瓶口的接觸位置用線加固和塗上蜂蠟密封,這樣他便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罐頭。
但是早期罐頭卻存在許多的缺點,首先因為在生產製作過程中沒有做到較高的無菌處理,其罐頭的保質期並不會特別長,無法常年保存,保質期大概在幾個月。
其次,封閉罐頭的軟木塞無法完全做到隔絕空氣,也就無法阻止外界空氣中的濕氣、細菌等危害罐內的食物。另外,罐頭本身為玻璃質地的廣口瓶,罐身非常脆弱,稍有磕碰就會破碎,而且玻璃透明的罐頭經陽光的照射,也容易快速升溫,使得罐頭食品變質,因此種種,尼古拉·阿佩爾雖然發明了罐頭但是他的罐頭並沒有很快就流行開來。
後來有人把食物放入一個清洗幹淨的馬口鐵罐,然後進行高溫加熱煮沸,並趁熱用焊錫把馬口鐵罐口完全密封焊好,這樣就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隻鐵皮罐頭,其保存食物不變質的時間更長,也更易運輸攜帶,這個發明也很快傳遍世界。
像是早期的那種玻璃罐頭,狄泉還能嚐試製作,就算是部門長期儲存個幾年,幾個月能夠保鮮,也算得上是不錯的狀態了,畢竟這種製作罐頭的技術還真不難。
隻不過這個玻璃目前梁山泊還沒有造出來,狄泉不知道能不能造出來。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玻璃製品是在兩河流域的古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埃及的遺跡中發現的,而且古美索不達米亞下的古巴比倫首先出現玻璃碎片,可以懷疑古巴比倫首先造出了玻璃和玻璃瓶,但是當時的玻璃瓶可能製造起來比較困難。在古埃及的遺跡中發現了成規模的玻璃瓶,猜測這是因為古埃及人對能夠裝香料的玻璃瓶的大規模需求促使了吹玻璃技術的發展。
後來古羅馬人征服了兩河流域,於是古羅馬人繼承了製造玻璃的技術,並且以意大利城邦的技術尤為先進。在這段發展時期,玻璃的原始製法,即蘇打與石英砂混合煆燒的技術有所改進,至少有色玻璃被探索出來,且初步運用於建築上。但是在約公元十七世紀左右,製造大塊平板玻璃的技術才誕生,也大概就在這段時期,西方的玻璃技術傳入中國。
現在在宋朝時期,中原還是沒有能力製造玻璃的
而狄泉第一個想到的則是墨家的那些能工巧匠,他隱約記得玻璃是二氧化矽,和沙子是一種物質。
玻璃主要由矽砂和天然堿塊製成,天然堿塊可以大幅度降低玻璃需要融化的溫度。
找到矽砂和天然堿塊的來源根本不難,這些原料可能在河流、沙地或某些礦床中找到。
同時,你可能還需要其他材料來改變玻璃的顏色,如金屬氧化物。你需要一個加熱設備來融化原料。此外,你還需要容器來盛放融化的玻璃,並製作玻璃錠,將矽砂、天然堿塊和其他添加劑混合後,放入玻璃窯中加熱融化,然後將液體玻璃倒入容器中,製作成玻璃錠。
最後就可以將冷卻後的玻璃錠送到工匠手中,重新熔化並加工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玻璃製品。這可能包括容器、珠子、飾品等。通過添加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你可以改變玻璃的顏色,從而製造出各種獨特的玻璃製品。
以墨家那些能工巧匠的技術,自己要是能夠給他們提供出這個思路,他們把玻璃造出來,並不是很難。
結果狄泉還是低估了墨家的能耐,當狄泉找到了墨家钜子狐光的時候,狐光給他直接拿出來了一麵較為不錯的玻璃鏡子……
一問才知道,墨家在西域潛伏的這麽多年,一直在通過絲綢之路和外界交流,包括西方世界,並且從那邊的西域匠人手裏學習來了很多西方所獨有的技術,其中就包括做玻璃……
而且,他們還通過自己的技術舉一反三,能夠做得更好,而且還能量產。
“這……你們會做……怎麽沒見你們用過……”
狄泉這也認識了狐光這個墨家钜子好長時間了,愣是不知道墨家會製作玻璃!
“這東西利潤極大,我們墨家的開銷有七成是靠著這東西來的,要不是你狄寨主問,我怎麽能說?”
狐光一攤手,擺出來了一副無辜的樣子。
“行吧……”
不過既然墨家的老少爺們有製造玻璃的技術那就好辦了,現在這整個大宋的玻璃市場不飽和,甚至根本就是空的,造出來之後除了自己用之外,這東西還能拿出去賣,這又是一條生財之路,現在宋朝的是琉璃,唐代玻璃器繼承了隋代的傳統,有高鉛玻璃和堿玻璃兩種類型。宋代玻璃器數量、品種增多,但質量並沒有超過隋唐產品,以高鉛玻璃和鉀玻璃為主。
如今西方玻璃器仍然受到上層社會的歡迎,尤其在晚唐和宋遼時期,精美的伊斯蘭玻璃器皿曾大量輸入中國,非常有賣點。
狄泉一般讓墨家子弟挖河沙開始燒玻璃,先準備好足夠的玻璃器皿,然後再叫朱富大鍋煮肉,開始嚐試做罐頭。
而結果也與狄泉所預料到的差不多,經過了剛開始的嚐試之後,問題主要是出在了密封上,軟木塞子沒有那麽好的密封性,後來狄泉把軟木塞子換成了蜜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就是不知道這東西目前能夠保存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