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動蕩和四周的局勢在東京李師師的周轉之下已經到達了梁山手中,在狄泉得知自己和宋朝同時祭孔,卻是兩種不同景象之時,他都恍惚了。
“許先生,諸葛小弟,以前讀太史公《史記》,看到陳勝吳廣篝火狐鳴,魚腹藏書,漢高祖之母夢與龍會,後來漢高祖斬蛇起義,自稱赤帝之子之時,都覺得是穿鑿附會,抬高自身罷了,這……怎麽還真有其事?究竟是真,還是有人專門為之,隻為向我諂媚?”
狄泉都有點恍惚了,他感覺有了這情況,現在就是弟兄們給他披上黃袍,詐稱天命所歸,天下間至少要三分之一的人是相信的。
“想來這是巧合,但是如此之巧,安知其不是天命在其中?寨主以往最討厭旁人媚上,剛正不阿,想來此事應該不會有假,況且這情況乃是狄雷將軍親自書寫之親筆信上所寫,總不能是誰人能夠勸說狄雷將軍而為之吧?”
許貫忠的話,狄泉聽了倒也認可,“我兄弟自然不可能騙我,不得不說,這件事傳開了,對我等是大大的有利,如今不如趁著這個勢頭,南下會稽山吧!”
狄泉心心念念到會稽山去與天下群豪會盟,開始全麵反宋鬥爭,如今山東全境已經拿下,並準備在三個月內於山東境內由張叔夜與趙明誠主持,開科取士,總體情況大定,穩中向好。
而如今鏈接南方的通道已經打通,項元鎮已經死了,接下來隻要通過王慶的地盤,就能到達江浙地區,這其中免不了要打掉江浙附近的幾個州府,不過根據江浙百姓被花石綱暴政迫害的程度來看,估計當地百姓隻會幫助狄泉而不幫助官兵,想要打下並不困難。
“現在正是時候,不過我們在前往會稽山前,有三件大事要做,一,之前我們要和王慶以土換土,如今徐蚌已定,可以正式交換了。”
之前定盟約的時候,原本是狄泉攻徐州,王慶攻淮陽軍,事成之後狄泉得徐州彭城、豐沛一代和壽州,毫州,廬州,這樣自然是對王慶不利的,作為交換,狄泉放棄下邳,承縣、滕縣三處作為交換,和王慶換合肥。
而之前王慶答應了這個要求,也是因為這樣的話可以把他的勢力範圍打入山東,越過淮河,而且這三個地方是人口眾多之地,所以王慶才會同意。
“不過,這些地方人口眾多,錢糧也不少,我們可不能白白的給了王慶,我之前聽說寨主與王慶訂立盟約的時候,隻說以土換土,至於這土地上的東西嗎……另說!”
諸葛英此時一臉壞笑,他的話,狄泉明白是什麽意思。
就是讓王慶得到幾座什麽都沒有的空城。
這樣一來,王慶別想在當地解決軍需糧草問題,隻能從後麵運,否則他就別想在這幾座城裏麵駐兵。
走陸地運糧,這損耗就太大了,走水路,倒是他們槽幫的老本行,但是上有的微山湖掌握在了狄泉的手裏,隻要有需要,說掐斷他們的糧道就能隨時掐斷,讓他們那幾座城裏麵的兵馬紮起脖子來餓死。
但是狄泉擔心的是,搬空這幾個地方的府庫糧倉,這個容易,但是想要強行遷走這幾個地方的百姓,可難了!
首先,這幾個地方少說十多萬百姓,這麽多人的遷移,需要足夠的糧食和土地進行安置,雖然早晚能讓他們迴家,可是得多長時間?一年還是兩年?三年還是五載?狄泉有無能力安置和承受這十幾萬人呢?
狄泉非常清楚,老百姓有著極其濃重的鄉土情結,落葉歸根,封建時代,沒人願意遷移的,王符《潛夫論》說“民之畏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一人死,遷移則多滅門”。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後人看書,遷徙百姓就是一行字,一道命令。從現實視角切入呢?你是百姓,整個地區的人都要遷徙,你會想什麽,有什麽擔憂?
祖宗墳地,肯定沒了,田宅地產,遷不走的,謀生行業,前途未卜,人際關係,支離破碎。
百姓的田宅地產瞬間一文不值,大家都遷走,你賣給誰,誰買?
家有良田百畝,到目的地後,當地郡縣就給你良田百畝?
人是郡縣吏員,到目的地後,當地郡縣就給你編製依舊?
給人打工種地,到目的地後,當地郡縣還會缺佃農仆役?
這種遷徙的本質不是拆遷迴遷,而是安置難民。
不隻是百姓遭殃,官吏,豪族都跟著利益受損。他們的利益皆來源於鄉、裏,而遷徙恰恰破壞了鄉、裏。
拋開一切損失不談,就是這條遷徙之路,舉家遷徙的路途,都足以要不少人的命。
既然背井離鄉是不可更改的事實,那厭惡、痛恨此舉的百姓還能有啥選擇?
沒有別的出路,隻能往淮河南岸逃了,到時候很容易滋生民變啊!
“可是如此一來,百姓可要遭殃了,三個府二十六個縣,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狄泉還沒等說完,諸葛英就說,“三府二十六縣,一共在籍十二萬餘百姓,恐怕更多。”
“這十二萬人背井離鄉,他們能不能幹且不說,我們有沒有能力在山東安置?這可不是一萬兩萬人,十二萬啊!”
狄泉深知,把這十二萬人就算是遷過來了,要是安置不好,甚至和本地居民衝突,這十二萬人那就是十二萬的定時炸彈了。
“這個容易,首先可以告知他們,皇帝三易黃河,最後河道經過測算是要通過他們那裏,不想要葬身魚腹的最好離開,其次妥善加以安置,如今我梁山在山東地麵上安置流民,可分而治之,雖然一時間無十二萬畝無主荒田給他們耕種,但是沿海設立的鹽場卻能夠吃掉這十二萬人的生計,可以工代賑,以此叫他們安身立命,前期所需糧草,如今也可承擔。”
許貫忠的意思是讓他們在海邊開設鹽場,由梁山進行雇傭,解決遷來民眾的生計問題。
齊魯大地,自古就有山海漁鹽之利,鹽,在古代屬於稀有戰略物資,雖說到了宋朝之後,鹽的稀缺程度比之前好了許多,但是你靠海就可以從海裏弄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鹽,這對於經濟來說,非常有利。
而且,現在狄泉手裏還有著粗鹽提純技術,直接可以讓這些人全部到沿海地區采鹽,狄泉派人開設鹽場,直接雇傭他們,讓他們能夠得以生存。
而狄泉呢,拿著鹽到外地買糧食和鐵等資源,倒是一舉兩得。
“這倒是可行,若有你們二人能夠盡心竭力,我看此事不難辦,但是有一點切記,在遷走當地居民之前,要登記其房屋、田土等財產數量,登記造冊,等到有朝一日,他們迴到故裏,還要還給他們。”
狄泉表麵上,這是想要保護當地居民的財產,其實他是想要弄清楚,這片地方的田土到底有多少,老百姓手裏麵的有多少,還有當地的土地人口情況。
說白了,他要給當地的土地改革做準備了,進行人口普查 還有丈量田畝。
現在段大刀闊斧的搞土地改革,不太現實,但是狄泉可以推行不是特別激烈的“攤丁入畝”。
雖然攤丁入畝有利有弊,但是對於現階段,還是可以實行的,而且能夠為狄泉爭取底層民心。
“攤丁入畝”是啥呢?就是現在有10畝地10個丁口,一共要交10兩銀子的稅,以前很粗暴,10個人,一人一交兩。
可有一種情況,這10個人裏麵9個是要飯的,其實10畝地全在1個人手裏,那這個人也隻交1兩銀子的稅,靠譜嗎?
這不靠譜,所以後來康熙皇帝幹了一件事兒,做人口普查,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
簡單點說,比如康熙五十年全國丁口1個億,那以後的稅就按1億這個數定下來了,哪怕以後丁口漲到2億3億,國家也隻征1億丁口的稅。
後來為了好操作,他兒子雍正又丈量了全國田畝,把這些錢攤到田畝裏去,原來1億兩的稅,現在10億畝地,好,就定下來一畝地交0.1兩,至於這一畝地幾個人幾家耕種,國家不問。
封建王朝之中,曆朝曆代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土地兼並問題,堪稱萬惡之源。
經過土地大量兼並,農戶不堪人頭稅的重負,流離失所大量逃亡,而農民失去了土地,沒有經濟來源,政府想征人頭稅,可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以至於丁銀收不上來,國庫出現虧空。失去土地的流民多了就會引發暴亂,動搖政權。
而攤丁入畝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權貴與農民激烈的矛盾,並且大大的“增加”了人口。
這些人口是怎麽增加的?不是生出來的,而是大量隱匿的流民被登記入冊。被增加出來的這些流民得到了合法的生計,國庫也增加了稅收。
攤丁入畝政策可以起到清查隱匿流民的作用,因為政策畢竟是有利與流民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狄泉後期還準備進行房產稅,然而房產稅的推行卻不能查權貴的收入來源,因為房產稅如果站在權貴利益的對立麵,根本無法推行。
但是狄泉不怕,攤丁入畝如果能把廣大人民群眾拉到了狄泉這邊,狄泉手裏有兵馬,有人望,他們大可以不幹,狄泉大不了學黃巢黃巨天嘍!
攤丁入畝的直接結果是權貴地主階層的土地兼
並行為受到一定的限製,占有土地就要交納賦所以必須讓土地有產出,這就需要雇傭農民來耕地。
而農民取消了人頭稅,又可以租用權貴的田地耕種,維持生計有了保證。
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增加,致使產出也大大增加了,權貴的利益反而得到了保證。對於國家來說,生產的人多了,國庫的稅收也大大的增加了。
這對於狄泉來說,戰爭期間,可以凝結民力,吸引人口,哪怕是天下大定之後,這個政策的實行也是勢在必得。
當然了,攤丁入畝不能隨便用,攤丁入畝,得先想想攤完了之後有什麽後果,攤丁之後,丁稅和徭役沒了,官府需要人幹活的時候怎麽辦?所以得入畝,靠增加土地稅,多收銀子,然後花銀子雇人幹活。
這就需要另一個政策的實行,那就是官紳一體納糧——意思就是不論是官員還是縉紳擁有的土地都要繳納稅賦!
曆朝曆代中央政權統治的基本遊戲規則就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包括在職的官員,以及官員退休之後變成的地方豪強與縉紳。共治天下的含義包括政治上士大夫要享受特權,經濟上也要享受特權——這個特權就包括官紳名下的土地不用繳納賦稅。
至於宋朝這個文人士大夫的天堂,更是如此 ,官紳不用繳納賦稅的特權簡直就是國家稅收一個無底的黑洞!
一方麵,官紳有強大的動力去掠奪自耕農的土地,反正拿下來經營就是0成本,另一方麵,大量自耕農非常有動力“自願”將名下的土地投獻給官紳,共同瓜分國家的稅收。
所以,曆代王朝經曆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並以及國家稅收銳減,這兩者疊加很容易導致改朝換代的動蕩。
雖說打天下的時候,想著如何坐穩天下,狄泉這有些思維超前,但是如果坐不穩天下,那打下天下又有什麽用呢?
狄泉現在的目的就是,邊打邊坐穩了,步步為營,把天下間的黎民百姓全部都籠絡到自己身邊,至於那些士大夫階層,願意來的來者不拒,不願意的,你也沒辦法,既然你要擋路,那就不能怪狄泉手下無情了。
“好,這半個月內,我調集人馬去辦此事,想來可行。”
“許先生,諸葛小弟,以前讀太史公《史記》,看到陳勝吳廣篝火狐鳴,魚腹藏書,漢高祖之母夢與龍會,後來漢高祖斬蛇起義,自稱赤帝之子之時,都覺得是穿鑿附會,抬高自身罷了,這……怎麽還真有其事?究竟是真,還是有人專門為之,隻為向我諂媚?”
狄泉都有點恍惚了,他感覺有了這情況,現在就是弟兄們給他披上黃袍,詐稱天命所歸,天下間至少要三分之一的人是相信的。
“想來這是巧合,但是如此之巧,安知其不是天命在其中?寨主以往最討厭旁人媚上,剛正不阿,想來此事應該不會有假,況且這情況乃是狄雷將軍親自書寫之親筆信上所寫,總不能是誰人能夠勸說狄雷將軍而為之吧?”
許貫忠的話,狄泉聽了倒也認可,“我兄弟自然不可能騙我,不得不說,這件事傳開了,對我等是大大的有利,如今不如趁著這個勢頭,南下會稽山吧!”
狄泉心心念念到會稽山去與天下群豪會盟,開始全麵反宋鬥爭,如今山東全境已經拿下,並準備在三個月內於山東境內由張叔夜與趙明誠主持,開科取士,總體情況大定,穩中向好。
而如今鏈接南方的通道已經打通,項元鎮已經死了,接下來隻要通過王慶的地盤,就能到達江浙地區,這其中免不了要打掉江浙附近的幾個州府,不過根據江浙百姓被花石綱暴政迫害的程度來看,估計當地百姓隻會幫助狄泉而不幫助官兵,想要打下並不困難。
“現在正是時候,不過我們在前往會稽山前,有三件大事要做,一,之前我們要和王慶以土換土,如今徐蚌已定,可以正式交換了。”
之前定盟約的時候,原本是狄泉攻徐州,王慶攻淮陽軍,事成之後狄泉得徐州彭城、豐沛一代和壽州,毫州,廬州,這樣自然是對王慶不利的,作為交換,狄泉放棄下邳,承縣、滕縣三處作為交換,和王慶換合肥。
而之前王慶答應了這個要求,也是因為這樣的話可以把他的勢力範圍打入山東,越過淮河,而且這三個地方是人口眾多之地,所以王慶才會同意。
“不過,這些地方人口眾多,錢糧也不少,我們可不能白白的給了王慶,我之前聽說寨主與王慶訂立盟約的時候,隻說以土換土,至於這土地上的東西嗎……另說!”
諸葛英此時一臉壞笑,他的話,狄泉明白是什麽意思。
就是讓王慶得到幾座什麽都沒有的空城。
這樣一來,王慶別想在當地解決軍需糧草問題,隻能從後麵運,否則他就別想在這幾座城裏麵駐兵。
走陸地運糧,這損耗就太大了,走水路,倒是他們槽幫的老本行,但是上有的微山湖掌握在了狄泉的手裏,隻要有需要,說掐斷他們的糧道就能隨時掐斷,讓他們那幾座城裏麵的兵馬紮起脖子來餓死。
但是狄泉擔心的是,搬空這幾個地方的府庫糧倉,這個容易,但是想要強行遷走這幾個地方的百姓,可難了!
首先,這幾個地方少說十多萬百姓,這麽多人的遷移,需要足夠的糧食和土地進行安置,雖然早晚能讓他們迴家,可是得多長時間?一年還是兩年?三年還是五載?狄泉有無能力安置和承受這十幾萬人呢?
狄泉非常清楚,老百姓有著極其濃重的鄉土情結,落葉歸根,封建時代,沒人願意遷移的,王符《潛夫論》說“民之畏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一人死,遷移則多滅門”。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後人看書,遷徙百姓就是一行字,一道命令。從現實視角切入呢?你是百姓,整個地區的人都要遷徙,你會想什麽,有什麽擔憂?
祖宗墳地,肯定沒了,田宅地產,遷不走的,謀生行業,前途未卜,人際關係,支離破碎。
百姓的田宅地產瞬間一文不值,大家都遷走,你賣給誰,誰買?
家有良田百畝,到目的地後,當地郡縣就給你良田百畝?
人是郡縣吏員,到目的地後,當地郡縣就給你編製依舊?
給人打工種地,到目的地後,當地郡縣還會缺佃農仆役?
這種遷徙的本質不是拆遷迴遷,而是安置難民。
不隻是百姓遭殃,官吏,豪族都跟著利益受損。他們的利益皆來源於鄉、裏,而遷徙恰恰破壞了鄉、裏。
拋開一切損失不談,就是這條遷徙之路,舉家遷徙的路途,都足以要不少人的命。
既然背井離鄉是不可更改的事實,那厭惡、痛恨此舉的百姓還能有啥選擇?
沒有別的出路,隻能往淮河南岸逃了,到時候很容易滋生民變啊!
“可是如此一來,百姓可要遭殃了,三個府二十六個縣,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狄泉還沒等說完,諸葛英就說,“三府二十六縣,一共在籍十二萬餘百姓,恐怕更多。”
“這十二萬人背井離鄉,他們能不能幹且不說,我們有沒有能力在山東安置?這可不是一萬兩萬人,十二萬啊!”
狄泉深知,把這十二萬人就算是遷過來了,要是安置不好,甚至和本地居民衝突,這十二萬人那就是十二萬的定時炸彈了。
“這個容易,首先可以告知他們,皇帝三易黃河,最後河道經過測算是要通過他們那裏,不想要葬身魚腹的最好離開,其次妥善加以安置,如今我梁山在山東地麵上安置流民,可分而治之,雖然一時間無十二萬畝無主荒田給他們耕種,但是沿海設立的鹽場卻能夠吃掉這十二萬人的生計,可以工代賑,以此叫他們安身立命,前期所需糧草,如今也可承擔。”
許貫忠的意思是讓他們在海邊開設鹽場,由梁山進行雇傭,解決遷來民眾的生計問題。
齊魯大地,自古就有山海漁鹽之利,鹽,在古代屬於稀有戰略物資,雖說到了宋朝之後,鹽的稀缺程度比之前好了許多,但是你靠海就可以從海裏弄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鹽,這對於經濟來說,非常有利。
而且,現在狄泉手裏還有著粗鹽提純技術,直接可以讓這些人全部到沿海地區采鹽,狄泉派人開設鹽場,直接雇傭他們,讓他們能夠得以生存。
而狄泉呢,拿著鹽到外地買糧食和鐵等資源,倒是一舉兩得。
“這倒是可行,若有你們二人能夠盡心竭力,我看此事不難辦,但是有一點切記,在遷走當地居民之前,要登記其房屋、田土等財產數量,登記造冊,等到有朝一日,他們迴到故裏,還要還給他們。”
狄泉表麵上,這是想要保護當地居民的財產,其實他是想要弄清楚,這片地方的田土到底有多少,老百姓手裏麵的有多少,還有當地的土地人口情況。
說白了,他要給當地的土地改革做準備了,進行人口普查 還有丈量田畝。
現在段大刀闊斧的搞土地改革,不太現實,但是狄泉可以推行不是特別激烈的“攤丁入畝”。
雖然攤丁入畝有利有弊,但是對於現階段,還是可以實行的,而且能夠為狄泉爭取底層民心。
“攤丁入畝”是啥呢?就是現在有10畝地10個丁口,一共要交10兩銀子的稅,以前很粗暴,10個人,一人一交兩。
可有一種情況,這10個人裏麵9個是要飯的,其實10畝地全在1個人手裏,那這個人也隻交1兩銀子的稅,靠譜嗎?
這不靠譜,所以後來康熙皇帝幹了一件事兒,做人口普查,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
簡單點說,比如康熙五十年全國丁口1個億,那以後的稅就按1億這個數定下來了,哪怕以後丁口漲到2億3億,國家也隻征1億丁口的稅。
後來為了好操作,他兒子雍正又丈量了全國田畝,把這些錢攤到田畝裏去,原來1億兩的稅,現在10億畝地,好,就定下來一畝地交0.1兩,至於這一畝地幾個人幾家耕種,國家不問。
封建王朝之中,曆朝曆代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土地兼並問題,堪稱萬惡之源。
經過土地大量兼並,農戶不堪人頭稅的重負,流離失所大量逃亡,而農民失去了土地,沒有經濟來源,政府想征人頭稅,可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以至於丁銀收不上來,國庫出現虧空。失去土地的流民多了就會引發暴亂,動搖政權。
而攤丁入畝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權貴與農民激烈的矛盾,並且大大的“增加”了人口。
這些人口是怎麽增加的?不是生出來的,而是大量隱匿的流民被登記入冊。被增加出來的這些流民得到了合法的生計,國庫也增加了稅收。
攤丁入畝政策可以起到清查隱匿流民的作用,因為政策畢竟是有利與流民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狄泉後期還準備進行房產稅,然而房產稅的推行卻不能查權貴的收入來源,因為房產稅如果站在權貴利益的對立麵,根本無法推行。
但是狄泉不怕,攤丁入畝如果能把廣大人民群眾拉到了狄泉這邊,狄泉手裏有兵馬,有人望,他們大可以不幹,狄泉大不了學黃巢黃巨天嘍!
攤丁入畝的直接結果是權貴地主階層的土地兼
並行為受到一定的限製,占有土地就要交納賦所以必須讓土地有產出,這就需要雇傭農民來耕地。
而農民取消了人頭稅,又可以租用權貴的田地耕種,維持生計有了保證。
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增加,致使產出也大大增加了,權貴的利益反而得到了保證。對於國家來說,生產的人多了,國庫的稅收也大大的增加了。
這對於狄泉來說,戰爭期間,可以凝結民力,吸引人口,哪怕是天下大定之後,這個政策的實行也是勢在必得。
當然了,攤丁入畝不能隨便用,攤丁入畝,得先想想攤完了之後有什麽後果,攤丁之後,丁稅和徭役沒了,官府需要人幹活的時候怎麽辦?所以得入畝,靠增加土地稅,多收銀子,然後花銀子雇人幹活。
這就需要另一個政策的實行,那就是官紳一體納糧——意思就是不論是官員還是縉紳擁有的土地都要繳納稅賦!
曆朝曆代中央政權統治的基本遊戲規則就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包括在職的官員,以及官員退休之後變成的地方豪強與縉紳。共治天下的含義包括政治上士大夫要享受特權,經濟上也要享受特權——這個特權就包括官紳名下的土地不用繳納賦稅。
至於宋朝這個文人士大夫的天堂,更是如此 ,官紳不用繳納賦稅的特權簡直就是國家稅收一個無底的黑洞!
一方麵,官紳有強大的動力去掠奪自耕農的土地,反正拿下來經營就是0成本,另一方麵,大量自耕農非常有動力“自願”將名下的土地投獻給官紳,共同瓜分國家的稅收。
所以,曆代王朝經曆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並以及國家稅收銳減,這兩者疊加很容易導致改朝換代的動蕩。
雖說打天下的時候,想著如何坐穩天下,狄泉這有些思維超前,但是如果坐不穩天下,那打下天下又有什麽用呢?
狄泉現在的目的就是,邊打邊坐穩了,步步為營,把天下間的黎民百姓全部都籠絡到自己身邊,至於那些士大夫階層,願意來的來者不拒,不願意的,你也沒辦法,既然你要擋路,那就不能怪狄泉手下無情了。
“好,這半個月內,我調集人馬去辦此事,想來可行。”