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
“神火將”魏定國這迴算是撿到了一個大功勞,李成這一死,梁中書夫婦可就完了,李成都死了,其他朝廷士兵誰還敢往上去?
他直接白撿了個大便宜,活捉了梁中書夫婦,直接位居首功。
而在梁中書夫婦被生擒後,大名府守軍大部分放下武器投降了,被圍困了幾個月,城內的物資基本上也都匱乏了,軍民雙方也都厭戰情緒嚴重,狄泉親自帶兵進城,當地百姓則是捆了王太守前來歸降。
根據王太守平日裏和梁中書沆瀣一氣欺壓百姓的情況,狄泉當即將王太守斬首示眾,以平息民憤。
民眾還要求要殺了梁中書兩口子泄憤,但是考慮到這倆人情況特殊,狄泉並沒有立刻殺死,而是告知民眾要另擇日期,公審公判他們兩口子。
至於孟子嶺戰役,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最後朝廷兵馬還是全軍覆沒,生俘一萬零兩千人,大名府這座北方重鎮已經徹底易主。
但是,梁山方麵損失也不小,將領方麵不同程度的受傷者很多,“撲天雕”李應、“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銅錘將”傅天亮、“摩雲金翅”歐鵬、“打虎將”李忠、“沒麵目”焦挺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輕重傷。
至於戰損,士兵傷亡足有八千之眾,還有至少三千多傷員,醫療組的“神醫”安道全看到了這場麵都頭疼了。
而且,後來林衝見到戰局基本上大定了,叫短期受訓的軍校生上去加深實戰經驗,結果問題很大。
當然,這次作戰,雖然調動了很多精銳,其中大部分還是以各地新軍為主力,這些人也是乏善可陳。
眾所周知,出於封建時代的舊社會的士兵大都來自於農村目不識丁的年輕農民,他們大都缺乏軍事素養與勇氣,即使是參加了軍隊,如果沒有充足的訓練和物質保障,在實際的軍隊生活和戰場中,也會有種種令今人不可思議的事例。
戰場上出現的情況可是太多了,首先是軍校生那邊,是以連排為單位進行進攻,結果在進攻時,林衝發現居然有三個連畏敵不前,而且林衝數次下令不見迴應。
而且最可氣的是,他們是被一些被拿著弓箭的少數的潰兵給打垮,而他們手裏拿著火器連開火都不敢了!
還有一個班的人集體當了逃兵躲在角落不敢參戰如,還有一班人的人被領頭的帶到溝內去躲起來,他們看見前麵的夥伴展開地集結被個別散兵打散了,就往後縮,連吹二次前進號不前進,吹了三次不答號,完全對軍令置若罔聞……
而結合到了訓練上的具體的表現是,在軍校裏麵搞打靶,五十餘人竟有近一半人一發不中,軍校裏麵攏共有一個團的學生,有十二個個班長不認識表尺,一個團裏麵有一個排認不得步槍表尺,更有連副都不識表尺。
也不是說沒有教給他們,實在是這些人學了就忘了!
後來林衝考慮,射擊精度不佳,那便可以投彈代替——投彈訓練較射擊更加簡單,且在“轟天雷”淩振那邊,搞土製炸彈、手雷的製造起步早、產量大,能讓軍校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
可即使如此,訓練任然是較差的,如這些孟子嶺戰鬥中,充當了前鋒的軍訓團第一營就投擲手榴彈失誤,被樹木枝幹彈迴炸倒己方,造成非戰鬥減員六人。
韓願在戰後報告中便認為,這是由於日常訓練隻看投擲遠度而不看投擲高度導致的。
而按說最考驗戰士體質與戰鬥意誌,最為貼合這個冷兵器時代的白刃戰,他們打得也是遜色於敵軍——這場孟子嶺之戰固然戰鬥打得很殘酷,但是他們的表現也很難評說,在白刃戰時,有的戰士衝上去,幾個迴合就被刺倒,之前訓練的打法幾乎全忘了,一點都使不出來。
而有準備的,在伏擊敵軍中,按說事先有準備不是,卻更凸現了這一劣勢:他們軍校生一個排五十餘人包圍九個禁軍士兵,結果麵對禁軍突圍,“刺刀見紅”時,竟無一人敢阻攔,還是待敵衝出後才放箭將之擊斃。
按說白刃格鬥刺刀見紅,本來是梁山軍打仗的優勢和強項,畢竟軍校生學的是“天朝教師”周侗的簡化武藝,在“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衝的訓練下學習的技術。
而在這次對陣中卻沒有占多少上風,這些龍驤軍手中的騎槍比梁山泊軍校製式武器裏麵的刀槍長了許多,這些禁軍刺殺技術又普遍較好,畢竟久經沙場,那是宋朝真正的精銳部隊,有的戰士衝上去,幾個迴合就被刺倒……
由於訓練時間短,而且他們的軍事技術教育沒有很好的進步,所以孟子嶺戰役的多次戰鬥中打坍敵人不能殲滅,如上述類似的白刃戰還有,基本上軍校生戰鬥力很差,二三個戰士沒有打勝一個禁軍,最後是側方殺過來的鐵人軍戰士將敵擊斃。
甚至還遭遇了烏龍,軍校生是兩個連之間因為打紅了眼,自相誤會,被本團部隊誤擊,拿著三眼銃在戰鬥中射擊到友軍。
而且其他部隊也有很大的問題,前線指揮官戰術單一,每一個戰役戰鬥都是以血肉和敵人拚,傷亡很大,這對士兵來說,有些不負責任。
狄泉認為老百姓把他們的子弟交給梁山泊,他們要對這些子弟兵負責任,而很多前線的將領都不會指揮戰士打仗,戰術操作極少,是以督戰精神來指揮戰士,基本上是靠著身先士卒來打仗,激勵士氣,一衝鋒一說就是:“操你媽,為什麽不衝?殺呀!衝呀!”亂叫一陣,不知組織火力和使用兵力,隻是猛打猛衝,蠻幹,傷亡很大。
而之前久經沙場的老將們和前朝廷軍官還知道適應一些戰況,調整戰術,而老粗將軍們蠻衝的打法,就是對士兵的不負責任的態度,所以,狄泉還認為,軍校還有一個神聖責任,就是要提高技戰術,減少傷亡……
而基層指揮員素質差,不光是因華戰鬥頻繁、基層主官死傷慘重,也是因為一些之前梁山泊的老將們,自居“老資格”,所以故步自封,別人要他學習戰術、運用各種戰術手段粉碎敵人工事,他倒發揮“猛打猛衝”的精神,以“老子打仗還怕死?”搪塞過去,不願學習,憑借個人武力衝鋒陷陣,但是士兵卻沒有他們那麽厲害的本事啊!他們不願學習,你讓他們學習火器,他們說,“這東西不痛快,還是刀子好。”你問他怎樣破壞鹿砦,他答:“用斧子砍。”
你問他怎樣過外壕,他答:“用梯子架起來過。”問他如何過圍牆,他答:“用梯子架起來爬。”
你說:“這樣傷亡要大。”他答:“媽的,俺鐵牛還怕死嗎?”
沒錯,這幫人以“黑旋風”李逵為代表人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這種普遍“猛打猛衝,蠻幹”的背景下,梁山的步兵實戰戰術基本上是“波浪式”衝鋒的樣子,要是這次戰鬥沒有梁山泊強大的火力壓製,敵軍的八牛弩居高臨下就能把所有人打成篩子。
勇敢固然好,就是一排排的集團衝鋒,當把敵人衝下去時,犧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
這種衝鋒一遇到頑強的敵人,傷亡就更大,這也是說明,沒有很好的戰術是不行的,沒有組織紀律性是不行的,狄泉那邊的梁山老軍久經沙場,鴛鴦陣就玩的爐火純青,連“李天王”李成都死在鴛鴦陣之下了,足夠說明問題了。
後來林衝實在看不下去了,親自指揮三個連去打一個高地上的敵人,高地下麵是是開闊地,後麵大炮推不上去,所以就沒有重火力掩護,敵人等到士兵衝到二三十米遠才用八牛弩,衝一次就死傷十七八個人。
一個軍校生拿著轟天雷,他看見“豹子頭”林衝叫著,“打!打!打!”,結果他說:“教頭,你打哪裏呀?”
林衝氣得要死,說:要用這玩意炸了敵人的八牛弩,掩護大夥衝鋒。”
狄泉聽了都捂臉歎息了,雖然訓練時間短,但是也不能菜成這樣啊!
總的來說,還是戰術不適合!
狄泉想了一下,準備用“三三製”戰術先來給他們練一練本事。
三三製戰術首先是由士兵在戰鬥中摸索出來的,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成熟於解放戰爭,揚名立萬於抗美援朝的戰鬥中。
最初,我軍的火力處於劣勢,士兵手裏能有把老套筒都能嘚瑟半天,口袋裏裝著五發子彈那叫肥的流油,相對於小日本鼓鼓囊囊的子彈袋,美國佬隨時可以唿叫的火炮覆蓋,就一個字,窮。
有句話叫窮則思變,咱解放軍為了減少傷亡,使用有限的火力卻能發揮出最大的火力優勢,怎麽辦這個問題擺在了解放軍的眼前。
辦法就是三角形,大家夥在學生時代,老師就已經告訴過我們,世界上最為堅固的圖形就是三角形。如果一個小組三個人組成三角形,持續向前推進,形成一個一點兩麵的戰鬥隊形。
這個時候,大家夥就會發現,不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我們的戰鬥小組都有一個方向是不被攻擊的,這個方向上的士兵就可以對其他兩個方向進行支援,而反過來我們進攻的時候,至少有兩個方向可以攻擊敵人的,這個就是三三製最初的雛形,各個點形成一個進攻、掩護和支援的局麵。
到了後來我們又將三三製進行了細致的劃分,三名士兵是一個戰鬥組,三個戰鬥組按照三三製原則形成一個戰鬥班,每個戰鬥班為了達到最佳的戰鬥效果,分別由班長、副班長以及一個小組長帶領,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散兵線推進。
再後來完善成為,每個人之間的距離以不能讓一發炮彈幹掉一個戰鬥小組為基準,後來在抗美援朝時期,漂亮國畏懼我軍的戰術,忒他娘的厲害,總是能在關鍵時間關鍵的位置打在他們最薄弱的環節。而且一個排鋪開以後,烏央烏央的給人一種漫山遍野都是解放軍的錯覺,火力覆蓋之後,以為沒幾個人啦,但漂亮國的步兵剛一露頭,烏央烏央又他娘的一大片人,真不知道他們在這光禿禿的山頭上怎麽躲過火炮的攻擊。
三三製說白了就是在空間上拉長攻擊縱隊,增加空間範圍內的攻擊時長和攻擊頻率,三個人可以比較容易的覆蓋正麵視野,局部是密集的,可以起到較好的支援作用。同時整體上又是分散的,在遭到火力覆蓋的時候可以減少損傷。
而正因為頻繁戰爭導致的大規模消耗,使得我軍無法補充長期成規模且有質量的兵員,故而我軍便開始摸索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辦法,這即是通過老兵帶新兵的三三製,即通常在一個戰鬥小組內,由一個老兵帶2個新兵構成,通過戰場上的言傳身教來引導兩個新兵。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快速擴充部隊而又不至於使得各部戰力相差太大,同時因為老兵有管理義務,也變相培養了最基層的領導者,最終由下而上,層層遞進。
這個戰術狄泉準備在軍校實施,不是鴛鴦陣不夠好,而是軍校生是狄泉培養的軍官隊伍,你總不能把一軍官當做敢死隊讓他們列陣衝鋒吧?
隻能是小型陣型來讓他們提升戰鬥力和配合,快速提高其作戰能力,並且讓他們在進攻的過程中,養成選擇一個敵弱點作為突破點,並在進攻中至少達成兩麵甚至三麵、多麵對敵的條件,因為隻有做到了這點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勝利。
這對於日後他們在指揮戰鬥的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十分緊要的一個關鍵問題,你要是沒經曆過相關的情況,你們你就肯定沒有膽子以少打多,甚至是以多打少你都沒膽子。
“神火將”魏定國這迴算是撿到了一個大功勞,李成這一死,梁中書夫婦可就完了,李成都死了,其他朝廷士兵誰還敢往上去?
他直接白撿了個大便宜,活捉了梁中書夫婦,直接位居首功。
而在梁中書夫婦被生擒後,大名府守軍大部分放下武器投降了,被圍困了幾個月,城內的物資基本上也都匱乏了,軍民雙方也都厭戰情緒嚴重,狄泉親自帶兵進城,當地百姓則是捆了王太守前來歸降。
根據王太守平日裏和梁中書沆瀣一氣欺壓百姓的情況,狄泉當即將王太守斬首示眾,以平息民憤。
民眾還要求要殺了梁中書兩口子泄憤,但是考慮到這倆人情況特殊,狄泉並沒有立刻殺死,而是告知民眾要另擇日期,公審公判他們兩口子。
至於孟子嶺戰役,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最後朝廷兵馬還是全軍覆沒,生俘一萬零兩千人,大名府這座北方重鎮已經徹底易主。
但是,梁山方麵損失也不小,將領方麵不同程度的受傷者很多,“撲天雕”李應、“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銅錘將”傅天亮、“摩雲金翅”歐鵬、“打虎將”李忠、“沒麵目”焦挺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輕重傷。
至於戰損,士兵傷亡足有八千之眾,還有至少三千多傷員,醫療組的“神醫”安道全看到了這場麵都頭疼了。
而且,後來林衝見到戰局基本上大定了,叫短期受訓的軍校生上去加深實戰經驗,結果問題很大。
當然,這次作戰,雖然調動了很多精銳,其中大部分還是以各地新軍為主力,這些人也是乏善可陳。
眾所周知,出於封建時代的舊社會的士兵大都來自於農村目不識丁的年輕農民,他們大都缺乏軍事素養與勇氣,即使是參加了軍隊,如果沒有充足的訓練和物質保障,在實際的軍隊生活和戰場中,也會有種種令今人不可思議的事例。
戰場上出現的情況可是太多了,首先是軍校生那邊,是以連排為單位進行進攻,結果在進攻時,林衝發現居然有三個連畏敵不前,而且林衝數次下令不見迴應。
而且最可氣的是,他們是被一些被拿著弓箭的少數的潰兵給打垮,而他們手裏拿著火器連開火都不敢了!
還有一個班的人集體當了逃兵躲在角落不敢參戰如,還有一班人的人被領頭的帶到溝內去躲起來,他們看見前麵的夥伴展開地集結被個別散兵打散了,就往後縮,連吹二次前進號不前進,吹了三次不答號,完全對軍令置若罔聞……
而結合到了訓練上的具體的表現是,在軍校裏麵搞打靶,五十餘人竟有近一半人一發不中,軍校裏麵攏共有一個團的學生,有十二個個班長不認識表尺,一個團裏麵有一個排認不得步槍表尺,更有連副都不識表尺。
也不是說沒有教給他們,實在是這些人學了就忘了!
後來林衝考慮,射擊精度不佳,那便可以投彈代替——投彈訓練較射擊更加簡單,且在“轟天雷”淩振那邊,搞土製炸彈、手雷的製造起步早、產量大,能讓軍校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
可即使如此,訓練任然是較差的,如這些孟子嶺戰鬥中,充當了前鋒的軍訓團第一營就投擲手榴彈失誤,被樹木枝幹彈迴炸倒己方,造成非戰鬥減員六人。
韓願在戰後報告中便認為,這是由於日常訓練隻看投擲遠度而不看投擲高度導致的。
而按說最考驗戰士體質與戰鬥意誌,最為貼合這個冷兵器時代的白刃戰,他們打得也是遜色於敵軍——這場孟子嶺之戰固然戰鬥打得很殘酷,但是他們的表現也很難評說,在白刃戰時,有的戰士衝上去,幾個迴合就被刺倒,之前訓練的打法幾乎全忘了,一點都使不出來。
而有準備的,在伏擊敵軍中,按說事先有準備不是,卻更凸現了這一劣勢:他們軍校生一個排五十餘人包圍九個禁軍士兵,結果麵對禁軍突圍,“刺刀見紅”時,竟無一人敢阻攔,還是待敵衝出後才放箭將之擊斃。
按說白刃格鬥刺刀見紅,本來是梁山軍打仗的優勢和強項,畢竟軍校生學的是“天朝教師”周侗的簡化武藝,在“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衝的訓練下學習的技術。
而在這次對陣中卻沒有占多少上風,這些龍驤軍手中的騎槍比梁山泊軍校製式武器裏麵的刀槍長了許多,這些禁軍刺殺技術又普遍較好,畢竟久經沙場,那是宋朝真正的精銳部隊,有的戰士衝上去,幾個迴合就被刺倒……
由於訓練時間短,而且他們的軍事技術教育沒有很好的進步,所以孟子嶺戰役的多次戰鬥中打坍敵人不能殲滅,如上述類似的白刃戰還有,基本上軍校生戰鬥力很差,二三個戰士沒有打勝一個禁軍,最後是側方殺過來的鐵人軍戰士將敵擊斃。
甚至還遭遇了烏龍,軍校生是兩個連之間因為打紅了眼,自相誤會,被本團部隊誤擊,拿著三眼銃在戰鬥中射擊到友軍。
而且其他部隊也有很大的問題,前線指揮官戰術單一,每一個戰役戰鬥都是以血肉和敵人拚,傷亡很大,這對士兵來說,有些不負責任。
狄泉認為老百姓把他們的子弟交給梁山泊,他們要對這些子弟兵負責任,而很多前線的將領都不會指揮戰士打仗,戰術操作極少,是以督戰精神來指揮戰士,基本上是靠著身先士卒來打仗,激勵士氣,一衝鋒一說就是:“操你媽,為什麽不衝?殺呀!衝呀!”亂叫一陣,不知組織火力和使用兵力,隻是猛打猛衝,蠻幹,傷亡很大。
而之前久經沙場的老將們和前朝廷軍官還知道適應一些戰況,調整戰術,而老粗將軍們蠻衝的打法,就是對士兵的不負責任的態度,所以,狄泉還認為,軍校還有一個神聖責任,就是要提高技戰術,減少傷亡……
而基層指揮員素質差,不光是因華戰鬥頻繁、基層主官死傷慘重,也是因為一些之前梁山泊的老將們,自居“老資格”,所以故步自封,別人要他學習戰術、運用各種戰術手段粉碎敵人工事,他倒發揮“猛打猛衝”的精神,以“老子打仗還怕死?”搪塞過去,不願學習,憑借個人武力衝鋒陷陣,但是士兵卻沒有他們那麽厲害的本事啊!他們不願學習,你讓他們學習火器,他們說,“這東西不痛快,還是刀子好。”你問他怎樣破壞鹿砦,他答:“用斧子砍。”
你問他怎樣過外壕,他答:“用梯子架起來過。”問他如何過圍牆,他答:“用梯子架起來爬。”
你說:“這樣傷亡要大。”他答:“媽的,俺鐵牛還怕死嗎?”
沒錯,這幫人以“黑旋風”李逵為代表人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這種普遍“猛打猛衝,蠻幹”的背景下,梁山的步兵實戰戰術基本上是“波浪式”衝鋒的樣子,要是這次戰鬥沒有梁山泊強大的火力壓製,敵軍的八牛弩居高臨下就能把所有人打成篩子。
勇敢固然好,就是一排排的集團衝鋒,當把敵人衝下去時,犧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
這種衝鋒一遇到頑強的敵人,傷亡就更大,這也是說明,沒有很好的戰術是不行的,沒有組織紀律性是不行的,狄泉那邊的梁山老軍久經沙場,鴛鴦陣就玩的爐火純青,連“李天王”李成都死在鴛鴦陣之下了,足夠說明問題了。
後來林衝實在看不下去了,親自指揮三個連去打一個高地上的敵人,高地下麵是是開闊地,後麵大炮推不上去,所以就沒有重火力掩護,敵人等到士兵衝到二三十米遠才用八牛弩,衝一次就死傷十七八個人。
一個軍校生拿著轟天雷,他看見“豹子頭”林衝叫著,“打!打!打!”,結果他說:“教頭,你打哪裏呀?”
林衝氣得要死,說:要用這玩意炸了敵人的八牛弩,掩護大夥衝鋒。”
狄泉聽了都捂臉歎息了,雖然訓練時間短,但是也不能菜成這樣啊!
總的來說,還是戰術不適合!
狄泉想了一下,準備用“三三製”戰術先來給他們練一練本事。
三三製戰術首先是由士兵在戰鬥中摸索出來的,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成熟於解放戰爭,揚名立萬於抗美援朝的戰鬥中。
最初,我軍的火力處於劣勢,士兵手裏能有把老套筒都能嘚瑟半天,口袋裏裝著五發子彈那叫肥的流油,相對於小日本鼓鼓囊囊的子彈袋,美國佬隨時可以唿叫的火炮覆蓋,就一個字,窮。
有句話叫窮則思變,咱解放軍為了減少傷亡,使用有限的火力卻能發揮出最大的火力優勢,怎麽辦這個問題擺在了解放軍的眼前。
辦法就是三角形,大家夥在學生時代,老師就已經告訴過我們,世界上最為堅固的圖形就是三角形。如果一個小組三個人組成三角形,持續向前推進,形成一個一點兩麵的戰鬥隊形。
這個時候,大家夥就會發現,不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我們的戰鬥小組都有一個方向是不被攻擊的,這個方向上的士兵就可以對其他兩個方向進行支援,而反過來我們進攻的時候,至少有兩個方向可以攻擊敵人的,這個就是三三製最初的雛形,各個點形成一個進攻、掩護和支援的局麵。
到了後來我們又將三三製進行了細致的劃分,三名士兵是一個戰鬥組,三個戰鬥組按照三三製原則形成一個戰鬥班,每個戰鬥班為了達到最佳的戰鬥效果,分別由班長、副班長以及一個小組長帶領,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散兵線推進。
再後來完善成為,每個人之間的距離以不能讓一發炮彈幹掉一個戰鬥小組為基準,後來在抗美援朝時期,漂亮國畏懼我軍的戰術,忒他娘的厲害,總是能在關鍵時間關鍵的位置打在他們最薄弱的環節。而且一個排鋪開以後,烏央烏央的給人一種漫山遍野都是解放軍的錯覺,火力覆蓋之後,以為沒幾個人啦,但漂亮國的步兵剛一露頭,烏央烏央又他娘的一大片人,真不知道他們在這光禿禿的山頭上怎麽躲過火炮的攻擊。
三三製說白了就是在空間上拉長攻擊縱隊,增加空間範圍內的攻擊時長和攻擊頻率,三個人可以比較容易的覆蓋正麵視野,局部是密集的,可以起到較好的支援作用。同時整體上又是分散的,在遭到火力覆蓋的時候可以減少損傷。
而正因為頻繁戰爭導致的大規模消耗,使得我軍無法補充長期成規模且有質量的兵員,故而我軍便開始摸索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辦法,這即是通過老兵帶新兵的三三製,即通常在一個戰鬥小組內,由一個老兵帶2個新兵構成,通過戰場上的言傳身教來引導兩個新兵。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快速擴充部隊而又不至於使得各部戰力相差太大,同時因為老兵有管理義務,也變相培養了最基層的領導者,最終由下而上,層層遞進。
這個戰術狄泉準備在軍校實施,不是鴛鴦陣不夠好,而是軍校生是狄泉培養的軍官隊伍,你總不能把一軍官當做敢死隊讓他們列陣衝鋒吧?
隻能是小型陣型來讓他們提升戰鬥力和配合,快速提高其作戰能力,並且讓他們在進攻的過程中,養成選擇一個敵弱點作為突破點,並在進攻中至少達成兩麵甚至三麵、多麵對敵的條件,因為隻有做到了這點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勝利。
這對於日後他們在指揮戰鬥的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十分緊要的一個關鍵問題,你要是沒經曆過相關的情況,你們你就肯定沒有膽子以少打多,甚至是以多打少你都沒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